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一听毕自严的建议,便冷笑了起来“荒唐,不战而弃数百里之地,祖宗疆土,岂可轻弃?再说,若是将宁远诸城尽数丢弃,那岂不是东虏铁骑直逼山海关下?”
毕自严苦口婆心的继续劝说道“陛下,若是我大明精兵强将众多,要复我辽沈之地,那自然宁远诸城便是直逼敌酋腹心的铁钉,但现在我大明士卒羸弱,守有余而攻不足,这几座城池孤悬敌境,一粮一矢皆需千里馈运,岂是长久之策?”
听了毕自严这番话,崇祯沉默了下来。
正如毕自严所说的,假如明军要反攻辽东,宁远诸城可以起到桥头堡的作用,而现在明军野战能力那么弱,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反攻的能力,将大军屯聚在这几座凸出前线的城堡,依靠漫长的补给线来供应粮草,消耗未免也要太大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放弃这些土地,将有限的资源放到更必要的地方,加强山海关以西的防线上,顺便腾出兵力来扫清流贼和叛乱呢?等到大明内部平定之后,便可集中全国之力,将为祸辽东的建奴消灭干净。
但是考虑到朝臣们的反对,以及大明朝一贯的硬刚到底的传统,崇祯有些犹豫的问道“毕爱卿,若是放弃宁远诸城,会不会让东虏势张,越发难以收拾?而且,朝臣恐怕对此颇有非议,朕总不能不顾朝臣反对,一力推行吧?”
“陛下,据老臣所知,关外土地平旷,建奴已经占据了辽沈地区这些辽东最好的地发昂,他们缺的是丁口而非田土,己巳之变他们入关抢掠最多的是人口和牲畜,便是此理。
只要将百姓迁入关内,东虏纵然得了田地无人耕种又有何用?而且弃了宁远等堡之后,坚壁清野,东虏若是入寇,其转运粮食又要多走几百里路,只会势弱。
崇祯点了点头“此事干系重大,朕还要仔细思量一番在做决定。朕有些乏了,爱卿想必还未用午膳吧,真就不叨扰爱卿了。
还有,这件事情一定要保密,切不可与第三人说起。”
“老臣遵旨!老臣告退!”看到崇祯的态度有了改变,毕自严十分高兴,事情已经朝着自己的预期更近了一步,只要崇祯皇帝能够过够下定决心,先扫除内乱,那么自己六弟的仇就能得报了。
看着毕自严离开的背影,崇祯喃喃自语道“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
突然,崇祯抬头对曹化淳上说道“曹大伴,你觉得毕尚书方才说的那些有道理吗?”
曹化淳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他在多年的太监生涯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但作为一个太监,曹化淳并没有指挥过军队,哪怕是作为一个监军太监的经历也没有,这就使得他在这方面说话极没有底气。
曹化淳为难的说道:“皇爷,对于兵事老奴知之甚少呀!如此重要的事情,恕老奴不敢做定断!”
第226章 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崇祯叹了口气,苦笑道“也是,这些东西你如何知道。”
“皇爷,不如请内阁的周先生来商议一番吧!”曹化淳低声道。
“也好,那便召请周先生商议一下吧,派人去通传一声。”崇祯点了点头。
没多久,乾清宫。
“臣周延儒,拜见陛下!”
周延儒一丝不苟的按照朝礼行着一拜三叩大礼,头上戴的漆纱幞头的两边的展角随着的身体的起复轻轻的摆动着。
“周先生平身,赐坐!”坐在御案后的崇祯微笑着的抬起手,虚扶一下周延儒,不难看出崇祯对这位中年男子的喜爱和信任。
他便是当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周延儒。
依照大明朝的审美观,周延儒是个颇为英俊的男子,而且是是一个堪比张居正的美男子,加上还还很年轻,只有三十多岁,让人看着格外的赏心悦目,放到后世妥妥的是男神级别。
周延儒是南直隶宜兴人,少年成名,21岁便中了状元,随后沿着翰林院修撰,右中允掌司经籍局,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北京礼部右侍郎的轨迹,一路青云直上,三十七岁便登上了明代文官的政治巅峰——内阁首辅。
周延儒能这么年轻就当上内阁首辅,除了他的能力之外,还有两个其他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他是一个美男子,大明朝也是个看脸的社会,因为长相而得到过高或者过低待遇的,不计其数。
比较典型的是王艮和胡广,建文二年的科举,王艮本来策论第一,基本上面见皇帝之后,状元那是妥妥妥的,但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帝朱允炆见到他之后,嫌他长得丑,硬是把状元给了策论第二,但长相帅气的胡广,王艮就因为长相差了那么一点,丢了状元之位。
还有蔡汝楠,历任江西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召为兵部右侍郎,从诸大僚祝釐西宫,世宗(嘉靖皇帝)望见其貌寝就是长得丑),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没过多久就气死了。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丑打回解放前。
这些都是长得丑的,长得帅的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师逵,洪武中,以国子生从御史出按事,为御史所劾,逮至。帝伟其貌,释之,着御史台书案牍。久之,擢御史,迁陕西按察使。
这个故事说的是明初的户部尚书师逵,在他还是国子监学生的时候,跟着巡按御史出巡,算是逾制了,被其他御史弹劾,被逮到朱元璋面前,“帝伟其貌”也就是被他的帅惊呆了,然后就免罪了,还给升了官。
在大明朝,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谢陛下!”美男子周延儒小心翼翼的坐下,心中却在揣测着崇祯召自己前来的目的。
周延儒能有如此显赫的政治生涯,除了能力不错,而且长得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体帝心,用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语言表述就是善于揣测领导的意图。
这固然让他的官运亨通,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缺乏经验。
仔细研究这位首辅大人历任的官职,不难发现这位大明第一文官,基本都是在翰林院这个系统内部升迁,从未担任过县州府一级的亲民官。
这种情况在今天几乎不会发生,但是在大明朝却是司空见惯,而且越是科举排名朝前,越是前途光明的官员前往地方任职的可能性越小,像周延儒这种三甲出身的进士,往往去趟陪都南京转一圈就算是出任地方了,究其原因还是越是距离天子近升官越快,自然这些天之骄子要往中央挤。
“周先生,今日所谈之事干系重大,不得说与外人,尤其是那些乌鸦!”崇祯口中的乌鸦便是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们,这些御史们有着风闻奏事的特权,即无需任何证据便可弹劾朝中大臣,而被弹劾的大臣一般都必须回家闭门思过,这本来不过是皇权用来制衡相权的工具,但到了明末已经异化为文官集团内部党争的工具。
即使是崇祯本人在很多时候也必须顾忌到御史的威力,毕竟他虽然是天子,但要推行一个政策也无法事事亲力亲为,必须通过自己信任的大臣,而这些大臣遭到敌对派别御史的弹劾,也只得停止工作,回府闭门思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张居正那样的心理素质无视御史的弹劾的。
“陛下放心,臣不秘失其家,君不秘失其国的道理臣还是懂得的!”周延儒笑道,但是暗自却有些不安,他开始意识到今天崇祯召见自己要谈的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按照大明的政治制度,首辅的权力大小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范围,大的像张居正,一手执掌国政十几年,其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不少大明皇帝;小的上台两三个月就被罢免了。
究其原因,明代阁臣虽然号称宰相,但实际上不过是天子的一个高级秘书,内阁大学士最初不过只有正五品,而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大学士与阁臣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
其实际权力和天子对其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与天子亲自处理政事的意愿成反比,换句话说,假如当今天子懒得处理政事又对首辅信任,那么首辅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假如天子勤快的话,那么首辅的权力就要打上几折了。
以当今圣上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勤政程度来看,周延儒很清楚自己这个首辅的成色恐怕打个对折还不够。
“那就好!”崇祯微微一笑,他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个首辅还是颇为满意的,仪表堂堂,看着养眼不说,在许多事情上的意见又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聪敏过人。
“周先生你看看这份折子,再来说话!”说着便让曹化淳将毕自严打的那份奏折的抄件递给周延儒。
周延儒赶忙站起身来,双手接过抄件,细心看了起来,他一边飞快的阅读着奏折,一边小心的揣测着崇祯的用意。
第227章 剿抚并用()
周延儒能这么快爬到首辅的位置,迎合皇帝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至于替天子、替朝廷、替国家多做一点事情,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在能迎合崇祯的心意的同事做一些好事,他是不会介意的,但如果两者冲突,他会毫不迟疑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选择前者。
所以,后来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怀私植党,罔恤国事”
“陛下,不知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开始试探性高的询问道,这份奏折是抄件,他无法判断出是何人能所写,只能套取一些信息,在做判断了。
崇祯有些犹豫,想到刚刚还跟毕自严所说不能让第三人知道,这要是说出来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么,但看着眼前自己最信任的周延儒,还是决定说实话“这份折子乃是毕尚书所上!”
听到是毕自严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很清楚毕自严虽然颇得崇祯的信重,但在朝中却没有多少奥援,像放弃宁远诸堡垒,迁徙数十万辽民兵将入关以节省军费这么大的举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岂是区区一个毕自严就能搞定的?
也不想想当初毛文龙是怎么死的,明面上是袁崇焕矫诏斩杀的,但真正的原因可是有很多的,要弄死毛文龙的并不单单是一个袁崇焕。
袁崇焕的确是心高气傲,他短短五年时间就从正七品的知县,坐飞机一般连升十二级,做到正二品蓟辽督师,说他小人得志可能有些过了,但肯定有这样的心态,第一次召见东江诸将的时候,毛文龙不给他面子,加上毛文龙对他的命令一直都是阳奉阴违,未免会让他心生怨恨。
但这些不足以让袁崇焕冒险私自斩杀毛文龙这么一位手握重兵的正一品武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后援,根本不敢这么做,而他的后援,就是辽西将门以及部分文官集团。
从天启末年开始,朝廷每年的辽饷都在四百万两以上,大部分用于辽西的防务,但是真正用到防务上面的连一半都没有,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当然是被各级官员瓜分了,这部分文官就和辽西将门组成了利益集团,这叫有福同享。
但东江不一样啊,这里完全是毛文龙一个人说了算,毛文龙又完全不鸟他们,他们无法从中获取利益,吃独食可不是个好习惯,偏偏怎么示意着毛文龙都不搭理他们,这让他们如何能人。
既然你毛文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