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村。
有了前面的震慑,那些士绅们也都老老实实的,再不敢对招募进行抵制。
“三叔,你不知道,在岱山鱼肉随便吃,每天都能吃饱饭,还没人欺负。”岱山军士卒陈六子眉飞色舞的道。
“小六子,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吗?”他的三叔,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衣衫褴褛,额头皱纹多的如沟壑一般。
“你是我亲叔,我还能骗你吗?全是真的,我爹爹和媳妇都在岱山岛上呢,两个月前,我家一到岱山岛,将军大人立马分给了我家二十亩地,种子耕牛都借给我们,每年的田租只收一半。岱山刚经过夏收,每亩田能收粮一石多。这样算来,等到秋收时,我家就能收获近二十石粮食,三叔您想想,在山东给东家种地哪里能有这么好的事?
三叔,去了岱山您和我婶子可以种地。我七弟可以和我一样当兵吃饷,每月可以挣一两的饷银。就是我弟媳妇也可以进罐头厂做工,每日挣得铜钱不比当兵少。”
“六哥,你弟媳妇也可以做工赚钱?”旁边站着的堂弟陈七惊奇的问道。
“当然了,就是在罐头厂做罐头,喏,你们吃的鱼肉罐头就是她厂子里做出的。”陈六指着自己带来的罐头,自豪的道。
桌子边,三个冒着鼻涕泡的泥猴子正围着硕大的罐头流口水。
“来,我给你们打开,尝尝你嫂子做的罐头的滋味。”陈六越来越得意了,上前拍开罐头上的胶泥封印,把罐头倒入桌上一个大海碗中,到了满满的一碗。
几个泥猴子上前伸手就抓,急不可耐的填入口中。
“先别动,大人还没有动筷子呢,还有没有规矩?”生怕被堂兄笑话,陈七连忙呵斥自己的孩子。
“呵呵,七弟别管他们了,让他们吃吧。这罐头我在岱山吃的多了,其实味道也就那样。”陈六笑呵呵道。
“爹娘,您们尝尝!”陈七用筷子夹起一块鱼肉,递给了自己父亲,然后又分给媳妇一块,最后才夹起最小的一块,小心翼翼的放入口中。
一种美妙的滋味从舌头上的味蕾散发,香、甜、酥,各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活了这么大,陈七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这一瞬间,他就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去岱山!
“唉,祖坟还在这呢!”陈七的父亲依然眉头不展,对这些百姓来说,抛掉祖坟远离他乡很难接受。
“三叔啊,活都快活不下去了,谁还顾得上祖坟啊。我家将军说了,满兵很快就会进军山东,到时他们会强令所有百姓剃头,改穿他们的服饰,到时咱们就都变成野蛮人了,那时更对不起祖宗!”
剃头?陈三叔一下子想起前不久去胶州交粮时,看到的清兵那金钱鼠尾的发辫模样,不禁心中大荒。
“朝廷不是又派你们占了胶州吗?难道还会被清兵夺去?”
“三叔,我们岱山军士兵人数太少,根本守不住胶州,很快我们会回到江南。这次我们岱山军来山东,就是为了解救山东的父老,把他们移到岱山,重回大明治下。
不过我们的船只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转移到岱山,您要想去可要抓紧时间报名,若是晚了,恐怕上不了船。”
听到有可能上不了船,陈七一下子急了。
“爹,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啊,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饱饭,日子还有什么过头?”
“是啊,三叔,别犹豫了,去了岱山,不仅顿顿能吃上饱饭,孩子们还都能免费上学堂。对了七弟,小幺呢,我怎么没看到他?”陈六忽然意识到什么。
“小幺他,他上个月生了场病,夭折了!他本来就体弱,生了病吃不了野菜,可粮食又没下来,就,就没能熬住。”陈七神情黯然道。
听到这里,陈三叔脸上留下两滴浑浊的眼泪。
“去,去岱山,咱们都去!”
随着派出的胶州籍士兵的回乡动员,招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每天都有百姓来到胶州城下,在城门外的募兵处报名。
岱山军招募工作做的很细致,在城外一溜摆放了十几口大锅,里面熬着稀烂的米饭,还在米饭里加了香喷喷的鱼肉罐头。
凡是前来报名者,先发一碗热粥,等吃过后在到案几前报名。
每个案几前端坐着一个岱山军的文吏,拿着毛笔记录下报名者的相关信息。
姓名,籍贯,家中人口,是农民还是从事其他职业,有没有岱山士卒推荐,等等。
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在登记时,会有岱山军军官考核,应征为士兵的必须是年轻力壮的农民,还必须有乡人作保。像那些目光游离、奸猾的市井无赖,则统统被拒之门外。
分辨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手上有干体力活留下的老茧,都是老实本分之人。相反,那些手掌柔软细腻者,则都是不劳而获的市井之徒,岱山军不需要这样的人。
一人应征入伍,全家都可以乘船前往岱山。岱山军鼓励全家移民,对于那些想单身参军者,基本上不会考虑。只有家眷在岱山,才会对岱山忠诚不二。
也不只是招募士兵,对那些手工工作者,如铁匠,木匠,泥瓦匠,漆匠等各种工匠,岱山军更加欢迎。
对于一些肯到岱山的读书人,更是给了最好的待遇。(。)
第二百七十四章 李彦直()
“浙江海防游击将军幕府,招募文士若干,有秀才以上功名者优先。待遇,提供居所,月俸纹银三两。
。。。。。。
凡应募者,必须身价清白,需全家移居岱山。”
胶州州衙之前,一个白衫读书人正站在照壁之前,诵读着墙上张贴的告示。
他叫李彦直,胶州人士,秀才功名。自二十岁中了秀才之后,科举再无进境。连续两次秋闱不中之后,只落得个家徒四壁,上顿不接下顿。
为了养活家中的妻儿,李彦直不得不想法谋生。一开始寻了个馆,教授蒙童,每年倒也能弄十多两银子。然而连年天灾,田地减产,他所教授的蒙童家里再也供不起孩童读书,于是李彦直便失了业。
按说一个秀才,想谋生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李彦直恃才傲物,看不惯人世间的蝇营狗苟,不论是后来做账房,还是在大户人家做西席,均无法长久。
半年前,在同窗的举荐之下,李彦直在州衙做了一个小小的书吏,每日里算算账,整理文书,每年能有二十多两银子,倒也还算不错。
谁知京师沦陷,胶州知府带头向顺军纳降。改朝换代、大势所趋,李彦直并不在意,反而憧憬着新朝刚立,会开个恩科什么。谁知没过多久,又传来了满清占了京师的消息,柯永胜等人易帜降了满清。
这李彦直就不乐意了,他一个堂堂的秀才,圣人门徒,汉人子孙,如何会给异族做事?
李彦直当即便辞去了职务,回到家中。然而失去了职务,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仅靠乡下那十亩地,根本不够一家的嚼裹。
可是乱局纷纭,又能去哪里寻找营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了下去,直到岱山军趁夜袭城,胶州又重新回到大明治下。
看着告示,最吸引李彦直的不是每月三两的纹银,而是全家迁居岱山。
虽然不知道岱山的具体位置,李彦直也知道那是江南。从岱山军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久居胶州的意思。北方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机,山东早晚会落入异族之手,李彦直可不愿在异族统治下苟活。
岱山虽然远离了家乡,可那里终归是大明的天下。自家也就一家三口,贫困潦倒,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想清楚之后,李彦直当即走进州衙,去应募文士的职位。
在州衙的耳房之中,岱山军的一个文吏听说李彦直是秀才功名之后,愕然的看了他半天,慌忙拿出文册请他登记,态度非常之热情。
登记好姓名籍贯年龄,那一年中的秀才,家人姓名等等。那个文吏给了李彦直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写着曲曲折折的符号,并在正中镌刻着一个“文”字。
“三日后带家人到城门集合,凭此牌会有人带你们到胶莱河边,乘船前往岱山。”文吏嘱咐道。
李彦直拿着木牌,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家中,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妻子。
“每月三两银子的信奉,足够咱们一家三口嚼裹,以后你就不用再那么操劳!”捧着妻子粗糙的双手,李彦直心疼的道。
妻子刘氏却没有那么乐观,对远离家乡表示了担忧,可是既然李彦直已经下了决心,她也只能夫唱妇随!
拿定了主意之后,李彦直找人发卖自家的田地,十亩旱田在往年每亩至少八九两银子,可是如今最高的也才出了五两银子。
明知道对方拼命压价,李彦直也无可奈何,只得忍痛卖掉了自己家的田地。
离开了家乡,不知哪年哪月能再回来,李彦直怀着悲痛的心情,去与亲戚朋友告别,却惊奇的发现好多亲友竟然也打算移民岱山。
。。。。。。
“将军,这几天来,共招募了士兵三千五百六十七人,连同家属有一万两千余人。另外,前来应募的读书人也有百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童生,有秀才功名的只有寥寥数人。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各种工匠也招了不少,共有两百多户。”
州衙之内,书吏林泉毕恭毕敬的向任思齐报告道。林泉是年前在鄞县招募的读书人,是个童生,才具一般,能力一般,但胜在为人老实勤奋,深受任思齐重用。
“不错不错,明天马上准备好船只,把他们陆续装船,运往岱山。对了,要多备药物,防范疫病的发生。”任思齐吩咐道,一艘大船,装了数百人,在海上行驶至少要二十余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得小心疾病的反生。
“将军放心,这几天我们几乎把胶州所有的药材都采买一空,就连医匠也招募了二十多人,准备的非常充足。”林泉自信满满道。
第二天,一大早,胶州城外就陆续有百姓提着大小包裹聚集。城门外二十多口大锅一字排开,锅里熬制着香喷喷的米粥。
对这些招募的士兵,按照到达的先后编制队列,十二人一小旗,四小旗一总旗,三总旗一队,抽调了精锐的士官担任小旗、总旗、队正。
然后让这些新任的军官组织手下的士兵及家属,领到一边先吃早饭。吃过饭后,则带着他们前往胶莱河边,乘坐船只前往胶州湾,在那里上大船。
城外的大锅下的火焰不停的燃烧着,熬制了一锅又一锅的米粥。群集的百姓吃过了米粥,便被引着离开了城下赶往东边的胶莱河边。然后会有另一批百姓到来,进行编制,吃饭!
李彦直携带着妻儿来到城边时,见到的就是这一副景象。
看到他那写着“文”字的木牌,负责接引的岱山书吏热情的把他引到一边的棚子下面。
就在路边搭建着十几个粗糙简陋的木棚,上边搭着苇席,虽然简陋倒也能遮挡炎热的日光。
棚子里面摆放着许多的长凳,李彦直引着妻儿在一个长凳上坐下,这才有功夫观察棚子里面的情形。
棚子下面坐着数十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而其中男子李彦直大多认识,俱是胶州的读书人。
看到李彦直进来,他们纷纷行礼,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