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皇纪-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诸多的安排之外,税务局自然也是紧跟而上,盐商利润巨大,此前征收的税收额度太少,现在伴随着皇家盐业公司的不断扩张,税务局自然也不可能坐视不理,税务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专门负责征收商税的机构,现在无论是皇家盐业公司旗下的商铺,还是之前的官盐商铺,税务局都必须对其进行赋税征收,皇家盐业公司自然是配合税务局以开启商业扩张。

    东厂和锦衣卫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开始在北方各省完善的情报网络基础上,认真探查北方各省的盐埔销售情况以及是否有私自生产、贩卖和销售私盐的情况。

    且说京城的食盐垄断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在锦衣卫和东厂的严查下,城内只剩下了官方盐铺,不管是勋贵还是老百姓,都只能在官方盐铺购买食盐。

    不过让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皇家盐业公司旗下的盐铺的食盐质量不仅更好,而且价钱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有些有心的老百姓仔细算了一下,皇家盐业公司的食盐比以前盐铺所售卖的价钱要便宜了将近一半,比之前初始之时的降低三成还要多。

    这自然是由于晒盐技术的推广和提高使得成本降低所致,皇家工程院与皇家科学院乃至下属的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已经十分广泛了,甚至于是达到了朱厚照所设想的预期效果。

    这让朱厚照甚感欣慰,毕竟那些书籍乃至资料都是他亲笔所书,就算是其中有不少是国子监和杨廷和等人的功劳,但是其思想是属于朱厚照的,若不是朱厚照记忆力惊人,前世又是工科生,对自然科学技术了解颇深,若不然,换成任何一个人,就算是其能穿越到明朝,恐怕也难以有太大作为。

    说到这里,势必要提一下皇家科研体系的制度问题,简单来说,大明的科研并不似后世那般,现在的皇家科学院与皇家工程院实际上是和皇家权力挂钩的,准确的说,就是这两个新设立的引领大明科技发展的科学院与工程院,实际上是有朱厚照这个皇帝陛下的权力做背书的,再加上两院院士杨廷和就是内阁辅臣,两院的地位更是比一般的部门要高的多。

    实际上,皇家科学院与皇家工程院在职能上有许多与后世科学院和工程院相同的地方,但是皇家两院的实际权力要大的多,其权力虽然不如六部,但是根据许多文官大臣的说法,现如今皇帝陛下喜欢“奇巧淫技”,热衷于搞发明创造,所以皇家两院的权力比表面上的还要更大。

    ………………

    在皇家盐业公司的大力推广并垄断市场的前提下,盐价非但没有提升,反倒是降了不少,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自然是不可能闹事的。

    现在皇家盐业公司的盐价基本上就是京城周边官方的盐价,而官方的食盐很快就开始在京城外开设盐铺,以此来惠及更多的百姓。

    锦衣卫和东厂在城外同样是严查私盐,那些有盐引的盐商倒是能在城外卖盐,但是他们在价格上和皇家盐业公司的盐铺相比,却没有竞争优势了。皇家盐业公司的盐铺,自然还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欢迎。

    就在皇家盐业公司还在不断推广扩张期间,黄宝开始向山0东进发履职去了,作为山0东巡抚,黄宝是很有想法的,现在再加上大明皇家银行的支持,黄宝觉得自己在山0东的任职施政将比在河0南的顺利的多。

    现在在朱厚照的有意引领下,在《大明日报》和《京城快报》等诸多报纸的不断宣传下,大明的许多官员都已经有了要发展地区经济的想法了,他们也开始明白,地方的许多矛盾,甚至于是冲突,其实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着力发展经济成了他们的诸多想法中的一个,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但是相比于以前,已然是有了不小的改变。

    当然了,在各地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之时,在各大报纸宣扬着力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之时,朱厚照自然也着令各部门联动,开始制定新的大明律法。

    大明律是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指挥制定的,几经修改,到了朱厚照这里实际上还算是比较完备的法典,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朱厚照还是如历史中所记载的那般一样,大明的历史科技等诸多发展轨迹并没有改变。

    ……

    (本章完)

第385章 设立法庭() 
只是现在,大明的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大明律显然已经是有些不适应这个朝代的发展了,制定和颁布新的大明律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当然,朱厚照要大修大明律之事自然又成为了一个官员与皇帝之间争论的焦点,对于朱厚照的所作所为,内阁与诸位大明官员之间实际上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朱厚照居然要变祖宗之法,修祖宗留下来的律法,这在他们这些官员看来,实在是有辱祖宗先恩。

    朱厚照看着那从通政司送来的,可以堆满半个万寿宫的奏折,忍不住的摇了摇头,这还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头疼的事情啊!朱厚照甚感纳闷,怎么自己所做的每一步都会有官员阻挠呢!

    不过再多的人阻扰,朱厚照也坚定要把大明律的修改也必须进行下去,符合大明今后发展和世界进步的律法,自然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律法,而不是守着老祖宗的那三两句话不放,这非但不是对老祖宗的尊敬,恰恰相反,这样反倒是对老祖宗定下那些律法的误解。

    除了修改大明律之外,朱厚照还在京师设立了法庭,这是一个新鲜玩意儿,许多老百姓都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想不明白何为法庭,为什么要设立这个东西。

    朱厚照此举自然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配合大明律的修改而行的,他随后命人将法庭的作用以及今后司法权的分立写在了黄纸上,放到京师州府衙门门口供人详读。

    这不是朱厚照在开玩笑,也不是朱厚照有意要剥夺州府的司法权,而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腐败,而且对于大明今后的发展也是大为不利。

    不用细说,法庭的设立也是一件大事,而且是十分震撼的大事,诸多官员在他们还没有从陛下要修改大明律的震撼之中走出来时,法庭的设立又是一件令他们感到蒙蔽的事情,何止是朝廷的官员,甚至于当许多老百姓得知打官司要到法庭之时,他们全都惊呆了,那这样的话还要衙门何用啊?

    所谓破家知府,灭门县令!判决官司的权力是地方主官最大的权力。没有了判决官司的权力,他们这些地方官还怎么上下其手弄银子?谁还来孝敬他们?他们以后还干些什么?就埋头搞建设搞水利?朝廷要把它们从父母官,变成手上没权的空架子?

    别说是地方官员了,就是中央官员也都对朱厚照的命令甚感纳闷,皇帝陛下这到底是要做什么?非要将祖宗之法全部改变了才算完吗?

    不过没等到这些官员们上书劝阻皇帝陛下,《大明日报》就开始长篇累赘的论述法庭存在的必要性和分权的必要性了,同时,为了显示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有些地方的知府可就倒了霉了,《大明日报》将东厂探知的他们的龌龊事发在了报纸的第二版面上,标题十分劲爆,比如《武知府,家养小妾,居然还强抢夺民女为妾,嘴脸令人发指!》,《知府刘定远三年收受士绅二万余两,助其逃税!》等。

    这样一来,本来陛下只是在京师设立了法庭,还没有完全将其推向全国,但是许多地方都已经仿照陛下的做法由上级官员开始督促下级设立法庭,以图给陛下留下一个好印象。

    而且老百姓们本来对设立法庭之事并不上心,但是当他们从《大明日报》上得知了这些劲爆消息之后,一个个都抱着看热闹的心里去衙门那里观望这些事情的后续发展。

    这正是朱厚照所想要的结果,他立即命由京官所组成的法官团队公开审理那些官员,借此使得民众们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庭知识,同时为了使得其它地区的百姓也能知道这些情况,朱厚照还特命《大明日报》全程报道审理过程和结果。

    经过此事,许多老百姓对于法庭的设立和将各地方官权力的分散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他们虽然大多都不对此表态,但是在心底里是默认陛下的这种做法的,有些士绅虽然想为知府或者是知县“伸张正义”,但是实际上,在《大明日报》接连报道之下,他们也开始思考其朝廷的这些措施是否应该在全国进行推广了。

    为了加深此事对大明的影响,在公开审理并经过《大明日报》报道的法庭第一起案件之后,《京城快报》开始报道顺天府尹卓文琰遵照皇帝陛下旨意,在大兴设立的大兴县法庭上审理民事案件的情况。

    由于法庭的试点地区是京师,所以《京城快报》对法庭的建制报道的更为详细一点,按照朱厚照的旨意,法庭设立分为:基层法庭,中级法庭,高级法庭和最高级法庭四级,但是基层法庭不得出现基层字样,应当以县衙名称命名,比如大兴县法庭。

    现在《京城快报》所报道的案件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使得全民对法庭的认知热情和对《京城快报》的购买热情大增,那么这到底是一起什么样的案件呢?且看《京城快报》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和审理情况的全程报道。

    王三力是顺天府大兴县的农民。

    弘治十五年之时,因为被衙役欺压,他每年爬起来交纳的田赋都在不断增加,到最后每亩田每年要交一斗九升的田赋。他那时候被衙役欺压得十分贫困,过年都吃不上一口肉,就带着田地投献到同乡的袁老爷家了。

    袁老爷是秀才出身,和县衙门里的户房吏司有交情,是不用交田赋的。王三力带着田地投献袁老爷后,田地就变成袁老爷的私产,但还是给王三力耕作。王三力每年每亩地交纳一斗四升地的地租给袁老爷。

    当时袁老爷和王三力都十分高兴,毕竟这是对双方都算是有利的事情,于是王三力签了地契把田地送给了袁老爷。

    虽然土地不再属于王三力,但至少每亩地少交出去五升粮食。

    (本章完)

第386章 田赋地租案件() 
王三力的二十三亩旱地,一年可以省下一石一斗的粮食。这一石的粮食,可以让王三力一家三口人过年时候做一套新衣,吃上一口肉了。

    最为关键的是,大兴县的这位袁老爷说话算数,说好了以后不会再加王三力的地租。比起那些贪得无厌不停增加田赋的衙役,这稳定的地租就弥足珍贵了。

    带着土地投献袁老爷的不止王三力一家。袁老爷对投献来的农民收很低的地租。农民一个个跟风来投。

    大兴县越来越多的农民投献到袁老爷家中,交田赋的农田就更少。那些没有投献到士绅门下的小农就要加纳更重的田赋,于是投献的人更多,交税的田更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几年,大兴县起码有两百多户没有势力的农民都带着田地投献到了袁老爷家中。袁老爷的田地越来越多了,渐渐成为了大兴县的首富。

    然而到了正德二年这时,事情发生变化了。

    先说在正德元年之时,北方大旱,皇帝陛下朱厚照宣布免除了北方数省的田地赋税,按理说王三力也应当在免税的行列,但是由于其土地交到了袁老爷手上,这立好的字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