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海州之称是刘宋时期才出现,州治朐的历史却悠久得多,当年秦王扫六合,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命人在朐立石碑,以之为秦东门(秦帝国的东大门)。

    而对于宇文温来说,现在这东海郡是旅游胜地,他是借着巡视军务之机到这里“旅游”,看看《西游记》中“著名景点”——花果山水帘洞,顺便来考察一下海州的盐业现状。

    我凭本事打下的盐场,凭什么不能用它来赚钱!

    宇文温如是想,所以要借助公务之便,抢先在这一天下闻名的盐场布局,在海盐产区占有一席之地。

    两淮盐场,自汉以来就很有名,所谓两淮就是淮南、淮北,淮南盐场中比较出名的地区就是盐城,而淮北盐场就是淮口以北、山东以南的盐场,海州沿海地区亦在其内。

    两淮盐场可是后世明清之际扬州盐商发家的聚宝盆,而淮北盐场又比淮南盐场有优势:雨水相对较少,日照时间长。

    当然,此时的海盐生产还是“煮盐”,而广州番禹已经开始了“晒盐”,宇文温觉得自己若是在日照时间长、雨水相对较少的淮北盐场提前布局,可以预计日后必然财源滚滚来。

    宇文温不可能独霸淮北盐场,但可以分一杯羹,为黄州乃至山南各地商人获得另一个稳定的食盐来源,这些商人后面的家族,自然会愈发依靠他来发家致富。

    食盐买卖自古是暴利,而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为纽带,宇文温织起的关系网才会更牢固,毕竟光有大话、没有好处,可无法让别人为自己卖命。

    宇文温到海州的第二日,就选定了一块不错的海岸线,而今日他在广饶看了看,又选了一段海岸线,日后一番运作之后,就能光明正大开张煮盐。

    待得局势稳定,两处盐场会率先推广晒盐法,到时候晒出的盐,可以装在船上沿着淮水逆流而上,供应淮西地区。

    这段距离超过一千里,若进入黄州就是一千五百里左右的距离,而岭表沿海的海盐走陆路入黄州,是将近两千里的路程,但过了大庾岭之后,商队可以乘船沿着赣水顺流而下,省了将近五百里的路程。

    所以,淮盐、广盐对于黄州来说不是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而对于黄州、江州地区甚至山南地区各处经商的家族来说,有了两处货源在手,赚起钱来要有多爽?

    坐在西归的海船上,宇文温回头望向广饶郡所在海岛,只见位于海天线上的海岛和天边白云融为一体,他不由得想到一个词“山海连云”。

    海州,就是后世连云港的一部分,只是这时海上的郁州还没有和陆地连成一片,所以后世的花果山原型,只是郁州孤岛上的山峰,名为苍梧山。

    待得两宋之际黄河夺淮,滚滚黄河水在故淮口入东海,将海水染黄后才有“黄海”这一地理名词,而黄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得海湾渐渐淤积,使得郁州渐渐和陆地相连,沧海变桑田。

    后世的淮河入海口已经换了个位置,而现在的淮口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港口,在长江入海口为陈国控制的时候,宇文温在淮口布局,可以很轻松的建立起两条贸易航线。

    山南、巴、湘以及黄州的货物翻越大别山进入光州,由黄水入淮水顺流而下一路东进抵达淮口,可选择两条贸易航线前往不同的地区。

    一条航线是从淮口入海南下到广州番禹,另一条航线是从淮口入海东进直达倭国,在两条航线上往返的船只,可以极大带动淮西地区、黄州地区、山南地区以至长江上游地区的货物流通。

    届时,会有不计其数的大小家族靠着这些由宇文温开拓、运营的商路生存,到时候谁敢跟西阳王过不去,就是和这些家族过不去。

    这就是宇文温的布局,要尽一切可能“开源”,用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更多的人和团体聚集在他身边,好好修炼“内功”,以待量变引发质变的那天到来。

    海风很大,宇文温转入船舱独坐,从怀中掏出两张画像,借着窗户透进来的阳光仔细端详着。

    这两张画像,分别是两个女子的肖像,是写实的素描画法所绘制,还原度很高,是管家李三九命人偷偷画下,然后派人千里迢迢送到宇文温手中。

    宇文温前日才收到这两张画和密信,画上的两名女子果然容貌出众、各有风情,一个是陈国皇后张丽华(追封),一个是陈国宁远公主陈氏。

    他当年路过建康时,和张丽华有一面之缘,而那位宁远公主他之前是没见过的,如今看着两位美人的画像,宇文温完全没有下体发热、口干舌燥的感觉。

    尉迟炽繁还在邺城东躲西藏,宇文温哪里有心思想着搞新欢,叹了口气,将两张画像揉成一团扔出窗外,随后看着窗外海景发呆,嘴角发苦。

    相隔千里,何时才能团聚?

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年() 
    朐山城外淮口,港湾码头一隅热闹非凡,许多渔民聚集到临时开设的草市,将自己挑来的一担担海产售卖给官军的军需官,换回一匹匹质地优良的布帛。

    军需官收购的海产,以价格低廉的海蛎子等海产为主,因为他们要采购驻军每日所需肉食,海州当地的鸡鸭羊远远不够,所以要用海产替代肉类。

    海蛎子是一种贝类,又名牡蛎、蚝,在沿海地区有很多,淮口所在海州湾也不例外,漫长的海岸线内有大量海蛎子,平日里没什么人收购,此时难得有大主顾大量采购,渔民们当然踊跃响应去挖海蛎子。

    渔民们一家老小齐上阵,只需忙一个上午,就能弄满两箩筐海蛎子,挑到淮口草市出售便能换回几匹布,如此实惠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军需官收购海蛎子,转到一旁由伙夫开壳取肉,运回军营和着米、粟一起煮,那味道鲜美无比,广受士兵们欢迎,每日都要消耗很多,所以淮口草市这段时间一直很热闹。

    官军大量收购廉价海产,而那些名贵海产则收得较少,毕竟相对于普通士兵,有资格享用名贵海产的将领不算多,但带着名贵海产来草市的渔民不会扫兴而归,因为还有大主顾。

    若是因为官军采购军需而开的草市,一般称为军市,但此时的港区,大采购的除了军需官,还有民间商贾,渔民们正是要和这些人做买卖。

    草市另一隅,有操着山南荆襄等地口音的商贾们在大量收购海产,和官军不一样,他们主要收购名贵海产,其中就有鳆鱼。

    鳆鱼即后世所称鲍鱼,是名贵海产,一枚鳆鱼到了山南地区,售价要翻番,扣去成本之后的利润颇为可观,而干鲍鱼耐储藏,便于长途运输,对于商贾来说是很好的货物。

    数百年来,鳆鱼以青齐之地所出最为有名,其产地也包括东海郡地界,也就是现在的海州地区。

    汉时,青齐之地所产鳆鱼就是有名的海产,到了曹魏初,据说文帝曹丕祭祀魏武帝时,都要在灵前供奉鳆鱼,而这些鲍鱼就是徐州刺史臧霸每年定期进贡的珍品。

    待得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鳆鱼依旧是建康权贵、世家高门经常食用的珍品,还得是青齐之地出产的鳆鱼才有资格做菜。

    南北对峙、南朝国境线退到淮水以南之后,建康权贵们依旧对鳆鱼有极大需求,青齐(还包括海州)出产的鳆鱼,在建康可以卖到一枚数贯。

    既然海州海产丰富,那么当西阳王领兵打到东海之滨,紧随而来的黄州等地山南商贾,自然也在当地做起海产买卖,鲜鳆鱼、干鳆鱼有多少收多少。

    装船走水路,借助淮水东运至海州的黄州布等黄州商品,在淮口草市堆积如山,不管渔民带来多少鲍鱼,商贾们全都能买下来。

    山南地区的商贾们,不仅收购鳆鱼,还收购名贵海产江珧柱,各种鲍鱼(咸鱼干)也收购,这些海产运回山南贩卖,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来自山南的军队在前方披荆斩棘,来自山南的商贾跟在后面开拓商路,去年许多人错过了江州、岭表的财路,今年绝不会错过西阳王为他们带来的另一条财路。

    杞王父子、伯侄在山南的十年,让许多寒门获得了上升的机会,然而家族中能入仕的子弟始终是少数,其他旁支庶出之地要么靠投军用命搏军功,要么靠经商赚钱自己谋一份家业。

    如果要经商,首选之地是黄州,黄州总管、西阳王宇文温,有一双出了名的点金手,只要跟上这位的步伐,不愁发不了大财。

    当然,一般人想要接近西阳王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跟黄州商号合作,就有无数的机会。

    前十年,许多人没有反应过来,现在还不晚,只要沿着黄州商团开拓的商路经商,那就无数的机会发家致富。

    而官军收复海州,意味着贩卖海产获利成为现实,从山南去东海之滨贩货,可比去烟瘴之地的岭表广州贩货要轻松得多,如果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活该一辈子发不了财。

    所以淮口草市这段时间十分热闹,此时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除了军需官、商贾、渔民,还有人也在忙着,那是带兵巡视的阴世师,正现场监督军需官的采购是否有强买行为。

    作为行军元帅宇文温的佐官,他跟着对方来到海州,宇文温到海对面的东海郡巡查,他因为晕船就只能留在西岸。

    阴世师对自己居然会晕船感到十分震惊,因为他以前不是没坐过船,结果此次上了船出海没多远就吐得黄胆水都出来了,只能灰溜溜下船,留在陆上。

    海船的颠簸程度远超江船,不止阴世师,许多官军士兵都晕海船,那些不会水的士兵更加夸张,在船上站都站不起来,所以阴世师的职责变成留守,顺便监督军市,监督港区防务。

    如今是夏末,东南道行军顺利完成了秋收前收复淮北的任务,但东北面的青州总管府还在尉迟氏的控制之下,青州水军有可能会渡海而来,袭击海州州治朐山,或者进攻在海岛上的东海郡郡治广饶。

    宇文温此去广饶目的之一,就是要看看驻军的战备情况如何,而留守西岸的阴世师,任务之一就是看看淮口戍的防御工事有无偷工减料。

    敌人若从海上来袭,防不胜防,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支强力水军,时不时巡航海面,为岸上营寨提供预警,但海州的水军十分羸弱,能够护住东海郡就已经很勉强,更别说出海巡防了。

    所以阴世师一开始是极力反对宇文温出海巡视东海郡,但宇文温表示要以身作则,说若是他都不敢登岛去广饶转一圈,新入驻广饶的的士兵们哪里会安心在城里驻扎。

    阴世师拦不住宇文温,只能希望宇文温出海后能平安归来,此时已是下午,按照当地渔民的说法,现在是涨潮的时候,刚好合适海船靠泊码头。

    海水有涨落、有潮汐,据说其中有规律可寻,阴世师不知道这规律是什么,也不想研究,他就希望宇文温平安回来,毕竟宇文温是一军主帅,可不能出什么乱子。

    几名士兵快步走近,带来了元帅座舰靠泊码头的消息,阴世师闻言抬头看了看码头方向,发现靠泊的船只那如林的桅杆中间,果然飘扬着一面帅旗。

    他松了口气,向码头方向走去,就在这时,数名身着布衣的男子迎面走来,从他身边经过,阴世师向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