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乃至于姓名之类的都已经和汉人没有什么两样。更何况冼夫人嫁入的冯家正是北面南来的汉人,所以她本身实际上已经是个汉人了。
汉人的道理冼夫人非常清楚,因此她至始至终都没有幻想着汉人能够真的放过岭南这一片乐土。
迟疑片刻,冼夫人的声音也软了一些:“我们可以接受大汉的统治,但是你们又怎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安全?”
萧世廉笑了一声,看向身边的侯亶,只可惜杜齐还在和李询一起清剿逃窜的百越人,继续往西面的大山走,可不能没有他那个山地战专家,否则的话杜齐站在这里现身说法,肯定就会让冼夫人的担心消散一些。
“和我们之前提出的一样,我朝会给予夫人岭南州刺史的职务,地方官员也会按照本地的部落进行划分,比如在电白郡的太守,就以电白郡本地部落的首领担任,但是这只局限于岭南各部占据多数的地方,比如南海郡、番禺郡等地,汉人更多,自然就要由汉人来担任。”侯亶微笑着说道,“而且诸位只要进入了我大汉的官职体系,只有一切的升迁全部都按照大汉的要求来,我大汉承诺不会有偏见。”
顿了一下,侯亶急忙又加了一句:“当然了诸位如果对此有所怀疑的话,可以看南中和巴蜀,我大汉在这两个地方采取的也是类似的办法,巴人也好,南中各部也罢,汉人未曾有任何歧视和偏颇。更何况按照陛下的意思,以后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汉人和蛮夷的区别,既然大家都在这一面赤色的旗帜之下,那么大家都是大汉人,我们要做的是保卫这个王朝和国家,而不单纯是自己的民族。”
这一次不仅仅是冼夫人他们,甚至就连傅縡等人都诧异的看向侯亶。说句实话这个时候他们方才明白李荩忱真正要做什么。
一个多民族的、包容一统的华夏,真正的四方来朝、四方入国为汉人的华夏。更不要说无论是巴人还是这些岭南各部,在根源上和血脉上和华夏、和汉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之间不应该存在分歧,而应该是相互之间的信任。”萧世廉算是总结了一下刚才侯亶所说的,旋即抬起头来看向冼夫人,“冼夫人认为还有什么不妥的么?”
冼夫人怔在那里出神,似乎被这一段话惊讶到了,而萧世廉也不着急,只是静静地等待她。
良久之后,冼夫人方才苦笑一声:“看来我这个老太婆是真的老了,心思也变得狭窄了。陛下当真是胸怀天下啊。”
第一千八十章 杨素在成都()
蜀中,成都府。
虽然李荩忱和朝廷中枢都已经前往江南,但是蜀中的这些基业不可能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全部都转移到江南去。而且成都府现在也是名副其实的行在,朝廷还是要在这里保留足够的统治力和影响力的。
现在成都最惹人注意的应该就是分别位于城南和城北的工坊和成都学院了。
工坊自然不用说,随着最近战事逐渐平息,工坊也不再仅仅生产兵刃和攻城器械,大量的生活用品也从这里流水化产出,不但满足本地的需求,还会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荆州、江南等地。几乎短短半年之间,工坊的规模就扩大了足足一倍,当然这也是因为峡江唐氏等家族在得到允许之后也开始开设自己的工坊。
民间自己开设工坊本来就是阻挡不住的潮流,李荩忱也没有打算阻挡,只是在已开始限制下规模罢了,毕竟只是依靠朝廷的力量,实际上是很难建设起来庞大的工坊群的。当然了,民间工坊的业务范围限制在日用品和民间造船等等上,真正的军工依旧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至少在这个时候是不能交给外人的。
而北面的成都学院甚至要比工坊还惹人注目。因为岳麓书院和金陵书院还没有完全建起来,所以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士子趋之若鹜的地方。
毕竟整个学院,从主持的徐陵以降,都是士林文坛之中执牛耳者,能够听到这样的大家讲学,可是三生之幸。
而成都书院的规模也出乎意料,在这个时代大多数的所谓的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院落,说是私塾实际上更合适一些。但是成都书院却是依山而建、占地庞大,让前来求学的人感受到这里的宏伟庄严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新朝对于学问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成都学院并不仅仅局限在招收世家子弟,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都有机会进入书院。当然这个时代寒门子弟的识字率都不高,就更不要说普通人家了,所以大多数的机会还是在寒门、商贾等家族中。
但是学院也并没有放弃对那些普通人家的教育,学院的先生每周都会集中前往工坊、乡镇等地巡回,一来是为了寻找有没有天资过人的孩童,二来也是为了教授那些普通百姓们识字。
李荩忱并没有指望着民间的受教育水平能够在短短几年之间就飞快上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切都需要慢慢来。
说起来倒是有些奇怪,书院的东侧不远处就是成都大营,将书院和军旅校场放在相隔几里的地方,也颇为奇怪。甚至有的时候军队拉练都会经过书院下。
对于这些大头兵,实际上书院的士子们倒是没有多少瞧不起的意思,毕竟这是大汉的兵马,他们在那位战神一般的陛下手下,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保护了这一方的和平,所以士子们对此更多的是好奇,想要看看这些家伙是不是真的三头六臂、刀枪不入?
此时校场外,一队队士卒正列队向着这边跑过来,这些多数都是李荩忱下江南之后蜀中招募的新兵,多为本地的巴人良家子,当然也有很多工坊之中的战俘重新招募的。
现在工坊之中的劳力也逐渐被良家子所替代,原来的那些北周战俘在服完劳役之后,朝廷也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在本地安置田产,当然要是不喜欢种田的,自然还可以回到军中。
对于大多数的战俘们来说,已经习惯了厮杀的生活,而且他们的家多数都在北方,所以也梦想着能够重新回到家乡,入军的最多。
“立正!”带队的校尉大声吼道,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声音吐出来自带着一份浑厚,“整队!”
“休息!”
所有的士卒全部都盘腿坐下,这是军中的规矩,就算是休息也只是原地休息,不能乱跑。一名名幢将和仗主并没有坐下,而是来回巡视,他们要确保自己的手下士卒人数不变。
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喜欢的时候,因为军中的主簿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讲故事。
主簿是个投笔从戎的文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小眼儿”,主要就是因为他怕是读书太多,所以视力不好,看什么都是眯眯眼,体力也不好,这拉练他就跟着跑一半,但是谁都别不敢小看这家伙,他肚子里的墨水比这里站着坐着的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
“上一次说到,这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处,就是那曹操,你们知不知道谁是曹操啊?”
“知道,上一次说过!”
“就是就是,别卖关子!”
“小眼儿”主簿大笑着接着讲。
而就在不远处的点将台上,一名中年人朗声说道:“赵子龙是什么样的人物,忠诚,果敢,所以呢,就连曹操这样的枭雄也会称赞他。同理,卫青和霍去病也是这样。七进七处也好,封狼居胥也罢,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有这一份志向和胆量。我们向前进,封妻荫子,我们向后退,就是耻辱!”
坐在这里听的不再是下面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大头兵,而是校尉、仗主甚至还有一些主簿。
“陛下有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郎应该的义务,阴山之南是什么,是我们自从秦汉以来就有的故土,是我们的列祖列宗生存的土地,是我们的妻儿老小和家园。”中年人的声音愈发慷慨,“我华夏民族自从炎黄之后,只有向外拓张,未曾听闻有退缩,晋室衣冠南渡,就是我们最大的耻辱。作为华夏儿郎,作为大汉的一份子,无论你们是北人好,南人好,巴人也好,都曾归属于大汉,都是炎黄之后,自然就有北上恢复故土的责任!”
“参军说得好!”一名校尉率先喝彩。
这中年人正是南下的参军杨素。
“好!”几个巴人将领也跟着叫起来。
对于这些巴人们来说,怎么才能培养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归属感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炎黄子孙”落下来,大家心里面都非常受用。是啊,不管怎么说,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也都曾经是秦汉这两个庞大王朝的子民。现在山河破碎,他们的确有这个责任。
(作者按:现代考古证实巴人蜀人在上古时期就和中原有广泛密切的联系,为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蜀人或为陕西文化南迁,巴人或为中原文化或楚文化西迁)
第一千八十一章 雄心()
“卫青和霍去病的事情原本以为都要被遗忘在史书中了,没有想到现在陛下竟然把这些事情抬了出来。”杨素看着点将台上刚刚听了课之后“斗志昂扬”的将领们,一时间感觉有些奇怪。
实际上这样的历史典故对于出身世家的子弟们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些出身各异,甚至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士卒们来说,这样的老生常谈显然也非常有吸引力,杨素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多少用处,不过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是成功把军队的士气调动起来的。
大汉的军队,并不缺少利益的鼓动,一场场胜利已经能够确保将士们可以获得足够的钱财和军功,但是却缺少另外一个内容,就是精神上的鼓动。将士们现在征战实际上还在是因为李荩忱的百战百胜而作战,他们相信李荩忱可以带着他们走向胜利,这是最大的精神力量。
可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就是不长久的,李荩忱自己不确保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失误、就会“神话破灭”,更不能说让这种精神的力量继续延续到下一代。
纵观历朝历代,只有将士们知道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要战,才能够真正保持一支军队的高昂士气。且不说现代的PLA,那都是所有人清楚地事情。
从先秦时代开始,商鞅变法第一次阐明了秦人要干什么,就是要捍卫国家,就是要“共赴国难”,告诉老秦人要为了生存而战,所以黑色大秦崛起于关中、得以横扫六合;而到了汉代更不用说,卫青远击漠北也好,霍去病封狼居胥也罢,都是为了杀匈奴,都是为了捍卫这个国家,让笼罩在汉人头顶上四代人的阴云彻底散去。
可是之后呢,到了唐代中后期,朝廷和藩镇之间矛盾激化,到了宋代,军队更是成了发配之地,士卒们进入军队已经没有了一个可以效忠的对象,没有了一个可以坚持他们向前进的精神力量,他们单纯只是为了军饷而战,只是为了那可能根本就落不到他们头上的军功而战,他们感受不到开疆拓土的荣誉和追亡逐北的使命感,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自己作为军人不能临阵逃脱的耻辱感。
到了明末乃至清代,自然更甚。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李荩忱这样大肆宣讲卫青、霍去病乃至赵子龙和陈庆之的事迹不现实,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