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汤感情破裂的导火线,是因为奉天警务处处长王永江与奉天军界发生磨擦,而张袒王所致。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时,王永江曾办辽阳警察,颇为赵尔巽所赏识,欲畀予民政司职务,却被当时军界首领张作霖所反对。等到张自己主持奉天军政时,也像赵一样器重王永江,赋予王警政大权,让他整顿全省警务,汤玉麟等嫡系军人对此深为不满,有一次军政大会上,汤等故意拒王参加以示凌辱,汤的军队经常向警察寻隙而起冲突。事情传到张耳中,张作霖一点也不护短,重惩滋事官兵,并召集汤等训话,大加申斥,汤颇觉难堪。
张、汤的不和,正是冯德麟的机会,乃极力从中挑拨。冯德麟立刻派出自己的亲信二十八师五十五旅旅长张海鹏潜入二十七师内部策动叛变。
但是张海鹏行事不机密,被张作相知道了。于是张作相乃邀二十七师部分高级军官谈话,要求大家以团体为重。二十七师官佐也认为对付王永江则可,反张作霖则不可,汤玉麟因此陷于孤立,乃率两连兵逃去新民村。张作霖感念从前交情,同时闻知汤玉林有悔心之萌,遂派吴俊升去接纳汤玉麟。汤玉林自知前非,真心悔过,张作霖拟以他职以观后效。
冯德麟见一计不成,就再生一计,冯德麟伪造了一封李默涵发给汤玉林的电报,说要扶住汤玉林取代张作霖。还故意让张作霖的手下发现。果然,张作霖的探子侦知唐宇有勾结黎元洪、李默涵,计划招募军队以取张作霖而代的计划之后,张作霖遂不复使用汤玉林,彻底将汤玉林冷落了。
216。谈条件()
不过,虽然没能立刻取出张作霖,但是能在张作霖和冯德麟之间制造这么大的裂痕,差不多已经达到目的了。李默涵调了一个团的党卫军去守卫山海关,确保东北的势力无法渗入关内。至于其他善后事宜,自然有手下一班段庆熙、王士骅这样老于官场的人去摆平。
黎元洪见战胜了段祺瑞,心里舒坦了许多,他在总统府设宴,邀请李默涵一起来庆功。李默涵来了,但是脸上却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喜悦。黎元洪屏退左右,低声问李默涵,“默涵老弟,你怎么还是闷闷不乐?”
李默涵反问黎元洪,“总统,你觉得天下无事了?我看未必。实际,我觉得还远远没有到庆功的那个时候呢。国内仍然没有完全平靖,西南军阀,北洋在南方的势力,西北偏远各省,都还处于割据状态,中央政令不加,有些地方内战的烽火仍然没有停止。别的不说,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合流,接下来又有一场恶战了。”
被李默涵这么一说,黎元洪也没了庆祝的兴致,他问道:“那依你之见,我们下一步该如何行事呢?”
李默涵答道:“先不管北洋,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洋人。”
“安抚洋人?”黎元洪皱起眉头想了想,随后恍然大悟,说道:“段祺瑞之前一直主张对德国断交宣战,而我一直是反对的。现在我们赶跑了段祺瑞,那些洋人肯定心里不踏实。那默涵,依你之见,我们该不该对德国宣战呢?”
“当然要宣战。为什么不宣战?”李默涵说道:“咱们中国现在的军队其实都是雇佣军,并非欧洲日本那样的义务兵,当兵吃饷的全都是雇佣来的,所以有钱就有军队,只要中央军力充裕,地方上自然不敢不服从了。”
说到这里,他的浓眉一紧,露出一丝凝重,叹了口气,又道:“按照我的未来局势的分析,德国是必败无疑的。所以,我们对德宣战,到时候也能混个战胜国的地位,说不定还能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最不济届时至少德国和奥匈国的租借地可以收回,有关他们的庚子赔款可以停止支付,这两个国家在中国的资产可以查封。总统你也知道,如今地方不服从中央,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央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来震慑地方。要扩军强武就需要钱,而中央政府的钱,现在却都由洋人在掌握着。民国草创以来国势动荡,各省大多截留税款,以致中央财政日渐枯竭,主要依赖关税维持,而咱们中国的关税却又被列强所控制,不仅税率奇低,而且每年还要从中扣除一笔巨款用来偿还各项对外赔款,以致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几无养兵之款。而中央无钱养兵,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当然也就下降了。”
黎元洪想了想,答道:“那么默涵你的意思就是如果英法列强真的想要咱们派兵助战的话,咱们就跟他们提条件,比如同意咱们暂停支付庚子赔款,再让咱们加征上几倍的关税,中央政府一年少说也能多上一万万银元的收入吧?如果都用来养兵的话,差不多能有二三十个师了!这参战的兵不就有了,保不齐地方上面也能因此恭顺起来,咱们中华民国的国势也就有救了。”
李默涵点了点头,说道:“大部分都对,但是关于关税的问题上,我们不是要加征关税,而是要收回关税自主权。”
一个国家发展本国工商业,就不可避免的要对本国的工商业进行保护,保护的手段之一就是关税。可是在列强把持海关事务的事实面前,这斤小最起码的工业保护体系都无法建立起来。一方面是廉价的外国工业制成品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是同样廉价的工业原料的大量出口,而这一切。根本原因就在于关税的税率。在那个由洋员控制的海关里,进口洋货的税率是百分之十二点五,出口土货的税率是百分之七点五,相比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欧洲,这个税率很低,对于洋货很有利。对于国货很不利,中国工业落后,前满清朝廷的压榨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也是重要原因。要想发展中国的工业,就必须先建立起一条关税屏障。
黎元洪眉头又拧了起来,他虽然对经济不是太懂,但是至少也知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说道:“要收回这权力谈何容易?”
李默涵笑了,说道:“是啊,所以就得在这个档口提出来,要是等英国佬法国佬缓过气来,那就没咱们提条件的份了。”
黎元洪也笑了,说道:“那我这就让人去请英国和法国公使来。”
李默涵阻止了黎元洪,说道:“还是我以总理和陆军总长的名义邀请吧,如果总统出面,一旦他们拒绝,我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本来英国公使朱尔典和法国公使康奇得知支持对德断交的段祺瑞被打败逃到南方去了,心里顿时好一阵失望,但是同时也很高兴。因为段祺瑞虽然是主张对德断交的,但是他背后的势力确实日本人,眼下日本人乘机在中国扩张势力,这让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侵略者心里老大的不爽。
此时此刻,康奇正在朱尔典这里,打算和朱尔典商议是不是再找一个代理人。这时候,参赞来报告,说中国总理李默涵有请。
朱尔典想了想,一拍巴掌乐了,说道:“代理人来了。黎元洪因为段祺瑞的缘故,此人一向对日本没什么好感。而那个年轻的总理李默涵是个非常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对日本人不仅没好感,而且很敌视。如果我们拉拢了这两个人,对中国出兵参战和抵制日本人的势力扩张都是有益处的。”
康奇听了朱尔典的分析,也觉得有点道理,便整了整衣服,和朱尔典一起去了总统府。
一见面,李默涵就明确提出中国不仅会与德国断交,更会进一步正式对同盟国集团的德国、奥匈、罗马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宣战。
朱尔典很高兴,自己不用费唇舌,对方就主动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尊敬的总理先生,你选择了正义的一方,这个决定无比明知。”
康迪也在一边帮腔,“是啊,贵国和我们两国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
李默涵才不会理会这种客套话,他立刻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有几个条件,第一,我们要编练参战军,这需要大笔的经费。但是长期以来根据辛丑条约我国需要支付的赔款一直是我国一个巨大且沉重的经济包袱,因此我国提出停止支付这笔赔款;第二,为了解决参战经费问题,我国要求收回制定关税的权力;第三,我国的参战军通过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进入战场,参加东线的战斗,而不是西线。”
朱尔典问道:“为什么是东线?我们西线更缺乏人手。”
李默涵笑道:“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吗?俄国佬在东线几乎就从来没有打败过德国人。他们更加需要帮助。难道不是吗?”
作为穿越者,李默涵当然知道什么时候加入一战最划算。眼下德国依然在战场上保持着进攻态势,但是失败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德国缺乏持久作战的力量,其一线骨干部队虽强,但训练周期长,后备人力征发快,消耗快。对德国这个人口并不是特别富余的国家来说,基本已经见底了;
其次,德国人还面临物资缺乏的困境,尽管德国战前囤积了大批物资,经过两年半的消耗,已经所剩无几了。即便在前期缴获了一些,但远远不能满足缺口。协约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依旧,日德兰海战都没能够解除这种封锁;
最后一点就是同伴无能。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德国人的小伙伴无论是奥匈还是土耳其亦或者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都无法与英法俄相提并论。在东线,俄国人也学得狡猾了,只要德国向俄国发起猛攻,俄军必然向奥匈发起猛攻。虽然俄国人打不过德国人,但是欺负一下奥匈还是能办到的。这样一来,德国人就不得不分兵帮助奥匈。李默涵不傻,犯不着把部队放到西线的壕沟里去挨枪子闻毒气,柿子终究还是要挑软的捏。
朱尔典和康迪想了想,都没有正面答复李默涵,只是说道:“这事不是我们两个公使可以口头答复的。”
李默涵耸了耸肩膀,说道:“那最好你们能和国内商议的快一些,我想俄国人撑不过1917年了。”
李默涵的话不是危言耸听,第一次世界战争期间,俄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俄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不够发达。1913年,全国钢的产量只有420万吨。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薄弱。没有汽车制造业。许多机器、武器仰赖外国。战前,俄国进口的机器占37%,重要的设备、车床的自给率不到1/3。战争削弱了俄国同国外的商业联系,机器的进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国机器工业虽有所增长,但其产品绝大部分都被战争消耗掉。
据统计,这期间123个大机器制造业的产品从20030万卢布增加到95460万卢布。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40%。1916年,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停产。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在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每月需要6万支步枪,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
1916年最后5个月,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