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柴剧烈的燃烧着,红着的火焰舔着上面的铁锅,铁锅里大米粥早已沸腾了起来,几个家丁往里面放着切的很碎的肉干盐巴,浓郁的香气在整个渔湾上空弥漫。找到的桌子上摆着两大簸箕炊饼,都是昨日从城中采购的。
三个小旗中,陈平和陈默小旗家丁拿出自己的木碗,排队从铁锅里舀了一大碗米肉粥,然后再拿着两张炊饼蹲在院子里开始大嚼。而陈岩小旗则被派到外面为大家警卫,等众人吃过饭后才轮到他们。既然已经出现了敌情,对队伍的安全陈越不敢松懈,不论是行军还是宿营,都会派出专门的哨卫负责大家的安全。
早饭过后,鸟铳训练正式开始,陈平小旗的家丁在永定河边一字排开,每人手里拿着自己的鸟铳,在陈越的教授下开始训练弹药装填。
陈越其实也没玩过这年代的火枪,不过在后世作为警察,他手枪步枪冲锋枪可是都玩过的,这玩意发射的原理基本相同,不过这年头的弹药装填要麻烦的多。
不想后世枪支,弹药是一体的,子弹里面都有发射药,这年头弹药完全分离,给装填造成了极大麻烦。
枪都是前装火绳枪,需要从枪口把火药倒入,然后用一根铁棍从枪口捅进去把火药压死,然后在往枪口里装填弹丸。弹丸是铅做的圆球,由于是圆球形,射出的初速度很慢,射程也近,有效射程只有三四十米。由于枪膛里没有膛线,精度很很差,很多时候连十米外的敌人都击不中,没有办法,这年头的火铳手采用的都是排队枪毙的战术,就是用密集的弹雨来弥补精度的不足。
装填好火药弹丸之后,把点燃的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上,激发时扣动扳机,火药锅盖打开,火绳点燃火药锅里火药,弹丸发射。发射之后还不算完,要迅速的清理引火孔和枪膛,一般用铁条裹着湿布擦拭枪膛里的火药残渣,准备下次装填火药。
整个流程陈越专门向军中火铳手请教过,在煤场干活的小旗官周文就是火铳手出身,他曾亲自向陈越演示过整个发射流程。
第六十三章 敌袭()
河湾之中,枪声阵阵,十余个家丁在陈越的演示下开始了火枪装填训练。按照小旗官周文的经验,家丁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筒把引药装好,放入胸前的口袋里,每次装填时只需要用嘴把纸筒咬开,倒入枪膛中,然后再从另一个口袋中取出弹丸,塞入枪口,用铁条把弹丸火药压实即可。
整个过程说起来容易,真要熟练操作很难,要达到较高的射速更难,而在战场上,紧张之下很多火铳手连正常的一半射速都达不到。
好在陈平小旗的家丁大部分都很机灵,接受能力较强,一个上午的时间,大部分火铳手都初步掌握了装填的流程,剩下的就只是反复的训练了。
就在陈越带着家丁们在训练之时,清兵突然自蓟州南下,迅速开进到北京附近,北京朝廷军民这才知道,清兵破关却是真的,原来入关清军攻破蓟州,随即关闭各处城门戒严,故而便没了后继消息。而满朝的文武以大学士周延儒为首,却以为是边兵肆掠百姓谎报军情。
清兵的南下使得满朝大惊,一时间“畿辅左右,兽骇禽飞”,北京守军赶紧闭门自守,而此时的陈越却还不知道消息,依然带着手下家丁在河边练习火枪。
清兵达到北京附近之后,主帅多尔衮广派游骑,四下里打探巡视,探查附近明军的动静,面对城外呼啸而过的满清骑兵,城墙上的明军战战兢兢,根本不敢开门迎击。
西便门城头,把总陈江河满怀忧虑的看着城外呼啸而过的满清骑兵,在心里暗暗为儿子陈越祈祷。若有可能,他很想打开城门杀出城去,去寻找儿子的踪迹。可是现在城上有勋贵为将,有左都御史李邦华为监军御史,他一个小小的把总哪里有权力私自打开城门呢!
就在陈江河的担忧之中,陈越和他的家丁队伍遇到了成军以来最大的危机,一支人数只有五骑的满清哨探顺着永定河一路向西,奔驰到了他们所在的河湾,为首的是一个白甲兵,带着两个披甲兵和两个仆从骑兵。
五个骑兵共十匹战马,向着渔湾中的村落冲了过来。
此刻已是中午时分,练了一上午的家丁们正在最大的院落中休整,负责做饭的陈默小旗家丁们正在院子里忙活着。陈越和杨正平坐在桌子边,正在喝水闲谈,聊聊练兵的经验。杨正平虽然武艺不凡,可毕竟没有当过兵,教授家丁们枪法可以,可对于如何训练队伍却不是很懂,也就是这半个月来跟在陈越后面才学了些练兵的知识,杨正平很好学,每到闲暇之时,便向陈越讨教带兵的经验。
二人聊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声尖锐悠长的哨声突然东侧响起,陈越和杨正平相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推开茶碗,跳了起来。
遇到敌人了!哨子是陈越用铁片特制的军哨,和后世的比赛用的哨子几乎一模一样,每个放哨的家丁事前都会领上一个,挂在脖子上,遇到险情时,便按照约定的进行报警,而悠长的哨声便代表着有敌人接近。
此处位于京城的西南,乃是大明的腹地,陈越又是锦衣卫百户,手下的家丁名义上也属于明军系列,一般来说除了土匪强盗并无敌人,可是联想到清兵入关的事情,陈越本能的感觉大事不好。连忙催促众家丁赶紧拿起武器集合。
还未等院中的家丁们站好队伍,凄厉的哨声惨叫声接连响起,然后便看到外出放哨的家丁们哭喊着逃将回来,陈岩举着盾牌跑在最后,掩护着前面的弟兄。陈岩带着十个家丁外出放哨,结果能逃回院子里的连他自己只有六人,其他的五个家丁已经不知踪迹了。透过院门往外看去,只见到一队骑兵正在快速奔来,带起了大片的烟尘。
只往外看了一眼,陈越就知道麻烦来了,外面来的绝对是满清骑兵,因为就陈越知道的明军绝对没有这样的威势。
“快关上院门!”陈越厉声命令道,面对满清的骑兵,能阻挡他们的唯有这面院墙了。至于和清兵正面交锋,陈越则想都没敢想,一群只训练了不足一月的十五六岁孩子,让他们去对付凶恶的清兵,那不是笑话吗!
在陈越的厉声呵斥中,杨正平举着一面盾牌亲自带人去关院门,数支箭矢透过院门飞射而来,几支正扎在家丁们举着的盾牌上,还有一支羽箭直射在一个家丁面门,那家丁一声不吭的便倒地死去。
“吱呀”声中,院门被紧紧闭上,然后杨正平把门闩紧紧卡在槽中。
院子里,众家丁们看着倒地死去的同伴,一个个脸色发白双腿颤抖,他们虽然一直在训练,也知道征战沙场是他们的归宿,可是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所有人都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
“怎么办?”杨正平退回到了陈越身边,低声询问着,对于院外的清兵,杨正平有着切齿的仇恨,当年他的父母家人都惨死在清兵之后,他和满清的仇恨不共戴天。可是杨正平也知道以自己的武艺,和一个清兵打斗还可以,可面对清军军队却根本不够看。
仇恨并没有烧坏杨正平的头脑,反而使他更加的冷静,他知道只有靠着大家伙一起发力,才有可能打败外面的敌人。
“先弄清楚对方多少人再说。”陈越冷静的说道,说着便让人去喊陈岩过来。
“有很多战马。。。。。。”陈岩摸着后脑勺,想了一会儿说道。
“别慌,好好想想到底多少人?”
“没,没看清楚。最外面的小五刚吹了哨子,便被一箭射中了面门,其他弟兄们都吓呆了,扔下武器便逃了过来,我记得少爷您说过,身为小旗官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和弟兄们在一起,我便也跟着跑了回来。箭矢像雨点一样,不时有兄弟被射倒在地上,我根本不敢回头看。”陈岩摸着脑壳羞愧的说道。
以清兵的箭法,一个小旗的家丁还能逃回来一半,说明外面根本没有多少人,从陈岩的话语中,陈越得到了这样结论。
“共五个骑兵,十匹战马。”伏在墙头向外观察的杨正平冲着院中喊道,证实了陈越的猜测。
第六十四章 “激战”()
“共五个骑兵,十匹战马。”伏在墙头向外观察的杨正平冲着院中喊道,话音刚落,一支羽箭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吓得杨正平“噗通”一声滑下院墙。
“贼娘养的满狗,射的太准!”杨正平骂骂咧咧的说道。
只有五个满清骑兵,人数不是太多,陈越稍稍放下了心来,可是他却知道,清兵人数虽少,可是能被派做哨探,肯定是百里挑一的勇士,己方人数虽然是他们的十倍,想打赢他们连一丝希望都没有。而且清兵都是骑兵一人双马,箭射得又极准,若是在旷野中相遇,自己这五十人早就被他们杀得大败溃逃,死伤过半,而不是现在仅仅死了六个。
打赢他们的希望一毫也没有,现在唯有靠着这个院子,靠着四面围墙坚守,寄希望于清兵无奈退去了,可是仅有一人高的院墙能阻挡住清兵吗?陈越悲哀的发现,竟然找不到一丝丝取胜的办法。己方这近五十人中,只有自己和杨正平战力不差,其他都是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连力气都未长成,更不用说战技了。若是训练个一年半载倒是能勉强拉上战场,靠着阵列配合战上一战,可如今训练不到一月,让他们上战场等于送死。。。。。。
“他们要撞击院门!”就在陈越紧张的思考对策之时,一直隔着门缝观察外面敌情的陈平叫道。
“清兵的弓箭太厉害,咱们还是躲到屋里吧!”小旗官陈默建议道。
“不行,躲到屋里岂不是让人瓮中捉鳖?清兵只需要放把火,咱们所有人都逃不出性命。”陈越还未回答,一个叫李奕的火铳手突然说道。
陈越不禁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关键时刻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这个李奕很不简单。
稍加思考之后,陈越断然下令。
“大家伙把身边的砖石木材统统扔到院中,然后在东侧院墙下列队。”清兵最可怕的有两点,一是骑兵的速度,二是准确的弓箭。在院中布满砖石木料,可以使得战马不能自由奔驰,也就迟滞了他们的速度。所有人在东院墙下列阵,却是站在了入院门后的右侧,等于站在了弓箭手的右侧死角,这会使得战马上的清兵不方便射箭,当然若是他们人人都会左右开弓,那么这样的站位也就没有了效果。不过能左右开弓的神射手毕竟太少,陈越不相信自己会倒霉的遇到一个。
半个多月的训练,家丁们已经习惯了听从陈越的命令,陈越话音刚落,大家伙立刻行动了起来,人人搬起身边的砖石往院中扔去,顿时平整的院子里布满了砖石木块,锅碗瓢勺,还有几张桌椅,空阔的院子里立刻形成了诸多的障碍。
“长枪手在前举盾,火铳手开始装填火药!”随着陈越的命令,十几个火铳手立刻放下身后的鸟铳,从口袋里掏出纸筒弹丸,开始了紧张的装填,可是紧张害怕使得他们大部分人动作变形,颤抖的手怎么也不能把咬开的纸筒对准竖着的枪管。。。。。。
“大家不用害怕,清兵也是两个肩膀顶个脑袋,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按照我上午教的步骤装填。”陈越一边装填着手中的火铳,一边鼓励着大伙儿。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