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提出可以借助安东军抵御金军,但问题是早先宋国君臣与安东大都护府的关系不睦,算计人家不止一次两次。就是现在,安东大都护张宝的侧室还有一人被扣押在汴梁。这时候想要人帮忙,人家肯不肯帮?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
但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朝廷的使者在金国碰壁后,便又跑到了西京道的大同府,求见安东大都护张宝。而等张宝听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以后,不禁哭笑不得。谁给他的勇气跟自信,让他认为自己会在这时伸出援手?
呵呵,用得着的时候就是忠臣良将;用不着的时候就是乱臣贼子。这大宋朝廷也太现实了一点吧?真当别人都是傻子,随便说两句好话就能糊弄的别人去卖命?等到别人拼得两败俱伤时再坐收渔翁之利?
求人都不知道摆正自己的态度!能成功才是见鬼了呢。
张家早已不是过去任人摆布的时候,以安东大都护府目前所掌握的实力,不去找朝廷的麻烦就该烧高香感谢祖宗保佑。还用上位者的态度颐指气使,那纯粹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张宝没兴趣跟认不清现实的朝廷使臣一般见识,也没必要为此报复朝廷的不长眼。反正会有人替自己教训宋国君臣认清现实,自己只需要袖手旁观,金兵的铁蹄就会让还活在自己幻想中的宋国君臣醒悟。
赶走了朝廷使臣,张宝继续忙着自己手头的事,至于朝廷使臣所提要求,他也只是跟手下众人说了一下,谁也没打算真的按照朝廷的吩咐去干。时至今日,安东大都护府已经成为了一个不需要依附朝廷而存在的利益集团,大宋朝廷所围绕的是官家赵佶,而安东大都护府则是以张宝为中心。
的确,安东大都护府内的许多人过去都是有心报效朝廷的人,但随着安东大都护府的实力日益壮大,那些过去的“忠臣良将”也随之将那份忠诚转移到了张宝的身上。学成文武艺,货卖于识家。人心、立场等等都是随着自身地位、身份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过去张家弱小,不得不依附朝廷行事,但如今张家已经具备了自建一国的资本,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放着开国功臣不做,有几人愿意去捡宋国朝廷施舍的那点残羹冷炙。
先是在金国那里碰了壁,又在张宝那里吃了一嘴灰,回到汴梁的宋国使臣为了推卸责任,自是胡说八道一通。而要命的是,宋国君臣竟然相信了,认为金国会改变过去对待宋国的态度,完全就是由于安东大都护府从中作梗的缘故。张宝在不知情的情况替人背了锅。
本来朝廷还指望可以出使一趟金国,从中捞取一点好处,却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白跑这一趟。至于金国要求宋国朝廷将过去交纳给辽国的岁币转交给金国的要求,使者压根就没提,宋国君臣自然也就不知情。即便知道了,估计以宋国君臣的脑回路,也会天真的认为这是金国在吓唬自己,不会当真。
而金国完颜晟在协调国内矛盾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着南下攻宋的计划。当初金国在对待宋国的态度上就分战和两派,完颜晟就是主战派的代表之一。主和派的完颜阿骨打如今已经不在,国中主战派也就随之占了上风。而且别看此时完颜宗干、完颜宗望等完颜阿骨打的子孙跟完颜晟矛盾重重,但在对待宋国的态度上,二者却是保持着一致。
或许是为了转移国中的矛盾,完颜晟与完颜宗干、宗望等人对待南下攻宋一事十分上心,在完颜斜也回到国内,各方势力暂时平静下来不久,完颜晟就开始谋划出兵攻宋一事。为了师出有名,岁币只是一个借口,也是试探宋国态度的手段。可让完颜晟没想到的是,宋国使臣竟然瞒报不提。
不过没关系,使臣不提,那就自己派人亲自去提。完颜希尹作为金国的使者,再次来到了大宋的汴梁。而这次金人的态度与过去截然相反,令大宋朝廷有些懵圈。尤其是完颜希尹所提的条件,更是让大宋君臣感到惊恐与庆幸。惊恐金国翻脸不认人,庆幸则是没有因为上回所派的使者所言而对安东大都护府有所行动,没有将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宋国君臣虽然蠢了点,但也不是蠢到底的人。好赖还是知道的,明白以目前宋军的实力,难以抵挡强悍的金兵。面对金人的无理要求,朝廷不得不采取缓兵之计,一边借口拖延时间,一边派人前往安东大都护府商议寻求帮助。
可此时安东大都护府又怎可能平白帮助大宋朝廷?过去视人家如眼中钉,肉中刺,若不是实力不济,还欲将人家处之而后快。此时遇上麻烦了,又想要找人帮忙,这世上哪有这种便宜的好事?
大义?早就被朝廷自己败光了。民心?安东大都护府此时也不缺。不付出代价,只想要凭借一句空口的许诺就达到目标,真当安东大都护府上下都是傻子不成?
已经决意让大宋君臣吃次教训的安东大都护府不肯表态,而金国那边又催得急,而且更要命的是,金国是早有预谋,此时派人前来只是为了寻一个借口,朝廷答应与否,并不会对金国的决策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朝廷即便答应了金国的要求,金国也会得寸进尺,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
也就在大宋君臣与金国使者完颜希尹就岁币的数额讨价还价的同时,金国的大军也不请自来的进入了南京道。消息传回了汴梁,大宋君臣不由大惊失色,质问完颜希尹为何金国不宣而战,没想到完颜希尹丝毫不见理亏,慢条斯理的答道:“既然不能通过谈判来解决,那就只好用手中的战刀来解决了。”
“可谈判不是尚未结束吗?”担任谈判使者的张叔夜气急败坏的说道。
“对啊,所以我大金此时还未对宋国宣战。”
“你,你等金人如此不守道义,不怕遭天下人耻笑吗?”
“哈~耻笑?待我大金铁骑到来,我倒想看看会有几人敢耻笑。”完颜希尹一脸不屑的答道。
第324章 不思悔改()
不见棺材不落泪,许多人往往都是要等到大祸临头时才会幡然悔悟。而在祸事来临之前,这些人对于与自己所想不符的意见,往往也是采取自动屏蔽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固执。
金兵已经大军压境,可以赵佶为首的大宋朝廷依旧固执己见的认为这是金人虚张声势,想要借此逼迫朝廷签下与金国的不平等条约。
威武不能屈!这种听了让人感觉操蛋的话成了宋国大臣此时的口头禅。可想要硬气,那也要有硬气的资本,金兵都杀到家门口了,可宋国朝廷除了口头强硬外,竟然对边关的防范依旧如故,丝毫不见紧张备战的态度。
许多人在犯了错以后首先会说的就是三个字,我以为……可这世上的事从来不会如你以为的那样发展。我以为……以为你大爷!
当金兵真的杀过边境,进入南京道后,宋国君臣集体傻眼了。本以为金国大军只是吓傻他们,却没想到金国是玩真的。南京道才刚刚到手没多久,朝廷压根就没来得及对被金兵破坏严重的城池关隘进行重新修缮,再加上宋国如今财政吃紧,驻守南京道的宋军士气低落,与金兵一接触几乎就是溃不成军。
金兵一路过来几乎就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势如破竹般的就杀进了大宋的河北。朝廷慌了神,急忙找到还留在汴梁的完颜希尹表示愿意答应金国早先所提的条件,希望两国以和为贵。但完颜希尹却以今时不同往日为由,重开条件,不仅提高了每年宋国需要上缴给金国的岁币数量,更是将南京道划入了金国的治下。
这就是割地赔款!失去了南京道,金兵就可以随时南下,而宋国君臣这一犹豫,正在河北攻城掠地的金兵却没闲着,利用打了金国一个措手不及的机会,长驱直入,一支金兵竟然就直愣愣的杀奔汴梁而来。
宋徽宗赵佶闻知此事后不由大惊失色,误以为汴梁以北已被金人控制,惊慌之下也顾不得多想,匆忙将帝位传给了长子赵恒,自己则带着亲信逃出了汴梁直奔江南。
赵恒早先还在为争夺储君之位费尽心机,却没想到皇位会来的这么容易。虽然他心里清楚父皇“退位让贤”的用意是准备用他顶缸,可皇位既然到了手里,那再想要夺回去就不是父皇能说了算的。
在执掌了朝廷大权后,赵恒并没有着急处理与金国的纷争,而是先提拔自己的亲信,安插在百官中取代了赵佶为帝时所宠信的那一批重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恒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手段简单粗暴而有效。过去依仗官家赵佶而得志的高俅、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无一幸免,尽数在这次清洗中被扫落下马。而百姓对于新官家赵恒的做法自是拍手称快。
不过朝廷的这次人事变动也耽误了朝廷组织人手抵御金兵的时间,当张叔夜、徐槐奉旨组织人力抵抗金兵的时候,那支由于迷路而误打误撞避过沿路关卡的金兵也已经距离汴梁不足一日的路程。
得知金兵已经距离汴梁不远,赵恒也想要学习一下太上皇的做法,只不过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以张叔夜、徐槐为首的一众大臣的集体反对。赵恒也没想到自己刚刚才提拔重用的张叔夜等人会立刻跟自己对着干,迫于形势,他只得对外宣布要留在汴梁与金人奋战到底。
小人永远是无处不在的!张叔夜、徐槐并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的劝留已经让赵恒心存芥蒂,在得到赵恒的明确态度后,还在为遇到了一位“明主”而欢喜。而在他们的努力下,汴梁城内的百姓被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守城。
这回来的金兵并不是什么大股人马,也就只有五千骑,而且还皆是骑兵,也没携带什么攻城器械,只要汴梁紧闭城门,等到四周的勤王人马赶到,这股金兵就会不战自退。但金兵退走了,当初劝阻赵恒不要离开汴梁的张叔夜、徐槐等人不仅没有被论功行赏,反而被以各种理由调离了汴梁。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说是让张叔夜、徐槐等人主政一方,可实际上就是赵恒不想将张叔夜、徐槐这种要跟自己唱对台戏的人继续留在汴梁给自己添堵。
朝廷的官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张叔夜等人被调离,他们所空出来的位置自有人顶上,而被顶上的人,在赵恒的眼里都是属于听话的人。而失去了张叔夜、徐槐这类朝中的主战派,再次进城谈判的完颜希尹也就没了对手,两国的谈判虽然比起上回顺利的许多,可朝廷所付出的代价也比之前要更多。不仅是之前所谈的岁币以及南京道,就连原本属于大宋的雄州、保州、清州、莫州四州也被割让给了金国。
完颜希尹心满意足后,又在汴梁逗留了大半个月,而等到南下金兵终于北返则是在两个月后,赚得盆满钵满的金兵满载而归,而善于逢迎拍马的耿南仲等人则将这次丧权辱国的遭遇信口雌黄的说成是新帝不畏强权,智退强敌的一项功绩。
无耻的人,都是不要脸的。但上有所好,下才会有所效。相比起已经升任太上皇的赵佶,现任的宋钦宗赵恒还不如赵佶。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赵佶虽也爱听好话,可还没到是非不分的地步,他的心里总还有点那个数。而赵恒不仅跟他老子一样胆小怕事,更要命的是比他老子还小心眼。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