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政治生活上,他的第三子则成为了他的接班人,张超很坦然的吐露了他所了解的没有张超的历史中国是什么样子,所以明海更加坚定了张氏是命运之子,也更加坚定了他的责任就是追随父亲,改变华夏的命运。
因为文人士大夫集团掌控中央政权,他们将主要的精力都留在了掠夺皇族勋贵集团留下的遗产上,而按照张超的规划,明海则率领着庞大的张氏集团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外贸和殖民地经营上。
事实上,纸藏不住火,张氏在海外有巨大的地盘和利益根本瞒不住朝廷中人,只是张超的势力太过庞大了,对于他亲手建立的大明新体系,张超是了如指掌,再加上张超在军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这些文人高官们根本不敢有异动。
由于张超的继任者杨一清,毛澄等人根本没有胆量去触碰这一块利益,到了嘉靖十五年,张氏更加的羽翼丰满,此时第三任首辅毛澄已经意识上未来局势的波诡云谲,所以在忙完了嘉靖皇帝的大婚和亲政大典后,他急不可耐的离开了朝堂。
而年轻的嘉靖皇帝没有胆量去触碰国士院这个已经存在十五年的机构,所以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阁身上,而毛澄的识趣让皇帝第一次对于内阁人选有了话语权。
嘉靖皇帝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对他的教育,所以他的思想中还是旧的一套,因为慢慢长大的小皇帝对于莫名其妙的国士院和等同于宰相的首辅十分不满,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权力被夺造成的。
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秦金,一个张超的死党,虽然皇帝没办法阻拦秦金的接任,但是他成功的在内阁安插了自己的皇党,一个保守的,口才极好的纯正士大夫李时。
这个出身河北的翰林对于张党在正嘉年间的所作所为痛恨不已,但是鉴于张党的巨大权势,他不得不掩盖住自己的真正面目,依附于毛澄。
而随着毛澄的离开,李时在朝中依仗着皇帝的支持开始慢慢的向秦金进攻。由于张超的体制赋予了秦金巨大的权力,所以当李时进攻时,秦金拉拢国士院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胜利,更逼迫着李时离开了朝堂。
权力受到压制的嘉靖皇帝充满了不满,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盟友太监,可是文官集团岂能接受皇帝重新启用太监,所以激烈的权利斗争慢慢开始酝酿。
虽然经过张超的一番运作,严重限制了皇权,但是皇帝还是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盟友,那就是因为张超改革而权力严重受限的科道官员。
这些饱读诗书的官员对于现在朝中这种充斥着权钱交易的政治局面非常不满,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支持皇帝来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另外来自北方的官员也对于南方官员的长期执政十分不满,这种不满很快就演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
由于过去十年缺乏监督的文官集团疯狂的贪婪和掠夺,所以皇帝亲自发动的这场反腐败运动获得了极大的支持。
随着一批批口是心非的官僚被科道官员弹劾,迫于皇帝的压力,秦金这个大后台很快被赶下来,而李时则第一次作为北方士大夫的代表登上了首辅的位置。
李时此时开始走回头路,这时大明的焦点问题慢慢转移到了市舶司,按照张超在嘉靖五年平乱时的规划,市舶司的收入将作为大明国债的担保所以受到了济世钱庄的监控,所得收入优先用于还债。
加上后来朝廷又发行了几期国债,慢慢的市舶司就被济世钱庄控制住了,不论是人事还是收入。
过去十多年,随着海外贸易的突飞猛进,市舶司的收入同样增长很快,可是扣除了国债的本息支出,朝廷每年拿到的钱十分有限,更不要说市舶司的人选朝廷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是一个封建帝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个时候因为年老多病,张超长时间没有出来见人,所以李时就决定乘机收回市舶司,可是这个愚蠢的士大夫或者说是办事的人手段太过粗暴,他们以反腐查账的名义突然查封了市舶司。
市舶司的背后是庞大的南党,他们代表的是在海外贸易中获得巨大收益的大商人、大资本家,他们决不能接受市舶司被朝廷控制,回到过去那种局面。
除此之外,市舶司的巨大收入是济世钱庄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济世钱庄不仅仅是张超的,更是无数张超的南党成员的,所以市舶司反腐一案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
因此就在嘉靖十九年,李时竟然被国士院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反对票赶下了台,这个时候皇帝发力了,他以国士院只是他年幼登基时的临时机构为由,准备废除了国士院,以此胁迫国士院改变对李时的罢免。
但是此时张超发力了,由于张超集团控制了大海,每一年运到京师的金矿收入越来越少,到了院阁之争时,张超集团索性直接掐断了佐渡金矿的运输,这样一来大明很快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所以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嘉靖皇帝只得认输,他被迫再次放弃了李时,这一次一个来自南方的典型的南党成员,福建临浦林氏的林庭昂直接成为了首辅,从而再一次剥夺了嘉靖皇帝的权力。
再一次失败之后,嘉靖帝愤懑了很久,此时他已经完全明白他要想重振皇权必须摧毁这个以致仕的张超为代表的庞大的政商集团。
嘉靖二十年,张超终于病故了,此时以张超为核心的大明一代人杰或老或死,而当时大明最有名望的将领张明镇也丁忧归乡,所以嘉靖皇帝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于当年冬天发动了政变,强行废除了国士院,并再一次召回了李时。
政变成功之后,志得圆满的皇帝开始了一系列倒行逆施。很快二十四衙门重新被成立,太监集团又一次冒了出来。
与此同时,嘉靖不顾李时的强烈反对,下令重新调查嘉靖五年的****,很快圣旨下令收回大明赐予张超的任何荣誉,诛杀张明镇,并同时查抄张家以及济世钱庄。
而就在此时早就准备妥当的张氏的舰队装载着整整十万人开始向天津港进发,已经羽翼丰满,急不可耐的张氏集团终于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爪牙,清君侧,诛奸臣,一场内战开始了。
这一场内战之初,由于文官集团的倒戈,张氏集团很快就逼死了嘉靖皇帝获得了胜利,同时选择了一个小孩子作为傀儡,继承皇位。
但是与文官集团想象的完全不同,张氏的新家主张明海蛮不讲理,竟然在胜利之后对于他之前的盟友文官集团下起了狠手,一系列让人无法接受的政策被下令执行,例如四民平等,废除贱民,废除军户商户等等限制,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及士绅一起当差,一起纳粮等等。
觉得受骗了,所以愤怒至极的士绅们拥戴皇家后人开始了叛乱,张明海毫不犹疑,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残酷的内战爆发了。
依托着殖民地的输血,在这场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中,张氏集团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士绅集团被诛杀或是流放,在血和火的洗礼之中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第610章 尾声2()
内战结束之后,在血和火之中,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最独特的王朝建立了。
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五十多岁的张明海称帝,立国号为华,学习唐代,尊其父张超为太祖,谥号为文宣,所以在后世张超又被尊称为太祖文宣皇帝。
登基为帝的张明海以胜利者的姿态正式摒弃了儒家,而代之以张学作为统治天下的思想基础,为此华帝国废除了孔子的神圣地位,将孔子的子孙赶到了海外殖民地。
皇帝不仅掌握了帝国的统治权,还垄断了帝国的意识形态解释权,从而建立了中华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新型统治模式。
为了支撑这一新的统治模式,帝国设立了济世院,由皇帝直接管理,济世院院士不允许超过百人,地位极其崇高,即便当朝的首辅见到院士也需要首先施礼。
其中的文史和政法分院的诸院士存在的目的就是解释和发展张学,为华帝国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
而同时设立的格物,工程,农业和医学分院的目的则是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华帝国的发展。
为了培养帝国需要的人才,帝国依托济世学院和各地的希望学堂,制定了完善的教育和人才培训计划,并投入巨大的资金,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对旧人才的依赖。
同时,帝国废除了明帝国对于人口流动的种种限制,鼓励移民。帝国为了促进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乘着战后人口大量流失,国有土地大为增加的良机,推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农场,而对小农经济和传统的地主科以重税,或者以极其廉价的殖民地粮价加以冲击,逼迫他们移民边疆殖民地或者成为工场的工人。
华帝国对小农不仅不加以抚恤,还通过如此残暴的手段横征暴敛,激起了农民巨大的反弹,但是帝国新起,上下反应迅速,所以大批农民起义失败后,被迫含泪贱卖家产,离开内地,迁徙到广阔的边疆和殖民地,从而加强了帝国对边疆和殖民地的控制。
而大量人口外迁同时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发展,也为工场主们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工商业的迅猛发展。
华帝国非常清楚他的统治根基在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发展扫清障碍是帝国的核心要务。
所以华帝国对内以济世钱庄改组的银行为中央银行统一货币,逐渐统一国内和殖民地市场,严厉打击地方保护,鼓励自由竞争;
对外则坚持出口为导向,不断扩张殖民地,为大量工业产品开拓市场。
这是张超给新帝国规划的发展模式,属于对内残暴,对外掠夺的帝国主义模式,所以帝国必须长期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镇压内外。
所以从建国之初,华帝国就给予军队崇高的地位和荣誉。为了保证国家对于军队的控制,张超的新式建军模式从帝国成立之初就被严格执行,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坚持军政分开,严格限制政府和军队之间互相干涉。
而在行政方面,华帝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中枢,省,府,县,镇五级统治模式,官吏混同,所以必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
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华帝国成立了直属中央的国税局,并授予国税局强大的内务部队。
在国税局成立之初,皇帝张明海训示重臣,什么时候国税局收不到钱了,中华帝国就要灭亡了,将帝国的存亡与国税局挂钩,以加强其权威。
新兴的华帝国为了拉拢地方势力,在中央,省,县成立了三级议会,只有拥有一定纳税额的民众才会拥有选举权,而标准则由精英组成的济世院来决定,以避免民粹主义和寡头垄断政治。
帝国由此形成了皇帝—国士院,—内阁(军队)的平衡体系,在未来由于皇帝能力的层次不齐,皇帝这个角色的权威地位逐渐被退休的重臣和济世院的专家所代替。
为了保证张氏家族在帝国的至高无上,张明海建立了三重保证,一是帝国树立了张超的神格,二是张氏家族控制的济世银行成为了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