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说成这样,尤其指责高士廉他们是在轻视大唐的官爵,不把大唐授予的官爵放在眼里,反而去跪舔山东士族,这话说的就严重了,再要坚持皇帝一句话不解释都能将他们全给贬为庶人了。
你们不是觉得山东士族好,看不上朕赐予的官职爵位吗,那好,朕全收回来,你们去找山东士族去吧。
从皇帝眼中读懂这个意思后,大臣们没一个敢多说一句的,乖乖的听着皇帝下令重新修订,以皇族李姓为首位,外戚次之,将崔民降为第三等。
第五百三十五章 归程()
搞定了氏族志的修订,将世家第一的博陵崔家崔民干列为了三等后,李世民起驾从洛阳回返长安。
临走前还特意拐到荥阳郑氏的地盘逛了一圈,李世民的意思太明显了,荥阳在洛阳以东,和回返长安的路完全是南辕北辙,再说了去年去泰山以及从泰山回洛阳的时候都途径过荥阳,完全没必要再走一遭。
但现在皇帝偏要走这一遭,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对荥阳郑氏以及五姓七望的其他几家表示一种不满还有威慑。
估摸着要不是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这几家不在附近,要不然李世民都有可能往他们的地头上跑一跑的。
五姓七望里边李世民也就比较对陇西李氏还有太原王氏有些好感,这两家都是在大唐建立中支持过他们父子的,卢氏,崔氏,郑氏这几家可就不一样了。
到荥阳饶了一圈,李世民没有接见郑氏的任何族人,就那么傲娇的在人家地盘上得瑟了一圈后溜溜达达开始返程回家。
二月初五离开的洛阳,在十三日就河北县,这个地方可和后世的省份没关系,这个地方是属于河东郡的,不过倒是和后世的省份名字由来一样,是因为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
要说具体的位置的话就差不多是后世的三门峡对面的运城平陆那一片。
到了这里李世民别的美景都没看,就乘坐船只好好看了看砥柱山。
砥柱山在后世可能声明不显,但在古时候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砥柱山既然为山所占面积就绝对不小,所以大禹治水时候才因为这座山挡住了黄河的河道要开山,将山两侧挖开,让黄河之水绕山而过。
在后世随便河道里有一块凸出的石头也好意思称砥柱山,实乃可笑。就是三门峡的砥柱山也是如此。
虽然那里真的就是砥柱山原址,可修水库的时候早已经将砥柱山炸毁了,只剩下一块不大的石块存在着,水位高的时候还会被淹没,这么个玩意叫砥柱山也好意思,还拿来当个景观叫人看,也真真是懒得说,太笑话了。
古时候的砥柱山才真的是砥柱山,山脚就不说了,就光是上到峰顶都有差不多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
上边修建着一个小小的道观,在云雾缭绕中真有种神仙福地的感觉。
往下看去,两边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卷着浪花倾泻而下,撞击的石壁轰隆作响。
这种气势才能让晏子说出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的谏言。
而砥柱中流这个成语也是因此山,因晏子的这句谏言而来的。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在砥柱山好好看了个够的李世民,最后诗兴大发还写了首短诗,然后自觉写的很不错,还让魏征找人铭刻在了砥柱山的背面。
在此地盘桓一日后,十五日李世民率领文武大臣盛大祭祀了禹庙,两日后到达柳谷,观看盐池。
盐池就是后世的运城盐湖,也叫解池。
盐池产盐,是最有名的池盐产地,起重要性不用多说都能明白的。盐是任何时候任何动物包括人都不能缺少的东西。
而盐池则是中原几千年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产盐基地。史学家称它囊括了“九分天下盐“,谁能够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谁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脉。所以不管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每代帝王都要派重兵把守着这里。
《左传》里记载晋大夫们决意定居在这一带的理由都是因为此地土地肥沃而且“近盐“。
盐池周围几乎全是禁地,普通人都不的靠近。而且因为近年来大唐打下了好几个地方,像青藏高原上吧,本就有大大小小的咸水湖,盐是不缺的,可草原上那庞大的地盘就不同了,对盐的需求量非常大的。
首先是迁移过去的汉人百姓以及当地的牧民需要大量的盐,而且中原对羊毛的需求量庞大,草原上的人养的牛羊,尤其是羊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这些牲畜也需要大量的盐才行。
后世武元庆的家里养过羊的,那不是说每天让它吃点草就完了的,定时还的喂它吃点盐,他们家还就养了一只羊让他打发时间养的,那盐都消耗很大的,别说草原上那不知道几十万只还是几百万只的羊了。
当然草原上也有盐出产的,可草原上的牧民让他们放牧还行晒盐什么的不是他们特长,草原上的盐是远不够满足需求的。
再一个,商贸发展,薛延陀,高句丽等地方都从大唐购买食盐,一来二去盐池对大唐的重要性更加大了好多倍。
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开始计划这要在盐池周围修建禁墙了。
而原本时空,解池周围后来也是修建了禁墙的。盐铁这种官营的东西,自然最怕的就是走私倒卖了,要是不围上光靠驻军巡逻,怎么也是防不住的,防不住,不光可能贩私盐的会走私盐卖到敌对国家,还会大大损害朝廷盐税的收入。
所以,原时空就是从大唐开始就草划修建禁墙,宋代继建,明代续修,前后历经一千多年,“终盐池一周,屹然如城”,全长一百多里。
李世民计划修禁墙不过是走上了原有的道路罢了。因为对盐池很重视,李世民在此停留了三天才启程到了蒲州。
蒲州,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蒲州城据说尧舜禹里舜的帝都蒲板就是建在这里的。《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
蒲州是北方的雄城重镇之一,不但历史追溯可到上古时期,就连后世这里也非常有名。
有名的小学课本上学过的黄河铁牛就出土于这里,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也源于这里。
第五百三十六章 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蒲州城高八丈,比长安城高多了,到了近前要抬起脖子往上仰望才能看到顶。也怪不得会在原时空的开元年间被定为陕、郑、汴、绛等六大雄城之一呢。
雄城不是说面积要多大,关键是雄伟,坚固,一般这样的城池都是作为战略要地来建的,就像这蒲州城,负山面河,秦晋要冲,乃自古兵家要地,可以说是扼守住了关中在东边的门户。
要是以后国中发生战事,这里就是从东面来犯之敌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就在这高耸的城墙下,薄州刺史赵元楷率领城中百姓迎接车驾。
关键迎接就迎接吧,这家伙竟然让百姓们穿着单衣就出来迎接了,这可是二月份,虽然天气开始回暖,但还没到了可以穿单衣的时候呢。
看着百姓冻的哆哆嗦嗦的,还不敢搓手动脚取暖,李世民脸色就黑下来了。
说来这人也就是犯贱,他去洛阳的时候,住在城外别宫,人家准备的吃食不符合心意他都不高兴的责骂处罚人家,现在到了薄州,人家赵元楷挖空心思的想讨好他,可他倒好反倒又觉得人家这样做的不对了。
准备不好的时候嫌人家不准备,准备好的他又嫌人家准备了,真是难伺候的要死。
不过,赵元楷也是过分了些,让百姓穿着黄纱单衣迎接还不算,还把官署房屋,城楼什么都好好修整了装饰了一番,怎么装饰的呢,用的是丝绸包裹披挂。
这种场景随行百官很多人都看着熟悉的不得了,想当年隋炀帝杨广炫耀大隋富饶强盛的时候,就干过这种事,有外国使节朝贡,隋炀帝让人把沿路的树木花草什么全包裹上了彩色丝绸,连乞丐也穿上了丝绸漂亮衣服,愣是在大冬天的营造出一种鲜花似锦的场景,五颜六色好看的不要不要的,完了外国使节看到隋朝的乞丐都穿的是丝绸衣服,一下就羡慕的不要不要的了,说你们大隋真有钱,都沦落都乞讨的地步了,竟然还能穿得起丝绸,这在我们国家都是贵族才能穿的上的东西。
隋炀帝当年干过的事情,现在有人用出来接待李世民,这让李世民这个大隋的掘坟者情何以堪,是在他把比作隋炀帝吗?
再说了,魏征等大臣,多次拿隋炀帝来劝谏过李世民,现在赵元楷这样做和打他脸有什么区别。
看着赵元楷一脸谄媚的笑脸,李世民不禁在心里骂了句执迷不悟死不悔改,粗俗点说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李世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赵元楷这个人是有前科的而且不只一次。
赵元楷这人说起来也是名门之后,出生于天水赵氏,和武元庆的朋友赵恒是一个宗族的。他爹是隋朝宰相赵芬,他老婆是清河崔氏女。
父辈妻家都是大家族,可这人当官却就喜欢走捷径,喜欢琢磨上官,迎合上意。
他做历阳郡丞的时候,进献珍奇美味给在江都的隋炀帝,被提拔升为了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然后他就专门负责供应美酒饮食,炀帝与萧后以及宠幸的美女酒杯不离口。
在隋朝时候就喜欢搜刮民脂民膏,欺压剥削百姓,等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后,赵元楷随至河北。宇文化及失败,他就归降了大唐。
在到长安的途中老婆还被强盗抓走了,然后他老婆崔氏不甘受辱被强盗射杀了。
照理说经过几番打击该改改性子,收敛一点了吧。可这人却没有。到了大唐后,他被任命为了司农少卿,就是武元庆的前任,武元庆贞观元年被任命为司农少卿的时候,接的就是赵元楷的班。
为什么赵元楷被调开了呢,就因为这家伙在司农少卿的任上手脚不干净,利用职权贪财聚敛。惹得上官司农卿窦静鄙视以及不喜,窦静召集部下属员开会,当面责斥赵元楷。他说:“隋炀帝搜刮民财,贪图享乐才用你这样贪污敛财的人,但现在司农官员经管钱粮,必须为公。而且陛下崇尚节俭,何况你一个司农官员,岂能贪图自己享受,任意挥霍公用钱财。”
被顶头上司当众不留情面的责骂,赵元楷还没来得及检讨表示悔改,这件事就被告到了李世民面前,恰巧那时候李世民又在琢磨该给武元庆封个什么官才好呢,于是正好顺水推舟拿掉赵元楷给他个教训处罚,还能封武元庆当司农少卿去种土豆玉米,一举两得。
只是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过去,赵元楷也再次升到了一州刺史的高位,为人为官却还是没什么变化,还是精于钻营,还是那么会欺压百姓。
李世民眼中的厌恶赵元楷根本没有察觉,还喜滋滋的到处跑着张罗。
等安顿下来,这家伙带着人给皇帝皇后公主,大臣命妇们送上饮食的时候,李世民爆发了。
因为有人向李世民告状了,是随行的一位御史,也不知道这位御史从哪得到的消息,还是蒲州当地官员捅给他的,反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