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维沉声道:“臣讨逆魏于祁山,破邓艾营寨,正欲进军陇右,却连接陛下三道急诏,召臣回朝,未知圣意如何?”
刘禅的面上,浮现出一丝极不自然的神色,顾盼了一下左右,轻轻地干咳了一声,道:“大将军多年征战,劳苦功高,朕甚恤之,特召大将军回朝,或恐大将军有失,折损威名。”
刘禅的话,显然是言不由衷,姜维虽然长年征战在外,但他并不是聋子瞎子,朝中之事,他还是了若指掌的。诸葛瞻和董厥联名上书弹劾他好战无功导致兵疲民贫,请求天子削夺姜维的兵权,改当益州刺史。这件事,姜维自然是清楚的很,不过刘禅考虑再三,没有同意诸葛瞻和董厥的这份奏章,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紧接着黄皓又提出来用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的主意,却让刘禅有些动摇,虽然刘禅没有降诏直接解除姜维的职务,但给姜维连着下了三道诏书,急召他回成都。君命不可违,姜维不得不草草结束了第十一次北伐,班师回朝。
恐怕连姜维都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也许他将再没有机会兵出祁山,踏上陇西大地了。
但姜维对北伐的又一次功败垂成还是有看相当的怨念,这些年来,他秉承着诸葛丞相的遗志,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但来自朝中的羁绊却始终没有停止。费祎执政期间,做为卫将军的姜维始终没有到其支持,就算是出兵北伐,往往也只能统率万人左右的军队,一万人的军队在曹魏强大的边防面前,几乎是无所做为,只能小打小闹,搞搞偷袭弄弄滋扰,尽管如此,姜维也始终没有忘记诸葛丞相的遗愿,以飞蛾扑火的姿态转战陇西,渴望能够闯出一片天地来。
费祎遇刺之后,姜维得以晋位为大将军,手握重兵的他自然不遗余力地率师北伐,胜过,也败过,但他一颗执着的心,从未有过改变。但与此同时,来自朝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反对北伐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光是身为宰辅的诸葛瞻和董厥反对,就连同在军界驰骋多年的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也成为了坚定的反对派,更不用说一贯持反对立场的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士系,姜维恐怕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孤独,他似乎是游走到夹缝之中,前面是敌人,后面也是敌人,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出路。
姜维真的很孤独,这种孤独并不是身居高位不胜寒的那种孤独,而是他几乎没有什么盟友的孤独。姜维是魏国的降将,那他就注定了与蜀国四大政治派系格格不入,多年以来,与他能够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只有同为魏国的降将夏侯霸,除此之外,姜维在朝中军中很难再寻觅到同气连枝的盟友尽管樊建张绍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但很难说他们是意志坚定的盟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
而此次被天子召回,在他知道是黄皓在背后动的手脚之后,姜维却真正的愤怒了。
姜维从来没有看得起过黄皓,尽管他知道黄皓是同十常侍一般的奸佞小人,深得天子的宠信,但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太监,姜维从来不相信一个太监能有多大的做为,也从来没把他放在心上。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将姜维的心血化为了无有,甚至阴谋让阎宇取而代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回朝之后得知真相的姜维十分地愤慨,连自己的家门都没进一步,直接就来到了皇宫。
听刘禅如此说,姜维泣拜于殿前道:“昔日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臣秉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岂为一已之私?陛下授臣以军事,臣自感责任重大,未敢有半分懈怠,庶竭驽钝,励精图治,虽无赫赫之功,然守北疆三十载,亦未让逆魏得占寸土。今陛下听信后宫奸佞小人之言,致使北伐前途化为泡影,陛下如果不相信微臣,臣甘愿削职为民,告老还乡,还乞陛下恩准。”
刘禅脸色陡然一变,道:“大将军误会了,朕只是挂念大将军安危,并不曾听信谁人之言。大将军乃国之栋梁,岂可轻言告退?朕对大将军还多有倚重之处,此番回京,便想与大将军共议国事,大将军切勿生疑。”
姜维自请削职本来就是以退为进的招数,听刘禅之言,心中便有了计较,伏地再奏道:“臣有一事启奏陛下。”
刘禅整容道:“卿有何事,直管奏来便是。”
第66章 当殿亮剑()
姜维正色道:“黄皓奸巧弄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如此奸佞小人,如不除之,恐怕祸乱宫廷,武侯在世之时,曾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覆也,请陛下下旨诛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恢复中原指日可待!”
姜维一言既出,满朝文武俱惊,黄皓是何人,当下刘禅最为宠幸的内臣,都是一般臣工争相巴结的对象,就算那些高洁之士不屑于之为伍,却也无人敢去触怒刘禅,而现在姜维在朝堂之上公然要天子处决黄皓,无异于与虎谋皮,不但无法如愿,恐怕还得引火烧身。
众人的目光全都集中了姜维的身上,鸦雀无声。
刘胤不禁在心中暗叹,没想到姜维真的竟然是如此耿直,公然在朝堂之上奏请诛杀黄皓。拜托,您老好歹也是一大把年纪了,走过的路比别人走过的桥还多,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饭都多,就算是斗争,也得讲究个策略不是,黄皓是幸臣,就凭你一句话,刘禅如何能杀掉他?如此一来,反倒是会遭到黄皓的疯狂报复,姜维必定会身陷漩涡急流之中。
刘禅也万万没有想到姜维会说出如此话来,神色为之一滞,后晒然一笑道:“黄皓乃趋走小臣,不过是在朕跟前侍奉,绝无干政之事,又如何能祸乱得了朝政?大将军多虑了,昔日董允就切齿痛恨于皓,朕就好生奇怪,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何独不能容朕的一个近侍之人?”
姜维慷然道:“秦之亡于赵高,后汉之亡于张让,此为前朝之鉴,望陛下慎重视之,今黄皓不除,祸不远矣!”
刘禅愀色变色道:“卿将朕比做秦二世、孝灵帝,是何用意?难不成在卿的眼中,朕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吗?”
姜维悚然一惊,伏地叩首道:“臣绝无此意,只乞陛下能清除奸佞,整肃朝廷,别无二意。”
刘禅面色稍缓,道:“朕知大将军心忧国事,劳苦功高,不过黄皓其人,在朕的身边久矣,为人如何,朕岂能不知,大将军切勿听信别人谗言,致使内外不和。这样吧,黄皓,你去给大将军赔个罪,大家冰释前嫌,此事就这么算了吧。”
黄皓一直就侍奉在刘禅的身侧,听姜维奏请皇帝要杀他,黄皓的眼中泛起了阴鹜之色,心中暗道:好你个姜维,我一向存善念,并不想太与你为难,没想到今日你却得寸进尺,想要害我的性命,好好好,今日且忍下这口若悬河气去,且看将来谁死谁活!
不过黄皓向来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就算姜维想让天子杀他,他也是垂手立于一侧,不动声色,听闻刘禅让他过去给姜维赔罪,黄皓立刻是乖巧地从命,低眉垂首地来到姜维的面前,众目睽睽之下,就跪在了姜维的身前,痛哭流涕地道:“黄某只是陛下身边的一个近侍,如何能干预得了朝政?定然有人从中挑唆离计,望大将军明察,某命系于大将军,望大将军垂怜。”
黄皓的“表演”很卖力,卑躬屈膝,很是作做,知道黄皓平素嘴脸的大臣不免心生鄙夷,太无耻太肉庥了,但黄皓不在乎,他本来就不是演戏给殿上的大臣们看的,他是演给刘禅的。黄皓一面给姜维跪拜,一面从指缝间偷窥刘禅的表情,刘禅笑意盈盈大为满意,黄皓便自以为得计,姜维也罢,群臣也罢,在这皇宫大殿上,他们谁也说了不算,只有刘禅的金口玉言,方才能保下他一条命来,看着刘禅的态度,黄皓已经算定今天这道鬼门关他是过了。
黄皓的这些个伎俩如何骗得过姜维,姜维怒目圆睁,几乎能喷出火来,抬起一脚,就将黄皓踹翻在地,顺手抽出腰间的佩剑,喝骂道:“阉竖,你惑乱圣听,陷害忠良,今日如何饶得了你。”
姜维这个拨剑的举动的完全是下意识的行为,在军中多年,随手拨剑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但姜维似乎忘却了,这可是在皇宫章武殿,是天子的眼前,那这个拨剑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
剑履上殿也只是一种荣誉,并不代表你可以在大殿上肆意妄为,在皇宫大殿上亮剑,轻者来说是对天子的大不敬,重者来说就是谋逆,不管那条罪名都算是死罪了。
诸位大臣都惊了个目瞪口呆,刘禅也大皱眉头,守护在殿内的金瓜武士一看有人动用兵器,职责所在,就要上前将姜维擒下。
刘胤方才在递奏章的时候就在大殿的中央,姜维进来之后他也并没有退下,此时距离姜维很近,见姜维拨出剑来,暗道不好,不管姜维伤到没有伤到黄皓,当殿亮剑的事就足够他喝一壶的了,刘胤起身一个箭步跨了过去,劈手将姜维的剑夺了下来,和颜悦色地道:“大将军,这里又不是鸿门宴,何须舞剑助兴?”
姜维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夺他的剑,而且对方出手极快,一时无备,佩剑已经落入了刘胤的手中,不禁勃然大怒,正欲发作,可看到刘胤人畜无害的笑容,他不禁为之一怔,显然刘胤并没有恶意。
刘胤这时适时地递给了他一个眼神,姜维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是刘禅微带愤怒的神情,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慌忙跪伏于地,道:“臣疏忽大意,竟然在御前拨剑,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
姜维方才拨剑一方面是基于习惯,一方面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本该注意的事情他竟然忘到了脑后,经刘胤一提醒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是犯了大忌,顿时冷汗涔涔,立即是叩首谢罪。
刘禅脸上阴睛不定,是否据此把柄治姜维的罪,全在他的一念之间。
第67章 要炼丹?()
不过刘禅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姜维只是一时义愤,也没有造成什么后果,如果他要是真的伤到了黄皓,或许就另当别论了。
“此乃大将军的无心之举且没有伤到人,就无须再追究什么了。大将军平身吧,黄皓你也起来吧。”
黄皓被姜维一脚给踹翻在地,狼狈不堪,又被姜维拿剑给点指着,养尊处忧的他何时经历过如此凶险的场面,吓得魂不守舍,听刘禅之言,这才战战兢兢地爬了起来。
姜维叩首谢恩,有意无意地向刘胤瞥了一眼,刘胤刚才夺剑的举动也的确是帮了他一个忙,姜维不认识刘胤,不过他暗暗地记在了心中。
刘禅轻咳了一声,道:“大将军,方才黄皓已然向大将军叩首谢罪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给朕一个薄面,这件事就算了吧,如何?”刘禅故意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几个字音咬得很重,似乎在告诉姜维,朕已经不计你的对错了,你不要再得寸进尺了。
姜维也在为自己方才的孟浪感到懊悔,事已至此,有刘禅的回护,再想治黄皓的死罪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姜维心中暗暗地叹息了一声,道:“臣谨遵陛下之命。”
刘禅呵呵一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