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了,特么的老子是打死了他金英的家奴,才从京师里面逃出来的,那相当于直接抽了他金英的耳光,别说金英是个心理稍微有些扭曲的死太监了,就是一个正常人,也得拿他立威不是?
什么?没有杨尚荆搅局他金英就没办法上位?金英金公公上位靠的是能力好伐?
杨尚荆心里发苦,脸上却带着笑容:“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罢了。这金公公能够统筹内外朝局,于我大明而言,是乃是好事一桩啊。”
金英能够看破外朝的意图,所以对于外朝的一些提议,包括是迷惑性的提议,他都能做到驳回,这比起王振那种“外朝同意的就是咱家要反对的”私营态度,简直温和,虽说外朝的官儿因此少赚了不少银子,可是也不用像王振当权那会儿,提心吊胆不是?
总之,这特么是个比、下限的社会。
张丛笑着点点头,将手按在了桌子上:“少詹事能有如此心态,自然是好的,以不变应万变,谁也说不出个不是,只不过这水渠已通,下一步那么多的流民,少詹事要如何安排?。”
第四三五章 大着胆子搞试点(上)()
第四三五章
和五百年后的无业游民不一样,流民虽然也属于无业,但是碍于欠发达的生产力、匮乏的物资、落后的技术、极端低下的组织度等等缘故,流民的安置就业问题一直就是封建帝国各级官僚机构头痛的问题。
毕竟这里面不仅仅涉及到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治安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是钱的问题。
特么的各级主管都想着往自己腰包里面塞银子,都恨不得一个流民当做十个流民往上报,让朝廷多给点儿安置费、田亩什么的,寻常流民的死活,谁特么还会在意不成?当然是能捞多少捞多少了。
反正这年头皇权不下县,虽然有黄册这种东西,但是呢,统计效率贼慢不说,流民和本地居民之间交流也少,就是贪墨了,上面派人下来查案也只能查一个稀里糊涂。
倒不是没有清官儿,比如于谦于廷益这种的,家里有钱,官场上有靠山,钱硬根子硬,自然就能叫得响亮,捞上一大票民望、官声之类的,但是呢,清官想要出现,必须要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少一样都是白搭。
首先是钱,穷逼是不配谈钱的,“硬骨头还是有几根”这种话,私底下吹吹牛逼、公开场合唱一个高调就得了,谁当真谁是傻逼,五百多年之后各种反转的事儿不要太多,一大口袋沉甸甸的金银往穷逼面前一拍,就那个冲击力就能干倒不少人,这就和五百多年之后成箱子的粉红色钞票往别人面前摆一个样。
然后是官场上的底子。大明朝是一个皇权不下县的年代,朝堂上没有过硬的弟子,一味地想着清名,不跟着同流合污,那么就会“被扰民”,就会“昏聩无能”,掌握着嘴炮的地主阶级可不会管那些流民的死活,从乡野之中的“贤达”,到朝堂之上的“清流”,肯定不会嘴下留情,毕竟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嘛。
偏赶着杨尚荆为了增加本地人口,愣是把周边几个县的流民全都聚拢了过来,台州府那边也下帖子要了大概千把人的样子,已经达到了一县承载力的极限,甚至还略有超出——这还是杨尚荆抄了两家地主之后才弄到的田亩数,否则就凭着县里的那点儿公田……等死吧。
至于说开荒……这年月黄岩县的农业虽是根本,可是可以用来开垦的荒地也有不少,只不过这年月没有化肥这种大杀器,城里的粪肥都是严格控制的,杨尚荆打硝石的注意都不敢打粪肥熬硝土的念头,新开垦的土地想要长出来庄家,可不是短短半年的事儿。
“生田”到“熟地”,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深耕,需要水渠、道路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更需要植桑种麻,小农经济下,不弄点儿桑麻织布,寻常的人家连个消费力都没有,要知道,这年月寻常老百姓上街买东西,掏出来的大多数都不是什么XX通宝,更不可能是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的金子,而是——布匹。
也是限于组织度、通讯技术和刑侦技术,流民闹事儿、作奸犯科的恶性事件也是屡禁不绝,毕竟嘛,“穷横”到了一定份儿上,官府拿着也没辙,本地的农户抵制流民,自然就会有冲突,然后流民杀完人一跑,本地的知县就要跟着傻眼了。
所以张丛问的这句话,也算是直接切中了要害,杨尚荆弄了这么多流民过来的时候,临近各个县、乃至台州府,对此都是很满意的,毕竟自家压力小了,账跟着也好做了,捞的钱跟着也就多了,但是想要在这帮流民开凿了水渠之后,再把这帮流民送回去,那就是难比登天了。
这倒不涉及什么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典故,纯粹就是临近各县不爱要。
因为流民头两年要减租减息,甚至是免租免息,县财政还要进行补贴,人丁滋生这一块,还很难直接算进去,基本上除了“清名”之外,没什么功绩科研,毕竟……安置流民的旨意是皇帝陛下下的嘛。
面对这个问题,杨尚荆笑了笑:“耕者有其田,此乃太祖之追求,本官如何能坐视流民挨饿,置之不理?”
唱高调嘛,先把朱元璋抬出来,老朱虽然最容易被文人喷,但是公开抬出来,还是“先皇圣明”,谁反对谁去死。
轻轻地摇摇头,杨尚荆继续说道:“黄岩县两家大户作奸犯科,甚至有里通外国之贼人,本官前岁将其抄家,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如今这空出来的土地,自然可以安排一些流民耕作。只不过这田土依旧是共有,流民只有耕种收获之权,并无买卖之权。”
听着杨尚荆这话,张丛就在心里骂,一年功夫不到,灭了本县两家土豪,要不是你本身就是士族出身,建安杨氏又是大明朝数得着的大族,朝堂上那帮人喷不死你。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轻轻把手放在了桌案上,和声说道:“纵使如此,依旧有流民无法安置,却不知少詹事要如何去做。”
杨尚荆依旧是笑着的:“发给一年的口粮,并种粮、农具等物,着其挑选无主荒地开垦耕种,三年之内免税,但凡满三年者,其耕种田土自可以以市价买下。”
最简单的,几百年之后米帝西部大开发的时候搞得那个法案就不错嘛,不过这里安置流民,收费的阶段就免了,开垦土地的大小,也是杨尚荆决定的,否则本地的大户掺和进去,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东西。
比如大户让流民广开土地,有多大开多大,等着年限一到花钱买下来,自家的田产数量就蹭蹭往上涨了,直接翻个几番没问题,反正这年头人臭,无地、少地的贫农佃农每年都得产生不少,只要有地,总能找到泥腿子帮着种。
他杨尚荆想要打的就是地主阶级,没必要这个时候给他们制造什么便利。
“如此一来,只怕耕种原有熟田的流民心怀不满啊。”张丛不无担忧地说道。
第四三六章 大着胆子搞试点(下)()
第四三六章
“金庐宝舍,转瞬成灰,唯有田者,巍然不动。故凡人有百十金,莫不志在良田。”
杨尚荆记得当时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讲土地兼并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具体到了每一个字,他有点儿记不住了,但是大概意思他还是知道的。
如果他说开垦生田的能买田,耕种公田的搞集体经济,不允许买自己耕种的土地,那么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跑去开垦生地,毕竟他们“流民”过,尝过没有土地的滋味,而对官僚阶级,或者说对地主阶级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了。
毕竟要不是地主不断地搞土地兼并,就他们这些人,至少百分之八十是用不着逃荒的。
杨尚荆摆了摆手,叹了口气:“你便是不提醒本官,本官也是知晓的,故此这流民选择耕种熟田的,是有奖励的,最起码,本官要从县学之中抽调些人手,在这公田上办一家书塾的。”
杨尚荆以后想要搞点儿大事儿,肯定不能靠着一帮小农,或者说依赖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现在先在黄岩县搞个试点什么的,反正流民也是一无所有,耕种着公田,就当小规模实施集体经济了。
在集体经济下,杨尚荆就能变相地提高这帮小农的组织度,比如里长责任制,直属县衙,然后用教育手段打开这帮流民的思想,等等等等。
就现在这个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没有化肥这种大杀器,搞什么“交足公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一套……就不说五百多年之后那啥村到底咋样了,就看看标准的小农经济把小农们祸祸成啥样就行了。
更何况,这也就是一个县的公田,试点几年,杨尚荆还玩得起,也免得以后真有能力了,拍脑袋瓜子直接大面积铺开,然后彻底失败了强。
总而言之,“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是正理啊。
“若是说书塾……的确是好事。”张丛沉吟了一声,然后点了点头,“只是流民本就贫苦,却不知这束脩,要从何处出?”
杨尚荆摆了摆手:“既是本官下令官办的书塾,自然不需流民自掏腰包了,其中先生所需的束脩、钱粮,俱从府库之中提取便是了。”
听了这话,张丛的脸色就有些不一样了,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本能地反感给泥腿子教东西,尤其是这种形式下的传授知识。
知识垄断,一直都是地主阶级巩固自身地位的最重要举措,和生产资料垄断,可以说是大明地主阶级的两只铁拳了,但凡有哪个贫农想要翻身,一记勾拳砸下去肯定能把他砸个半身不遂,毕竟……姿势就是力量呀。
看着张丛眼中有些怀疑的神色,杨尚荆略略停顿了一下,就叹息了一声:“圣人云,士农工商,四民也,吾等士子自当有教无类啊。”
这个时候,想要争取地主阶级的同意,肯定就要抬出孔老二这位圣人了,当然了,这个“圣人”概念很广,拿着这玩意称呼皇帝也是没问题的,而杨尚荆扔出这一套,也是不想看见什么封建的师门关系在自己的地盘上、利用自己的政策大规模铺开。
开什么玩笑,要是第四三六章
“金庐宝舍,转瞬成灰,唯有田者,巍然不动。故凡人有百十金,莫不志在良田。”
杨尚荆记得当时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讲土地兼并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具体到了每一个字,他有点儿记不住了,但是大概意思他还是知道的。
如果他说开垦生田的能买田,耕种公田的搞集体经济,不允许买自己耕种的土地,那么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跑去开垦生地,毕竟他们“流民”过,尝过没有土地的滋味,而对官僚阶级,或者说对地主阶级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了。
毕竟要不是地主不断地搞土地兼并,就他们这些人,至少百分之八十是用不着逃荒的。
杨尚荆摆了摆手,叹了口气:“你便是不提醒本官,本官也是知晓的,故此这流民选择耕种熟田的,是有奖励的,最起码,本官要从县学之中抽调些人手,在这公田上办一家书塾的。”
杨尚荆以后想要搞点儿大事儿,肯定不能靠着一帮小农,或者说依赖者男耕女织的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