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自己的父亲就是在高句丽的第一位莫离支
椽那部出身的明临荅夫,犯上弑杀了次大王也就是自己的祖父后,才被拥立登上王位的
而明临荅夫这才死了十年不到,高伊夷模自己童年的记忆中仍然充斥着,这个权臣于坐原战役中击退了东汉军队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的无数傲慢之举
莫离支是高句丽政权在后期出现,自设的一种取代大对卢与相加的最高官职,它职能其实已超出宰相的性质,具备专制权臣为篡夺王位而自设的临时性特殊官职的特点
也可以看作是高句丽的“董太师”笑
直到唐乾封元年,渊盖苏文死,长子渊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渊男建,渊男产不和,渊男建也自封了莫离支,并发兵讨伐渊男生
而渊男生派其子渊献诚向唐朝求救,也就有了民间流传的薛仁贵征东的故事
直到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国王高藏投降,唐平定高句丽,而渊男生也就成为了最后一任莫离支
其实高句丽的困境远没有高伊夷模想象中的那么无解,之所以深陷危局之中不能自救
一是高句丽政权据城居住数代,已经由渔猎文明逐步的转变为半渔猎半农耕文明,已经逐渐失去了举族迁徙的勇气,说白了舍不得那三砖两瓦
如若此番与徐峥交战对峙的是东部鲜卑各部,在经年北狩的调教下,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是举族远遁千里毫不犹豫
那轮得到徐峥如此惬意的三面合围,当然了天变之事是太史慈给补的漏,但人毕竟也是徐峥招来的,而且南路军的一番临阵应变也还算合适
只是因为战场时局的迷雾,高句丽也没能抓住徐峥布置中唯一的薄弱之处,这就是其不能自救的第二点,也是最后一点
河湾之地
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掌旗骑士的两千锐士就是再敢死善战,长途奔袭一路北上,没有丝毫的后援补充,能如愿攻至河湾地燃起了烽火已是极限
若是高句丽能壮士断腕,舍了国内城不要留给尉那岩城的汉军稍作阻拦,然后乘机尽起青壮一路沿江南下莽过去,势必能踩着掌旗一部的汉军尸体逃窜至绿水,小浑河还有将子江一带的三河流域内
届时就算全是骑兵的太史慈一部纵使能及时追击,也只能驻马河畔望而兴叹了
而失了先机的徐峥步军也只能一路吃灰,毕竟客军作战,地理探查做的再好,也比不上生养在此地的高句丽军民,最多捞点漏网之鱼,大尾的一条也捞不到
说不得就一路逃窜成功南下到了乐浪郡,届时单纯的兵事征伐就不得不凭空增加不少变数,失去原来的本意了
不过能在重兵追击的危机时刻,几渡江河最终逃出生天的恐怕只有某位图书管理员吧?这等神人能出在高句丽?徐峥也不是光头啊笑
不过撇开玩笑不谈,此法唯一可行的时机已经错失,因为太史慈的先锋斥候已经与渡过绿水的徐峥本队,在国内城外围合兵驻扎了
驻扎在二龙山高地尉那岩城的太史慈,在被告知徐峥的将旗已经出现在了国内城外围的汉军营地后,立即嘱托驻守的参军点了两千汉骑压阵留守
自己则带着大队的直属胡骑和附从的杂胡各部,浩浩荡荡的南下前去与徐峥汇合,在沿途经过国内城的时还一度作势攻城
对着城郭冲锋后射出了几轮骑射,惊得城郭上的高句丽士兵们慌乱的开弓回击,只是连箭雨都还未落下,呼啸的胡骑们早已打马撤回了
于是在旷野的河畔平原,胡骑队中不时的暴起一阵戏谑高句丽的嘲笑声来
只是当骑队中领头的太史慈遥遥望去,那新立的军寨营门处,被一众军士团团簇拥着侍卫起来的,正是徐峥本人时,连忙下令全员驻马
待呼啸的骑队缓缓停住了之后,再度下令让一干汉骑军官领着众人下马步行后,弃了马匹的太史慈才一路赶到营门之外,对着徐峥拜道
“属国长史太史慈,遵都尉军令出征高句丽,今已经攻克河谷四寨,尽复玄菟故地,特来复命”
得刚一见面,这克敌复土之功的帽子就给徐峥抛了过来
哪里不知道太史慈小心思的徐峥,立刻有些忍俊不禁起来,不过这贪揽下属之功自己会做?
“此番征伐高句丽,立下如此滔天大功,子义说不要就不要啦?”
徐峥越过众人,上前挽住了太史慈臂膀
“若是赏罚不明只怕这满营的军士们,俱是不会答应啊”
于是还来不急推脱的太史慈,就这样被徐峥挽着,并肩步入了汉军大营,而沿途分列两侧的辽东汉军们俱是持戟行礼,齐声高呼起来
“克敌复土,俱为长史贺”
“克敌复土,俱为长史贺”
“克敌复土,俱为长史贺”
一路走来呼号不断,极尽夸耀之能响彻旷野
第87章 默契()
就在联袂而行进入了汉军大营的两人,即将要进入徐峥的中军大帐时,无意中瞥过一排旌旗所在的太史慈,居然看见了一颗人头高挂在旗杆上,还在淅沥沥的滴着污血
“都尉这是为何?”太史慈指着首级向徐峥问道
“高句丽的王庭使者”
徐峥回答的即其随意,好似说的不是一个人头,而是在当面介绍一个真人一般
无言踌躇了一番后,太史慈才小心的开口试探
“请降?”
不料徐峥却讥笑着发出一声冷哼
“呵问责!”
听完徐峥冷哼,太史慈差点没笑出声了
这可是三面合围、兵临城下,旦夕之间就要提兵而上蚁附攻城了,这是有多心宽还跑来问责?饶舌退敌的史书故事看太多了,看傻了吧
就在太史慈腹诽时,徐峥也一脸无奈的絮叨起来
“此人刚一见面就来和我追根溯源,说高句丽乃是刘氏天子明诏,朝廷认可,与幽州各郡一直都互有往来,俱是一家之类的,还送来了不少活鱼劳军,言语中暗示城内其粮草充足,在如此大的风雪中相持于我军不利,并且大军长期在外,若是东部鲜卑回首东进,襄平危已”
听完徐峥的诉说,太史慈也是暗暗摇头,可惜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善辩之人,奈何遇上的是处心积虑多年的自家都尉,被摘了脑袋也是非战之罪啊
随即步入军帐的两人,一前一后走向帐中央的火炉,太史慈一边取暖一边劝诫到
“都尉、其实此人说的不无道理”
只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徐峥打断了
“所以我已经下令,今夜准备,明早”
“攻城”
言毕一块木材被徐峥投于火中,飞溅起不少火星来
听闻了确切的攻城时机,太史慈本能的反应过来,颔首躬身想要请缨出战,可是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
“子义不要着急嘛,来站到这来”一边说着徐峥将太史慈拉到帐中的上首处后,自己才走向帐门处的下首后转身站定
在太史慈还未明白过来之时,徐峥已经躬身弯腰揖礼大拜之
“此番用兵涉险,全赖子义及时扫平玄菟故郡,以劣势之军歼敌主力,积年夙愿可了,请受峥一拜”
相聚数丈来不及阻止的太史慈,只得硬生生的受了一拜,连忙回礼同时急切的回应到
“都尉何须如此,慈既已归于麾下,自当竭尽全力誓死效命,当不得都尉如此大礼啊”
然而礼毕起身的徐峥,敛容屏气不苟言笑
“如何当不得?若不是子义赶在天降大雪前就将北境扫平,歼敌斩首将近两万重创了高句丽,我此番谋划定下的灭国之战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顿了顿后徐峥才继续说道
“更别说,及时南下在穿越长白山脊后,还顺势拿下了尉那岩城,使我军能居高临下克制国内城,其一举一动皆处处受制于我,待届时攻破国内城时还要在独算你一份功劳”
“如此滔天的功劳,难道还受不得我一拜?”
徐峥的这一番话,除了将太史慈的功绩逐一论述外,最大意义还在于认下了太史慈在领军之时推翻了自己原定方略的行为
不仅如此还大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完全是靠着太史慈才挽救了回来
这个行为绝对不是什么,你好我好的场面话
简单点说若是日后有人想以此战擅自更改军令为由,在徐峥面前攻讦太史慈时,首先绕不过去就是徐峥本人,而这就是背书追认的重要性
这个假设绝非是什么无稽之谈,因为时代的局限和背景的约束,政治规则就是这么一个操蛋的东西
就好比真正出处于明清时期的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
你放在后世来试试,谁听谁傻,可在当时就这就是金科玉律,由不得你不遵守
西汉的颜异死于腹诽,不就是张汤利用了规则嘛?
要不,太史慈何必一见面就将克敌复土之功的帽子就给徐峥抛了过来戴上,北境之战擅改方略还是小事毕竟打赢了
可是擅权逾越之举也没少干,由于太史慈的刻意放纵整个玄菟故郡被打成白地不说,在一众杂胡部落里可是没少打着徐峥的旗号大肆许诺,而这一切的一切可都等着某个人来善后呢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君王说出来自我约束一下还行,一个将领整天挂在嘴边,你是想造反啊,还是造反啊
用得着你便罢了,等哪天用不着想想定鼎之功的周亚夫是什么下场,再想想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善终的王翦是怎么做的,而另外三人又是怎样的结局
所以太史慈的心思瞒不过徐峥,而结果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字
认
徐峥将一切都认了
毕竟先秦两汉时期还信奉的政治规则有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还等着太史慈给自己,献完青春献子孙呢
所以这一切的对答试探,不过是徐峥和太史慈两人的默契而已
得了徐峥答复的太史慈心中再无包袱,又见自己功劳被徐峥一条不少复述而来,油然而生了一股被国士以待感觉,不敢独占功劳
“都尉过誉了,此番计成绝不是一人之功,若不是有国让苦心谋划,将高句丽北境的弱点逐一洞悉,加之都尉经年来的苦心经营,练出来的精锐士卒,就凭慈一人断然立不下如此大的功劳”
“与其说是慈了了都尉积年的夙愿,倒不如说是都尉成全,让慈立下如此的功业,也不负丈夫生世,来此世走上一回”
看着太史慈一副言辞恳切的模样,徐峥微笑着说道
“那子义的意思是此番是麾下军士与国让一道搭台,再由你唱出了一场好曲,所以大家俱有功劳,不能厚此薄彼?”
“慈正是此意”
不料听了太史慈的回答,徐峥并没有点头同意
“泥沙俱下,雨露均沾什么的,可不是我麾下军中应有之义,子义你可知,我徐峥原本只是个商贾平民之子,声望才德皆不显,可是凭什么就敢起了问鼎之心?”
太史慈看着徐峥声色俱厉的模样,不明其意摇头表示不知
“无他就凭公平二字”
“百姓黔首愿为我治下之民,是因为在此劳者得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