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富,牛羊被野!”
然而,就在举国欢庆丰收的时候,边讯却不断传到京师!
“五百里加急,敦煌报急,北匈奴挟鄯善五寇玉门!”
“五百里加急,五原告急,北匈奴数寇边城,掳民二万……”
从八月初开始,边塞即不断有警讯传来。汉帝国再度大熟,漠北却持续大旱,蝗虫遮天,这让北匈奴各部族都红了眼。敦煌、酒泉、武威、北地、朔方、五原、上谷、云中共有十个郡、三十余座城池,被北匈奴劫掠。生民被掳共十万余人,牛羊牲畜被掳数十万,房屋、农田损失无数。
郑众击退了白山呼衍部与鄯善国联军对玉门关的侵扰,刘张在塞北大破北匈奴左贤王优留。汉朝各郡郡兵与匈奴大小数十战,虽然挡住了北匈奴南犯,但沿边州郡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很多城池不得不昼闭城门。
幸好窦固威震陇右,高原之上各羌国还没有动静。但汉明帝刘庄再也忍无可忍了,这一次可不是对心不在焉的小书佣班超忍无可忍。已经收拾完内政,日益强大的东汉帝国,开始露出牙齿,已经倾向对匈奴动武。
可要清算北匈奴,就必须先晏清汉朝国内。刘英在彭城,信众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国各郡中,都有他的追随者,这不能不让汉明帝忧虑。而另一让他焦心的,却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前门客,现雍营副护羌校尉司马南!
石凉就刑后,并无直接证据处罚司马南。况且,司马南乃伏波故门人,司隶校尉部看马后情面,便网开一面。在打击羌匈勾结之“牧马中州”之策时,司马南将雍营移居金城郡,曾与东吾有过秘密来往。此事虽然隐秘,但是司隶校尉部长期隐身在三辅、陇右的侍中、郎官秋曹,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
但东吾已伏法,秋曹并未掌握司马南勾连羌人的确切证据!
北匈奴在塞北、河西耀武扬威,时有南下为寇可能。此时,汉明帝不得不防范雍营三千五百骑与驻在右扶风的两万余羌人。北匈奴连年大旱、蝗灾不绝,天怒人怨,如果他们此时举国南下,雍营再聚右扶风羌人出函谷关兵逼雒阳,天下必大乱!
司马南如果聚羌人法事,可得近万骑。而汉帝国在雒阳仅有三千老弱北营士卒与数百羽林郎,根本就抵挡不了司马南的攻伐。因此,汉明帝已经在考虑举国练兵,并派遣一个可靠将领加强函谷关一线防御,以备不虞。
京师风声愈来愈紧,雒阳的街坊酒肆歌坊伎馆都在盛传朝廷即将出兵北匈奴。邓尧隔三差五回娘家邓府探听消息,六叔邓训身在中枢,这让邓尧对朝廷情况了如指掌。
此时的邓训,早已今非夕比,他是汉明帝的随从、顾问和贴身侍卫。邓训比大侄女邓尧小两岁,他对这个比他大两岁的大侄女,从来是心有畏惧。受欺负也不敢反抗,只有言听计从的份儿。
他与邓鸿兄弟两人,都比邓尧小,可很小的时候两人待遇便不同。邓禹老大人讨厌邓训,却喜爱邓鸿。邓鸿从一出生时起,便处处表现出好武。还在襁褓中时,邓老夫人放诸物让幼儿拿,邓训拿起的是散发着浓浓女人味儿的胭脂盒,而邓鸿拿起的却是象征着勇武无敌的玉刀。
因而,邓禹老大人当年传戒尺给孙女邓尧,言明是专门教训邓训用的,对邓鸿却呵护不尽。邓尧也从不欺负邓鸿,只会“欺负”他邓训。
第三十二章 贤妻襄助()
邓训喜欢施恩于人,礼贤下士,当时的雒阳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以他的地位和能耐,要想推荐一下班氏兄弟入仕,简直易于反掌。可自己崇拜的大侄女被班超生生“拐”了去,他的心里一直记着“仇”呢,自然不会主动去帮。
与高密侯邓震一样,整整十年时间,邓训虽然心里对班超忿怒不已,但当着邓尧的面是从不敢透露出一星半点的。邓尧回娘家,高密侯邓震可以躲着不见,邓训这个堂堂的亲叔叔却愣是不敢。毕竟,他与邓尧还有一点“师生”之谊呢。小时候,他可没少挨邓尧戒尺教训!
感受到山雨欲来的,绝非仅一邓尧。帝都雒阳世族如林,藏龙卧虎,能人辈出。窦固悄然进京,突然随入朝班,曾令朝廷百官震惊。紧接着,窦固又以虎贲中郎将、耿忠以骑都尉身份代替北军中候黄坫掌北军大营。
曾经的河西军战旗,现在已经在北大营中军官署房顶上空飘扬。与这面战旗相伴的,是窦固的汉军主将帅字大旗。斗大的“窦”字迎风招展,威震八方,这给雒阳官场和大汉各郡国,都发出了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受堂兄窦穆牵连被禁锢十年的窦固,突然被汉明帝重新启用,京官们当时就有预感。作为一代有为明君,汉明帝正是通过这一决策,明确告诉大汉朝野--汉帝国中兴以来一直对北方胡人采取的“怀柔”政策,即将有重大改变!
汉明帝也是通过这一特殊形式,在凝聚着汉帝国朝野各方。
国内各大世族,尤其是河西诸将的后人们,果然闻风而动,纷纷活动起来。世子们纷纷从全国各郡国来到雒阳,他们都想进入军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奉行察举制的两汉王朝,能被举为孝廉、茂才的孝子、贤才凤毛鳞角。而军功不仅是贫民子弟进爵的唯一道路,也是多数世族子弟求取功名的重要路径。
东汉明帝年代,窦固和耿忠二人,代表了大汉帝国两个最显赫的军功世家大族,即窦氏家族与耿氏家族。这两个家族,都是东汉帝国的行伍世族,可谓英才辈出,名垂青史。
东汉朝廷以世族豪强为帝国的统治基础,当时最著名的是六大家族。它们分别是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在东汉近二百年时间内,这六大家族的众多重臣辅佐了十多代皇帝,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
排在第二位的耿弇家族,一家三代为将,是留名青史的铁血巨族。耿弇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氏举家为将,史称“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耿氏家族除耿弇外,父亲耿况,弟弟耿舒,侄子耿秉、耿夔、耿恭等人,皆为当世名将。一家三世用兵,世代数十人为将,鲜有败绩,可谓功勋千古。
而排名第四位的窦融家族,虽然曾因演出一幕不光彩的外戚阴谋逼宫篡位弑帝的丑剧,而蒙羞史籍。但窦氏一门多勇将,窦融、窦友、窦固、窦宪、窦笃、窦武和窦磊等,历经多代,战功显赫。而其中,窦固则是窦氏一族中,在青史上鲜有阴暗面、且战功卓著的一代常胜名将!
公正地说,窦氏一脉多勇将。窦穆与子窦勋一起伏法若干年后,窦勋子窦宪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窦宪与耿秉出燕然山,将大汉的世仇匈奴人彻底打丧了胆。二十余万人降汉,残部一路向西,进入欧洲,竟然将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古罗马帝国打得举国欲降。当然,这些全是后话,本书将浓墨重表。
邓尧这段时间很忙,不是隔三差五,而是每天傍晚必坐着辎车回娘家一趟。小女天天来问问安,说说体已话,天伦之乐,乐坏了高密侯老夫人。邓训每次从宫内归来,最怕看到的就是大侄女邓尧,可邓尧每次都早早在厅内候着呢。
邓训既是汉明帝的主要谋臣,又是皇帝的重要武卫之一,在朝野可谓炙手可热、威风八面。但廷议那段时间,这位春风得意的大臣却常常战战兢兢、不敢回家。对这个比自己大二岁的大侄女,他是一点招儿都没有。在邓训眼中,班超与邓尧可谓一对异类,连皇家的典藏都敢偷,你想这二人还有什么业不敢作?
邓训竟然敢躲着不回家,这让邓尧抓住了理儿。她才不理会这个高居侍中之位的朝廷大臣有什么官威,拧着耳朵就是一顿教训。“汝牛气什么,啊?当一个破侍中,了不起了,啊?吾要是男儿,官定居汝上,汝信不信?”
完全是师傅对徒儿的口吻,在大侄女、大才女邓尧眼里,他还是那个顽劣小叔。训斥完了,觉得不解气,还跟着踢了两脚。
“罢罢,姑奶奶,吾信吾信。就会欺负吾,汝就作吧,吾迟早要让汝二人折进去……吾说就是,吾说就是……”
邓训没辙了,在刁蛮的邓尧面前,他只能老老实实地悉数将机密告之。
邓尧深知丈夫班超心事,窦固与耿忠进入北军悄然开府的第二天,她就派秦小宛回“娘家”打探动静。此时窦融已逝近十年,窦夫人也年近七旬。秦小宛时常过府探望,樊儇、夜玉也常至窦府问安,两家来往甚密。秦小宛多次回“娘家”后,身为一家之主的窦固,按老夫人命,曾携夫人亲自回访了下西洛班府。
以班家之智,自然不难理解此时窦固携公主来访的意味。因为,返回京城这么长时间,窦固从未公开露过面。班家人每次过府探望窦老夫人与公主,窦固从未现过身。此时,他公开与公主访班府,知道班超不在家,曾面露失望之色。邓尧心里清楚,老将窦固对班府丰厚的典藏兴趣并不高,相反,他却对一院子兵器很感兴趣。如果班超在家,他一定会主动提出切磋,试试班超身手。
虎贲中郎将悄然开府,并已接掌北大营,三辅是出将帅之地,世子们自然更是闻风而动。无数三辅世子抱着一展身手的宏愿,纷纷顺着官道驰来京城。而三辅著名剑客徐干,自然不会置身事外。
第三十三章 砺兵国策()
此时布衣在身的徐干,与众位世子一起也专程来了一趟京城,并造访了班府。与班超两人关在厢房室内,对着沙盘聊了整整一天。可百事孝为先,徐干阿翁重病在榻,他仅在京城呆了一天,便怏怏不乐地返回三辅。
现在,正是众人各显神勇的时候,北大营已经被世子们挤破了门。窦固这个大忙人,专程来班府,却是空来一趟,邓尧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当时,班固与班超俱在兰台公办,晚上回来,邓尧与小宛俱鼓励他到窦府进谒。但班超这回并没有完全听媳妇的话,他没有到位于上东门大街的窦府拜望,他要带着班驺、班秉二仆,直接造访窦固和耿忠二将在邙山下的北军大营。
东汉军制尚前汉,朝廷军队名义上也有四支,即二军两营。南军已改成羽林军,归卫尉节制。北军为常驻京师的野战部队,主要是拱卫京师。而常驻边塞的有黎阳营和雍营,黎阳营用以防卫东北匈奴、鲜卑、乌桓的抄略。雍营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陇右,用以防御西羌、蜀中诸西南蛮夷。
由于光武帝大规模裁撤郡兵和中央军,到永平年间,北军总人数仅有区区三千余人,当时五校尉每人领军不过千人。如到永平十二年时,屯骑校尉领八百二十八人,越骑校尉领八百二十七人,步兵校尉领七百七十三人,长水校尉领乌桓胡骑八百九十三人,射声校尉领八百二十九人。
北大营士卒都是当年跟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多年的嫡系部队改编而成,以后父死子继,代代相传。而长水校尉所属乌桓胡骑,则是刘秀手下的渔阳突骑,当年屡建奇功,今日却成了一伙懒散的胡骑。东汉建国之初,中央军精锐野战部队,仅仅保留了北军这三千余人。而且,建武中兴已经数十年过去,耽于和平的北军,早已经失去了当年打天下时的血性和令天下割据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