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里面的关系大了去了。

    这事儿,还得从耶律宗真年轻的时候说起。

    耶律宗真和赵祯挺像的,初登大宝之时都是太后把持朝政。区别就在于,赵祯很老实很听话,而耶律宗真却不让老妈萧褥斤省心。

    耶律宗真继位之时老想着临朝得政,萧褥斤看这孩子不懂事儿,就想废掉宗真,立其弟耶律重元为帝。

    但耶律重元这孩子可是老实,跟大哥比跟娘还亲,不但没跟着萧褥斤同流合污,反而是去大哥那里告发了母后萧褥斤。使得萧后阴谋未能得逞,耶律宗真也因此借势临朝。

    此次平定太后之乱,重元立了首功,耶律宗真也觉得自己这个弟弟够意思,皇帝都不当也要帮着大哥。那大哥也不能小气啊,以后我死了,皇帝也不传给儿子了,就给你!

    于是,耶律宗真立耶律重元为‘皇太弟’,为辽朝储君。

    当年不管是大辽,还是大宋,这哥俩兄弟义气的佳话着实被盛传了一段时间。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耶律宗真眼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

    这货后悔了!

    皇位这个东西,当然是给自己儿子靠谱的多

    于是,耶律宗真从几年前开始不停地给儿子耶律洪基加码,什么燕国王,总领中程司,南北两院枢密使,尚书令反正什么官大,就把什么往儿子脑袋顶上扣。

    呵呵,傻子也知道耶律宗真打的是什么主意,特么十岁的娃娃就已经把官坐到兵马大元帅、枢密使、尚书令这个地步了,再升下去,就只有一个帝位了。

    说了这么多,也只能说明,辽帝要易储,能说明他不敢对大宋用兵吗?

    能!

    而且理由十分的充分!

    这一切都是由辽国的兵制决定的,辽朝实行的是全民皆兵,藏兵于民的军事策略,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除了皇帝手中的‘皮室军’,在和平时期,不论是地方节度使,还是南北两院,又或是五京指挥使,手里是无兵无权的。

    这不但使军费开支大降,同时也保证了皇帝手中拥有绝对的军事力量,威慑四方,防止造反。

    说白了,只要不打仗,只有辽帝耶律宗真这个皇帝手里有兵,他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就算把耶律洪基封了太上老君,也没人敢反对。

    所以,不打仗的话,耶律洪基接老子的班应该问题不大。

    那问题来了。

    耶律宗真想赶下皇储之位的耶律重元是什么身份?

    南院大王!

    天下兵马大元帅!

    只要不打仗,这两个职位就是个虚衔,屁用没有。

    但是,一但两国开战,辽国全境以民充兵,耶律重元摇身一变就是辽朝权力最大,兵权大握的巨擎。到时候,耶律宗真再想把儿子扶正

    可能吗?

    这几年,耶律宗真为了让儿子接位,别说和大宋开战,就算打个西夏,他都不敢大规模地开战,只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因此,还时不时被党项人欺负欺负

    “依大郎之言,辽朝频繁派使,并不是刺探我朝虚实?”

    其实仔细一想,赵祯也就明白了,以前很多问题好像都想反了。

    比如这次,贺岁的使团估计还没回到大定,新的辽使就已经进京了。这次辽使是以通报辽夏战况为由来的,公文之中介绍了一下辽国最新的战报,巨细无疑,连用了多少兵,发了多少粮,征了多少马匹民夫都有记载。

    赵祯看过之后,当时还觉得辽国太明显了,为了刺探我朝动向,连这种无用的理由都用上了。

    可是现在听唐奕这么一说,赵祯却有了不同的看法,辽帝估计这是生怕大宋疑其用兵的真正用意,所以连这种辛秘之事也一一报之。

    “所以,今春辽使陈情华联仓储于大定设铺之时,大郎不但不惧,反而极力促成,就是笃定宋辽不会开战?”

    “正是!”

    “大郎何以对辽朝之事了解得如此之深呢?”

    要知道,不论是政事堂,还是各馆阁学士,可没有一个人分析得这般有理有据。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秘闻,朝廷的邸报之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再加上对辽国朝制、军制的了解,分析出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什么难事。”

    “哦”赵祯长出了一口气。

    经唐奕这么一分析,好像大辽此时还真的不足为患,赵祯一下子轻松不少,当然也不吝溢美之词地夸了唐奕几句。

    “朝中若有人也能如大郎这般忠心,朕也就不用为了两**事,日晚难寐了!”

    “这和人没有关系,主要还是两国芥蒂太深,再加上互通不足,难免出现误判。”

    “其实”

    “其实什么?”

    “其实,依草民来看,辽朝如今受我天朝正统影响极深,辽国贵族崇尚汉学,尊儒、敬佛,也像汉人一样,吟诗唱词。早就失去了当年契丹狼族的野性,两国再起战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赵祯白了唐奕一眼,“那你还弄出那个攻辽之策?搞的朕几天都不能睡个好觉!”

    “呃我就弄着玩的,谁知道你们都当真了。”

    赵祯玩笑归玩笑,对唐奕的分析还是认可的。

    “那大郎可有良策,使两国更进一步的加深了解,避免这种误判呢?”赵祯纯就是看唐奕侃侃而谈,有心难为他。这个问题他要是能解决,也不用困扰两国几十年的时间了。

    “有!”

    “”

    赵祯可没想到唐奕会说“有”。

    “把使团变为常设使官,常期互驻两国国都。在本朝设立专门对外交涉的官员,定期相互通报政令、军调等等重大事宜。并回答外使关于朝廷事务的疑问。”

    好吧,

    驻外使馆、大使,再加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大宋也不是没有对外使馆,更有驿官专门负责接待辽使。但这种馆驿与其说是官方机构,倒不如说是国宾馆。只负责接待信宿,还有陪吃陪玩。跟后世的大使馆的官方公用根本没法比。要不然,辽朝也不用一年派好几波使团来了。

    这个时代国与国间的外交,还停留在礼上往来的阶段。

    所以,唐奕直接就跟赵祯提意,也别来回跑浪费路费了,直接住下不就得了?有什么事儿直接叫到福宁殿去商量,那多省事儿?

    ps:病了让我缓两天。(。)

第191章 得寸进尺() 
唐奕提出两国互建使馆,常期驻使的建议,赵祯一琢磨,还真可行。先不说通不通告政令,这还有待商榷,但光是一波一波的使团耗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要知道,辽使来宋,接待的费用可是不低,一切都按最高规格配给用度。即使财政吃紧,也得勉强装大头,总不能在辽朝面前坠了面子。

    而且,辽使来一次,大宋就得回访一次,这个费用更高。什么天朝仪驾,随行官员兵士,方方面面,都得要钱。

    如果真的驻使,传信只需路驿即可,这得省多少钱啊!

    赵祯心说,唐子浩这歪主意就是多,有时候还真能顶大用。

    唐奕一看赵祯眉头渐展,知道这关是过了,只要皇帝不打观澜商合的主意,一切都好说!

    见天色也不早了,唐奕躬身请退。

    不想,赵祯就没打算这么让他走了,事儿还没说完呢,你走什么啊?

    “大郎,留步!”

    唐奕心里直骂娘,奶奶的,老子把家底儿都掏空了,你还想干嘛啊?

    “陛下,还有何事?”

    “呃”

    好吧,赵祯这时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刚从人家那儿挤出来一百万贯,还要唐奕放血,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陛下但说无妨!”

    唐奕也算光棍,反正老子已经被你榨干了,也不怕你再提什么过分的。

    “朕是想和你说说那个沼气燃灯、起灶的东西”

    唐奕闻言,差点没哭出来,“陛下不会是想让草民把那套技术让为公用吧?”

    “”赵祯脸红了,还真是这个意思

    他一开口,唐奕就全明白了,这个事不光是赵祯,其实,范仲淹就已经和他说过好几次了。皇帝和范仲淹关心的倒不是沼气池点灯和做饭的用途,他们更看中的,是沼气池的积肥能力。

    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积肥一千多斤湿肥,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按大宋普通农户每户五亩左右的田地来算,每亩地可增肥两百多斤。

    在这个育种、肥料、种植都达不到后世的科学标准的时代,更多的肥量,就意味着更高的产量!

    这两年,范仲淹特意用两块田实验过,用过沼气池肥和没用的,亩产粮食相差了最少一成半。再加上唐奕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施肥方法,亩产能差到两成。

    这可是比什么事情都要重要的,所谓民以食为天,要是这个沼气池的技术普及到全宋,那两年多两成粮食,将会是什么概念?

    所以,范仲淹不但一连向赵祯上了几道奏章,而且,还多次找唐奕谈过,希望他放弃沼气灯的生意,把这个沼气池普及开来

    唐奕又怎么不知道积肥对农业的重要性呢?而且,他比赵祯和范仲淹认识得更透彻。

    从根本上来说,大宋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农耕型社会。

    所以,想把大宋变成什么样,想让大宋从原始经济中跳出来,晋级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关键不是唐奕能把生意做多大,关键是大宋的有多少耕地,地里能产出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养活多少人。

    只有更多的基础产出,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力量,推着大宋向前迈进。

    要是耕地产出跟不上人口增长,那就算唐奕玩出花来,也没用!

    唐奕在后世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中国古代,即使将所有的耕地利用起来,但因为粮种和肥力的关系,人口上限最多就是一亿。

    也就是说,中国这片土地,最多就能养一亿人。而且,这个是理论数字,真实情况是,人口过五千万,就很容易出问题了。

    就好比一户人家,耕地是固定的,养三口人算富裕,养五口人算还能维持,养七口人就要饿肚子,养十口就一定死人一样!

    土地的负荷有上限,就算再会持家的人也玩不转。

    唐玄宗天宝年间,大中华地区有田十四亿亩,养民五千三百万,已经过了这个警戒线。

    然后,经过五代的洗礼,又丢了燕云之地,终宋一朝也没恢复到盛唐时期的人口和耕地量。

    到了明代,因为引入了土豆、红署、玉米等高产作物,才把理论上限提升到了两亿往上。而大明用三亿亩土地,养活了一亿两千万左右的人口,已经是个奇迹了。

    清末土地总量翻了四倍,也把人口数推到了四万万!

    只有当人工合成尿素、还有杂交水稻问世之后,人口才能不受土地的局限,开始飞涨。

    所以,唐奕知道,增产不单单是多打粮食这么简单,而且还是最根本的问题。

    他虽然是学化学的,但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合成尿素,又无法远赴南美拿回那些高产作物,怎么办?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提升产量,而沼气池积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真不是唐奕为了点个人利益抓着这门生意不放。想挣钱,他有一百种方法比沼气灯挣得多,关键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