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王在晋作为大明的兵部尚书,对于军事上的问题自然比林檎理解得要透彻的多,但他也同样没有办法劝说萧木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因为劝说萧木打消这个念头需要的根本不是对于军事的理解,毕竟即便是林檎这种对于军事几乎不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萧木的计划不可行,王在晋自然也能明白。
王在晋自然也尝试着劝说了一下,但最后毫无疑问地失败了——毕竟一向对萧木的错误观点穷追猛打,丝毫不需要萧木这个皇帝尊贵身份的林檎昨天都没有能够成功,那就更不用说作为臣子,处处需要给皇上留面子,不可以让皇上难看的王在晋了。
于是出于跟林檎昨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相类似的想法,王在晋发现皇上的这个计划虽然不可能奏效,但至少不会给大明一方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对于巩固京营的城防也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当然也没有什么正面的就是了。
毕竟大明的京城当中有着大量的火药储备,就算是把城上所有的红夷大炮全都打得炸了膛,也不见得能够用得完,所以皇上的这个计划对于王在晋来讲实施与不实施在战事的角度上来啊看不会产生任何明显的不同,但在其他的角度,比方说在能不能让皇上高兴的角度来看,王在晋自然希望自己能够让皇上高兴。
既然并不会有什么负面作用,皇上又是如此地满怀期待,王在晋在最开始的时候委婉地表示了一下“皇太极中计的可能性不高”,算是尝试着劝说了一下之后,便放弃了抵抗,同意了萧木的这个“天才计划”——毕竟这是皇上对此事十分热切,仅仅是出于对君王的尊敬的角度出发,王在晋也不能拒绝皇上的这样一个虽然没有什么正面效果,但同样也没有负面效果的尝试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当下大明的这个时空,除了林檎之外,萧木在任何人面前所说的话都是金口玉言,都是圣旨,除非这条旨意激起了群情激奋的情况,否则下面的人除了服从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看到自己的计划除了林檎之外,也得到了大明兵部尚书这样的“军事专家”的认可,萧木的信心无疑更加充沛了,他脑海当中甚至都已经想象出了皇太极的中军帐下面正好埋着自己事先准备的火药,随着火药引线的点燃,皇太极的中军帐被掀翻进入了倒计时的场景。
当然此时的萧木对于林檎和王在晋所谓的“认可”只不过是在考虑到虽然没有好处但也不会有什么坏处的情况下,才任由他胡闹的这样一个现实并没哟清楚的认识。
于是信心满满的萧木便准备带着王在晋直接出宫、甚至出城进行“实地考察”,而王承恩虽然担心皇上出宫、出城的安全,但毕竟是军国大事,他也不敢发表什么劝阻的反对意见,只能尽力地安排可靠的人手保护皇上的安全——于是,之前由于没有得到骆养性安排的“神秘差事”而感到失望,后来又以能够保护皇上而感到自豪的胡云,还有他的老搭档杨韬又有了一次保护皇上的机会。
既然是萧木这皇上亲自决定的事情,而且没有林檎这个女人的参与,所以整件事进展得非常迅速,仅仅过了一个时辰之后,萧木和王在晋便已经出了京城,开始了他“实地考察”的工作。
只是在“实地考察”之前,萧木看到了一些让他无法忽视的景象——那就是有大批逃难的百姓向京城蜂拥而来——毕竟京城乃是大明最为坚固的城池,在那么躲避战乱的人的眼中,无疑京城是不可能被攻破的,于是能够躲到京城之中自然就是他们的一大目标。
只是去京城躲避战乱并非易事,虽然也有富贵之家坐着马车,在仆役簇拥之下进城的,但更多的则是衣衫褴褛的难民,甚至城外的路旁都可以看到有死去的难民的尸体存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着眼前的场景,萧木下意识地就念出了这首《潼关怀古》,“百姓无辜,战事一起,不知有多少人要妻离子散,多少人要死于非命。”
“皇上如天之仁,实乃我大明之福。”王在晋见萧木情绪低落,赶紧出言宽慰道,“皇上仁德,将来定能中兴大明。”
即便是萧木也能听出王在晋的这句话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宽慰与逢迎,所以他的心情并没有得到什么宽慰,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继续走吧。”
很快萧木又补充了一句,“回头可以招募一些没有饭吃的逃难百姓,每天给他们一个馒头或者一碗饭的报酬,让他们一起在不需要真正埋放火药的地方挖坑填土吧。”
这样一来,萧木原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挖坑填土的“土方工程”增加了一项实际意义,那就是至少给了那些吃不上饭的难民一个用劳动换饭吃的机会。
第四五三章 执行()
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一个著名解释就是,“如果你坐在一个滚烫的火炉旁边,时间就会过得很慢;但当你坐在一个美丽的女士旁边,时间会过得很快”,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北京城,大明头号重要的一国之都。
如果用萧木后世现代社会的眼光去看,用汽车、地铁的速度去衡量的话,那么大明这个时候的北京城实在是小得可怜,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开车绕上一圈——当然是在不堵车的前提下的。
但以大明这个时空的交通水平,以马车甚至直接步行的方式来衡量的话,大明的京城确实很大,既然京城都已经这么大,那么在京城外面转上一圈所花费的时间自然是少不了的。
事实上萧木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也并没有能够把京城城外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看完,甚至连三分之一的工作量都没有达到,但他却已经没有时间可以继续看下去了,因为一个上午的时间对他这个一国之君来说已经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了,下午之前,他必须要回到宫里去,过问前线战事的情况——虽然平时是一个把国家政事交给内阁,自己当甩手掌柜的人物,虽然对于古代战事并没有任何的了解,但萧木作为大明的皇帝,即便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看着手下的臣子们工作,也能让他们心中感到有底,而如果皇上不在,大臣们做事的时候反而就会有些没有主心骨的感觉。
总而言之,虽然萧木什么都不会,但他的身份本身就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有他坐镇,无疑可以给紧张筹备巩固京城城防,收集前方战事情报的臣子们极大的信心。
事实上在这一上午的时间当中萧木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与王在晋找到了一处十分适合攻城一方扎营的地点——大概在京城的广渠门外不远的一处地方,根据王在晋多年的军事经验来看,如果想要从东面进攻京城的话,在此处扎营是最为合适的。
王在晋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就差没有直接说“我要是领兵攻打京城的话,就一定会在此处扎营”的话了,毕竟王在晋作为大明的兵部尚书自然不傻,不可能说出这种疑似有不臣之心,容易给人落下话柄的话来。
不过王在晋的意思已经清楚地表述给了萧木,萧木也意识到了这里确实是一个十分适合用来实施自己的“天才计划”的地方,于是当即下令在此处秘密埋藏火药,做好伪装,同时派人在此处周围大挖特挖,务必将周边五里之内挖得面目全非才行。
下达了这样的重要指示之后,萧木又命令王在晋派人继续寻找其他适合攻城一方扎营的地点,按照同样的流程埋火药,挖地。
然后萧木便带着王在晋又一道回到了京城,然后又回到了宫里——跟刚刚萧木作为所有大臣的主心骨的道理差不多,王在晋也相当于是整个兵部的主心骨,自然不可能整天都在城外转悠,还是要回到城里处置前线传回来的各项军务情报的。
有道是“皇帝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在萧木的这个“天才计划”当中,耗费的人力实在是大得惊人,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当中,几乎所有的京营士卒,以及逃难到北京的难民当中体格健壮的,全都“有幸”轮番参与到了皇上的“天才计划”当中——除了最后被确定为最为核心,最为机密的若干出适合扎营的地点,需要另行派遣可靠手下秘密埋藏火药之外,京城外周边所有其他的地方几乎全都被挖了一遍,如果不是已经到了秋天,如果不是京城周边这些地方本来就不是农田,这浩大的土方工程无疑看起来就像是春耕时分集体的翻地松土一样。
不过在大明这个时空,人力资源的成本无疑低得吓人,或者说,萧木的这个“天才计划”虽然工程量浩大,但最后实际算下来却并没有耗费多少银两——毕竟京营的士卒本身就有军饷,拉他们出来干活自然不用付钱,不过就是给他们一日三餐的伙食标准提高一些罢了,而事实上由于京城已经开始备战,积极地巩固城防,京城士卒们的伙食标准本来也就应该需要提高的,所以这一部分成本就算是不执行萧木的计划也同样会花费。
所以事实上萧木的这个计划的执行当中真正产生的额外花费,就只有雇用那些逃难的难民的费用,而这一项的费用同样也是低得吓人,由于这些人本身就是一无所有的难民,只要给上一些吃的,他们就会纷纷抢着过来给你干活,而且任劳任怨,生怕丢掉这份好不容易得来的养活自己甚至顺带着养活妻儿的差事。
而且话说回来,即便是不进行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如果萧木知道了京城周围的难民的存在的话,处于后世的人道主义原则,同样还是会拨款加以赈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就连雇佣难民来干活的成本实际上也不算是这项土方工程产生的成本。
经过了一阵的计算分析,最后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付出的成本恐怕就只有那些被埋到了各个事宜安营扎寨的地方,用一个个木箱子装好的火药了——这些火药无疑是战略物资,如果不打仗的话放在仓库里并不会有任何的价值,既然现在已经是要打仗了,那就没有什么节约的必要,毕竟只有打仗的时候它们才有用。
说道火药的话,事实上这个计划当中还有一处成本的来源,那就是用来装这些火药的木箱——现成的木箱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执行萧木的这个计划,并不特意临时赶制了一批做工粗糙,仅仅能满足一些基本需求的木箱,用来盛放那些直接埋在土中会受潮的火药。
所以这两天对于京城当中所有的木匠来说是很不错的两天,每个人都接到了大量的生意,甚至是一些棺材铺子里面原本处理不掉的下等货色或者下脚料,也都得到了利用的价值。
第四五四章 修整()
虽说古代的战争不像后世现代这会那样迅速,从发兵到取得战果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一旦战争开始,双方的军队相遇,两三天的时间足以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就比方说在京城周围大兴土方工程,执行萧木的“天才计划”的时候,在京城的北方,皇太极的后金军队跟蓟辽督师袁崇焕、宣府总兵侯世禄以及大同总兵满桂的遭遇战就在激烈地进行,而且已经基本上已经有了最后的结果。
事实上这两三天的时间当中,萧木一直在不停地接到前线传回来的军情,一会官军挫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