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高兴还来不及,自是满口答应下来。(。)
第355章 针锋相对()
宫门在吱吱呀呀声中缓缓而开,大臣们有序的从大开的宫门缓步而入,这会宫里面那些白绫早已撤去,恢复了往常的金碧辉煌的摸样,尤其是在早晨那黄色的日光中,更是刺人眼球。黄色代表着皇家,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全大明就只有皇上一人可用这黄色作为衣料,大臣与平民若敢随意使用的话,必招来杀身之祸。
穿过长长的甬道,寂静的凌晨中,大臣们闷声不响只顾低头赶路,甬道两边是高高的围墙,大臣们的脚步声在里面回荡,倒有一种大军行进时的气势!
奉天殿,朱棣用来做为百官朝贺的地方,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熠熠光芒。殿内的光线很充足,早晨的阳光也可很好的照射进大殿内。
文武大臣各站成了两排,朱高炽与朱高熙位列文武百官队伍的最前端,唐明观其二人斗鸡眼似的互视已久,心里不由暗自偷笑。
朱棣这个皇帝最想看到的不就是这样的朝堂吗?虽说皇上的权力是全天下最大的,可朝中文武百官也是制约其权力的一个存在。如果朝中大臣全部都是一条心的话,那朱棣这个皇帝其权力自然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消减。
朱棣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必然就要让朝中的大臣尽可能的各自为战,像眼前这样泾渭分明的分成两派,可能朱棣觉得还不够稳妥。于是他便会再培养一些新的势力起来,以此来平衡朝中的各方势力。
朱棣会乐于见到朱高炽与朱高熙两人互斗,这平衡朝中权力的因素绝对要占大部分,唐明虽对这方面没什么经验。可后世的古装剧也没少看,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走路吧,道理一懂后面的自然便无师自通,他现在所欠缺的也不是实践罢了!
明白了其中的关键道理,唐明才敢如此大胆的胡作非为,因为只要他把握好尺寸,朱棣定然也对他造成的后果乐于见成!
大臣们找好位置站好队,朱棣也就上场,这时间拿捏得严丝合缝,唐明都在怀疑他是不是一直就等在后面,见大臣们排好队了才出来!心里还在恶意猜测朱棣的种种做法,却不料此刻文武百官突然齐齐跪下,口中三呼万岁。
其声不但整齐还很洪亮,尤其是在这巧妙设计的奉天殿里,那回音可谓是经久不散。而正沉浸在yy中的唐明顷刻间便被吓得清醒过来,赶忙跟着拜倒于地。其动作前后相差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但为时以晚还是被高高在上的朱棣瞧了个一清二楚。
后者嘴角微微咧开,脸现期待之色,有唐明在的地方向来都会热闹,尤其今天更是有一场龙争虎斗的好戏,朱棣早早便已摆好看戏的姿态。
“众爱卿平身!”朱棣高坐于龙位之上,下首的大臣无法看清其脸色,自然便无法从这方面下手猜测其心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臣们早已练就一身过硬的功夫,看不到脸色便听其语气,再不然就观其细微的动作。总之任何能够揣测朱棣心思的因素,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绝不会放过,而这便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不可了。
别看这些大臣一个个看起来眯着眼睛面无表情的,好似在打瞌睡一样。其实不然,他们一个个都是专注于朱棣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而像唐明这样的家伙,新人一枚又没有任何的经验,自然不明其中的小道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随侍太监见众大臣都起身之后,立即站到龙台的边缘,尖声喊道。
大殿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站出来上奏,大臣们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只用眼角的余光随时注意着朱棣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闽南的事情与唐明的关系,这事在昨晚便已不胫而走,人人都有知道消息的渠道!谁都不想做这个出头鸟,一个是大皇子更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而另一个是二皇子,观皇上那暧昧的神情,似乎有可能罢了大皇子的太子,另立二皇子。在这种时候如果做了这个出头鸟,很有可能两面都不讨好。
官阶小的不敢得罪人,而官阶大的又想坐享其成等官阶小的先站出来说,在此种心态之下,自然而然的便没有人开口。许久之后,朱棣似乎有些不耐烦,率先开头说道:“朕昨晚收到奏折说是闽南与琉球岛发生了争执,众爱卿可知此事?”
朱棣这已经相当于点名道姓了,这事算起来的话应该归史部来管,赛义这个史部尚书被朱棣点到名,这会也不能再装聋作哑下去,只得出列回道:“臣有事启奏!”
“讲!”
朱棣的语气里多少有些不满,赛义此刻却只能在心里苦笑。闽南的事情他也是昨晚才收到官文,对于这里面到底是何事也不是完全清楚。按照官文上的报告,是唐明在琉球岛上收留,窝藏大明的重犯与江洋大盗,还在暗中训练他们意谋不轨。
这里面到底说的有几成水分,赛义没有经过调查此刻自是不知,但昨晚二皇子突然命人来告诉他,要他把闽南的事情往大了搞。不要给唐明任何喘息的机会,从二皇子的态度上来看,赛义已经多少能够猜到其中的关键。
这明显就是栽赃陷害,或者把一些小事无限放大后拿来制裁唐明的,赛义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其心里也是挣扎了许久,最后才一咬牙含糊的答应了二皇子的要求。身在他这样的高位,有时做事更得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被伺机而动的政敌抓住小辫子,那时便难以收场。
因此,在想着把事情搞大之前,他必须得先观察朱棣的态度,刚才朱棣那短短的两句话,赛义这只老狐狸已经得到他想要的了。
“启奏皇上,臣昨晚收到闽南送来的急报,里面言及威海候在琉球岛窝藏我大明的重犯,以及那些在海上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更把他们藏匿于岛上暗中训练,意谋不轨!”赛义这家伙语气铿锵有力,脸上更是带着一脸的痛恨。(。)
第356章 僵局()
高坐于龙椅之上的朱棣似乎对赛义的表现很是满意,刚才的紧张气氛也为之一缓,而赛义也终于可以把小心肝放回到肚子里。直到此刻他已经很肯定皇上的意思,那就是要他来打压唐明,如此一来赛义顿觉轻松,这和二皇子的要求并不冲突。
史部尚书被点名出来说话,而且皇上似乎还对其说法相当的满意,此刻自然该是那些官阶低的出来说话了。痛打落水狗这样的好事没有人会拒绝,于是史部赛义的那些小弟第一时间站出来痛批唐明,同时力挺自己的老大。
再后面的便是那些站在朱高炽对立面的大臣,开始跟风怒述唐明的种种不是,顷刻间整个奉天殿几乎成了菜市场。
唐明有些无语,话说这些做小弟的群众演员也太不敬业了,这番表现那里有半点真实感可言。估计这会随便到大街上拉个人来,都能瞧出这些人是在胡说八道。可人家朱棣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身为当事人的唐明还真不能站出来与他们辩解,现在只要他敢接过这些人的话头,估计瞬间便会被其口水淹死。
人海战术,朱高熙这招的确够狠,好在唐明今天不是孤军作战,这不,工部尚书黄福与十几个支持朱高炽的官员立刻与其它大臣互掐起来。
朱高炽回头得意的向唐明眨了眨眼睛,身为底下的言官,他们别的本事没有,就在这朝堂上互掐便是他们的专长。尤其是在这种皇上都默许的情况下,他们更是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想象力是天马行空。
掐着掐着,不知是谁趁乱突然骂了一句王八蛋,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群臣从互掐开始变成互相谩骂。而罪魁祸首的唐明则眼观鼻,鼻观心,一脸我没骂人的表情。唯有站在其身边的黄福心里偷笑,他也没想到唐明这家伙胆子居然如此肥,敢在这奉天殿上当着皇上与众大臣的面高声骂脏话。
不得不说唐明这小子确实有其独特之处,黄福现在是越来越对唐明感兴趣,他在想着这小子那个小脑袋里到底还有多少奇思妙想的存货。
大臣们的互掐在唐明的有意打岔之下,已经渐渐偏离了主题,龙椅上的朱棣对此很是不满。脸色从一开始的淡然道现在的微怒,他似乎已经忍受不了大臣们这种无差别的谩骂攻击。
“够了!”
朱棣突然间一声大吼,奉天殿内瞬间平息争吵,大臣们更是立刻回到自己的应该站的位置,紧闭着嘴巴就好似刚才像泼妇一样骂街的不是他们。
“威海候,难道你不想为自己说点什么吗?还是你已经默认了史部尚书刚才所言的一切?”朱棣满脸不耐烦的神色,更是再来一次直接点名。
唐明心里一阵阵冷笑,说他窝藏大明重犯收留江洋大盗意谋不轨,开什么玩笑。朱棣算是对这事再清楚不过的人,此刻却还当着众大臣的面,要自己为这事做一个解释。一切为了保密他才大费周章的向朱棣要了这些犯人,如果可以公开的话,他现在也不至于被那些大臣误会成这样。
尤其是有人在后面以为抓住了自己的小辫子,还揪着不放。唐明深知这事绝对不能说,朱棣也绝对不允许他说出来。
出列行礼,唐明依然一脸的淡然,说:“皇上这是闽南的官员在污蔑微臣,更何况唐明罗列了微臣这么些罪状,却不拿出哪怕一点点的证据。这但凭嘴上说说的千万不可当真!”
唐明的话音刚落,赛义立即冷笑着出列言道:“启禀皇上,闽南官员已经把那些从琉球岛溜出来的大明重犯抓获了几个,现在已经押送来南京的路上。此事有真凭实据容不得威海候狡辩!”
“抓到了几个。”
朱棣与唐明二人闻听这事,其神色都是微微一愣。这里面最清楚那些人是作何用的非唐明与朱棣莫属。这会听说他们有人在闽南的月港被抓,朱棣稍微一愣神之后便望向唐明。
唐明不敢保证那些人不会被官府抓到,因为送他们到月港上了岸以后,就已经与他们断了联系。但照赛义所言的那样,那些人会把自己招出来定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本来就是重刑犯,生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可以坦然面对。
最重要的是唐明的手里拽着他们的家人,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他们总会给家人留一条活路。照此看来就算他们当中真的有人被抓,也绝不会招出自己来。唐明心里有了答案,自然不会被赛义唬住。斜眼望着他冷笑道:“无稽之谈,唐某人虽说平时不太正经的一个人,但在这种大事上面也从来不会含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知尚书大人为何就如此肯定他们就是从我琉球岛上溜出来的呢?”
“现在你也只能呈口舌之利,等到犯人押到的时候,到时只需一审问便可一清二楚。臣以为威海候此时的嫌疑已经很大,而且闽南那边在臣临上早朝的时候,又有消息传来,那琉球岛上的人居然拒绝闽南的官员上岛搜查,把我大明的海军阻拦在琉球岛的海域之外,且态度极其恶劣,大有一言不合便动手的可能。”赛义又抖出一个猛料来,这下更是令朝臣都哗然。
若是赛义所言属实的话,唐明此种做法就真的与谋反相差不远了。身为大明的臣子公然与执法的官员海军对抗,这样的事情若真计较起来,便已是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