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武元庆也没有生气,自己的臭名声在那里摆着呢,而且就算没有自己的臭名声,这些农户也会是目前的这种态度。
毕竟曲辕犁他们都没有见识过,而直辕犁他们却是祖祖辈辈在用的。而这犁的好坏又关系的是他们一年的收成也是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想明白了这一点,武元庆拍拍手,等所有人都看过来后,才笑着说道“刚才大家的表现我都看到了,我也明白大家的担心,无非是怕我制造的这个曲辕犁不好用,甚至不能用,耽误了你们的春耕,影响这一年的收成,你们说对不对?”
“对啊,这春耕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可不敢耽误”
“是啊是啊”
“小公爷说的没错,俺们就是这么想的”。
见小公爷没有为刚才的事情生气,还笑呵呵的,这些人胆子也大了不少,纷纷说道。
“那好,既然大家都是为这个事情担心,我呢,就给大家一个保证,也是给你们一个定心丸。只要你们用我这个犁还有耙春耕,今年你们的租子都不用交了,不但不用交租,我还会给你们每家发一年足额的口粮。”武元庆话一出口,这几十人就炸了。
还有这等好事,只要用这个叫什么曲辕犁的东西种地,不但不用交租,还会有一年足额的口粮领。这可比自己用直辕犁种地有保障的多,用直辕犁,还要看老天爷的心情,要是遇上干旱洪涝,这收成就要大打折扣,现在只要听小公爷的,用曲辕犁,今年一年就不用有任何的担心了,而且还是好好吃一年干饭,这就和后世的铁饭碗一样,旱涝保收,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几十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纷纷下定决心,今年主家的这个便宜自己占定了。一个个嗷嗷叫着,喊着表决心,发誓一定听小公爷的话。
武元庆见此也非常高兴,不过,他可不是就这样给出福利就算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堂堂小公爷,应该不会有哪个胆子大的敢骗他的。可还是要有所制约才行,他可不想有淳朴的农家人,因为这个事情变质。
等众人激动热烈的心情平复一些后,武元庆再次开口“少爷的保证今天就给你们落实了,一会你们就找管事去领取全家一年的口粮,省的你们担心少爷我会骗你们。但是,我今天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们哪个要是因为领了一年口粮,可以不为今年的生计操心就在耕种的时候偷奸耍滑,或者不好好用曲辕犁的,那可就别怪少爷我翻脸不认人。还有,为防除你们以外的其他人不满,今年你们用曲辕犁的这几十号人,如果今年的收成没有比往年有太多下滑的话,明年你们要把今年的租子补上。少爷我可不想让人说我处事不公。”
得,武元庆最后几句话一说出来,这几十人傻眼了,敢情还有这要求呢啊。就说嘛,地主家不该有这么好的人的,看看,最后关头露馅了吧。
不过一想,今年起码是不用担心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了,要是庄稼种的好,还能有一年的剩余,就算明年要补交租子,那也比正常年份强上许多。这样想着,心情再次好了起来。
淳朴百姓,就是容易满足。
第十七章 牛和骡子()
领到曲辕犁的几十人出去以后把事情一说,不出所料,剩下的人都满是羡慕嫉妒眼气。更有胆子大的问管事为什么选这些人而不选自己。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颇有点群情激愤,有便宜为什么只让这么几个人占,而不让他们也跟着沾沾光。
不患寡而患不均,尤其是在有明显好处的情况下,最是能看出来。在现代拉东西的车翻了都能有一堆人上去抢着捡的,也不管是不是能用的上,更有没抢上的直接动手从其他人手里抢的。那还是大家都不缺的情况下。
现在是古代,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只是用主家提供的犁种地就能保证今年全家一年吃饱饭,这算的上天大的好事了,结果却没有自己的份,这不是要急死人嘛。
凭什么啊?
“凭什么?就凭你们是武家的租户,就凭这个犁是少爷做出来帮你们减轻种地负担的,就凭给的粮食是武家的,武家想给谁给谁。一群不识好歹的东西,少爷给他们一年的粮食还不是为了让他们没有负担,能够好好的用这个犁种地,同时也让你们看清楚是不是能够减轻你们种地的负担。到了秋收的时候,再看看用这个犁种的地是不是很好,是不是不比你们用的犁差,甚至更好。”管事的疾言厉色的一番话,让不满的众人都闭上了嘴巴。
是啊,减掉的租子是武家的,给出的粮食也是武家的,人家愿意给谁就给谁,没有谁规定一定要给自己才对。自己等人闹得好没道理。
这么一想,都讪讪的低下了头。
管事一看效果不错,对自己的一番话很满意,点点头接着说道“你们的心情少爷也理解,所以少爷让我告诉你们,今年因为造的犁就那么些,春耕的时间又很紧,所以只能让他们几十个人先试种。但是如果效果不错的话,明年你们谁想用这种犁种地,给他们的保证同样给你们,条件也和他们的一样。但只限明年一年,再往后就不会有这种好事了。都明白了没有?”
众人一听,明年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便宜占,郁闷的心情都好了,纷纷欢呼道“明白了,明白了”。
这一刻,不管心里是不是嘀咕小公爷是在败家,但嘴上都是满口的小公爷真是好人的说词。
不一会,除了领到曲辕犁的几十个人,剩下的人都散了,赶回去准备耕地的家伙事了。剩下的几十个人,既然能被选为代表,都是在村里比较有知名度,也是种地种的好的人,都是好把式。
武元庆让人把曲辕犁的用法和零部件给他们讲了几遍,又在一块地上实际操作了一遍,这些人就都能会用了,虽然不熟练,那也是没怎么亲自上手的原因。等他们自己种地的时候,来回几趟下来,就能熟练的使用了。
让管事派人跟着他们回去种地,一来是为了有什么问题好及时指导,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监督他们,免得他们偷奸耍滑。
不过这个其实是武元庆有点小人之心了。在这年月,有几个人敢在种地上头偷奸耍滑的,即便是有,那也都是闲汉无赖。可这种人也不会被选为代表。
等都安排好了,武元庆领着弟弟武元爽在管事的陪同下也到了不远处的一块地里。管事的对于小公爷要亲自下地耕种是极力反对的。说是让人知道了不好,怕人说闲话。
可惜,武元庆不是一个怕人说的人,他从来不会在意别人怎么说。他一直觉得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人,活的太累。
后世有一句话流传的很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句话是武元庆的人生格言。
到了地里,武元庆对管事的牵来的耕牛视而不见,反倒是把拉车的骡子给解脱下来,给骡子披挂上连着曲辕犁的绳索。管事的对于用骡子耕地很不解,说家里有的是耕牛,为什么要用骡子,这骡子也没有学过耕地啊,不要给耕坏了。
武元庆解释道“我造的这个曲辕犁,为的就是减轻种地的负担。我们现在种地很辛苦,很累,为什么呢,一来是因为之前的直辕犁不好用,笨重,整体很长,不能调节耕地的深浅,也没法灵活的掉头等等,不像这个曲辕犁省力,轻巧,也能精耕细作。直辕犁笨重,不好操作,所以能用的牲畜一般都是耕牛,可曲辕犁却是骡子,驴,都能拉的动,甚至家里边没有牲畜的,就算是用人拉,也能少用不少人。”
武元庆沉吟了下接着说道“所以这第二点就体现在这牲畜上,耕牛不好养,饲料都要精细,所以绝大多数人家养不起,很多村子一个村子才有那么一头耕牛,而这牛就是村子里的宝贝。也正是因为耕牛的重要性,所以朝廷才会颁布法令,严禁宰杀耕牛,违者是要坐牢的,即便是有病死摔死的都要到衙门报备,否则依然要坐牢。可是有了这曲辕犁以后,耕牛就不会有那么重要了,骡子,驴都能拉的动,最主要这骡子,驴要比耕牛好养活的多。”。
后世,武元庆姥爷家就养的有骡子。那骡子基本上属于有啥吃啥,和狗都差不多。家里的剩菜剩饭都直接倒在石槽里。然后剩下的就是草料了。那可是真正的草料,不会喂什么豆料之类的。当然这骡子不能常吃青草,要准备的干草。干草基本就是玉米杆,高粱杆,谷杆,然后铡刀切成段。
骡子,驴的耐力也非常好。尤其是骡子,速度也快,比耕牛要快不少,而且食量也小。相比起来,它们要比耕牛更适合种地。所以,后世的时候,用耕牛种地的几乎不怎么见到了,都是用的骡子或者驴。
直到他穿越前,他们老家那也依然用的是骡子在种地。机械化的东西,在他们那基本不适合,都是山坡地,机器更本上不了,即便有平原地,也没多大一片,而且分到每家每户,那更是小的可怜,像什么东北那些平原上用的耕作机,收割机,在他们那机器比地都要大,就算地比机器大,也有限,没走两步呢,到地头了,关键你机器连转过来的空间都没有。
所以他们老家的平原地,即便有用机器的也只能是手扶拖拉机的车头拉着犁或者耧车,其实也只是把牲口换成了机器,加快了速度而已。
第十八章 绿帽王()
武元庆一边和管事说着,一边快速的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把管事的都看呆了,自己家小公爷什么时候会这些了。
不理呆住的管事,让武元爽在前边牵着骡子走直线,武元庆在后边扶着犁。这里的地庄子里的人早已经犁过了而且前几天也已经用耙平整过了。但是之前用的是直辕犁,不能往深了犁,而且也没有很好的疏松土壤。所以武元庆才要用曲辕犁再来一遍的。
这主要也是为了让他自己能熟练一点,好为家里边的玉米土豆的种植做准备。武元庆选的这块地不大,不到一个时辰也就是不到两个小时的样子,就犁了一遍,然后换上新作的耙又平了平地,平完地直接再换上耧车。
今天要种的是谷子,所以要用到耧车,这耧车一般种的都是体积小的东西,像小麦,谷子,高粱,糜这些。不过好像中国古代,能作为粮食种的东西也都是些小体积的东西。后世的时候也基本只有土豆才是用手点播的,玉米很多也是点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玉米形状不够圆融的原因。
说起这耧车,不得不说古代中国先民的聪明智慧,要知道西方欧洲,在十六世纪的时候都没有条播机,而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就有了这种东西的记载,中国的播种系统效率要比欧洲强十倍以上,收获的产量要比欧洲高30倍。那时的中国就是唯一的发达国家剩下的都只能算是发展中国家,还都是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在农耕社会一直处于世界巅峰的原因。
武元庆这边抖着耧车正欢实的种谷呢,就听到远处传来很大的叫喊声,人数还不少。不一会,派去查看的人跑了回来,气喘吁吁的喊道“不好了,大少爷,那边有人闹事”。
“闹事,怎么回事”武元庆喊停了弟弟武元爽,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