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29师以第386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两个团组成左翼队,以第385旅(附第32团)组成右翼队,发起榆(社)辽(县)战役,向守备榆辽公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展开攻击。
至30日,左翼队经过艰苦奋战,攻占榆社县城,歼日军400余人。
右翼队攻占榆辽公路上的小岭底、石匣等日军据点后,准备协同新编第10旅进攻辽县时,和顺、武乡的日军同时出援,第129师遂决定停止攻城,转移兵力于红崖头、官地垴地区伏击由武乡出援的日军。
第385旅在向伏击地域开进途中,与日军援兵600余人遭遇,经15小时激战,日军虽被消灭过半,但余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双方形成对峙。
同时,由和顺出援的日军,突破新编第10旅狼牙山阻击部队阵地。
在这种情况下,第129师遂撤出战斗,榆社复为日军占领。
榆辽战役共歼日军近1000人。
第129师一部又在和(顺)辽(县)公路上的弓家沟设伏,歼灭日军一支运输队,击毁汽车40余辆。
第120师为配合涞灵、榆辽地区的作战,对同蒲铁路北段进行了新的破击,再度切断了该线交通。
第129师所属冀南军区以12个团的兵力,对日军正在修筑的德石铁路和邯(郸)济(南)铁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线,均进行了破击,共歼日伪军1700余人。
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10月1至12日,举行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攻克据点20余处,歼日伪军1500余人,破坏公路150公里。
……
第二阶段作战,八路军攻克日伪军据点多处,平毁了部分封锁沟、墙,打击了伪政权组织,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日军遭到八路军连续两个阶段大规模进攻作战的打击后,深感八路军对其威胁的严重性。为稳定局势,巩固占领区,便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的报复“扫荡”……
又一场大战摆在了八路军的面前……
第753章 趁势入吉占黄泥河()
第752章趁势入吉占黄泥河
华胜利得知了,八路军发动的第二阶段百团大作战,以八路军攻克日伪军在华北的据点多处,平毁了部分封锁沟、墙,打击了汪伪政权组织,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华胜利喜出望外,立即在抗日义勇军独立旅中,通报了华北地区发生的八路军对日军发起的百团大战的胜利战报……
华胜利分析着:“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一直以小规模的游击战著称。为什么到1940年,八路军会发动大兵团作战的百团大战呢?”
华胜利纵观着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局势,深思熟虑后,得出了下面的分析:
首先,八路军是为了遏制,重庆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险恶的妥协投降与分裂的逆流。
在1940年,日本急于将侵华战争告一阶段,以集结更多的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
为此,日军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委员长、以及汪精卫的政权。
华胜利又分析着,日军一方面扶植了汪精卫的伪政权,加紧与蒋政权的“和谈”;
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进行持续半年多的大轰炸,并扬言要攻打重庆、昆明、西安……
**的八路军方面,极其担忧蒋、汪“统一投降、统一****”、“中日联合‘剿共’”,因此希望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民的抗战热情,减少及至避免蒋政权的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华胜利分析着,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应该是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华胜利又分析着,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关健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八路军的队伍,应该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华胜利之前从**满洲省委特别联络员孙永年那里得知,在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部公开宣布:“抗战以来,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由1937年的4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创造了包括将近1亿人口的解放区和游击区。八路军总部还于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来,八路军收复县城150座,毙、伤、俘敌伪甚众……
正因为,八路军的军事实力壮大了,才能发动起来这样的沉重地打击了华北日军的“百团大战”!
……
但是,一向猖狂复仇心切的日军,遭到了八路军连续两个阶段的大规模进攻作战的打击后,深感八路军对其威胁的严重性。
为稳定局势,巩固占领区,日军总部便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残酷的报复“扫荡”。
1940年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反“扫荡”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群众密切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坚决消灭进犯之敌,粉碎日军的“扫荡”。
……
华胜利了解到,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伤亡是1。7万余人……
百团大战,破坏了日军占领区的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
……
1940年末至1941年初,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和伪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的胜利消息,从多方的渠道,传播到了当时的东北伪满国的抗日军民中,特别是华胜利所部的抗日义勇军独立旅中,全体官兵们都是为之振奋,誓要向八路军英勇抗日杀敌的壮举,去身行力效地学习……
华胜利也乘着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的胜利,带领着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又攻克下了深入到了原吉林省的黄泥河地区,将驻在黄泥河地区的日军伪军全部歼灭掉。
但是,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在这次的攻打黄泥河的作战过程中,伤亡也是惨重的。
因为,越是打进了日军占领的原吉林省后,关东军总部就是越来越担心,华胜利所部的这支数千人的远征奇袭抗日部队,真的会如华胜利宣扬的那样,打到了满洲国的国都新京(原长春),那样的话,就威胁到了日军一手扶植起来的伪满傀儡政权了。再说了,关东军的总部,也设立在原来的长春,即现在的伪满的国都新京了。
因此,日军加大了对深入到了吉林省境内的华胜利所部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的打击力量……
华胜利看到了当前的战局,只能带领着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的官兵们,暂时地驻守在新攻克下来的黄泥河地区,侍机对日军占领的附近地区进行骚扰的游击战术……
……
1941年2月份,正在黄泥河地区的华胜利,得至手下的警卫工唐大牛的报告,说是孙永年同志前来……
华胜利一听,是中国满州省委特别联络员孙永年同志来了,华胜利立即亲自迎接他到了临时设立在黄泥地区的南征军指挥部内。
华胜利屏退了手下的卫兵,现在的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的指挥部内,只有华胜利和孙永年两人。
孙永年开门见山地对华胜利说道:“华胜利同志,现在的国共合作的形势,不容乐观啊!”
华胜利听以了孙永年的话后,也是很纳闷,他心里知道,虽然之前,特别的孙总理倡导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一直到一九三六年末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时,那么多年内,国内两党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但是,到了西安事变后,特别是一九三七年,日军大举侵犯中军的华北地区及其它地区时,国共又迎来了第二次合作。
并且,‘共’一方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将原来的红军改成**的番号第八路军,之后还有我党叶挻军长所领导军队,也接受了**的番号‘新四军’……
华胜利知道,虽然在之前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过程中,两方小的摩擦是有的,但是两方大的军事冲突还是没有的。在日军大举侵华的过程中,应该是两党一致地团结合作,将日军赶出中国去,才是最应做的!
……
华胜利想到了这里后,地着孙永年问道:“孙永年同志,你说的,现在的国共合作的形势不容乐观,有什么根据吗?”……
第754章 黄泥河炮击日军坦克()
第753章黄泥河炮击日军坦克
孙永年叹道:“**发动了皖南事变,打了叶挻领导的新四军……”
华胜利闻言大惊,他心想,历史上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了…
华胜利听到中国满洲省委孙永年同志带来的这个爆炸性的惊闻后,不禁地着孙永年说道:“还是我们的党,最终能救中国啊!虽然,虽然新四军遭此噩运,但是我们要相信我党,最终一定会领导我们,成功地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
孙永年听以了华胜利的肺腑的充满了感情的感叹后,他伸出了双手,紧紧地握住了华胜利的手。
孙永年对着华胜利说道:“我也相信,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
……
华胜利送走了孙永年同志后,他也很担心在皖南事事变中,在与**谈判时,被**给扣留的叶挻军长的安危,但是华胜利现在所在的这里是东北的吉林境内,对于在皖南事变,他真的是鞭长莫及啊。
华胜利决心用在东北杀侵华的小鬼子,扩大敌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用这样的实际行动上,来声援被囚的叶将军……
这几日,华胜利率领着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的官兵们,在新打下来的黄泥河镇进行了修整。
黄泥河是牡丹江的支流,发源于吉林敦化东大砬山,因河水中含泥量较大而得名。
华胜利对于率领着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进入到了敌人的腹地吉林省后,他一直以来也是非常担心,驻吉林的日军会乘着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立足未稳之际,大举对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进行包围合击……
华胜利的担心成了现实。
当华胜利一路南下,居然已经打进了原吉林省的境内后,驻东北的关东军总部一片惊慌。誓要铲除华胜利所部的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
驻原长春现伪满国新京的关东军司令部,紧急地调出了日军第39混成旅团,由该旅团长野泽凛太郎少将亲率。
浩浩荡荡的日军第39混成旅团,三个步兵联队共六千余日军,在十二辆坦克车的开路下,向华胜利所部的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所占领的黄泥河镇杀来……
……
此时,在黄泥河镇内的华胜利,他正视察着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的阵地防务,忽然,华胜利看到了三个抗日义勇军独立旅南征军的侦察兵,骑着三匹快马,向着他所在的这阵地跑来。
三个侦察兵,跑到了华胜利的面前,还没有下马,就急着对华胜利喊道:“华旅长,大事不好了!足有六千多人的日军,还有十二辆坦克开道,向着我们这黄泥河镇杀来了,现在的距离大约在十多里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