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3000来万,要是拥有了华北地区,八路军的实力将会大幅增长。
而且随着外蒙的收复,八路军中也出现了不小关于挺进东北的呼声,认为利用外蒙,八路军可以从背后进入东北,联合抗联部队在日军控制的东北搅个天翻地覆。
但这个想法,暂时被李卫国给压住了,因为目前并不适合挺进东北。此时的东北局势对于抗联很是不利,由于日军实行的集团部落政策把抗联跟百姓的关系给隔绝开来,抗联的群众基础很差。现在的抗联都被逼得只能在山区活动,哪有力量在东北闹个天翻地覆。
当务之急只能说,通过外蒙,向抗联派遣干部,先把被破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给重新建立起来。在通过物资的支援,恢复元气,等华北这边局势再明朗一点,八路军才有那么多军队往东北挺进,不然太着急反而会出事。
山西吕梁,彭得淮和徐向浅从中央开完会后,并没有直接回前线指挥部,而是来到了吕梁,指挥中央制定的有关对太原地区的日军发起最后一击的作战计划。
吕梁自从抗战以来,就被八路军一直占据着,最早是之前的东征,不过后面没有还给晋绥军而已,对于已经吞下去的东西,李卫国可没吐出来的想法。
吕梁在抗战前几年的重要性非常的大,因为这里是八路军后方根据地唯一跟日军联通的地方,其他地区都有中央军和晋绥军挡着。因此八路军一直把这里作为一个山西攻略的桥头堡,当时的晋绥军区、晋冀军区(后者已撤销)的物资皆是通过吕梁中转。
本来陕北的榆林是更好的通道,但是这里并不是八路军控制的地区,因为这里有着一直国民党军队,即22军,军长高双成。这支部队之前运气好,抗战前也没有得罪红军;到了抗战,八路军也就没有理由下手,包括后面的两次反共高潮,也都没有遭到八路军的进攻。
当然这个军长高双成会做人,把榆林城以南的地区都让给了八路军,他的22军就龟缩在榆林城、神木县城等地。本来在傅作义被八路军给挤出了绥西和晋绥军被灭之后,他的部队就建议要不也撤出去算了,不然留在榆林也免不了被八路军吞并的节奏。
但是老蒋不同意,就让这支部队在这待着,他就看八路军敢不敢明着吞并这支部队,只要敢吞,国民党就赶泼脏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2军就才能在八路军的包围下活到现在。
别看22军是个军,开始的时候下面就一个步兵师,也就是原来井岳秀的86师,后来上面给了一个军的番号,前两年再给了一个骑兵师的番号,这才有了两个师。不过国民党的骑兵师也就3、4000人,就跟八路军一个大编制的骑兵团差不多,所以这个22军人数也就堪堪一万,连八路军一个旅估计都打不过。
由于22军在八路军根据地的包围之中,所以他的弹药补给都是从八路军根据地路过,跟之前的傅作义部差不多。原本22军属于第八战区,后来隶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第二战区给八路军灭了,上级就换成了第一战区。
开始的时候,国民党方面还给一定的弹药补给,后面看着22军都不打仗了(周围都是八路军,连日军的影子都看不见,他去打八路军?),又遇到蒋鼎文这个战区司令,干脆每个月给点军费打发了,武器弹药也就懒得给了。
现在的22军根本不敢得罪八路军,反而是私下投靠了八路军,允许八路军过路,除了榆林城,其他的几座县城的县长都是gcd人担任,榆林城还设有八路军办事处。
因为22军的识趣,所以后面陕西运往绥远的物资,也就不用走铁路绕大半圈了,而是直接从榆林过。这就让吕梁的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起码不会作为陕西跟晋绥军区的中转站了,毕竟榆林那边又近又安全。
对于吕梁,日军不是没有攻打过,前几年,山西日军数次攻打过,但是守在这里67军以及后来的38军,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加上地形易守难攻,日军数次攻打都没有得逞,后面日军也就放弃了。所以在吕梁可以随处看到执勤的士兵以及那众多的碉堡等防御工事,在它们面前,不知倒下了多少双方士兵的尸体。
而此时杨家庄镇,这里是吕梁周围的防御工事最前沿的地方,东边二十多公里处就是日军占领的汾阳县城。
彭得淮这个人没事就喜欢去前线的阵地上去视察,比很多高级指挥官都要尽责。他担任副总司令这几年,基本上把晋东南根据地大部分地区都给转了,很多时候都是突击检查,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一面。
八路军虽然纪律比国民党严,但也避免不了一些内部问题,包括下面的军官不认真做好战备工作、玩忽职守等,在彭得淮这种突击检查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这不,因为要打仗了,所以彭得淮就跑到这个杨家庄来看看前线的准备工作,虽然下面的人说这里不安全,但是都被他给训斥了一番,怕死还当什么兵,把那些有意劝阻的人说的面红耳赤的。
不过倒不是怕查,下面的人只是担心安全。毕竟这是前沿地区,谁也不知道日军会什么时候打来,平时的守备都是很严的。
站在一个山头的防御工事旁边,望着远处根本看不见的汾阳城所在方向,彭得淮问着旁边的王以哲,“王军长,前面的汾阳城有多少日军防守?”
“报告副总司令,汾阳城现在是由日军36师团的一个联队在驻守。”王以哲认真地回答道。
“一个联队?我们就布置了一个团,日军来个联队,也太胆小了吧!”彭得淮眼角上扬,略带惊讶地说道。
现在八路军的战斗力虽然增加不少,而且一个团的人数也跟日军一个联队持平,或许更多,但是正面对抗的话,八路军还是占据下风。要对付日军一个联队,八路军至少得两个步兵团,这种有地可守的,更是得集中一个旅,估计才能拿下。
“彭老总,这也很正常,谁叫汾阳是我们攻打日军的第一个目标,日军可不想一下就丢掉一个城,肯定得增加力量,起码能坚持一段时间。”徐向浅笑着解释道。
“坚持?我倒要看看这次,在我亲自指挥的战斗下,日军能坚持多久,即便他有十来万日军,我也得给他吃掉至少一半。”彭得淮自信的说道。
这个自信,其实不是彭得淮有,在场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也都有。这次为了拿下太原,八路军集中了38军、67军、第十纵队三个纵队为主力的部队,加上第一纵队的独32师、独7师,第十一纵队的独30师,第六纵队的独20师,一共13个步兵师,近40万人。而日军就四个三单位师团,加上四个独立混成旅团以及一些独立守备队,差不多在十万人出头的样子,至于伪军,彭得淮都被放在眼里。
“冈村宁次不可能看着山西这些日军被我占领吧,110师团可是在石家庄待着呢,这边有情况,冈村宁次肯定会把这最近的一股日军给派来增援。”徐向浅笑着说道。
“110师团?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打残它多少次了,要是不长教训,在打残它一次又何妨!”彭得淮毫不在意道。
小强是李卫国一次无意中提出来的,搞得现在不少人都在用,不过大多都用在了日军身上。说起来,日军里面打不死的小强还不少,110师团算一个,第10师团也算,37师团也算。37师团前不久都被八路军给打的精光了,但是日军几个月内又给重新组建起来,还都是以关东军调来的部队为基础组建的,搞得战斗力比之前还强了一些,现在也在晋中地区防守。
当然八路军这边的小强也不少,之前的一些大战,被打残的部队可不少,像绥宁会战、大同保卫战等,一个一两万的步兵师打到最后只有几千人,也幸好八路军后备兵员比较多,所以很快就补充上来了。
“还是老彭你说的好,这听着都带劲。我听说国民党那边现在搞得挺大啊,先是因为观察团的事,跟我们闹,现在又在大力反腐,这是不是被我们刺激了?”徐向浅说道。
自从上次老蒋说了要在军队反腐,一下子还真整的有模有样,抓了不少人杀了,这让一些民主人士还觉得挺不错。本来不少人之前就痛恶军队的腐败问题,但是国民党一直不怎么管,或者是想管,每次都草草收场,但这次老蒋好像真的下定了决心,让他们这些有心支持国民党的人,心里觉得很不错,在他们看来,国民党也不是无药可救。
这件事跟观察团的事闹得不小,自然也就传到了中共这边,作为高层的徐向浅也就听说了。
“刺激是有可能,我们在这收复失地,他们在那能不丢就算不错了,还祈祷他们收复失地。就说那个蒋鼎文,第一战区几十万人,他愣是不敢进攻第六师团,要是我早就干了。
我敢赌,这次国民党的反腐,坚持不了几个月就得收场,就这个蒋鼎文,你觉得老蒋会杀他还是撤他的职?而且国民党军队跟政府官员都牵连很深,反一个没啥用。”彭得淮这人虽然脾气不好,为人固执,不过看事情还是有一定见地的。
“赌什么?怎么赌?”徐向浅也有点兴趣地说道。
“很简单,就赌这次缴获的日军最高军官的军刀。至于怎么赌,我们就猜猜国民党的这次反腐能坚持几个月,怎么样?”彭得淮笑着说道。
“行,我赌三个月吧!”徐向浅想了想说了一个时间。
“三个月?你太看得起国民党了,我就赌两个月!”彭得淮认真地说道。
“两位首长,既然你们这么有兴致,加我一个如何?我赌一个月!”旁边看热闹的王以哲笑着说道。
“一个月?王军长,老蒋要是知道了,估计得气死。行,就算你一个!”彭得淮大笑道。
看着三个首长本来说着即将开始的战斗事,结果突然转到了国民党反腐上面来了。让旁边的这些警卫员以及随行干部顿时傻眼了,包括跟着一起的赵寿山,两眼就瞪着像个灯笼似的。
今天先恢复两更,三更估计是够呛了,我会尽快恢复的!
第五百三十一章 观察团事件(五)()
华盛顿,白宫,罗斯福的总统办公室。
“总统先生,包瑞德上校到了!”就在罗斯福跟他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办公室聊着最近美国面临的战场局势时,办公室的门被一个特勤局的特工给打开了。
“请他进来!”坐在沙发旁轮椅上的罗斯福淡淡地说道。
由于罗斯福早年因为救火,患上了脊髓灰质症,说白了就是终身残疾,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残疾人总统。但没有人因为他的残疾而看不起他,特别是这个时候的美国人,因为罗斯福带领他们走出了经济危机,在他们的眼中,罗斯福就像此时德国人眼中的希特勒,敬若神明。
罗斯福出身于政治世家,他叔叔是美国的前总统老罗斯福,他自己在出任总统之前也担任过很多要职,而且早年还在司徒美登的安良堂(致公党前身)当过长达十年的法律顾问。
罗斯福同意后,就看见之前作为迪克西使团负责人的包瑞德中校,不,应该是包瑞德上校来到了总统办公室。因为他考察中共的功劳,让他从一个中校成为了一个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