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派了个中官来南京,没去杨尚荆府上,只是去了魏国公府上,赐了一些御用之物,把魏国公好生夸奖了一番,只不过现在他还是个没发威的老虎,病猫一样的皇帝,谁也没拿着这个当回事儿。
皇帝还是孩子嘛,要容忍他耍点儿小脾气。
不过京师之中的战队问题,随着北京的相关动作,变得越发的耐人寻味了。
因为皇帝赐下东西了不说,外朝的大佬们也纷纷为杨尚荆送上了祝福,文臣之首的杨溥送了一副自己写的字,“天作之合”,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颇有力透纸背之感,单单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很能让人琢磨一番。
是不是外朝的这帮文臣的大佬们,直接从里面推波助澜,促成了魏国公徐家和建安杨氏的这门亲事?如果是这样的话,外朝稳稳地控制住了两京的局势,皇帝不掀桌都别想着打赢了。
文臣的招牌于谦于廷益,也对这门婚事表示了赞同和支持,送上了一副水墨画,不过不是什么呈祥的,而是一副虎啸山林的图画,各种意思,也很耐人寻味了。
而武将之首的张辅则干脆的多,直接派人送了一把精工打造的长剑,据说是早年张玉留下来的宝贝,吹毛里短不在话下,切金断玉不过的寻常。
这个动作也很耐人寻味了,杨尚荆是文臣,就算统兵,也是文臣,现在武将之首的英国公突然玩这一套,是想让杨尚荆由文转武不成?正四品的少詹事,调入武将序列,最起码也是从二品起步啊。
武将里暂时能排上老二的成国公朱勇,则是弄了一把短火铳给杨尚荆送了过去,这东西虽然民间禁制铸造,但是勋贵们在战场上拿来防身什么的,却也是再好不过的玩意儿了,又不是非法藏匿甲具,朝廷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再者说了,成国公朱勇现在掌握京营,权势滔天,文官儿里面又是遍地朋友,为人乐善好施,哪个不开眼的敢去找他的麻烦?文臣的同行们都能抽死丫的。
在南京来回折腾了小半个月,收获了各路大佬的真心祝贺之后,杨尚荆终于是打点了行囊,带着新婚的“娇妻”,南下回黄岩县,接着在东南沿海和士族、倭寇快乐地玩耍了。
第四六一章 计议()
第四六一章
偌大的杨家,是离不开主事的人的。
或者换句话说,鱼龙混杂之下,杨恭这个家主是不敢离开的。
毕竟杨恭掌权都三年多了,去年就支不支援杨尚荆情报那点儿破事儿,杨家内部都差点儿起了内讧,现在虽说杨尚荆和魏国公徐家结了亲,可是偌大的杨家里面,明里暗里想和杨恭白掰掰手腕的人,还是不少的。
建安杨氏,风流百年,积攒下来无数的财富,单单是当年杨荣在外面随便撒钱,就能看出一二来,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鬼知道有没有人脑子发热,就像在这个时候给杨恭来个架空?
所以杨恭是和杨尚荆一起南下的,从南京走水路往南,直奔黄岩县去了。
“尚荆,在南京只是,你对我所言,俱是实话?”杨恭站在船头,皱着眉头,沉声问道。
杨尚荆落后了杨恭半个身子,笑着回答:“回大人的话,此事如何能够有假?中国之地缺五金,可这日本、乃至四夷,却是不缺的,否则每年东南大户往来海贸,如何得到的金银?那日本弹丸之地,难不成还有点石成金之术不成?”
杨恭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尚荆你说得却也在理,只不过日本若是产五金之物,却为何要从我大明兑换铜钱?”
“技术不够罢了。”杨尚荆咧了咧嘴,总感觉自己在老调重弹,“冶金之术颇为繁复,可不是甚么打造一把倭刀那般简便,就倭人那点儿脑子,如何能够学会?”
迎着杨恭有些疑惑的眼神,杨尚荆解释道:“倭刀乃是从唐刀之上演化而来,有了成套的技术基础,倭人的刀尚且用的包钢之法,稍有差错,一把刀便不能用了,是以这倭人武士决斗,都是严禁刀刃相碰,我大明如今弃用了昔日技术,不过是因为兵力充沛,军饷不敷使用罢了。”
马槊、横刀一类的大杀器,之所以最后被淘汰,留下来大刀长矛这一类东西,实际上就是和战争体系有关的。
封建年代生产力有限,科技水平也有限,一百人的部队可以人人快马横刀,再配一身精钢奶罩,但是一万人的话,就不能这么玩儿了,朝廷每年的赋税有限,全都装备军队了,吃啥喝啥?
所以军费别说削减了,就是不变,必然也会导致单兵装备水平的下降。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时。
工匠弄一把马槊,可能需要数个月、乃至数年的时间,但是弄一柄长枪呢?几天的功夫就可以造好了。
是,马槊使用的是复合材料,韧性、坚固程度都能甩长枪几十条街出去,但是多少工匠能给所有士兵全都配上马槊?就是魏晋南北朝、隋唐那会儿,马槊也只有大贵族玩得起。
那是“少数人的玩具”。
一个拿着马槊的士兵,能顶的上十个拿长枪的士兵么?或许可以。单是一百个呢?正常历史线里面,三德子被苏维埃的慈父铁锤吊起来打,不就是因为大猫的所需的工时数太多,生产速度赶不上T…34么?
杨恭也不是傻逼,能够执掌若大家族的,接收新知识的速度必然十分之快,所以杨尚荆解释了几句,他也就明白了。
“若是依尚荆所言,只要找到日本那些豪族的矿藏,一举收缴了,便可以解决钱荒了罢?”杨恭说这话的时候双眼发亮。
杨尚荆脸色古怪,还解决钱荒呢,中原王朝的钱荒,只要杨家这样的土老财没改了自己的坏毛病,还喜欢把金、银、铜熔成各种瓜往地底下藏,进来多少钱都没有甚么卵用。
而且,别说区区一个日本了,就是把整个东南亚算进来,也是白搭,中原地区对货币的渴求,基本上就是个无底洞。
不过杨尚荆还是点了点头:“解决是不太可能,日本虽说富矿大抵是有不少的,不过这弹丸之地,便是有,也没有多少,稍稍缓解一番,还是可能的。”
看着杨恭一脸兴奋的表情,杨尚荆就叹了口气,想要让土财主们把目光从土地、金银本身转向其他方向,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活儿。
对,真的是技术活儿。只有往上攀科技树,把农耕文明点成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顺手把地主阶级变成同为剥削阶级的资本家,才能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流通”。
不过这一切在不“开海”之前,都是梦幻泡影,只有让杨家,或者说整个东南士族,乃至整个大明朝的地主阶级都明白了海外的富饶之后,才会让他们有动力“走出去”。
以肉体征服为途径的掠夺,到底是一种血腥、残暴、效率低下的掠夺方式,所以在那之后,杨尚荆就会推出一种相对高效的掠夺方式,也就是资本掠夺,顺势就能催生工商业的兴起。
至于“商贾贱业”这种说法嘛……说白了,中国人最重的是实用主义,而且人嘴两张皮,到时候怎么“圆回来”,还是干脆推翻,那就要看到时候的套路了。
只不过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鬼东西,比如什么倭奴贸易啊、高丽奴贸易啊、东南猴子贸易啊之类的鬼东西,就不是杨尚荆可以控制的。
毕竟工业生产需要大批的原材料,除了常见的煤、钢、农产品等等原料以外,还有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血肉,大量的血肉,大量受过培训的、质量相对较好的血肉往里面死命填。
只不过……他杨尚荆灭门的事儿都干了多少次了,还差这点儿?为了人类的进步,去特么的道德观吧。
杨恭当然不懂这个,他只是在沉吟了半晌之后,问道:“魏国公可知道此事?”
杨尚荆摇摇头,笑道:“岳丈镇守南京,乃是勋贵,身份自是不同其他,戬未敢告知。只等一切尘埃落定,再行通知罢了。”
“如此也好,行事稳妥一些,总归是好的,也免了人多嘴杂。”杨恭的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若是需要甚么,只管和家中提罢。”
第四六二章 有备无患()
第四五三章
听着杨尚荆的话,邢宏放第一个反应就是直接拒绝。
毕竟李信这个侄子,李行李璞寓,也算得上是个人物了,一旦放到了一线,以现在杨尚荆培养出来的这种作战体系,想要不让他捞着功劳获得晋升,简直就是难比登天。
偏生在现在这个以血脉姓氏为根本的封建礼制的条件下,这个李行李璞寓还是标准的李信亲信,不管怎么说,脑袋上的“杨”都盖不过“李”,对他的一切提拔,都有可能引发杨尚荆派系内部的不满。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杨尚荆麾下的这几个指挥使,能够真正平衡掉李信给李行施加的影响的,说到底也就他邢宏放一个人了,别的再拣选,根本就没什么用。
因为邢宏放不仅仅是原本李信的部下,可以平衡一些李信旧部的反对声,同时他还是杨尚荆一手提拔起来的,儿子邢里男现在还在杨尚荆手下听用,是标准的“杨党”,这就可以压下去不少杨尚荆这个新兴派系内部的反对声。
最重要的是,他邢宏放现在觉醒了“邢家血脉”这个隐藏的属性,搭上了英国公张辅的线,就算不能和英国公本人直接对话,却也能和中军都督府下面的官僚眉来眼去一番了,这也就能够顺带着制衡一番李信本人了。
至于杨尚荆,这命令是他自己下的,总不会因为这个,让他邢宏放入坑吧?
所以邢宏放定了定神,躬身应是:“钦差放心,末将定当将此事处理妥当。”
杨尚荆点了点头,摆了摆手,邢宏放将手中的书信转交给了忠叔,扭头离去,杨尚荆沉默了良久,这才叹了口气:“这人……难能可贵啊。”
“蠢货总是占了大多数,所以这出了个聪明人,却也难得。”忠叔笑着摇了摇头,将信收了起来,“能看得出颜色,辨得了时机,这样的人,总归是要多用用的。”
“忠叔说的是啊。”杨尚荆向着树荫下的石桌走去,倒了两杯茶,将其中的一杯递给忠叔:“却不知那些人,如今是何心情?”
忠叔接过茶杯,抿了一口,这才回道:“还能是何心情?谈不上甚么诚惶诚恐,一点惊惧总是要有的,老仆方才看了看家里传来的消息,具体的有些模糊,不过似乎三府之中的山贼水匪,不成气候的是被一扫而空了,稍微有点儿气象的,也是去了七成。”
“自家远在闽北,就算这东南士族同气连枝,可这接到消息的准确度,还是不敢保证的。”杨尚荆放下茶杯,摇了摇头,“暂且等等,看下面呈上来的战果罢。”
为什么要说“不成气候的”和“有些气象的”?
因为规模大、势力大的,身后都有当地富户的支持,要不然一家伙聚拢个百八十人,人吃马嚼的就靠山里的野果野菜?还是就靠着沿路打劫的那一丁点儿油水?开什么玩笑,打劫多了,客商都不走那条路了,还打劫个卵?
涸泽而渔的都是蠢货,这道理只要是个人都明白的好伐?
而杨尚荆早在发布动员令,派兵清剿内陆盗贼的时候,就已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