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虽然它的定位是小口径,但重量却一点都不“小口径”,英军两磅炮的全重达到了797公斤,而德军定位与它相同的Pak37战防炮全重却只有432公斤。
极高的重量注定了两磅反坦克炮无法像德国Pak37战防炮一样能打一炮立马换阵地,其实事实上它的设计者也不要求它能进行快速机动,而是建议前线士兵将它安放在预制阵地内当做固定炮台使用——采用MKI型炮架的两磅炮甚至能进行360°环射!
这种设计是违背了反坦克炮的作战理念的,一门反坦克炮,如果不能很好的隐蔽自身同时也做不到快速移动,那它就和一个靶子无异——关于这点,数百名英军反坦克手在天堂表示赞同。
还好现在是在晚上,夜色很好的为英军做了掩护。
带众人撤去伪装后,装填手麻利的将一枚穿甲弹从弹药箱内抽出推入了炮膛内,然后拍了拍一边的炮手示意装填完毕。
&n甲弹脱膛而出,旋转着高速飞向它的目标。
夜色为英军反坦克炮做了掩护的同时,也在为德军坦克做着掩护,尽管天空中挂着照明弹,但终究还是无法与白天相比,况且德军坦克距离英军阵地还有300余米的距离。
所以这一发穿甲弹毫不意外的打偏了,只是在一辆二号坦克左前方十多米的地方掀起了一片泥土。
“他们有反坦克炮!”那辆二号坦克的车长被这一炮吓了一跳,毕竟他开的是皮薄馅大的二号坦克而不是主装甲厚实、免疫盟军现有所有反坦克炮的虎式坦克。
英军的两磅反坦克炮虽然设计垃圾,但穿深却是实打实的,在600码(约等于548米)距离上的穿深就有550度倾斜的主装甲没法挡住的。
而之所以德军会派出比较弱的二号坦克负责进攻,而不是防护力更强、威力更大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其实是统帅部特别命令的。
在原来的历史上德军将盟军围困在敦刻尔克后,希特勒曾下达过一个特别的命令——所有部队停止进攻——而正是因为这道命令,英国政府才有了足够时间征召国内的民船,在敦刻尔克完成了九天撤走338226人的壮举。
后世很多学者一部分认为希特勒这个决定错误透顶,让英法成功保留下了30多万的精锐部队,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打定了基础。而这道命令其实也并不如他们说的那般糟糕,因为这道命令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是敦刻尔克的地形原因,敦刻尔克地形低洼多水道,实在不适合装甲部队的进攻。
其二,当时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在阿拉斯以南地区遭到盟军坦克和两个步兵营的反击,虽然这次反击没对第七装甲师造成多大损失,但也从侧面显示了盟军虽然一路溃败,但该有的装备基本都有,他们仍然能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形成足够的威胁。
况且当时40余万的盟军部队被围困于极其狭窄的一块地域上(这块地域由小半个加莱海峡省、北部省的敦刻尔克和斯腾福德以及比利时根特市以西弗利辛恩海口以南的一小块国土所构成),兵力密度与反坦克火力密度都空前的高,再加上不利于装甲部队进攻的地形,几乎可以预知,如若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强行进攻,必定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而当时统帅部已经在起草“奥拓计划(后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了,德军的最主要对手是东边的巨熊,所以统帅部必须保存珍贵的装甲部队。
其三,因为戈林拍着胸口给了希特勒保证,说单凭空军就足够消灭敦刻尔克的盟军了。而事实上,戈林的空军也的确把敦刻尔克炸了个底朝天,包括码头在内的一众基础设施都被炸了个稀巴烂,但人终究不是不会动的建筑物——人会找掩体。再加上敦刻尔克的防空火力其实并不弱反而相当密集,所以戈林的空军并没能像他说的那样单独消灭盟军。
第三百一十五章 敦刻尔克!(二)()
而现在的里昂也遇到如希特勒那样的麻烦,甚至更甚——上一世的希特勒也不过围住了40万盟军,而这一世的里昂为了更好的打击盟军,经过一番努力后一口气围住了60余万!
饺子是包的又大又圆,可是该怎么吃却成了个问题。
思考了很久,里昂终于想出一个方案,那就是让装甲部队进攻,但是不派装甲部队的主力——三号和四号坦克,而是派遣已经退居二线的二号轻型坦克。
里昂之所以会想出这个方法,主要是因为三号四号坦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德军坦克的中流砥柱。按照里昂的计划,在西线对英法作战结束后,将会安排这些坦克分批进行大规模改装,然后投入对苏战场对抗苏联的早期型T…34坦克。同时工厂开始研制生产五号“豹”式坦克,配合大量造价低廉34/85坦克海,这样一来,德军就能从始至终对苏联形成坦克性能上的碾压。
而至于现在退居二线的二号坦克,显然无论怎么改装都无法对抗未来的苏联坦克,现在用来对抗盟军坦克都有些勉强,所以按照统帅部计划,待西线战事一结束就会退役所有的二号坦克,把它们丢到装甲兵学院去训练新坦克手。
所以里昂在细想后觉得,与其让二号坦克未来在装甲兵学院逐渐锈成废铁,还不如让它们在息县的战场上发挥最后的余热,换掉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精锐盟军。
而且二号坦克作为一款轻型坦克,对战场的要求肯定不想三号四号中型坦克的要求那么高,更高的通过率代表了更快的推进速度。
而一如之前所讲的那样,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每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背后肯定会付出等量的代价,里昂这个用二号坦克主攻的计划也会有它相应的代价,那就是随着皮薄馅大的二号坦克被大批击毁,装甲兵的牺牲人数也会迎来开战以来的最**。
不过这个代价里昂已经做好笑着接受的准备了——他非常清楚,每在敦刻尔克消灭一个盟军士兵,未来在英格兰的海滩上可能就会少十具德军士兵的尸体。
战争从来是残酷的,有时牺牲也是必要的。
话说回战场。
虽然德军比较精锐的坦克车组都驾驶三号四号乃至虎式坦克,能装备二号这种老掉牙坦克的基本都是刚出学校的坦克车组,但他们终究是德军装甲兵,应该有的战术素养一点不差,所以这支坦克排的指挥官几乎瞬间就分析出了战场态势以及该采取怎么样的应对方法。
而里昂花大价钱给每辆坦克都装备上无线电的优势在这时就发挥出来了,在漆黑的夜色中,指挥官丝毫不用担心命令的传达,只需要按动喉部的送话器就行。
“英军有反坦克炮!各车立即加速,我们得以最快的速度冲上他们阵地!”
很快,指挥官的耳机里就传来四声敲击声,这是其他四名坦克车长在告诉他命令已收到。
随着油门被一踩到底,戴勒姆·本茨生产的180马力汽油发动机发出一阵咆哮,重12吨重的坦克速度很快就由时速10公里上升到了时速30公里,同时各车的炮手也操纵着2射炮不断将高爆榴弹倾斜到英军阵地上。
不过五辆坦克这一加速,却让后面的步兵开始骂娘。
失去了坦克的掩护,四十多名步兵全部暴露在了英军的火力之下,虽然英军不是很看得清德军步兵具体的位置,但乱飞的子弹可不需要看清人在哪。
“啊!我中弹了!我中弹了!”
不断有倒霉的德军步兵被横飞的子弹打中,倒在地上哀嚎着,而最倒霉的那几个,则直接被流弹命中诸如脑袋之类的要害,一声不吭的就去见了上帝。
“混蛋!这些开坦克的是白痴吗?”在英军强大的火力下,德军步兵排不得不停下进攻的步伐,就地寻找掩体与英军对射起来。
&n防炮很好的发挥了自己射速快的优势,向加速冲过来的二号坦克射出数枚炮弹,直接命中了五辆坦克中的两辆。
其中一辆运气稍好,只是被打烂了左侧负重轮丧失了机动能力,车组很快就从坦克内撤了出来躲在了安全的位子上。
而第二辆坦克就比较倒霉了,它被一枚4甲弹直接命中了车体正面,二号坦克车体正面的主装甲只有3而50度的倾斜角也只能让它等效为约4根本无法在200米的距离上抵挡住英国的4心穿甲弹。
在被击中的瞬间,穿甲弹携带的动能就在接触部位产生了高温,在击穿装甲的同时还击碎了部分装甲,形成了致命的弹片——保护者瞬间变成了猎杀者。
金属碎片同穿甲弹弹体一起冲进了坦克驾驶室内并在里面肆虐,坐在最前面的驾驶员首当其冲,他被十数枚小碎片洞穿了身体,其中一枚甚至削掉了他的半拉脑袋,鲜红的血液混杂着脑浆洒满了驾驶室壁。
而他身后的装填手则好运的多,只是被那枚4甲弹的弹体打掉了左小腿,哀嚎着被只收了轻伤的车长拉出了坦克。
但两人还没来得及撤到安全的地方,就被数名英军士兵集火照顾,数枚来自于李·恩菲尔德步枪的MarkVII型尖头全披甲弹击中了逃跑中的两人并收割走了他们的生命。
其他三辆坦克终于在两百米的距离上发现了英军反坦克炮开火的炮口火光,炮手们没有让驾驶员停车再射击,而是凭借速射炮的射速优势在运动中直接爆榴弹的装药并不多,但连续数枚的命中还是将反坦克炮打成了零件状态。
失去了反坦克炮,英军再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德军坦克顺利的冲上了英军阵地。
但让德军坦克手没想到的是,英军面对冲上阵地的德军坦克没有表现出丝毫惧怕,而是疯了般的顶着德军坦克同轴机枪的扫射爬上了坦克炮塔,疯狂的用刺刀或是撬棍撬着德军坦克的舱盖。
第三百一十六章 敦刻尔克(三)()
德军装甲兵们惊恐的看着顺着缝隙刺进舱盖里的刺刀却没有丝毫办法。
而原本应该负责保护坦克的步兵却被装甲兵们甩在了后面,现在只能看着自家坦克被英国人淹没干瞪眼。他们终究是二线部队,对步坦协同战术掌握的还不够。
但没了步兵的保护,坦克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对付敌方步兵的。
“我们互相清理爬上坦克的英国佬!”
“明白!”
电机带动着炮塔飞快转动起来,三辆坦克的同轴机枪很快相互瞄准了对方。
趴在坦克上的英军士兵见此顿感大事不妙,想跑却为时已晚。
三挺撕布机以每分钟1200发的射速构成了三道恐怖的火力网,趴在坦克上的英军大多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被打成了几截,只有一两个幸运儿因为趴的位置能做为掩体,侥幸存活了下来。
其他英军因此受到了启发,不再一个劲的去扒人员进出的舱盖,而是转而用坦克车身当做掩护,寻找机会去扒发动机舱的舱口。
英军这一招很快取得了成效,几名士兵成功扒开了德军装甲排长的发动机舱盖,然后往里丢了包炸药。
“轰!”一声巨响响起,排长车的发动机被炸成了一堆废铁,爆炸同时也引燃了距离发动机舱不远的油箱,整辆车都陷入了火海中。
车组成员浑身着火,惨叫着推开舱盖爬了出来,而外面举着枪的英军也毫不客气,一人一枪帮助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