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小官员-第3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没过几日,竟然传来了正德受伤甚至不治的消息,这一次宁王是追悔莫及,要是他们现在把小皇子控制在手中,那可是天大的牌呀,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张永等人已经接着小皇子离开了建昌。

    得到消息的当天下午,宁王就强迫南昌的高级官员归顺,大部分人被迫无奈,只得入伙,而只有巡抚孙燧,按察副使许逵等数人不愿意归顺被宁王斩首。

    然后宁王四处散播正德兵败身亡的消息,并且伪造太后诏书,以太后招他上京的名义起兵。必须承认宁王这一次的起兵理由比较有迷惑性,要不然也不会南昌那么多官员归顺于他。

    这一次宁王起兵,只留下一部分军队镇守南昌,主力号称十万,传檄四方,并下令九江知府立刻归顺。

    消息传到南京,南京立刻混乱起来,靳贵下令南京戒严,并命令南京刑部尚书杨旦督领各军,负责讨伐宁王,杨旦以张明镇为副总兵,率领荡寇军等水陆一万多人进驻安庆。

    到了正德十一年九月,宁王自率水军,先后占领九江,南康,并且出江西,与驻扎在安庆的明镇部相遇,开始了连续的激战。

    明镇久经战事,他非常清楚宁王这一伙人新兵众多,训练不足。而明军虽然数量少,但是因为镇压农民起义相对精锐。

    所以明威坚守安庆之余,以骑兵不断出城骚扰宁王,同时利用水师火炮众多的优势,不断炮击宁王水师。

    敌我双方都很清楚,宁王利在速战,而明镇只需要拖住宁王,等待四方援军,敌我心态的巨大差异,导致宁王对于僵持的局面心急如焚,而明镇则是不断得拖延时日。

    这一日宁王叛军又一次攻城失败,宁王着急上火正在训斥部下的时候,突然一个探子送进来一个情报,宁王打开一看,只觉得五雷轰顶,顿时头昏眼花,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第569章 国士院() 
原来宁王得到了一个他万万想不到的消息,由蓝衣贼降人为主组成的一只侧翼部队竟然突然回返,抢夺了一部分辎重船,渡江跑回江西了。

    这他娘的是怎么回事,真是一群喂不饱的饿狼,这群混蛋信誓旦旦的说在大别山还有蓝衣贼的旧部,所以说服了宁王派他们过去招揽旧部,结果这些滚蛋一溜烟跑回江西了。

    江西,江西,宁王突然感觉不妙,要是这么一群混蛋在江西乱来,他岂不是老家都要受影响?

    想到这里,宁王就觉得眼皮直跳,心里不由得慌了起来。宁王不是傻子,他的手下绝大部分是江西人,他带着江西人出去打天下当然没问题,可是前提是江西不能出事,要不然这群人一准会不顾大局。

    宁王这个感觉并没有错,在那个没有张超的位面,他就吃了这个大亏。一时不察,被王守仁端了老巢之后,进退失据,无奈之下只得先回师,结果三下五去二,被王守仁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心中有些不安的宁王不得不派出得力的将领带着部队赶回江西。就在宁王与明镇在安徽僵持之际,在京师的张超终于得到了南方的确切消息。

    宁王造反了,但是张超最欢喜的小皇子却顺利的从浙江进入了运河,正往京师赶来。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张超见京中一片哗然,惊恐万分,却表现的十分镇静。

    “宁王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手下又无军政人才,又有何惧?不要说有靳杨二公坐镇南京,就是吾儿镇守的安庆,他也别想过去。”

    话虽然如此,但是张超还是把宁王命中的克星王守仁派了出来。

    刚刚北征鞑靼回来,并没有遇到鞑靼主力的王守仁因为正德的死也没有落得什么奖赏,撤兵之后立刻被调入京中。

    等宁王一反,张超立刻就主持廷议任命王守仁为兵部侍郎,副都御史,提督各路军马镇压宁王叛乱。

    王守仁受命之后,带着一只骑兵,星夜兼程,赶往南直隶。与此同时,张延龄张永则带着小皇子赶到了京师,而那个倒霉的陆完却因为宁王造反,他的嫌疑太大,早就被软禁起来。

    正德十一年十月,刚刚一岁出头才学会走路的小皇子朱载增来到了京师。在这个正德意外身死,宁王叛乱的烽火年代,这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却要担负起大明的亿万百姓,这不是瞎扯淡吗?

    但是这个孩子却是大明唯一一个被四方公认的继承人,如果不立他,立谁都有一大堆麻烦,所以尽管操持此事的张超被骂有莽操之志,他还是义无反顾的主持了小皇子的登基大典和正德的葬礼。在这个过程中,张超行事雷厉风行,让士大夫们相当侧目。

    而张超这么不避嫌疑的举动虽然明白人都知道主少国疑之际,属于势在必行,不得不为,但是很多人也很担心他这么做是不是太强势了,日后不一定有好下场。

    小皇子的年号最后被张太后圈定为嘉靖,谁也不知道是历史的惯性,还是张太后跟嘉靖有缘,反正就是家家干净了。

    此时南方的战局已经明显,宁王被明镇挡在了安庆,这样一来随着南直隶物资人员的不断增援,宁王之乱的平息指日可待。

    而北方因为与正德的三日鏖战损失惨重,小王子撤兵之后飞速的往北撤了几百里,等他知道正德身死的消息后,已经很晚了,这时候明军已经完成了北方防线的巩固。

    事实上此时大明帝国似危实安,所以就在恭贺嘉靖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廷议上,刚刚被加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军机大臣兼任吏部尚书的张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奏折。

    在这份奏折中,张超提出嘉靖太小,等他能主持国家大事最起码要等十几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虽然太后是最终决策人,但是因为祖制,太后不会垂帘听政,这样一来张超认为自己的权力太大,这对于自己对于国家都不是好事情。

    所以张超提出了一个方案,为了规避他擅权的风险,张超希望成立一个国士院。

    国士院由大明两京十三省选拔按照人口选举出来的士人组成,总人数为一百三十人,按照一个计算公式确定各省的名额,两京各有十个名额,其余各省按照人口分配余下的名额。

    国士院国士必须具有秀才或者监生以上功名,并且不在朝为官,最重要的是,国士院在天子年幼期间,对于重大的人事任命,财政支出和军事行动等具有否决权。

    奏折明确表示,如果一半以上的人投票说张超做的不对,那提议不得成立,必须重新提案。

    而如果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投票认为张超做的不对,张超就需要辞职以谢天下,朝廷重新选拔人才代替张超。

    奏折还同时提及到国士的选举办法,国士由各省有功名的士大夫选举产生,由各省巡抚组织选举。国士必须在大明有一定的产业,没有犯罪记录,同时名声很好,绝不能滥竽充数。

    张超这一份奏折非常长,很多用词大臣们都不是太懂,但是张超的意思却说的很明白,你们不是说我立幼主擅权吗,我现在把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公议,这是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公议。

    一百三十名从大明各地挑选出来的名士组成的国士院,代表的就是大明的人心呀,谁要敢说他们代表的不是民心,那什么才是民心?

    宋珫看着张超的奏折,不由得眉头紧皱。这份奏折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很明显张超的意图就是表明他不会擅权,做事绝不会违背民意,只是这一套做法太过石破天惊了,谁也想不到。

    作为左都御史,他敏感的意识到张超这一举针对的可能就是大明的科道。众所周知,在朝野士大夫眼中,科道代表的就是民意,但是在高层特别是张超眼中,这些科道代表的根本不是民意,而是麻烦。

    现在张超弄出的国士院却真真正正将大明全国上下的民意召集在一起投票,如果国士院投票出来的结果与科道相左,那是不是意味着科道就没有影响力了吗?

    尽管心中对于张超弄出的国士院有些狐疑,但是宋珫还是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张超,除了两人的特殊关系在,最重要的的原因就是国士院国士实在太诱人了。

第570章 各方的思考() 
贵为左都御史的宋珫竟然也会对国士院国士感兴趣,这是不是有些夸张?事实上宋珫的反应很正常。

    大明是一个科举的国度,作为六十多岁的部院大臣,宋珫已经达到了仕途的巅峰,他很快就要致仕了,但是宋珫身居高位,并不意味着他的家族未来会身居高位。

    由于科举的特殊性,就算贵为豪门,也不一定保证每一代都有人会考上进士,比如宋珫,他的子侄之中最好的不过是举人。

    他的下一代有他的恩萌,当然会弄一个小官当当,但是到了孙辈那就基本没有影响力了,大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臣,不知道多少人后继无人,到现在默默无闻。

    可是现在有了国士院,那就根本不一样了,他的子侄可以光明正大的选举成为国士,江西一省不过十几个名额,一府可能还轮不到一个,享有国士之名,光明正大的和军机阁部大臣讨论国家大事,这是何等的荣耀!

    而且按照张超所说,他们对于国事享有否决权,那么如果能够拉拢一些人,那影响力就更是不得了,搞不好连张超都得拉拢。

    当然按照张超的说法,国士院只不过是天子年幼时期的权宜之计,可是宋珫敏感的意识到十几年后,皇帝长大了,估计也不太敢动国士院,因为这背后是一百三十个地方大族,还牵涉到天下所有有功名的士大夫,皇帝只要不是脑残,绝不敢随便撤销。

    宋珫还有一个最满意的是,国士院国士虽然五年一选举,但是如果干的好,总是能被选举上,那一辈子都可以干下去,甚至可以子孙相继。

    而所谓士大夫的选举,他岂能不明白,整个江西秀才最起码有几千人,大部分不过是穷酸,所以只要有钱,肯花钱,那么通过选举弄到一个国士并不是很难。

    而宋珫跟着张超这么多年,名下的工场田地股份并不少,钱财是一点不缺的,这样一来,岂不是宋家的富贵可以长久保持下去,最起码不会他一致仕就茶凉呀。

    宋珫这么想,身居高位的哪一个都不傻,也都能想明白。所以几十个部院大臣侍郎寺卿互相对了对眼神,当然支持了,不支持才是傻子。

    至于什么否决权,这些人也看明白了,张超不过是在忽悠张太后,这么多人人多嘴杂,人心不可能齐,只要张超想办法拉拢到66个名额,岂不是做什么都顺理成章,更夸张的是他还可以打着民意的牌子,为所欲为,甚至于连科道都拿他没有办法。

    与那些没事搅三分的科道御史相比,各地的所谓名士恐怕要好打交道的多,只要张超舍得拉拢他们,想必这些人也不会与他为难。而张子卓本来就是商人,玩弄利益交换那是家传本领。

    但是张超这么做表明他已经看出了,也有意识跟大家伙和平相处,平分权力,并实现利益交换,而且还付诸于行动,这比什么都实在,这样的领头人他们能不支持吗?

    而张太后隔着厚厚的珠帘同样是满腹心思,她马上就要成为太皇太后了,但是张超这样出将入相,才干卓越的大臣辅政,她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