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万凤翔军此时的眼睛都紧紧的盯着崔远手中的长剑,终于,他的长剑慢慢的落了下来,剑锋直指原州城。他身后的凤翔军开始潮水一般的直冲着原州城墙而去,每一个人在冲锋的时候都喊着进攻的节拍。刚开始时速度还有些慢,随着越靠近城墙将士们口中的口号频率也就跟着越快,脚下的步子也就跟着迈的更快。等到了离城墙约莫两百步的时候,众军突然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喊杀声,此时他们脚步的频率也终于到了最后冲锋的时候。数万大军风一般的卷向了前方的原州城,鲜红的旌旗上面大大的“唐”字震慑着不远处的每一个吐蕃士兵。
此时原州城上的吐蕃军队似乎才反应过来,他们守在城墙上不断的射出冷箭。很多大唐士兵还没有赶到城墙脚下就已经血洒疆场,但后面的士兵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更加振聋发聩的喊杀声扑到了城墙下。此时的大唐将士们不顾头顶下落下的滚石和箭矢,纷纷架好了云梯然后爬上了城墙。此时的交锋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垂死挣扎的吐蕃军队无路可退,也只好摆出了拼死搏杀的姿态迎了上来。爬上城墙的大唐将士立刻便与吐蕃士兵短兵相接,很快整个城墙上便被鲜血给染成了殷红。
此时城下的唐军将士也推着撞墙锤撞开了城门,可正当他们刚准备冲进城去的时候一片流矢从城门里面飞了出来,正中了这些人的胸膛。看到城门下的惨状崔远猛的一拍马冲了过去,不待城中的吐蕃士兵放箭他就已经来到了众人的身前。挥舞着手中的长剑连续斩杀了了数人后,他身后的大唐军队终于跟在他的身后冲进了城中。就在此时不远处的一个角落里,一名吐蕃士兵手中的弓箭已经偷偷瞄准了他的后背,可这时一只箭却从城外飞了进来,正中了那名准备偷袭的吐蕃士兵。
崔远连忙回身去看,却见张念豫一身戎装的正站在他的身后,手中仍然端着一张弓。看到张念豫他很是有些吃惊,但大敌当前也顾不上去说句话,只是点了下头示意她多保重后便又率军向城中央杀去。张念豫也紧跟着他的人马追了上去,两人很快便携手冲到了守将的府邸。
吐蕃原州守将利通是一名五十余岁的老资历将领,此时他已经得到消息原州三个城门已经被攻破,只有西门还在自己人的手中。手下的将领纷纷劝他赶紧从西门出城,但都被他断然拒绝了。凭借经验他判断唐军早已把原州城四面包围,之所以留着西门没有进攻恰恰是因为故意想引诱残兵从西门逃走。他料定唐军定然已经在西门外埋伏了重兵,只要他带着残兵败将出城就是自投罗网了。听到门外杀声震天他知道唐军已到近前,于是便穿好了铠甲手持着兵器带着自己的卫队来到了府门外的街道上。
见到崔远带着众多唐将冲了过来,利通大喊一声后便一马当先迎了上去。崔远与他交上手后才发现低估了他的实力,两人来来往往几十个回合后崔远居然渐渐力不能当。渐入危境之际张念豫突然从斜刺方杀了进来,与崔远联手之下很快就扭转了局面。又几十个回合之后利通已经被两人逼到了一个角落里,身上也已经多处受伤鲜血也已经渗到了铠甲上。
崔远这时候停了下来,劝说道:“利通,你也是一员老将了。如今尚恐热在河湟欺压掠夺、残暴无道,你就忍心为这样的主子献身吗?只要你放下兵器,我们就饶你不死。”
利通目光呆滞的看着他和张念豫,苦笑道:“我利通已是将死之人,为自己求饶是万万不肯的。但我想为全城的百姓向两位将军求饶,他们都是无辜的,请两位将军能够善待他们。并非我利通不知道尚恐热的为人,但我世代镇守原州,为了全城百姓能够活命又怎能不屈身事贼呢?”
崔远忙答道:“我们是大唐官军,自然会善待原州百姓。从今日起不论原州百姓以前是大唐遗民还是吐蕃人,只要归顺我大唐就是我大唐百姓。大唐的军队都会保护他们不受到侵害,老将军你不用担心这一点。”
利通点了点头,随后又说道:“守城士兵中有一半左右是尚恐热派来的军队,还有一半是原州人。原州的士兵们也一直厌恶尚恐热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们放弃抵抗,恳请两位将军能够手下留情。”
崔远立刻便回道:“这个自然,老将军也不用过于担心。”
利通仰头看着天空,口中自言自语“好,好,好”,然后突然将手中的刀横在脖颈处用力一拉,整个人便慢慢的倒在了地上。崔远和张念豫两人看到这一幕也被震撼到了,两人连忙安排身后的士兵前去传话,要求所有士兵不得伤害无辜百姓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吐蕃士兵。一个时辰后整个原州城内的战斗就已经基本上结束了,两人这才忙又回头直奔城外的山丘而去。
来到山丘上后,满身血渍的崔远倒头便拜:“公主殿下,魏大人,父亲,原州城中吐蕃士兵出了投降我们的,其余的都已经被尽数除去。我军已经彻底的占领了原州,原州百姓丝毫无犯,城内秩序很快就会恢复了,属下特来禀报。”
魏扶与崔珙相视一笑,然后大声的说道:“好,好,好。仅用了一上午就拿下了西征的第一个重镇,崔老弟功不可没。崔远更是率先冲进原州城中,老夫一定会据实上奏陛下,为凤翔军诸位将士请功。”
崔远连忙低下了头去,崔珙则笑着说道:“魏兄,没让你失望吧。”
魏扶激动的说道:“我大唐虽然经历了诸多的磨难,没想到我边塞的将士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勇不可当。尤其是我凤翔军士气高涨、纪律严明,这都是崔老弟治军有方啊。今日我见了大唐边军的威武,这心中当真是激动的很。”
饶安公主一整个上午都紧紧的盯着战场形势的发展。她看到了战场上的残酷,也看到了大唐军队的勇猛顽强。想到拥有这样的军队,收复河湟还是大有可能的,她的心兴奋的几乎就要跳出来了。她第一时间走到了满身硝烟的张念豫的身前,紧紧的握住了她的手,泪水顷刻间便流了下来。
其他人也都看到了浑身站满了鲜血的张念豫,崔珙认真的说道:“魏兄,沙洲张家的女子都已经如此的豪情,那张议潮就必定更是大才。如若他真的能如魏兄你所说在河湟起事,那么收复河湟又有何难?”
这句话正说中了魏扶的心思,看到了希望的他冲着崔珙笑了笑,然后也豪爽的说了句:“走,我们进城去了!”
(本章完)
第101章()
原州夜晚的一个宴客厅里,饶安公主高坐在正中央的台案后面,台阶下的两侧则以此是崔珙、魏扶、郑颢、令狐涣、崔远和张念豫。作为主人崔珙不时的举杯邀请众人共饮,心情大好的众人也都开心的频频回应。
喝到尽兴处崔珙不由得大声的说道:“崔远这次远赴长安多亏了诸位的照顾,这回来一看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这么好的一个儿媳妇。今日出兵攻伐原州又一举而下,我这心里真是高兴得很。”
崔远和张念豫听完这话羞的简直抬不起了头来,令狐涣趁机说道:“崔远,你心中究竟有没有念豫姑娘啊?别我们在这里使劲撺掇,你自己心中却早已有了别人了。”
崔远听罢急忙说道:“没有别人,没有别人,我心里只有……”
越往后他的声音越低,这让其余人都大笑了起来。令狐涣继续说道:“既然崔兄对念豫姑娘有情,却不知道念豫姑娘对崔兄是否有意呢?”
众人这时将目光又都转到了张念豫的身上,就连崔远也偷偷的瞄向了她。张念豫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烫,心脏也跟着跳动的非常厉害。犹豫了一会儿后,她端起酒杯洒脱的说道:“念豫自幼受先辈熏陶,河湟一日不复归大唐,念豫就一日不嫁人。”
听到这话崔珙立时拍案而起:“好!不愧是我大唐的子女!这个儿媳妇我认定了,崔远,你要好自为之。”
一向腼腆的崔远这时候也站起来厉声道:“父亲请放心,崔远誓要跟随大唐剿灭尚恐热,收复河湟。”
三个人的三句话震慑了厅内的每一个人,饶安公主突然感到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想象中的边塞儿女。每个人都充满了家国情仇,而硝烟过后每个人又饱含着对妻子儿女的思念。这一刻她又想到了张淮深,张念豫的话给了她心底里最坚定的支持。她心中的信念始终未曾动摇过,那就是等到河湟复归的那一天,然后就能与自己心中的爱人重聚。
酒宴过后,众人又换到了一个小厅内喝着茶水。魏扶这时候才问道:“崔老弟,下一步又当如何?”
崔珙来到一张地图前面,指着地图答道:“原州往西北有六处险关,我们称之为石门六关。如果我们能一举拿下这六关,则以后从大唐关内道及河东道即可长驱直入河西走廊。军事上这对我们图谋河湟是极为有利的,所以既然我们要逐步蚕食吐蕃,那下一步就攻石门六关。”
魏扶看了看地图后表情略有些凝重的说道:“此六关地势如此险峻,可有把握拿下吗?”
崔远再次站起身来语气坚决的回答道:“魏大人请放心,崔远誓要拿下石门六关。如若我叩关失败,甘愿受军法处置。”
爱开玩笑的郑颢连忙说道:“崔远兄赶快请坐,我们都知道你娶妻心切,但万事不可操之过急啊!”
一句话又一次惹笑了众人,崔远赶紧看了看张念豫,然后红着脸坐了下去。
崔珙这时冷静的说道:“驸马说的有道理。崔远,石门六关毕竟不同于原州,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若没有周全的部署不可盲目进攻。”
听完这话众人又都陷入了沉思中,饶安公主这时冷不丁的说了句:“既然六关易守难攻,我们为何不把守军引出关外消灭掉?守军一灭,六关岂不就唾手可得?”
她的这番话一下子便惊醒了众人,崔珙和魏扶几乎同时大声说道:“有道理,有道理,公主殿下真是好主意。”
郑颢立刻反问道:“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引诱敌兵出关呢?”
饶安公主立刻答道:“兵贵神速,此时原州溃兵刚刚散去,我们应当立刻发精骑直奔石门六关,以免他们得到原州失陷的消息。吐蕃士兵最喜欢侵扰百姓,到了关下我们安排一些妇女老幼假装从关前经过,我想关内的守军定会趁机跑出来掠夺一番的。到时候我们的精骑埋伏在左右,趁他们出关掠夺之际突然截断归路,还怕不能夺下关隘吗?”
这番话当真是震惊了在座的的每一个人,众人都想不明白一位大唐公主居然还能有如此高深的兵法谋略。崔珙起身拜道:“公主殿下真是高见,有此一法,石门六关想来必是囊中之物。崔远,你立刻点起一万精锐骑兵立刻赶赴石门六关,明日一早我便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尾随而去。”
崔远立刻大喝了一声“接令”,随后便依依不舍的看了看张念豫,猛的转身走了出去。张念豫这时也站起身来说道:“崔大人,念豫愿随崔远先赴石门六关。”
崔珙看了看魏扶,随后才轻声的说道:“好,念豫姑娘,你一定要当心。”
半个时辰后城中便传来了震天动地的马蹄声,饶安公主连忙走到了阁楼上向下望了过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