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马踏天下-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末将领命!”齐德回应了一声,随后接过田单授予的令牌,迅速的退出了营帐

    “匈奴人骑术佳,射术好,我军骑兵远远不如,以弱对强殊为不智,因此我命令:杨璧、荀会各领骑兵五千,出营骚扰匈奴左右翼及后军。”杨璧、荀会双双接令后退出营帐。

    “蛮夷善用马而长于四处奔袭,中原善用车而精于对阵战斗,此战要想一举歼灭匈奴大军,战车兵与步兵的配合作战是相当重要的,尔等明白这其中道理吗?”帐中剩余将领闻言纷纷应承“明白”。

    田单凝目一一扫过诸将,然后继续说道:“如此我便予你们作战之法,记得战斗之时当按我的吩咐去办,否则莫怪我军法从事!”。一刻钟的时间过后,赵军将领们纷纷从帐中离去,他们的脸上无不流露出一股不解与担忧。

    辰时四刻,随着一声巨响,营墙翻倒于地,齐整的赵军出现了匈奴军的眼前。赵军全军由步战兵和车战兵组成兵组成,五千辆战车与四万步战兵被分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方阵,按造一个战车阵,一个步战兵阵的顺序排列在河滩之上。

    “啊哈!赵军的统帅一定是一个愚蠢无用之人,此战我们必胜!”匈奴单于一见赵军的阵型,随即嘲笑道。

    “大单于,赵军此举颇为反常,恐怕有什么阴谋计策,我们不得不防啊!”赵奸胡图一脸疑惑的劝道。

    “胡图,你疑心病太重了,这可不是我们匈奴人的该有的性格。”匈奴单于冷漠的瞪了一眼胡图继续说道:“我匈奴大军战无不胜,岂会是小小的阴谋诡计就可以被打败的!”

    看着单于那冷冰冰的眼睛,胡图不禁打了个冷颤,作为降兵的他只能依附于单于才能活下去,于是便消了有可能惹怒单于的劝谏之心。

    “集中兵力攻击敌军的步战兵阵!”匈奴单于一声令下,随后雄浑的马蹄声在水边响起。

    “车兵前进,步兵防御!”赵军中也响起了李牧的命令声,随后一辆辆战车缓缓的驶向前方。

    第一波匈奴骑兵奋不顾身的冲向赵军步兵阵。面对这些急速而来的匈奴军,赵军的步兵阵没有做出丝毫阻挡的动作,而是在匈奴骑兵不敢置信的眼神中,将其直接将其放入阵型中。拥有速度优势的匈奴骑兵本以为胜利就在眼前,但胯下的马匹在刹那间便不受控制的慢了下来,与此同时向他们袭来的是赵军步兵的锋利长戈,于是匈奴骑兵们又在刹那间坠马身亡。

    远处观战的匈奴单于看到这刹那间改变的情况不禁又惊又恐,一时不明所以的他在心中不自觉的将其归结于了上天的惩罚。

    “单于,此乃赵军之计也。”胡图见到单于神色惊恐的面色后匆忙为之解释道:“河滩之地土质松软,我军骑兵急速冲入,马蹄陷入泥土之中,马速自然迅速减慢,于是赵军步兵便有了机会攻击我军骑兵!”

    “原来如此!”单于恍然大悟,随即向胡图求教道:“那我们该如何补救呢?”

    “赵军包围了我们万余骑兵,此时必定正在阵内全力激战,只要我军攻击其阵型外围,分散内部歼灭被围骑兵的兵力,或可以使被包围的匈奴骑兵得以逃拖。”胡图迅速的将解决方案道出:“这方案的关键在于袭扰,在作战是要慎重把握!”

    “袭扰是我们匈奴人最擅长的作战方法,末将愿意为单于领兵前去拯救族人!”单于亲信伊炽斜求战道。

    “那就麻烦将军去一趟了!”单于用仅仅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记住,如若情况不利,汝可放弃那些被围的族人,自行回军。”伊炽斜点了点头,随即与第二波骑兵向赵军步兵阵冲去。

    赵军大营中,田单见匈奴骑兵再次袭来,口中喃喃道:“能这么快的想到解决办法,不是笨蛋吗!不过,我可是还有后招的。”

    “命令战车兵纠缠住来犯的匈奴骑兵,不得放任其冲击步兵阵!”田单再次下达命令道。

第88章 雁门激战 5() 
传令兵用旗语将将令传达给了战车军团的将官们,战场局势因此在刹那间为之一变。赵军战车集团无视与之缠斗的少量匈奴骑兵,义无反顾的向着前方疾驰而去,在步兵阵型前构筑了又一道战车防线。

    随着匈奴军第二波攻势的展开,战斗达到了最**。赵军步兵拼尽全力以求尽快歼灭被围困的匈奴军,匈奴骑兵奋力拼杀以求冲破赵军战车防线,一场意志的拼斗与时间的争夺就此展开。

    此时此刻,战局已非人力可控。是匈奴军走上战败的不归之路,还是赵军折戟成沙,此间运数皆在于上天的一念之间。

    半个时辰后,赵军步兵率先歼灭被围匈奴军,战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匈奴单于为保实力,不得不鸣金收兵,率领麾下剩余骑兵退出战场。

    此役,赵军歼灭匈奴军队两万余人,自身伤亡近万人,狠狠的打击了匈奴军的嚣张气焰。

    九月十五日,修整过后的赵军再次拔营。匈奴军意图在赵军的行军途中埋伏,但为谨慎的田单事先发觉,于是乎田单将计就计,以少量诱饵引诱匈奴伏兵,随后以大军群聚攻之,匈奴军再败,损兵数千。

    九月十六日,匈奴单于派出三千精锐夜袭赵军大营,意图趁乱斩杀赵军领军之人——田单。然事有不密,为赵军巡营士兵发觉,其后遂为万余赵军围歼与营地内。

    三日三败,退却数十里,匈奴军军心渐有不稳之态,各部族族长纷纷对单于产生了怨怼之心。

    九月十七日,单于不得不命匈奴全军就地扎营,作防守之态。同日,有信鹰飞入赵军营地,带来了李牧的最新消息——正率精兵三万南下而来。

    当田单将李牧的消息告知麾下时,众将皆神情惊讶,一脸的不敢置信。其实不仅仅只有众将怀疑,田单也心中困惑万分:“三万精兵!李牧何以得之?”

    身处战局的众人皆不知所以然,唯有将领李牧自己清楚其中的一切缘由——招揽到三万精兵的关键便在于提前出局当中的平城。

    自赵捷率领平城百姓一举击败前来侵犯的匈奴军之后,平城暂时安全的消息便以平城为中心向周边流传而去,得知此消息的百姓们故而纷纷前来避难,甚至有小城之城守率举城之民来投。一时间几乎整个雁门郡东北部的民力、财力、兵力都在自主的向平城转移。

    雁门郡东北一部虽是地广人少,但也有民众数十万之多。面对源源不断而来的百姓,平城的多名主事之人在一番商议之后做出了妥善安置的决议。所幸大跟随大量逃难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官员、吏员以及士绅,因而逃难的民众得到了相当好的管理与组织,并未发生大规模的骚乱与成片的饥荒。

    九月七日,平城官府与逃难而来的百姓们达成了初步的协议:挑选难民中的壮勇之人,给之以一定的训练后,补充入平城的守军之中。其后,赵捷在难民中大肆征兵,而普通的百姓为了保护妻儿,也纷纷踊跃参军,故而得以迅速的将战斗中损失的兵力补充完毕。

    九月九日,在逃难而来的官绅和百姓的强烈要求下,在平城军队日常的训练场上,一支由难民临时组成的名为乞活军的新军队正是建军。这支军队的主体是由不符合无畏军招兵要求的士兵、壮勇、侠士以及有志青年组成,其建军理念是乱世求活,走的是人多势众的道路,成军之初便有两万余人。

    作为一支由难民们自己组织而成的军队,赵捷虽对其发展道路表示不屑,但也不适合出面置喙。作为平城的主事之人,面对乞活军这支唯一的友军,赵捷尽力的给予了帮助——他将平城中剩余的所有兵甲全部交给了乞活军,并派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指导团队指挥全军训练。

    在赵捷的眼中,装备不齐,兵员不佳的乞活军训练到最后最多也就能达到民军的战斗力,但就在不久之后,乞活军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告诉了赵捷——他错了。

    九月十二日,经过了一昼夜的跋涉之后,李牧率领着逃难的先头人马抵达了平城,先一步得到消息的赵捷命令百姓们早已准备好了热汤、食物、柴火以及夜宿的帐篷,李牧等一众逃难的善无城百姓得到了热情的迎接。同日夜,李牧入宿县衙,与赵捷商谈出兵南下之事直至深夜。

    九月十三日,赵捷带领李牧在训练场上观看了平城最精锐的军队——无畏军的操练。观后,李牧感慨道:“若得此兵一万,匈奴可驱也;若得此兵五万,北地可定也;如的此兵十万,草原可横行也!”

    “将军,和将士们说几句话吧!”赵捷向李牧提出建议道:“将士们需要你的鼓励!”

    李牧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向着整齐排列的一万余士兵出声道:“战争是血腥残酷的,每一场战争后都会有人失去亲人,因此自古以来,圣王皆尽可能避免战争,除非有非战不可的理由。”

    “周武伐商纣的作战理由是伐无道,齐桓讨楚的作战理由是尊王攘夷,赵襄御智伯的作战理由是先祖之遗,以上这些都是贵族们不得不拼死作战的理由。”李牧的话语稍稍的停顿一段时间后继续侃侃而谈道:“作为普通人的你们,战争中总是要冲杀在前,那么你们拼死一战的理由是什么呢?”

    刹那间,整个训练场上寂静无声,士兵们纷纷情不自禁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战斗理由。

    “为了封妻荫子,家庭富足!”一名士兵突然开口回答道。

    满场的平静由此被而被彻底打破,各式各样的回答在人群中不断的响起,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

    李牧对士兵们的回答不置可否,他不发一言,默默的等待着自己想要的答案。许久之后,队列中一名普通士兵开口答道:“为了国家的更加的兴旺”。

    一句普通的话语,有如泰山般的千钧之重,校场之上的士兵们闻言皆陷入了沉思。此时此刻,李牧方开口说道道:“为国家而战,这是我个人的信条,也是我对你们的期盼!”

第89章 雁门激战 6() 
当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下“国家”二字时,西方精英阶层脑海中的国家意识便从此产生了。与之同时代的东方,国家意识的萌芽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血腥争斗中缓慢成长。楚国人在亡国之际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呐喊,赵国邯郸在长平之败后举城做出“誓死抗秦”的行动,这些现象无不昭示着国家意识在东方精英阶层的脑海已然成型。

    历史从来都是公平的,几乎在同一时期,它将国家意识送给了东西方土地上生存的人类,但其后东西方各自的不同选择却将双方送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人选择了大分裂,由是国家意识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高效而向心力十足的民族性的国家;而东方则选择了大一统,国家意识被不断的削弱,最终形成了冗余落后的宗族管理模式。

    历史最终证明了西方人选择的道路是更为优异,而东方在遭受了数百年的苦难之后,不得不打破一切以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历史曾经给过东方机会,但东方人没有及时的抓住,不知有多少东方人在读史之时暗暗为之惋惜。赵捷的前世正是这群惜古之人中的一员,因此在听到李牧喊出“为赵国而战”五个字时,赵捷心中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