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国迄今前后实行过两部历法,第一部历法是天和年间由甄鸾所编《天和历》,第二部历法是大象年间由太史马显所编《大象历》。
《大象历》又名《丙寅元历》,自大象元年实施起,迄今已有十年,纯粹从学术角度来说,精于天文历法的刘焯,有绝对把握制定出一部比《大象历》要精确的历法。
这也是天子想要的新历,以便和伪帝、邺城朝廷区分正朔,所以面对天子的亲自征辟,刘焯毫不犹豫出仕,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因为错过了可就真的悔之莫及。
为此,刘焯宁愿离开西阳,也要为了自己的抱负拼尽全力,而刘炫决定留下来主持州学,其中一个考虑就是为了让好友后顾无忧。
黄州州学能有今天,刘焯功不可没,是学术上的奠基人,刘炫正是应刘焯的邀请来到西阳定居,才改变了窘迫的生活处境。
而王孝籍也是应刘炫的邀请来到西阳,同样如鱼得水,还有许多知名学者,都是应刘焯的邀请来到西阳,正是这些饱学之士,让黄州州学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
如今作为奠基人的刘焯要离开黄州,不代表他就此撒手不管,但毕竟人不在西阳,行事多有不便,所以需要有人顶上空出来的位置。
刘炫和刘焯并称“二刘”,在他俩擅长的学术领域与人辩论,除了些许例外,天下间没有人是对手,刘炫接任刘焯的位置,没人有异议。
刘炫理解刘焯的选择,知道刘焯一心一意要让自己编制的新历法受朝廷青睐并实行,他也对这部新历法充满信心,觉得一旦推行,必将是自古以来最准确的历法。
所谓历法,就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需要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需要编制者具有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而算术能力决不能弱。
如何权衡一部历法的精确度?看其运行时与实际天象的吻合程度。
晋时,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天下南北对峙纷争数百年,南朝刘宋时,元嘉二十年,何承天制定《元嘉历》,比实际天象提早五十刻。
刘宋大明七年,祖冲之创《大明历》,又名《甲子元历》,落后实际天象二十九刻,《大明历》随后为南朝各代沿用,如今陈国所用历法便是《大明历》。
北朝,元魏正光二年,李业兴制定《正光历》,比实际天象提早十三刻。
将近二十年后,元魏兴和二年,李业兴又制《兴和历》,比实际天象提早九十九刻。
高齐天保年间,宋景业制定《天保历》,落后实际天象一日又八十七刻。
与此同时,周国甄鸾编制的《天和历》,比实际天象提早四十刻;马显的《大象历》,落后实际天象十刻,如今周国实行的历法,就是《大象历》。
刘焯编制的历法,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能完成的,这是建立在其二十多年天象观测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刘炫反复推算过,得出一个结论:
这部历法大概会落后实际天象七到八刻,比《大象历》的精度要高。
这是了不起的精度,所以这部历法如果能够得朝廷采纳并实行,刘焯的抱负就可以实现了。
对于学者来说,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承认并且公告天下,是莫大的荣誉,刘炫能够理解刘焯为了实现抱负,应天子征辟离开黄州去做太史的行为。
同窗好友即将实现平生的一个抱负,而他自己的抱负呢?
河间刘炫,学通南北经学,精博今文、古文经典,他的抱负,是学而优则仕,修史书,定五礼,将流传至今的今文、古文经典去伪存真。
著书立作,引为官学,让天下学子读他的书。
这就是刘炫的抱负,但被无情的现实碾碎,他空有学识,竞争不过世家、权贵出身的读书人,哪怕对方的学问没他高,依旧可以位列上品俯视他。
他提出的建议,对方置若罔闻,他据理力争,换来的是嗤笑,河间刘炫,在上位者的眼中只是名过其实的腐儒,除了拿来装点门面,没有太多用处。
而现在,西阳王让他有了新的抱负,这个抱负,不是他刘炫一个人的。
长明灯旁,王孝籍拿出一本厚厚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写着长篇大论,与此同时,刘炫也拿出一本厚厚的手稿,同样也写满字迹。
而刘炫面前的书案上,又放着一本厚厚的书,书中内容条目清晰,是印刷好的书,而同样的一本书,王孝籍也有一本,封面上“教学大纲(草稿)”六个字分外显眼。
两人交换了各自手稿,然后对着各自手上的《教学大纲(草稿)》,边看边讨论起来。
一个懵懂幼童,如何成为一个饱学之士?这是为人师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教学大纲》,是指导为人师者教学的一个纲要。
西阳王如是说,但这个《教学大纲》,需要刘炫这样的大儒来组织学者们研究、讨论,最后把条条目目定下来。
《教学大纲》,是指导各门学问的教学纲要,主要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循序渐进所需的“学时”,如同一个“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学问之教学内容。
而这样的教学大纲,还要把所有涉及到的教材列进去,一旦定稿并在官学实行,那么天下所有官学所用教材,其内容都是统一的。
以对《左传》的注解为例,教学大纲规定的《左传》注解版本,在官学被视为正本,其他的版本就是伪作,其书中观点绝不会采纳!
为人师者,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一个幼童开蒙、授课、循循教导,十四年后,这个长大成人的孩子,将会具备进入太学读书的能力。
西阳王想对官学教育制度进行革新,其设想的《教学大纲》,初步定下十四年学习时间,其中六年蒙学,解决“识字率”,四年“郡/县学”,让学生入门,四年州学,让学生具备考入太学的能力。
或者说,州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考试,获得入仕的机会,而考试的内容,都是《教学大纲》内的“知识点”。
这是前所未有的官学教育制度,前所未有的人才选拔制度,刘炫在听了西阳王的构思之后,激动得夜不能寐,他知道这构思一旦变成现实,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以经学传家著称的世家高门,垄断着知识,世家高门的子弟即便不学无术,也可以凭着阀阅在十几岁时就轻松当官,而寒门士子即便学富五车,为了一个被征辟、举荐的机会,可能要等上大半生。
如果,西阳王的设想变成现实,那么亲手制定这一《教学大纲》、参与创立新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学者,将会名载史册!
这,就是河间刘炫如今的抱负,是平原王孝籍的抱负,也是许多聚集西阳的饱学之士一致的抱负!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
第二百五十九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
细若柳絮的雪花随着寒风飞扬,落在苍茫大地,渲染出一片灰白,悬瓠城头为白霜点缀,期间掺杂着斑驳猩红,那是攻防双方士兵的鲜血,在一片雪白之中映出血红。
这片血红,出现在城墙东南段的城墙破口处,攻防双方围绕这处破口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战斗从昨日午时持续到今日黄昏,无数生命消失在破口,血战最后以攻方黯然收兵而结束。
虽然击退了敌军,但城墙被攻破,对守军来说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战事会愈发艰难,尖垒对城墙的护卫再好,也抵御不了气候变冷带来的变化。
距离敌军停止直接攻城、再次回水灌城已经过去了月余,而被河水充分浸泡的夯土城墙,在寒冷的气候作用下,不同程度开裂了。
这是敌军用轰天雷轮番进攻也达不到的效果,水结冰体积会变大,而潮湿的夯土城墙在寒冷冬天,极有可能会因为内部体积变化而从内向外开裂。
具体表现就是城墙发脆,在敌军高强度的进攻下轰然垮塌,这次是东南段城墙先崩裂导致损坏,那么下次呢?
悬瓠守军主帅、西阳王宇文温,如今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悬瓠城的夯土城墙是去年建起来的,也许是偷工减料,也许是夯土版筑时为了赶工而降低技术要求,导致城墙的质量不怎么样。
冬天到了,悬瓠城墙在天寒地冻之际出问题的概率不会小。
这不是宇文温的问题,也不是安州军的问题,是悬瓠城墙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问题,仓促间靠山寨水泥来加强,根被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赶工建好的夯土城墙,建成不过一年,就被水长期浸泡接着又冻上,该崩裂就崩裂,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
宇文温此时正在破口处,看士兵和青壮们清理阵亡者遗体,待得清理干净就要用沙袋/土袋以及木头将破口堵上,他的视线转到墙外的尖垒,左右两个尖垒伤痕累累却依旧顽强耸立。
这是用山寨水泥、竹筋所筑成的“竹筋混凝土尖垒”,是将方方正正的悬瓠城改造成山寨版棱堡的重要“插件”,然而火炮的缺席,使得悬瓠不是“完全体”的棱堡。
棱堡的各个尖垒,可以分割敌军的兵力,然后将其限制在一个狭窄的方向,然后火炮当头来一发榴散弹,世界就清净了,棱堡必须有火炮加持,才是令进攻方恐惧的顽强要塞。
然而此时的悬瓠,没有火炮只有弓弩,敌军投入的兵力一旦超过守军的“火力”,尖垒就无法有效护卫城墙,悬瓠光有棱堡的样式,却无法一直抵挡敌军的人海攻势。
如果城墙没有垮塌,敌军不会那么疯狂,当城墙出现破口,汹涌而来的兵海,其人数之多,尖垒和城头上弓弩手的远程攻击力根本压制不了。
即便拼命泼洒大量生石灰,也无法有效遏制戴着口罩、被督战队逼上来玩命的敌兵,守军只能靠白刃战来击退对方,攻防双方围绕破口的争夺,就是最血腥的填人命战斗。
这样耗下去的话,对于兵力处于明显劣势的安州军来说,情况可不妙。
不过宇文温没有因此感到焦虑,因为对于这种情况他早就做好了准备,此时之所以眉头紧锁,是因为他在感叹夯土城墙质量的不稳定。
同样是夯土城墙,有近代时能抗住炮弹直接命中的宛平城墙,也有明末时因为连日大雨就被淋垮的嘉定城墙,而同样是雨淋,有许多古城的夯土城墙历经千年风雨都顽强耸立。
所以问题在于质量,而悬瓠去年新筑造的夯土城墙,质量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也不可能太差,之所以现在表现差,大概是没想过刚建成就要被大水长期浸泡。
夯土城墙质量参差不齐,宇文温没办法知道悬瓠城墙的质量到底如何,到底靠不靠得住。
他没有充足的时间把悬瓠夯土城墙换成“竹筋混凝土墙”,所以对城墙被破坏的情况有准备,只是此次血战,己方伤亡不小,必须想办法尽量避免再次发生。
洒生石灰的战法,因为用得太多,敌军也想出了应对之策,所以洒生石灰的效果渐渐变弱,而有了此次“差点破城”的前例,敌军攻城的决心会更强。
那么作为应对之策,就是在城墙内侧树木栅、堆沙袋,实在不行,就凭借事先搭建好的街垒,和对方玩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