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慕圣呼啦一声收起纸扇,笑问道:“少爷有没有听说过唐玄宗灭蝗虫的故事?”
李默涵摇了摇头,说道:“愿闻其详。”
刘慕圣哗啦一下打开折扇,摇头晃脑的说道:“开元4年五月,唐发生大面积蝗灾。百姓依旧法设坛求天收回蝗虫。可姚崇上言要天下百姓同捕同杀蝗虫。朝野惊慌。可玄宗认为可行,但朝堂上除张九龄之外,无一人赞同。玄宗决意要灭蝗,下令全体灭蝗虫。但是无法开展,上到官员下到百姓均认为不能捕杀。还把拆祭坛的张九龄给打了。此事禀报到玄宗处,玄宗发了愁。姚崇以楚王食蛭的事,要玄宗带头吃蝗虫。玄宗领意,并同意食蝗虫。连高力士也出来反对。正巧宫人传报姚崇的小儿子突发心痛病,倒地不知。高力士与卢怀慎对玄宗说,此乃姚崇当时发誓有祸一人担的报应。姚崇的小儿子不久就死了,反对灭蝗的人更是借此大做文章。还是姚崇据理力争,坚持到底,最终扑灭了蝗灾。”
李默涵恍然大,笑道:“师爷的意思,是要我带头吃蝗虫?”
刘慕圣收起了笑容,很严肃地问道:“少爷敢不敢?”
李默涵笑笑,说道:“蝗虫可是高蛋白,我有什么不敢?”
刘慕圣和王士骅都是一怔,显然听不懂高蛋白是什么意思。
李默涵只能跟他们简单解释了一下,两人便明白了。
王士骅说道:“既然蝗虫能吃,还大补,不如扑杀蝗虫之后,就把蝗虫煮熟了做成救灾粮?”
刘慕圣笑了,说道:“你到是会算计。”
李默涵说道:“这到也是个办法,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为了省下粮食,而是为了破除迷信。这次灭蝗虫,要顺带把对蝗虫的迷信一起灭了。那些什么蚂蚱娘娘庙什么的,一并都要拆除。”
救灾如救火,李默涵立刻带着大队人马赶赴受灾最严重的虞城县。为了增加灭蝗的声势,刘慕圣还出主意,花钱雇佣了一批说快板的,把灭蝗虫的事编成快板,一路走一路唱,到很是热闹。
李默涵对此十分赞赏,直说刘慕圣想的周到。
到虞城界内,就看到铺天盖地的蝗虫到处都是,直叫人头皮发麻。蝗虫吃尽了庄稼,甚至一切植物。无数蝗虫啃咬庄稼时发出的沙沙声直听的人毛骨悚然。
李默涵立刻找来虞城县县长刘贤,当头就是一阵痛批,“蝗虫成灾,农田绝收,你这个县长是怎么当的?”
刘贤一脸的委屈,说道:“卑职冤枉啊,蝗灾刚爆发的时候,卑职就组织人手要灭蝗,奈何士绅蛊惑百姓大搞巫祝,卑职只能带着县政府的人尽力而为,奈何是在是人手短少。”
李默涵看他头发也乱了,胡子也没刮,鞋底好多污泥,看来不像是说假话。便问道:“既然是这样,你算尽了力。这样吧,你把士绅都召集起来。我来跟他们讲话。”
59。蝗灾2()
中国蝗灾的历史古老而悠久,以致在《诗经》里都出现,“治蝗”一直被历代王朝作为施政的大事来抓,可是,蝗虫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代还是个谜。在中国,蝗灾仅次于水灾和旱灾而频繁发生,所以,曾经认为水中的虾干死后,一到了陆地就变成了蝗虫。
在通过药物来防治蝗虫的方法产生以前,作为治理蝗虫的对策,就是往土坑里注水,或者在春秋的耕作之前,将土地犁起,在孵化之前驱除。此外,还有全村人员都出动,或拍打,或点火焚烧,或放出鸭子以及猪,让其啄食来驱除蝗虫。驱除之后的蝗虫死骸,或者作为肥料,或者作为家畜的饲料,也有的地方作为“陆虾”而食用。在治蝗方面,农民的协助是不可缺少的。
可是,在儒家基于阴阳学说而阐述蝗灾之后,民间在蝗虫的驱除治理上变得忌讳起来了,在中国,直到民国时代之前,治蝗也没有进展,这被看作蝗灾反复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灭蝗虫,先要打破对蝗虫的迷信。但是,豫东可不是上海、北平、天津、武汉这样的地方,此地民风和观念都比较保守,民众受教育程度和对现代科学的了解远不是上面那些大城市可比的。
于是,李默涵要人工灭蝗虫的主意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乡绅们反对。乡绅们推举一个前清举人名叫吕文洲的来“劝谏”李默涵。
吕文洲五十多岁,留着山羊胡子,说不上三句话,便要捋一捋那把黑白相间的山羊胡子。
吕文洲摇头晃脑的说道:“蝗虫乃是神虫~因为人怨上闻,天灾下降。致使连岁旱蝗,荡无农收。不是人力能制止的且杀虫多,必戾和气,这事做不得。难道镇守使大人不知道唐朝时姚崇主张捕杀蝗虫,他的儿子就遭天谴而死吗?”
有年老的人也支持吕文洲的说法,他们说道:”蝗虫乃是由东南风变成的,除了请求蚂蚱爷爷(蝗虫神)和白梢奶奶(螟虫神)保佑外,人没有办法对付。这附近就有早年修建蚂蚱庙,咱们还是带上祭品,到蚂蚱庙去求蚂蚱老爷开恩,给我们一条生路吧。”
李默涵眉头一皱,大声说道:“看这位老夫子是也是饱读诗书的人,难道不知道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蝗虫就是普通的虫子,就算天天捕杀也未必能除尽。能看眼看着蝗虫吃掉我们的庄稼,咱们还去求爷爷告奶奶的?如果不捕杀蝗虫,来年青黄不接,生灵涂炭,饿殍遍地,你们就开心了?”
吕文洲却摇了摇头,说道:”《后汉书》曰:吴郡徐栩,为小黄令,时陈留遭蝗,过小黄,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蝗即皆去。又《论衡》曰:世称南阳卓公为缑氏令.蝗虫不入界.盖以贤明至诚.灾虫不入其县。再《益部耆旧传》曰:任防.蜀郡成都人,父修,字伯庆,为固始侯相,天下大蝗,独不入界。”
吕文洲一口气引用了三个典故来反驳李默涵,“镇守使大人,古之良守,蝗不入境,由此可见蝗灾是可以靠修德来化解的。”
一直跟在李默涵身边的刘慕圣闻言,不由眉头一皱,心想这吕文洲说话也太大胆了,李默涵上任伊始,你就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那岂不是在反讽李默涵无良?
李默涵气得没话说了,“那请问老夫子,修德能不能让大家吃饱肚子,不饿死,来年地里继续长装甲,百姓不做流民?”
吕文洲对这话到时一时无法反驳。吕文洲见李默涵十分坚决,便冷冷道:“老夫言尽于此,还希望镇守使三思。”
李默涵大声说道:“我已经决定了,各地立刻开始灭蝗。第一,各地扑杀蝗虫不力的官员一律革职;第二,禁止各种巫祝祈祷;第三,捣毁愚民的各种庙宇;第四,有敢阻拦扑杀蝗虫者就地正法;第五,有灭蝗良方的,经试用有效者,各地官员要及时上报,镇守使署有重赏。”
随即,一场轰轰烈烈地灭蝗大战就开始了。李默涵为了做表顺,亲自抗上锄头,推上独轮车参加灭蝗行动。
有人负责捕杀看得见的成虫,有人则专门查看地面。蝗虫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面下产卵。一旦发现地面隆起,就立刻挖开,把混有虫卵和幼虫的泥土扔到火堆里去烧,挖开的地方再填入石灰粉。
到了晚上,再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野地里点起许多摊篝火,柴火熊熊燃烧,列队而来的蝗虫纷纷跳入火焰中。特别是黑夜,迎火而上的蝗虫更密集,蝗虫的尸体劈劈啪啪地都被烧炸了。蝗虫越聚越多,最后,十来个火堆都被蝗虫的尸体扑灭了。
这时候刘慕圣又献上一计,说道:“明朝徐光启《除蝗疏》中就说:崇祯辛巳,嘉湖旱蝗,鄊民捕蝗饲鸭,鸭极易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可见世间物性,宜于鸟兽食者,人食之未必宜。若人可食者,鸟兽无反不可食之理。蝗可供猪鸭无怪也,推之恐不止此,特表而出之。说明以蝗虫饲养牲畜,确是妙法,可以化害为利。”
这倒是提醒了李默涵,他结合王士骅的建议,把捕获的蝗虫混上杂粮面粉做成糕饼,当做救灾粮分给灾民吃。
一开始灾民们心存畏惧不敢吃,于是,李默涵就和刘慕圣、王士骅以及手下的一般士兵们带头吃给灾民们看,结果一个个吃的红光满面。
人家镇守使的命多金贵?人家都敢吃,自己烂命一条,还有什么顾忌的?一些胆大的开始跟着吃这种饼,“他娘的,蚂蚱吃老子的救命粮,老子就吃你的肉。”
这时候,那些城里来的人又说蝗虫掐头去尾之后,营养和肉差不多。虽然这些乡民不明白什么是营养,一吃之后,觉得这蝗虫不但管饱,而且味道也还不错,甚至有人据说还琢磨出了肉味。于是乎家家户户及那些进城的灾民都四处捉这些蝗虫做口粮
60。抗旱1()
扑杀蝗虫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推倒迷信庙宇的工作却是受到了阻力。
李默涵很坚决,要接着这次灭蝗的机会乘机灭一灭封建迷信。于是,他召集各县县长和陪同他们下乡进行工作的党卫军军官开会。
李默涵首先说,中国农村久处封建专制政府统治之下,封建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迷信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留。加上近代农村自然灾害严重,战乱频仍,威胁着广大民众的生活,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了摆脱苦难,获得幸福,多数无知愚昧的民众只好祈助神灵,造成了中国农村迷信盛行的局面。
虞城县县长刘贤深以为然,他说道:“乡民愚昧,认为旱灾是因为一种叫旱魃的怪物引起的,于是便有打旱骨桩的陋习。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将死者尸骨焚烧。”
旱魃的传说起源很早,如《诗经》里就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的诗句。古代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上说:当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使狂风暴雨大作。黄帝则请来女魃,使风消雨止,打败蚩尤,并将蚩尤杀死。后来女魃没法再回到天上,就在地上住下来。她所居之处,常年无雨。这女魃就是旱魃。
明清时期,民间认为旱魃是死去一百天之内的尸体所变的,变为旱魃的人尸体不会腐烂,坟头上面不会长草,坟头渗水,旱魃会夜里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老天才会下雨。
如果遇到久旱不雨的天气,谁家的新坟头有湿润的泥土,就说明了这座坟头里面出了旱魃了。据说旱魃可以喝尽天下之水,并且以活鸡为食物。所以出现旱魃的新坟的不仅坟头有湿润的泥土,而且在墓地周围还能发现很多鸡毛。大文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打旱魃了。
打旱魃的时候,要先掘开坟头的封土,露出棺材后用一张大渔网给扣着,防止旱魃逃跑,讲棺材钻了一个孔洞。把装好药和沙子的土枪伸进去,“轰”的一声。里面的尸骨就七零八落了,人们在一拥而上,用锄头,镐头,铁锹之类的等铁器将尸体刨除来,拖着这些零碎四处奔走。把旱魃托到哪里哪里就会下雨。
捉旱魃的时候,人们的嘴里还要念念有词,唱着这样的歌谣:烧死你旱魃!烧死你旱魃!我田里的禾苗要成长。我上山的树木要成行,我要五谷丰登,我要六畜兴旺!我要云要雨要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