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买到的书籍和雇佣到的工匠远远没达到吐蕃人来前的预期,可是他们对王玄策和高表仁两个却是感激涕零的。
因为天气那么炎热,这两人却不辞辛劳的整天陪着他们一家家书店的转着,看着,买着,一户一户的去找,去说服那些工匠。他们觉得这俩人真是好人,真是吐蕃的好朋友。
可他们不知道,王玄策两人这是特意做戏给他们看得,为的就是不让他们看出有人从中作梗,故意不让他们买到想买的书籍,请到想请的人。
文明程度更高的人耍心眼哪里是蛮夷之地的人轻易能看出来的,城里人套路深,真会玩,玩的吐蕃人被卖了还要帮着数钱呢。
这不嘛,吐蕃人领队为了答谢王玄策和高表仁,连着多日在长安最好的教坊司请客,请玩儿。
王玄策和高表仁都不是讲究的人,吃完玩儿完,扭头就跑到司农寺和赵恒炫耀,然后还不忘你一句我一句嘲讽吐蕃人笨。
赵恒每天几乎哪也不去,就在地边守着,赤着脚,戴着草帽跟真正老农一样,自然对这俩货三天两头跑来显摆表示很不待见,但架不住人家厚脸皮完全不在意他的脸色。
“我说赵兄,要不你和少卿说说也来鸿胪寺吧,你看我们这活儿多好,比你这每天和农田,庄稼打交道强多了。“王玄策笑着提议。
“玄策此言差矣,赵恒干得可是利国利民的事情,这占城稻要是推广开那可是功在千秋的。“高表仁不同意王玄策的看法。
高表仁之前是当过刺史的,一地父母官,放在后世起码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所以他看的要远比刚刚及冠,步入仕途不过一两年的王玄策看的更远,更全面。
他知道大唐现在国力强盛,与外部而言,没什么太大的威胁,以后的重中之重必然是国内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外乎衣食住行,而这里边最重要的又是吃的问题,也就是粮食的问题。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管子·牧民》也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国家不管做什么,粮食都是基础,根基。
这也是赵恒现在投入所有时间精力在做的事情。
高表仁很清楚,赵恒的这件事情做好了,升官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当然他们的事情做好了也能升官,但比起来,赵恒肯定比他们升的快。
高表仁倒是不操心自己,他有关当刺史的经历,只要不离开政治中心,一旦皇帝气消了,他官复原职或者换个职位当官还是很容易的。
但王选策可就不行了,在鸿胪寺这个位置上,想要往上升可是不容易的,和使节打交道,一个弄不好可能就会引两国冲突,哪怕不是你的错,也可能让你来当替罪羊。
纵观历代,能在鸿胪寺有大作为的也没几个,大多靠资历往上升的,大唐立国这十多年里也就唐俭是从鸿胪寺卿升到了户部尚书,就这还是唐俭之前在武德年间就当过礼部尚书,说起来升到户部尚书顶多算是官复原职,和以前持平而已。
听了高表仁的话,王玄策也现自己说错话了,哈哈笑着岔开了这个话题问道:“赵兄,你这第二茬水稻已经种了有十来天了吧,长得怎么样,是不是比前一茬长的慢了。“
“王兄你也看出来了啊。“赵恒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的确是比第一茬长得慢了些。少卿说这个稻在占城那边不足两个月就能成熟,但是咱们这里地处北方气温不如那边高,所以长得肯定会慢,所以第一茬我差不多等了小三个月才让人收割了的。这稻谷也真是好,穗大粒饱,我偷偷弄了点做了碗米饭,吃着不比咱们本地的稻谷差。就是咱们北方这边气候还是不适合,第二茬种下去长势远不如第一茬的快,这才刚进七月,我估计啊这第二茬收获的时候肯定有不少稻谷是瘪的。“
“那你有没有禀报给武少卿啊。“王玄策听了有些着急的问。高表仁也投以关注的目光。
这谷粒不饱满,甚至是瘪的可是大事情,放在普通农家那跟天塌下来差不多。
“这我哪敢隐瞒,现长势不对当时我就禀告了少卿,少卿说应该是第一茬种的时间太长了,耽搁了第二茬的生长时间。等第二茬收割了看情况再说,如果谷粒中干瘪的情况不严重的话,明年就缩短一下第一茬的种植时间。今年第一茬不是用了小三个月才收割的吗,明年就两个月出头就收割,这样节省下半个月的时间留给第二茬,看看能不能解决颗粒干瘪的情况。“赵恒说道。
“那要是还不行呢。“王玄策有些担心的问,这种一茬和种两茬,收成可是大不一样的,最后的功劳也是大不一样的。
“呵呵,少卿说不成也没关系,反正他主要是准备在南方推广这种稻谷的,那边天热的时间要比北方长很多,一年种两茬不是问题的,岭南那边种三茬,四茬都是可以的。“说到这个,赵恒笑的很欢畅满足。
“三茬,四茬?那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了吗,赵兄,你这功劳立的未免也太大了吧。“王玄策和高表仁齐齐震惊了。
第四百二十四章 吓尿了的李承乾()
两个纯种北方人哪儿见过南方的富庶,当然南方人又哪里见过更南方之地人们的富庶。
这就跟大唐人从来不知道香料还能长得漫山遍野没人捡,长出来熟了掉在地上,然后再长再掉一样。
哪怕是后世,武元庆小时候第一次从树上知道南方水稻是可以两熟,三熟,四熟时候也是一样的震惊无比,然后哀叹命运不公。
事实上,真说起来,不公的又何止是北方,命运对整个大中国都是不公平的。
中国人历朝历代都是人口最多的,但却没有一个高产作物,高产作物全是美洲的,土豆,玉米是美洲的,南瓜是美洲的,就连特么嗑的葵花瓜子原产也是美洲的。
中国有鲤鱼,结果却在北美泛滥了,眼红的吃货们疯狂叫嚣给我啊。中国有兔子,却在澳大利亚上演了一场兔子也疯狂。澳大利亚人漫山遍野打兔子,打死了一车一车拉着扔了,还是遏制不了兔子的疯狂,最后只能用细菌战,靠蚊子携带可以传染也只传染给兔子的病菌才将兔子给遏制住。
最疯狂时候澳大利亚有一百亿只兔子,放在中国光特么这些兔子都够全国人吃好几个月的。
这是外来物种入侵,中国也同样也有外来物种入侵,可看看进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水葫芦,一种浮水草本植物,生长迅速,会大面积阻塞水道,影响交通。而它的价值呢却基本没有,顶多能喂喂牲口,人吃的很少,做药用也少。
紫茎泽兰也是外来物种,这种东西更是一点用处没有,牲口都不吃,超过三年的紫茎泽兰牲畜吃了会中毒身亡。
而且这东西还不能烧,燃烧后产生的烟雾会让人也中毒,哪怕不烧,它的气味也会让人不适,据说可能会致癌。
瞧瞧,命运不公到如此地步,入侵进来的都没个好的。
王玄策他们自然不知道有的地方还能嫌弃吃的东西太多,他们只知道娘的,以后南方人要比北方人幸福多了。
北方人苦哈哈看天吃饭还可怜的只能一年盼一次,南方却是种了一茬可以又一茬。
王玄策被赵恒所说的给打击到了,亏他还觉得自己在鸿胪寺混的挺好,想让赵恒也过来呢,原来人赵恒不声不响做的才是美差。
王玄策好好恭喜了赵恒一番,结果就是赵恒被架的不得不请他们下馆子好好吃了一顿。用王玄策话说就是提前庆祝赵恒升官了。
从那天以后,王玄策在鸿胪寺工作的更认真用心了,赵恒升官那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他为赵恒高兴,但他也不愿意落在赵恒之后。
七月中旬,尚囊从九成宫回到了长安,他此次觐见李世民收获颇丰,不但和大唐正式通聘,而且得到李世民的众多赏赐,赏赐还是其次,最主要李世民还答应送吐蕃几百卷经书典籍,还允许他们可以自行在市面上购买需要的书籍。
结果回到长安后,尚囊才发现大唐皇帝答应送的那些典籍他的手下都已经买到了,而一些还想买的典籍却全部没有货。
虽然有些书籍没有买到有些遗憾,但这次大唐之行收获也绝对让尚囊满意了,所以在长安又待了几天后,尚囊就上书辞行,准备回吐蕃了。
而就在这时候,吐谷浑的使节团到了长安。
吐谷浑使节来朝贡可不像吐蕃使节一样,来的无声无息。吐谷浑毕竟不是第一次来了,所以知道规矩,在他们到长安的前几天就已经派了人到鸿胪寺打过招呼了。
对吐谷浑,武元庆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只是在迎接的时候露了个面,随后就全权交给了王寺丞,这让之前觉得被冷落的他又感觉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所以,王寺丞对吐谷浑的使节那是相当重视和热情的,招待的很好。
可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吐谷浑原来也以为自己很受大唐重视,很自得的。
但没过两天,吐谷浑人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他们发现和他们所住之地一墙之隔住的是吐蕃人。
而吐蕃人显然更受大唐重视,那个在他们到了这么几天,就一开始露过面的鸿胪寺少卿,天天都会到吐蕃那边去。
可是就在之前他们还问过王寺丞,王寺丞对他们说武少卿公务繁忙没时间,等有时间了自会见他们。
娘的,这就是公务繁忙啊,繁忙就是为了吐蕃人啊。
凭什么,吐蕃还不如我们吐谷浑强大呢,凭什么他们的待遇却比我高。
吐谷浑使节这么认为倒也没错,之前的吐蕃的确不如他们强。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吐蕃人家正在变强,现在已经和他们一样强了,而且很快就会比他们强。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武元庆暗中正在打他们吐谷浑的注意,而吐蕃人是武元庆选定的帮手。
就这么着,有了对比的吐谷浑人觉得自己被伤害了,于是看吐蕃人就不顺眼起来。
两家又是紧挨着住,出门的时候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快双方就起了冲突,一开始是言语冲突,用各自的语言夹杂关中话对骂,后来升级到推搡,最后也不知是谁往谁脸上吐了一口浓痰,反正两方是直接打了起来。
吐蕃和吐谷浑都是蛮夷,本身就很粗野,一言不合干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可是两国都觉得自己很强,不怕对方,所以干起架了都没有丝毫顾忌的。
关键他们随身带刀,那是他们吃饭的家伙,但是用来捅人是一点问题没有,所以肢体冲突很快就发展成了械斗。
第一个拔刀见血以后,其他人有样学样全拿出小刀捅了起来,然后呼朋唤友叫自己人增援。
等四方馆的人发现不对报告给王寺丞和王玄策他们,他们再带人去阻拦的时候,械斗双方人数已经增加到了四五十人,地上躺了7个。
最后经过救治,救活了两个,剩下的全死了。吐蕃死了两个,吐谷浑死了三个,受伤的还有二十多个。
很快,四方馆的流血冲突就报入了宫中,呈送到了李承乾案头,然后李承乾咣叽就坐到了地上。
第四百二十五章 到底是谁的意思()
趣 ┡.Ωb.两个使节团大打出手,死了五个伤了好几十个,这在大唐建国后十几年里还从未有过。
太子六率五百兵马随后就包围了四方馆,名为保护,实则监视,生怕这两个使节团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