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大臣就对皇帝带头守法敬佩得五体投地,现在见他要请罪三日,感情上哪能通过!大臣们几乎是同时跪在地上,请求皇上收回“请罪”的决定。房玄龄等老臣们说:“决定人臣是生是死,裁定案件如何发落,这是君主的特权。皇上的诏旨就是法律,古今各代,概莫例外。陛下何必这样谢罪自责呢?”
不少大臣们接二连三地上请皇帝收回“请罪”之举,李世民都不允许。群臣们见皇帝非“请罪”不可,大家都跪在地上,频频叩头,齐声奏道:“圣上若不接受臣下诤谏,我们就不离开这里!”
就这样,大臣们从清晨一直跪到午后,谁也不起身回府。李世民见大家执意不许,说:“既然诸位爱卿不让朕去南郊谢罪自责三日,那就允许我在这里自责吧。”
他降下诏书说:“从党仁弘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我有三条过失:一是知人不明,二是以私乱法,三是赏罚不明。这几条弊病,朕将竭力克服,也望诸位极谏。”
话虽说的好,但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乱法找了个台阶下罢了。
都知道自己做的不对还要做,真正要是守法的皇帝如何也是不会做的。
李世民很会作秀,玩了这么一出,不但大臣们心被感动的哗哗的,还通过“自责”取得了众臣的同意,挽救了党仁弘将他由杀头贬为了庶人。
第六百三十三章 赏罚分明也是分人的()
在党仁弘的事情上套路了一把的皇帝,几天后就又跑去骊山逛了两天,跑了跑温泉,打了打猎才又回到宫里。
一回宫里,刑部就给皇帝找事了,刑部上折子说:“反叛等大罪依连坐法令,兄弟没官为奴处罚太轻,请求改为一并处死。”
皇帝一看这事情蛮大的,自己一言而决不太好,毕竟关系要不要株连的,弄不好会被人说残暴的,还是交给手下人议一议再做决定的好,这样的话哪怕被人诟病也能找到背锅的。
于是皇帝敕令尚书省仆射以及六部尚书共同议定,然后不管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还是魏征等人都认为:“秦、汉、魏、晋的法律,谋反罪都要夷灭三族,如今应当改用刑部的请求为是。”
皇帝一听觉得也对,既然手下大员们都这么说了,那咱就恢复原先的法律好了。
结果,皇帝诏令还没下呢,得到消息的给事中崔仁师就上折子反对了,他说:“古时候父子兄弟犯罪互不相关,为什么要用亡秦的严刑酷法来改变使周朝兴隆的中典呢?而且诛杀其父子,已经足以累及其心灵,这一点都不顾及,又如何谈到爱惜他们的兄弟呢?”
这折子一上,皇帝一听,哎,这特么也说的挺对的,我要是恢复了秦朝的严酷法律,不是我和始皇帝的残暴有一拼吗?不行,看来不能这么干。
当皇帝拿着崔仁师的折子让房玄龄他们看得时候,房玄龄沉默了一阵后,说道:“祖宗有荫庇子孙的义务,所以祖孙关系亲近重要,而兄弟关系疏远。如此说来就是亲近的流放而疏远的处死,不是用刑的本意。”
房玄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前的是只算父子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某个人犯了罪,遭受株连杀头的只到了他的父亲以及他的儿子这个辈分,要是在往上一点他的爷爷是不会杀头,而是会被判处流放的。
房玄龄的意思就是开始有点赞同崔仁师的话了,毕竟要论亲近的话肯定是爷爷和孙子亲,兄弟之间可就不见的了,不然也不会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么一说了。
兄弟在父母死后会分家,可没多少爷爷会和自己孙子分家的。
既然在孙子犯罪后,爷爷只是判处流放,那关系更加疏远的兄弟之间如何能遭受株连杀头呢,根据关系远近判刑的话这说不通啊。
作为百官之首的房玄龄都这么说了,其他人也就没什么说的,反正大家意见是给出了,就看皇帝怎么决定了。
然后皇帝有些为难了,接受崔仁师的建议吧,可值钱他都认同了众位宰辅的意见准备下诏了,可不接受吧,那以后人家万一就此诟病起来,残暴的帽子可就扣到自己头上了。因为有臣子反对,房玄龄都变了主意了,那就是自己一意孤行的过错。
不行,发愁的李世民想来想去,觉得这可能出现的残暴的锅自己不能背,既然不能被那就认同崔仁师的意见,把刑部的意见打回不做更改好了。
完了后,李世民还把崔仁师好好夸了一顿。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要是放在别的大臣,李世民少不得要提拔个一级半级的,毕竟是自己金口玉言夸过的,升官才能表示自己这皇帝赏罚分明的嘛。
可这个人是崔仁师,皇帝就不打算这么干了。
赏罚分明,也是看人的,别人可以,崔仁师不行,谁让他是出身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是东汉名士崔钧的十一世孙。
皇帝对门阀的打压那是众所周知的,不提拔崔仁师实属正常。
后世很多人说唐朝初年门阀势力强大,李世民都要投鼠忌器,打压都不敢太过,到了武则天时候门阀才受到了重创,然后直到大唐末年门阀渐渐衰落不复往日。,五代十国门阀更是算完了。
但这话其实是不对的。
门阀势力确实是在唐朝末年走向末日黄昏的,但那不代表那时候门阀势力不强,也不代表唐朝初年门阀势力更强。
准确说起来,门阀势力被压制最狠的时候正是贞观年间李世民在位时期,就是现在这个时期以及之后高宗,武则天时期。
也就是大唐盛世之时,五姓七望门阀被压制最狠。
因为强盛,所以皇帝强势。皇帝强势,才能压下朝中的门阀。
就像现在,满朝中顶级大臣中找不出一个五姓七望的族人来,而在之前也就是太原王家的王珪级别最高,是朝中巨头之一。
这是因为唐朝初年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就如同现在的朝中格局一样。
而原时空后来五姓七望的世家门阀却崛起了,从皇帝的打压中抬头了,这个时间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
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
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原时空的唐朝,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
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当然,这些世家门阀崛起真正的主要原因是皇权不盛,皇帝威势不够,没有足够的威望,势力压着门阀低头。
要是放在现在,就算有再多的五姓七望族人待在朝中,皇帝都有的是办法将他们压服,起码保持和寒门,很新兴勋贵保持平衡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当然,皇帝现在是根本不给五姓七望世家门阀抬头的机会,凡是门阀族人基本全被压制在底层。像崔仁师已经算是数得上的五姓七望家族里高级别的官员了,但也仅仅只是给事中而已。职权虽然挺重的,但也不过是正五品上的官职罢了。
家里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老人情况稳定一点了,更新开始恢复。
第六百三十四章 吐到小脸煞白()
李世民老是觉得自己赏罚分明,哎呀,真是千古以来的第一明君啊,但丫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大臣,特别是五姓七望的门阀自己在偷偷骂他呢
赏罚分明?
屁
武元庆打了汉王,多大的事情啊,亲王给打了,结果太子拖着不处理,皇帝回来也拖着,最后被高士廉烦的没办法了,直接一个闭门思过就算了,连象征性的罚点俸禄都没有
而崔仁师这样一个尽忠职守得到皇帝亲口称赞的大臣,结果最后就得了一个口头表扬,连一点提拔重用的意思都没有
真是毫不掩饰的区别对待
可是偷偷骂的再欢又能怎么样呢?皇帝现在正是权威最重的时候,高句丽干掉了,新罗百济残余势力一旦干掉,也要全部纳入到大唐的版图,完了北方的薛延陀也灭掉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大唐就扫掉了东方北方所有的威胁,这时候谁敢不开眼的说皇帝的不是那不是找死吗?
什么?
魏征?
魏明镜进入到贞观十七年正月就病的不行了,虽然有孙思邈诊治一时半会死不了,可是眼疾的问题却是更严重了,视物不清,魏明镜都上书递辞呈,连特进的虚衔都不想担任了,还想让他怼皇帝?
以后啊,做梦去吧
皇帝还是个好皇帝的,对于让自己明得失明了这么多年的魏兄弟李世民还是很上心的,不但派人送了许多好药材,补品,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aiyoushenm】
还亲自带着太子李承乾去魏征家里探视,只是后边还跟着一个小丫头片子
十岁不到的衡山公主,小萝莉一个,魏征一家很纳闷啊,怎么回事,皇帝现在出门去哪里都要带着闺女出行了吗?
这个好像于礼不符吧,卧病在床的魏征琢磨是不是该再怼皇帝一次,结果,没想到皇帝和他寒暄一番,安慰一番后,忽然指着眨巴着大眼的小萝莉衡山公主说:“爱卿啊,你辅佐朕多年,直言进谏让朕少犯了不少错误,朕心里都记着呢现在爱卿要请辞,朕是百般不舍的,可是爱卿眼疾甚重朕不好苛求爱卿家里只有独子叔玉一人,朕准备把衡山嫁给叔玉这样一来,爱卿也不必担心百年以后叔玉被人欺负“
皇帝话说的很明白,你魏征说要辞职,我这皇帝不忍心让你抱恙做事,所以我同意你辞职,反正只是职事辞了而已,你的爵位俸禄什么都保持不变但是你也知道你就这么一个儿子,都每个兄弟帮衬,谁知道以后什么情况,所以为了免除你的后顾之忧,我这个皇帝把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你儿子,这样一来他就是驸马了,他的身后就是皇家,这样你就算以后死了也不用担心你儿子会过不好,被其他勋贵欺负什么的
怎么样,哥们我够意思吧,李世民就差这么一句得瑟的话没说了
衡山小萝莉傻了吧唧的傻眼了,本来还高兴老爹,哥哥只带自己出来玩,没有带其他姐姐出来玩,心中小小窃喜自己最受喜欢的,没想到,特喵的,自己竟然转眼就成了待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