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田所说的新材料在后世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东西,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或者是忘记了这东西的重要性。至少在姜田穿越前看过的各种小说中,极少有人提到了这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就连姜田自己要不是想到了火箭要耐盐雾侵蚀,都没想起来先将这种东西研制出来。好在科学院能够调动全国之力来集中攻关,所以当课题组被分为若干个项目组之后,并行研发的速度并不慢,况且那东西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科技含量。
本来还有些消沉的宋懿听他这么一问立马就来了精神:“先生奇思妙想,那铁皮已经在水中浸泡十余天,竟尚未朽烂!”
色@狼听了也连忙直起耳朵:“铁皮置于水中不烂?”
姜田点点头:“还记得夏日你我在渤海湾之时所做的防锈试验吗?将铁皮外边包裹一层薄薄的锌膜,荒野之中可保数年不锈,就算在大海之上,只要不浸泡海水一两年内也可无虞。”
这神奇的铁皮在后世有个学名叫做镀锌板,最常见的用处就是汽车钢板,而镀锌板还有个亲戚叫做镀锡板,这种东西使用的广泛程度到了如果人类离开它,很多产品都会陷入没有合适包装材料的境地。而它在中国还有个俗名叫做马口铁!镀锡板最早在14世纪的德国出现,后来18、19世纪英国人开始广泛的大规模工业化制造,从此人们才有了合适的罐头盒,也使得许多探险、军队、航海等需要长期保存食物的组织和个人有了方便的便携口粮,到后来罐装饮料领域更是离不开这种材料。可是在这个时空中,镀锡板还躺在巴伐利亚的作坊里,离英国制造镀锡板还有小半个世纪的时间。更别提此时的欧洲根本不知道锌为何物,也就更不可能制造镀锌板了。所以后来德国一直都和中国争夺镀锡板的发明权,但镀锌板却无可争议的被认为是姜田的又一项伟大发明。
农历十二月初八,京城下了第一场雪,这场雪来的比去年稍晚了一些,街头巷尾已经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息,一群孩子飞奔着扔着雪球,成年人的脸上也多少带着点笑容,看得出即将结束的这一年大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粮食价格一直很稳定,农民收了粮食甭管年景如何,不必担心粮商控制收购价,这就让农民的温饱有了保障。各种商贸活动在新税务法的刺激下飞速发展,小商小贩只要按时交纳定额的营业税就不必担心各路牛鬼蛇神的骚扰,每月总有些余钱积攒下来,大的行商坐商也没了以前那些明里暗里的勒索,商品进京也不必交进城税,只要你能出具一份完税证明就可行走全国。域外的胡商则要拥有关税证明与健康证明,对于那些欧洲的海商们来说,能够进入中原腹地就已经是不可想象了,也就不在乎那有点麻烦的检疫手续。中国的首都终于重现了唐宋时商贾云集的景象,夷人手中的玻璃器皿与玻璃镜子也不再受人追捧,自打京郊的玻璃厂正式投产以后,中国的玻璃制品已经开始返销东南亚各殖民地,更有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正在囤积脸盆大小的玻璃镜子,准备一口气运回欧洲牟取暴利,只可惜这种规格的镜子产量有限,他们今年是凑不够数了。整个国家上下经过不到一年的磨合,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税法与各种制度,除了那些大地主与曾经的垄断商人之外,基本上都对新政持欢迎态度。因为现在的税费虽然名目繁多,但是收的基本合理,且国家新立没有那些隐形的摊派,但凡是合法经营的总有盈利的希望。过去那些垄断性质的行会组织也偃旗息鼓没敢明目张胆的控制市场,现在的中华朝经济体制颇有些市场经济的雏形。
先不去管市井小民如何憧憬着今年的春节,姜田对即将来临的节日几乎没有任何期待,此刻的他站在御书房里面带羞愧的看着自己的大老板,而这个国家的皇帝,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张韬同志则认真的看着厚厚的报告。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张韬放下了手中的报告书,然后很严肃的看着姜田:“这么说……缩水了!”
姜田艰难的点点头,虽然同为穿越者,对方能够理解研制工作的困难,而且书房中也没有其他人,但姜田还是觉得难以启齿:“我原以为自己能一步到位的设计出划时代的新型武器,是我低估了**作为推进剂的性能。而且也低估了自旋系统的加工难度,所以只能将气动外形改回传统布局,并且靠弹翼保持稳定。所以最大射程只能达到两公里,这还不算缩小直径造成的装药量减小。”
张韬还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姜田,没有先出任何失望或是愤怒的表情:“不止如此吧?你这武器本来是装在战舰上的,我看了你的发射架设计图,你似乎忘记了火箭尾喷焰对后方甲板的烧蚀问题!”
“呃……哪个问题我已经意识到了,所以正在改进发射架……”姜田是越说越没底气。
“唉……”张韬揉了揉太阳穴:“这可是你自己夸下海口说能有一款划时代的武器,满朝文武都听见了。当然论性能你的火箭已经超越神火飞鸦、蛟龙出水之类的很多倍,可它离那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目标还很远。”
姜田很艰难的点点头:“主要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军队若是不采购个几百万发,恐怕是无法降低成本了。”
张韬之所以熟悉火箭的工作情况,这是和他在当年的军队中玩过40火箭筒与107火箭炮有关。其实在他看来,这种直径只有八十毫米的火箭炮虽然无法做到远程击沉敌舰,但是改成单兵火箭筒还是很有潜力的,直瞄距离内用来支援步兵简直就是挡者披靡,如果组群发射,虽没有63式107炮那么震撼,但是胜在轻便,对付敌方的步兵集群或是阻拦骑兵冲锋都有奇效,就是攻城战都可算是支援火力中的重武器。他在内心中已经对此很满意了,总算是有了一种近现代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为了敲打一下心高气傲的姜田,这才装出不高兴的样子。
姜田之所以觉得自己失败了,是因为他将这款武器的性能定的太高。在他原先的预想中,这应该是一种装一公斤柱状压缩火@炸@药能飞行四公里的神器,对战舰覆盖射击时就算只有两三颗命中,也能对人员以及船体造成严重损坏,但是现在再看,却有种鸡肋的感觉了。
第一百三十五节、巨人的肩膀()
“你呀……太小觑古人了!”张韬恨铁不成钢的说到:“你自以为有着后世的知识和见识,就瞧不起老祖宗的东西了?”
姜田不知道为什么有此一说,虽然他心里也的确看不起现在的科技水平,但还不至于小觑古人,毕竟自己是个穿越者,和这个时空的科学家没有可比性。但张韬这么说了,他也没有打算辩驳,谁让自己这回把事情办砸了呢。
张皇帝没理他,而是转身从一堆文件中抽出了一份资料扔给了姜田:“这是我让宋老研究的火炮,你看看能用得上吗?”
姜田知道宋应星正在研究火炮,但是不知道研究的是哪种火炮,以前也没关心过这个,想着无非就是某种青铜前装滑膛炮,高级不到什么地方去。可是当他接过这份资料之后,才发现自己幼稚的可笑。倒不是说这炮有多先进,事实上这还是一门前装滑膛炮,只不过因为冶金技术的提升,采用了钢制炮身并硬化内膛,使得火炮整体重量大幅下降,但是这炮采用了一种短粗的身管,配上一种简易的高仰角炮架之后,很像是一门迫击炮。
张韬也不管姜田看明白了没有,直接自顾自的说道:“本来我是想开发一种前线使用快速装填的曲射火炮,类似于明朝的虎蹲炮,无非就是采用钢材之后能轻便一些。后来因为你造出了压缩火@药,使得开花弹的威力有了质的提升,所以宋老就强烈建议研制一种全新的弹药,本来这个工作打算交给你,可是恰好你提出了火箭炮的方案,老头子就没和你说。”
接触的武器多了,姜田对这个时空的火炮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他马上就想到了这种火炮在原时空的定位,并且很容易的就勾勒出了改进方案,只要将炮弹改为表面抛光的铸铁外壳,内部装填柱状压缩药,底部换成定装速燃火药,引信改为红磷火帽,那么一枚标准的**就诞生了,若是对火炮击针进行简单的修改,并且换成螺旋杆控制的炮架,那么用它平射也没什么问题,类似的迫击炮平射技术还是当年土八路的发明创造,除了比后世的迫击炮笨重了许多之外,几乎就没有任何不同之处。而这种火炮至少能保证五百至一千米的射程,在现如今这个时空,已经完全够用,并且由于炮弹的价格低于火箭弹,它对军费的消耗同样低很多。就算装在军舰上,由于射速快、弹道可调,同样能形成火力压制效果,并且还省去了复杂的火箭发射巢,要说唯一的缺点也就是炮手的培养不易。姜田意识到自己走进了某种误区,满脑子高大上的想法最后适得其反,而恰恰是张韬这种上过战场,同样也懂得武器的人才能想到如此简便易行的方法,看似土里土气的东西反倒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远比自己那过分精密的火箭要实用的多。张韬看他似乎是想明白了,也就没再刺激这个老乡,只是下达了尽快研制杀@伤@爆@破@型**的任务,同时告诉姜田,宋老头很大方的将迫击炮的发明人改为了他。
就连姜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出皇宫的,今天对他的刺激有点大,联想到正在加紧研制的无烟火@药,他知道这将引发身管火炮的革命。不仅如此就连整个作战方式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变化,这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好事,可对于自己这个自命不凡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则是莫大的讽刺,他一直以为自己将引领这次的变革,没成想最终历史还是选择了简单实用的路线,拒绝了自己这种跨越式大发展。难道真的像张韬所说的,是自己太小觑古人了?站在皇宫门口,姜田反复的嘀咕了半天,然后决定马上去宋府拜访一下宋老头。
姜田到访,宋府的下人自然不敢怠慢,不过宋应星并不在府中,就连宋懿都不在,于是他只好先在书房中等候一下。两杯清茶下肚之后,百无聊赖的就随手翻看一下书架上的书,这一看不要紧,本来还很随意的姜田表情逐渐凝重了起来。这是一本什么书?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介绍音乐十二平均律的手抄本,什么是十二平均律?这是明朝平民王子朱载堉发明的一种算法,用在音乐上引发了革命性的作用,没有它欧洲的文艺复兴就算不上圆满,没有它人们对音乐的诠释就没有后来那么多姿多彩,但是说到底这就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如何用进行2的12次开方!
看到这里姜田的冷汗就下来了,这与他印象中不求甚解的中国古代科学完全不相符,甚至也与世界科学史不吻合,很多人都说中国没出现科学的大发展是因为数学的停滞,可是这个现实充分的说明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达。但朱载堉是怎么想到的?或者说珠算开放术是怎么诞生的?这本小册子里没有明确的说明。于是姜田不甘心,反正宋老头还没回来,就在他的藏书中寻找有关算数的书籍,这一找直接诞生了本时空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姜氏合流!也就是几何与代数的合流,后世将此看成是高等数学诞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