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弱,所以情形不容乐观。”
崇祯皱起了眉头,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之后大声的问道:“兵部可有议案?!”
杨嗣昌赶紧躬身,汇报道:“回禀陛下,臣等已经商议,让总督孙传庭还有督师刘阁老(刘宇亮)厚集兵力,一同救援济南。”
“现在兵力几何?!”崇祯立刻问道。
杨嗣昌立刻回道:“现以集结兵力达十八万之数。”
“好!”崇祯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大声的命令道:“十八万精兵,应该可以一战了。即刻给孙传庭还有刘先生下令,让他们救援济南。一定要救下济南城,绝不能让德藩(德王)失陷与东虏之手!”
“臣遵旨。”杨嗣昌躬身到底,接了旨意,就立刻退回了队列中。
现在可不是显摆的时候,首辅刘宇亮就是没有忍住,站出来说要出去督师,为皇上分忧。等头脑冷静下来之后,知道做了傻事,想要和皇上商量,把督师改成阅师(督师有领导责任,阅师就是检阅部队,检阅完了就回来,没有什么责任)。但是旨意已经下了,又怎么能够更改呢。最后还是磨磨蹭蹭的出了京城,去和孙传庭一起效命疆场去了。
人家孙传庭是剿贼起家的,虽然是文臣,但是久历战阵,还一手练出了战力极强的秦兵,人家去和东虏作战自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是刘宇亮是实实在在的文臣,没有领过兵,没有打过仗,和武事能沾的上边儿的,也就是他老人家喜欢击剑。所以刘宇亮在得知卢象升兵败身死,清兵即将到来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跑。马上跑到了孙传庭的大营中,才算是让他惊恐的情绪得到一点儿抚慰。
崇祯见下面的内阁还有六部的大臣都是默默低头站着,没有人想要再出来禀报什么事情了,于是一摆手,道:“退朝!”之后就在大小太监的簇拥下出了偏殿门,坐上御撵,回乾清宫去处理奏折。
这些年的皇帝当下来,他总算是明白过来了,什么大臣名士,清正君子,全都靠不住,还没有他身边的太监可靠。所以他派出了各种的监军,而且绝对要自己批阅奏折,要是实在是困得不行了,也是让太监们给他念,而后他再给出处理意见,之后才交给内阁,拟旨盖印之后就能生效了。现在他才是大明朝廷的大脑,所以他很累,但是觉得时间还是不够用,总是觉得一天要是能有二十四个时辰就好了。
他随意的看了几眼皇宫中寥寥的几盏花灯,有些伤感。他还记得,他刚登基那会儿,宫里的花灯那是用珍珠和琉璃做成的,要是有损坏的,立刻就有小太来更换一个全新的。这才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形成了天渊之别,他一直在思考原因,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
但是很快,他又恢复了坚毅,他可是要做大明的中兴之主的,是要做名垂青史的有为之君的,怎么能被这一点点的不如意打倒呢?不能,绝对不能!
崇祯君臣还在为济南派兵救援,可是济南早在正月初二就已经陷落了,而崇祯在乎的德王,也已经落在了清军的手里。
八年的时候,凤阳中都被流贼攻破,皇陵被毁。现在济南城破,德王被俘,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是不是真的岌岌可危了?当然,在事后,这些想法会出现在每个人心中,也许也包括此时正在焦虑的想要营救济南的崇祯皇帝,也会这么想的。
锦州城外,清军大营。
多尔衮和岳托带领大军绕道蒙古攻入大明之后,皇太极就带着几万部队来到了锦州,牵制辽东兵马,让他们不敢派兵去救援北京。
巨大的中军大帐中,只有一个炭盆,大帐里和野外一样冷。小太监们冷的打哆嗦,可是坐在帅案后的肥胖的皇太极,却是只穿着单衣,脸上红彤彤的,左手拿着一本书看,右手却是拿着一块儿毛巾,捂住口鼻。等他把毛巾拿下来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了一大滩的血迹——皇太极在流鼻血。
“禀皇上,明国的邸报到了。”小太监进来,跪在皇太极的面前,双手托着一本小书。
皇太极将手中的《资政通鉴》放下,之后把捂着鼻子的毛巾拿开,看了看上面的一大片鲜血,他的心中闪过一丝恐慌。不过鼻子现在总算是不流血了,他将毛巾扔到一边,吩咐道:“烧掉!”
“嗻~”,小太监拖着长长的尾音,将毛巾拿了,小心的退了出去。
皇太极接过太监递过来的明朝邸报,认真的看了起来。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明朝的邸报有很多信息,朝廷的大政方针,官员的升赏任职,在邸报中都能看得到。不过其中的大部分东西,皇太极一眼就看出来是明朝的大臣们在糊弄他们的皇帝,也只有足不出户的明朝皇帝才能被他的大臣们像傻子一样欺骗。
“大明援兵正源源不断的开赴直隶,”皇太极看完了邸报,吩咐道:“范学士(范文程),你拟个旨,给多尔衮还有岳托发过去,要他们小心从事,抢的差不多就准备返回吧,不要被明国的援兵围住了。”
“臣遵旨。”范文程躬身领旨,立刻在炭盆上烤着已经冻僵的手,并且让小太监帮着研墨,准备写圣旨。
皇太极趁着这个时间,又问道:“范学士,山西的商人们还没有来?”
“没有,估计他们还在准备货物吧。近年来北方大旱,江南种粮的不多,湖广又闹流寇,粮食不好弄。”范文程替晋商们解释着。
皇太极点点头,道:“确实不容易,以后朕会好好赏赐他们的。他们不但给我大清运来了粮食和铁矿,还带来了明国各处的情报,实在是功不可没呀。和制造红衣大炮的王天相、窦守位,刘计平等同功!”
“皇上雄才伟略,天佑大清。”范文程跪下来,大声的称颂着。
皇太极自得的一笑,不过马上觉得鼻子里有热热的东西在流动。于是只好收起笑容,从御案上拿起一块儿新的毛巾覆在鼻子下,他的鼻子又开始流血了。
第33章 意外收获()
正月二十六,李岩回到了杞县。
他是等到去怀庆老家安葬完元斌的李春玉回来之后才走的。他知道了葬礼办的挺顺利,他的生父母都好,老家一切都好的消息,之后才动身回杞县的。
他的妻子陈氏,还有妾侍孔氏都留在了开封。陈氏留在家里,替他伺候父母,代他尽孝。而孔氏,则是不想去杞县,不想离开有儿子气息的李府。其实这样李岩挺高兴的,至少他可以专心的带领他的土寇队伍了。
在离开开封之前,他又去过一次牛师傅那里。不出所料,牛师傅还是不想给他去做匠作师傅,甚至不愿意帮他带徒弟,教授制炮的任何冶炼和铸造工艺。倒是牛师傅再三的保证,不会向官府透露出半个字的,请他放心。
李岩失望而归,只能寄希望于杞县的周铁匠了,就是这个周铁匠给他打造的箭矢。希望周铁匠不但会打造刀剑,还能打造火铳和大炮。这两样兵器,那可都是大杀器,组合好的话,那绝对是所向无敌。
他回到杞县之后,陆掌柜已经等他好些日子了,等他回来之后就和他做了交接,带着家眷火急火燎的回开封去了,因为李春玉已经让他做开封粮油行的掌柜了。
李岩发现仓库还有一百三十多石粮食,除了留作种子的,省着点儿吃的话,应该是能吃到粮食成熟的。还有食盐,油这些东西,都是足够用的。为了能够将他那小小队伍维持下去,他只好将店铺关张,还好精白粮行不算是最大的粮行,对百姓的生活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他第二天就去找了周铁匠。
“打刀打箭,这没有问题,”周铁匠和李岩在内室里说道:“公子要的火铳,那可是不好搞。”
“这么说,你是会打造火铳了?那么大炮呢?你会不会造?”李岩有些激动的问道。
周铁匠摆摆手,解释道:“李公子呀,那个火铳我就是见过别人打造,当时我也就是学徒,只看过,没自己造过。再说了,那些专用的器具也没有呀,要把这些器具都弄出来,那可不容易。火炮,我就更不会了。”
“哦,这样啊。”李岩有些失望的说道。
周铁匠赶紧说道:“不过三眼铳比较简单,这个造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火铳不好造?”李岩皱眉道:“三眼铳射程不远,装填又不方便。”
周铁匠急道:“多弄几个管子不就好了吗,弄个五个七个的,那威力还是挺大的。再说了,就算是再不好用,那也比腰刀好用吧?”
李岩疑惑的打量着周铁匠,问道:“你是不是特别想要给我做事呀?”
周铁匠点点头,道:“现在种地的都没有几个了,农具什么的就不用指望了。也就李公子你这样的才用得着咱们这些铁匠。您人还不错,俺们就是想跟着您吃口饭,要是跟着其他的土匪流贼的话,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结果呢。”
李岩想了一下,现在铁匠的生意的确是不太好做。于是点点头,道:“跟着我可以,但是你得多带一些徒弟。我要的东西可是不少,只有你们两个人来做可是来不及。”
“还要带徒弟呀?”周铁匠不情愿的问道。他们这些匠人们都是把手艺当做传家宝来看的,要是教会的人了多了,他们的竞争也就激烈了,这碗饭也就不好吃了。
李岩站起来,拍拍周铁匠的肩膀,说道:“不亏待你,只要带出一个合格的徒弟来,就额外给你三十两银子。而且你教出来的徒弟越多,给你的饷银也就越高,绝对不会让老师傅吃亏的。”
周铁匠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才点头道:“还算公道,不过饷银要粮食和银子搭配着发,得先让我们能吃饱了。”
“就这么定了,”李岩高兴的说道:“以后你就是我的人了,缺什么东西尽管和我说,我会经常来这里的。”
“怎么,俺们不用去您的老营里去?”周铁匠小心的问道。既然是要弄兵器造反了,怎么还能在城里呢?这也不安全呀。
李岩随意的说道:“没事,就先在城里。你这东西搬起来也扎眼,还是留在这里安全。你放心,我会派人盯着的,保准你们不会有事。不过你们的嘴也要严实些,不要葬送了你们的身家性命。”
“您放心,俺们会小心的。”周铁匠点头应和着。
等李岩带着粮食还有大鼓到了七里岗的时候,已经是正月末了。他到了之后,发现他二哥李仲也已经在这里安家了。原来李仲在过了十五之后向姨母辞了行,就悄悄的搬到七里寨来了。
李牟高兴的说道:“这下好了,咱们三兄弟就好好的大干一场吧!”
家里的事情,李岩也和他们简单的说了一下,毕竟都是兄弟,也算是家事。李仲和李牟也只能感叹一句“都是命数”了事,这个时候的儿童夭折,实在不算什么新鲜事儿,就算是王侯将相家里,也不能保证个个都能把孩子养活了。
李岩检验了一下这些日子李牟的训练成果,结果这些士兵们踩着鼓点,能够排着队列走出二十多布而没有散乱。要是再训练一段时间的话,还能让队列行走更远的距离呢,这对于军阵还有攻防都是相当重要的。
更令李岩高兴的是,这些士兵们居然能分的清左右了。原来李牟给每个士兵的右手腕和右脚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