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曼德闻言不再冒出脑袋,坐在老班长身边好奇的问:“班长,你好像见识过坦克?”
老班长哈哈一笑,道:“上次大战我所在的步兵班就合力干掉过一辆坦克,我告诉你,坦克这东西很笨重,在中远距离我们拿它们没办法。可是到了近距离,只要我们爬上去,它们就拿我们没办法,到时候只要扒开舱盖,往里扔一颗手雷,那它就完蛋啦。”
“哦!班长你好厉害,那我们现在就在等它们靠近吗?”阿德曼崇拜的看着班长说道。
“对,等他们过来,我们就上去教训教训这群罐头!”三连兵败的原因显然没有能传回来,不仅是这个步兵班在等着坦克靠近,整个阵地上只有很少的士兵在向坦克以及少部分敢脱离坦克保护的步兵射击。
“敌方坦克靠近,距离不到100米!反坦克组准备!”阵地上负责监察敌军动向的士兵大声喊到。
“嘿嘿,到我们的时间了!”老班长对着自己班里的士兵招了招手,然后拎着演习用的“炸药包”往前朝一辆坦克冲去。
“压低身子!压低身子!”老班长一边飞快的冲在前面一边提醒着自己的士兵。100米很快就跑到了,老班长一步越上了坦克车体上,就当班里的士兵都羡慕又崇拜的看着班长马上要像和他们说的那样帅气的“扒开舱盖”扔出手中的炸药包时,老班长却低着头从车上向旁边跳下来,一边跳还一边骂着“狗屎的步兵”一类的词,士兵们顿时一脸诧异,仿佛是回应他们一样,从车后面跳出数名步兵,一脸坏笑毫不犹豫的扣动了手中的步枪。
而其他“反坦克敢死队”基本都完成了一半的任务——“敢死”,只有一个车组因为掩护步兵暴露的早而失去保护被人掀开舱盖从里面拎出来,看着边上愤怒的一群“死人”,车组成员的下场可想而知……
“怎么回事?反坦克组怎么‘死’的那么快?”防守指挥官是里昂的老上司古斯特,此刻他正气愤的拍着桌子问副官。
副官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说:“团长,你也不是不了解里昂,每次都有怪招,这次他把步兵分成组放在坦克身后,我们没有有效的防守手段啊。”
“哎,里昂这小子哪里来的这么多招。”古斯特无奈的摇了摇头,他算是明白三连的阵地怎么丢的了,“不过小子,我今天也教你一课,德意志的士兵从来不畏惧牺牲!副官,命令所有士兵放弃阵地,向敌军坦克部队发动反冲锋!”说完拎着自己的手枪就身先士卒的走出指挥部走向阵地。
曼施坦因正坐在自己的坦克中镇定的指挥着部队稳步推进,所有坦克的速度都被控制在步兵快走能跟上的程度。
“我们就快赢了,事实证明未来装甲部队才是陆军主力!”曼施坦因笑着对自己的驾驶员说。
“是啊,不得不说里昂少校真的聪明!”驾驶员满脸崇拜的说道。
“冲啊!让这群铁王八见识步兵的厉害!”
“该死的铁皮罐头,该死的装甲兵!我耶格今天非要打爆你的头!”正当曼施坦因和驾驶员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着里昂如何如何高瞻远瞩时,本来正缩在阵地里勉强防守的步兵突然全部冲了出来,也难怪,明明自己有10倍于对面的兵力,却被压着抬不起头,这事放谁身上谁受不了,所以古斯特一声令下,所有的士兵都红着眼冲向了坦克。
“长官!我们怎么办?”驾驶员一看这情况有些不妙,慌忙着对曼施坦因说道。
曼施坦因眼看这情况已经脱离计划了,也是急的额头冒汗。打冲上来步兵的,人少还行,人一多自己又没机枪,很容易就会被人海淹没。
不过曼施坦因不愧是未来的德国三大名将,急中生智想出一招:“命令所有掩护我们的士兵,向敌方发起冲击,不求能打赢,但求拖住他们步兵的进攻,所有坦克提升速度,别管前面有没有人,撞过去!”
车上的机电员犹豫的问道:“可是,对面都是我们自己人啊。”
曼施坦因咬着牙说:“该死的,这是在战场!德国装甲兵的未来就看这一战了!”
机电员一听,连忙向其他坦克和步兵下达命令。
原本跟随在坦克后面的步兵收到命令后丢下步枪脱掉衣服,赤膊冲向了对面步兵,然后和他们扭打在一起。
各辆坦克驾驶员一看自己的步兵已经和对面颤斗在一起,连忙加快坦克速度向前冲去。
对面的步兵一看坦克加快速度向自己冲过来,虽然都打红了眼,但毕竟还是演习,大多数人都不敢用命阻拦,纷纷退到了一边,可还是有一部分人悍不畏死的正面跳上坦克,失去了步兵保护的坦克,只要被跳上车,基本都被宣告死刑,一辆辆坦克被掀开舱盖,车组成员被从里面拖出来,然后被一群愤怒的步兵按在地上猛揍,只有少部分坦克冲出包围驶向目的地。
曼施坦因原本也可以冲出去,但他的运气女神今天显然来了例假,他的车开着开着抛锚了,然后一群步兵就从后面赶了上来,曼施坦因对着自己的车组成员苦笑了一声,然后大声怒吼道:“德意志装甲兵从来不会投降!”然后一把推开舱盖,从里面跳了出去。
其他成员一看老大都跳出去了,不跳岂不是很没面子?然后就跟着跳了出去。
曼施坦因带着自己的车组成员和步兵们翻滚扭打在一起,也得亏现在曼施坦因正值壮年,不然说不定会被打死。
第十二章 风起()
半小时后,曼施坦因和古斯特鼻青脸肿衣衫褴褛的并排站在演习指挥部里,面前是哭笑不得的里昂,谁也没想到这场演习会变成一场大斗殴,辛亏边上有一只步兵团在训练,不然都没人能拉开扭打在一起的双方。
曼施坦因含糊不清断断续续的对里昂说:“里……昂少……嘶……校,我完……成……任务了……嘶”
里昂无语的看着曼施坦因,心想:要放到21世纪,说出去可能都没人信,素来以冷静聪慧著称的曼施坦因元帅竟然和人打群架……不过里昂表面还是很正经的安慰道:“曼施坦因上尉,你这次任务完成的很圆满,也很……悲壮,没有丢了德意志军人的脸!”,然后看着古斯特说:“古斯特中校,你怎么会是这次防守方指挥官?”
古斯特是防守方,人数占优所以并没有受多大伤,所以他口齿还比较清楚:“里昂,斯特劳斯中将找到我说我比较了解你,所以让我当你的对手,可没想到你鬼点子这么多。”
里昂哈哈笑道:“古斯特,上次我是你一方的,这次作为我的对手,应该更加了解我了吧?”
古斯特一脸笑意的回道:“了解了,这次到柏林你是东道主,待会可得好好请我喝一杯,还有这位曼施坦因兄弟也一起,我得好好和你讨论一下这个战术。”三人呵呵一笑,然后里昂就前去和斯特劳斯中将会面。
“里昂,你可真出乎我的意料,愣是用一个连冲破了两个步兵营的防守,虽然是靠拳头的,哈哈。”斯特劳斯中将笑着拍着里昂的肩膀道。
“将军,这也突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机枪和反坦克火力,这次只是演习,下次在战场上付出的可是步兵的生命了。”里昂认真的和斯特劳斯中将说。
斯特劳斯中将也慢慢严肃起来:“的确,如果坦克装备了重机枪的话步兵也没那么容易靠近坦克了,而我们又缺少反坦克炮,《凡尔赛条约》中说了我们不能拥有火炮和重机枪啊。”
里昂直视着斯特劳斯中将的眼睛说:“将军,我们是时候重新武装我们的军队了,火炮我们可以藏起来,重机枪我们可以用大量的轻机枪来取代。”
斯特劳斯中将闻言低着头想了很久,终于打定决心说:“好吧,是时候让我们的军队重新站起来了!里昂,从现在开始你就负责想办法重新让部队拥有新式武器,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中校了!那个曼施坦因上尉晋升为少校,让他协助你建立装甲部队,我会向国会争取经费,尽量多的装备这种拖拉机。”
里昂马上立正敬礼:“是!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再更多的装备拖拉机了,这只是用来验证我的理论,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
斯特劳斯中将皱了皱眉,说:“那协约国设置的专门监视我们部队发展的军事监督局那边怎么办?他们就像是枷锁一般钳制住我们的脖子,我们很难瞒过他们。”
里昂也皱了皱眉,然后说:“将军,这方面交给我吧,我待会回去就去会会他们!”
“嗯,军监局的地址就在国会大厦旁边,他们的负责人是法军雷诺上校。”斯特劳斯中将点了点头答应道。
里昂和斯特劳斯中将不知道,军监局并不是铁板一块,因为此时军监局的雷诺上校正在向国内发送电报:“今天德军所谓的‘坦克’部队在柏林郊外举行了一次演习,前段时间我们有线人提供情报说德军有一只部队装备了坦克,今天我特意去观看了这次演习,对于这次演习我只想说,如果那位线人在我眼前我一定会狠狠地揍他一顿。我不明白为什么那种车辆怎么能被称呼为坦克,它甚至没有一座炮塔,没有一点武装,完全就是一辆拖拉机。而且演习进行到后面,攻防双方尽然打了起来,没错,是打斗的打,我实在想象不出这竟然是让我们吃尽苦头的德军部队,他们看起来完全就是一群流氓,我个人觉得我们不需要再修建马奇诺防线了,因为我们只需要一个军的部队就能一路打到柏林。相比德国,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提防的是英国。”
而英国在军管局里的艾伦中校也给英国发了一份和雷诺上校差不多的电报:“尊敬的艾伯特将军,关于近期流传的德军装甲部队的流言,我今天做了一个证实——如果拖拉机也算坦克的话,毫无疑问,德国有。而且今天德军在柏林郊外的演习简直就是一团糟,您试想一下,攻防双方扔下自己的步枪,脱掉自己的衣服,打着赤膊扭打在一起。哦,这还是军队吗?我不明白那群开着拖拉机的也下来凑什么热闹,而且连指挥官也参与进去了,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看见了一名中校,而攻击方则是一名上尉——没错,这是我第二个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一个连貌似在对抗一个步兵团?制定这个演习的人一定非常幽默。或许我们应该将目光投向德国的邻居,我们的盟友法国,他们现在的实力更加超出我们的预计,这不符合大英帝国的欧陆平衡政策。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联合德国一起压制法国的崛起。您亲爱的,艾伦中校。1921年10月20日柏林。”
英国和法国并不像表面上的相亲相爱,历史上英国法国曾爆发过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这场长达116的战争使得两国人民结下了宿仇,更别说后面还因争夺海洋霸权而再次大打出手。
所以当德国这个威胁消失后法国又立马忌惮上了英国这个老对手,需要使德国成为自己的小弟好对抗仍旧是世界老大的英国。
而英国又一直推行欧陆平衡,需要一个“稍显强壮”的德国来对抗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法国来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就当英法两国都心怀鬼胎时,里昂来到了军监局门口。
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