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他已经没有那个时间去选,也没有那个机会。
有那么短短的一瞬间,李隆基想过如果自己跟太宗一样,真正的关心诸皇子学业,给他们传授他们帝王之术,会不会还是这种情况?
当然这个念想,只存在一瞬间,李隆基即便在这一刻,他也不会承认是自己造成的这一切。
因此李亨,悲剧了!
第七十八章 托孤(上)()
裴旻心思沉重,也不知该喜该悲。
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
李亨这个高智商的天坑,再一次成功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但是看着龙椅上的李隆基,裴旻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裴旻没有古人的愚忠,但是有人类特有的感情。
李隆基在裴旻心底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自己的恩人、老板,甚至是朋友。
就如后世走出学堂的大学生,遇到了一个好的公司,有一个令人信服而且非常关照自己的老板。
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为着公司的前途打拼,而老板则在后面给予强大的信任支持。空闲的时候,两人一起喝个酒,聊聊天……
这几乎是后世正常人走上社会,最理想的生活。
裴旻没有机会经历,却在古代实现了这一切。
李隆基给他支持,让他能够放手发挥自己的能力,空闲时候,叫着梨园一起玩乐。
在梨园里的李隆基,是一点身份架子也没有的。
一晃十数年,裴旻过得尤为惬意满足。
而今见李隆基在安排后事,心底是五味杂陈。
“陛下!”
文武百官有些忍不住,已经泣哭出声了。
李隆基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他为李亨软禁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支持他了。而现在他即位这二十年的表现是无懈可击的,就算用汉武帝、唐太宗这类华夏王朝最顶级的帝王来比,也毫不逊色。
在诸多文武的心中,此时此刻的李隆基是值得追随的盖世明主。
古人的思想向来将忠君放在第一位,心中的明君在托付后事,绝大多数人都真情流露。
当然也有部分人是刻意做作,意图表现自己。
高力士念完旨意,退了下去。
“大郎、三郎!”
李隆基突然叫了左右的李琮、李亨一声。
李琮反应很快,上前听命。
李亨还未缓过气,满脑子还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不选他?明明自己更好!”
“三郎?”
直到李隆基再次叫了一声。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落在李亨身上的时候,李亨才反应过来。
电光火石之间,李亨悲由心生“哇”的一下哭了出来,泣身道:“孩儿舍不得父皇!”
他这反应不可谓不快。
这一哭直接掩饰了自己的尴尬的处境。
满朝文武见李亨悲痛的几乎失了神,无不在心底暗赞:“忠王真孝子也!”
唯有李隆基、高力士少数几人了解原因。
李隆基也不戳破,说道:“你们有二十余兄弟,诸王子中大郎、三郎最是年长,也最是懂事知礼。朕走以后,你们身为兄长即是父亲,四郎是太子,将会以国事为重。朕希望你们能够尽好兄长本份,便如昔年宁王、申王一般,好好的照顾诸兄弟。”
李琮没有多想,身为大老,自己作死破了像,注定与皇位无缘,身为长兄,照顾自己的弟弟也是本份,毫不犹豫的应诺下来。
李亨的脸色更是惨白。
他完全听出了李隆基这话的背后涵义。
李隆基身为父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这里是庙堂朝会,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私下说,而且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李隆基刻意将他们兄弟叫来,只为了让他们履行兄弟的义务,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而且还以宁王、申王为例子。
宁王、申王这辈子最让人称道的事迹是什么?
禅让!
宁王、申王作为老大、老二,皇太子的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他们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排行第三的李隆基。
这说明什么?
李亨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父亲是要从根本的断绝自己登皇位的道路,而且已经断了。
李亨心若死灰。
李隆基没有去在意李亨的想法,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脾性,只有将他的退路全部截断,才能断绝他那不靠谱的野心。寻常的口舌劝说,毫无意义。
李琮身为长兄,他的应诺也意味着代替李亨答应了。
庙堂之上,李亨根本没有回嘴的机会与可能,只能如若木头一样,木讷的移到了一旁,无神的看着这一切。
“裴卿!”李隆基突然叫了一声。
庙堂气氛突然一凝。
裴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出来。
一瞬间,文武百官,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的身上。
那眼神充满了赤裸裸的羡慕,根本无法掩饰……
李隆基在安排身后事,很明显太子李琰目前根本不足以阻挡一面,安排辅政大臣是必然的。
毫无疑问第一个叫到的人,将会是辅政大臣的核心,也是地位最高的存在。
就如当初的诸葛亮,刘备夷陵战败,病退永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命人将诸葛亮招来。
诸葛亮不到,刘备就不会行托孤之事。
以谁为尊,这是关系整个国家命运前程的大事。
李隆基第一个叫到裴旻,目的用心,显而易见了。
“臣在!”
裴旻带着几分伤感的作揖,声音低沉。
“免礼!”李隆基轻笑着:“你我君臣相交近乎二十年了吧!”
裴旻苦涩的说道:“臣十七岁入京,今年已经三十七了,二十年不到一点!”
“是啊!那时候朕只听过你的名字,却没有机会……不对……”他突然笑道:“二十年前的曲水流觞,朕见过你,只是你没有见到朕。朕当时就想邀你上船会晤,只是身旁多是姑母的眼线,未有轻举妄动。朕对你印象极佳,早有收为己用之心。现在回想起来,足见朕的眼光还是不差的。我大唐有今日之盛,爱卿当居首功。”
听到李隆基说及往事,裴旻更是苦涩道:“陛下贤明圣德,臣不敢居功。”
李隆基看着年富力强的裴旻,心底也有些欣羡,可到了这一步,与哭哭啼啼的待死,不如看开以全身后之名,故作坦然的笑道:“你若不敢,在做的诸位更加无人了。”他说道这里,一脸肃然:“武威郡王裴旻智勇兼备,有太公望之才略,更兼周公旦之大德,特加封爱卿为尚书令。太子琰年幼,难以担当大任,朕将太子托付爱卿,希望爱卿如太公、周公一般,辅佐太子,护我大唐万事昌隆!”
第八十章 双王辅政()
李隆基话音一落,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尚书令!
连向来充当和事佬的源乾曜忍不住一阵心悸。
至于李元纮、宇文融更是面无人色了。
尚书令一职始设于秦朝,主要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沿置。到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相权,用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逐渐使其成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主要机构。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更重,朝廷政事一以委之,而三公虽然地位尊崇,但已沦落为坐而论道的角色,不再承担具体实权。
隋朝建立后,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的体系架构,并明确规定三高官官同为宰相,而先前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完全变成荣誉虚衔。
到了唐朝,尚书令就成了唐王朝最最特殊的官职。
因为唐王朝建立后,中央官制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其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为宰相,而尤以尚书令的地位和权力最重。
而唐高祖在位时,太宗皇帝李世民一直担任尚书令,是以三高官官虽然同为宰相,但品级和权力却并不相同,尚书令为正二品,侍中与中书令则为正三品。而且尚书令统领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权力较之侍中、中书令大上不止一筹。
昔年秦王李世民一直担任天策上将、尚书令职务。
天策上将是武将之尊,尚书令是文臣之首。
李世民称帝后,意在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而以其属官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长官。
也就是说整个唐王朝,除了李世民,没有第二个尚书令。
本来尚书省的权力就在门下省、中书省之上,裴旻一但担任尚书令,毫无疑问将凌驾于侍中、中书令之上了,又有辅臣的身份。
满朝文武,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
而且还不知是如此,李隆基直接将裴旻视为姜太公、周公旦这样的绝顶人物。
裴旻也吓了一跳,在他的记忆中,整个唐朝只有三个人担过尚书令。
第一个,毫无疑问是李世民,第二个就是对唐王朝有定鼎之功的郭子仪,第三个则是唐代宗之子唐德宗李适。而且郭子仪是辞让尚书令之位的,郭子仪性格本来就是逆来顺受,知进晓退,并不敢受如此职位。
裴旻也不犹豫,肃然道:“辅佐太子,是臣本份。臣当如昔年诸葛丞相,为我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尚书令此职位,太宗皇帝曾任,历代皇帝都不任命。臣知陛下对臣器重信赖,但怎能因陛下偏爱,违背规矩?”
听到裴旻拒绝,李元纮、宇文融等与裴旻不能说有仇,但是有着极大政治理念相对的官员都松了口气。
只要裴旻拒绝,一切都好说。
一但裴旻当上尚书令,他们真的就要给死死地踩在脚下了。
只是他们这口气还未吐出,李隆基已经大手一挥,说道:“此言差矣,当年太宗皇帝升任尚书令并非因为他是皇子,更非是未来皇帝。而是他为我大唐立下了盖世功绩。我大唐鼎力天下的六大战役,太宗皇帝一人指挥了四场。而我开元朝有今日之盛,主要战场即在西方,细说起来爱卿几乎全部经历,而且多为主帅,谋定一切。河西九曲之地的收复,石堡城的夺取,青海湖的占领,吐蕃、突骑施、阿拉伯皆溃败于你手。”
“当然,你的功绩,跟昔年太宗相比,还是要差许多的。所以朕给不了你天策上将的职位。但细说起来,你的功绩,即便是当年的卫公、邢国公也比之不上,是我大唐人臣中独一无二的。朕给你个尚书令,并不过分,此事就这么定了。你要体谅朕的苦心用意……”
听到这里,裴旻也不说话了,他实在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李隆基。
李隆基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李元纮、宇文融等一众不甘心裴旻继承尚书令的官员,都一脸灰败。
李隆基说道这里,又看向了李祎,微微一笑到:“信安郡王,你也出来!”
同样的,李祎身上也收到了欣羡的目光。
但与裴旻不同,群臣看着李祎的眼神中带有着一丝丝的嫉妒与不甘。
裴旻成为辅政大臣这个是公认的事情,即便再怎么羡慕也是羡慕不来的。
裴旻的功绩,裴旻的人望地位,已经强大到只能欣羡,而无法心生嫉妒。但李祎不同,李祎的功绩固然出彩,却不足以让文武百官信服,反而觉得要是没有他的出现,辅政大臣很可能落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