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城重地,便是宰相亦不例外。
即便是做样子,也要走个过场。
此事正是官员点卯的时候,皇城外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聚在一处,接受简单的检查。
源乾曜、李元纮的宰相架势并在了一起,自然是引起了大众的注意,纷纷翘首以盼,意图上前打招呼,混个眼缘。
源乾曜、李元纮先后下车。
裴旻紧随其后,相比源乾曜、李元纮的小心翼翼,他是直接一跃而下,稳稳当当的落地。
裴旻这一出现,引起了一阵低呼。
谁也想不到这一辆车上,居然藏着三位大佬。
源乾曜、李元纮,诸多官员是见多了。
裴旻可不常见,尽管裴旻执掌的尚书省位于源乾曜、李元纮之下,可真没人将他排在两人之后。
首先郡王的身份就是两人不具备的,何况裴旻还遥领四镇兵马。
故而诸多官员对于裴旻的热情,甚远源乾曜、李元纮。
源乾曜、李元纮是文臣,讲究风度,对于诸多官员的问好,客气有礼的回应。
裴旻则不同,他弃文从武十数年,军人的习性早已刻入骨髓,改变不了。
对于官员的问好,皆以军礼回应,加上他要挂长剑,身如泰岳挺拔,气势恢宏。
而在他身旁的源乾曜、李元纮,皆有着苍苍白发,源乾曜甚至有些驼背。
三人的所体现出来的气势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不远处的韩休见这一幕,忍不住道:“一虎持两羊也!”
请记住本书域名:。文学馆阅读网址:
第六十章 政事堂会议()
韩休,京兆长安人,出身于昌黎韩氏,是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
因家学原因,韩休自幼就学得一身治世本领,极有才略,而且大有魏征、宋璟之风,方直刚正,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之前王鉷意图谋取御史中丞的雄职,裴旻不愿他得逞,选中了韩休。
韩休也没让裴旻失望,这一上任就干了一件轰动长安的事情。
程伯献是程咬金之孙,程处弼之子,名门之后,袭爵广平郡公,官拜左金吾大将军。
想当年开国大将程知节是何等人物,但身为英豪之孙,却未有先祖的英雄气概,依恃恩宠,贪图财利,住宅车马,多有僭越。
韩休一上位就将程伯献逮住了。
李隆基一开始还不愿意惩处,韩休不依不挠的,强逼着李隆基严惩了程伯献。
这御史台前有宇文融,后有韩休,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宇文融便在韩休身侧,听到韩休的话,脸上满是愤慨,又有一些无奈,现在的他焉有资格与裴旻叫法?
只是看着精气神十足的裴旻,在看看一旁的源乾曜、李元纮,心底居然生出同样的念头……
也许要不了多久,尚书省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部门,将会因为他的出现,再现昔年事无不总的辉煌。
两只羊,如何斗得过猛虎?
宰相还是有着自身的特权的,出入皇城无需排队,直接经过简单的查询,入得皇城。
原本政事堂在门下省,但因为之前中书令张说主政,将门下省的政事堂迁移到了中书省。
裴旻与源乾曜、李元纮一并抵达了中书省。
唐王朝的其他几位宰相已经在他们之前抵达了,参知政事的官员也大多到齐。
众人中裴旻也知认识武勋入相的杜暹,以及文武兼备的王晙。
裴旻第一次来这政事堂,自然少不了寒暄。
“王相、杜相,好久不见了。”
王晙与裴旻只是点头之交,平素也没有什么来往,只是适当的打着招呼。
杜暹却显得格外热情。
裴旻与杜暹其实也是点头之交,但是杜暹却是裴旻的小迷弟。
当年杜暹执掌西域,因母亲去世,丁忧回家,路经姑臧的时候,特地登门拜访,打算见一面而去。
让裴旻大有一种“平生不见裴静远,再称名士也枉然”的感慨。
杜暹凭借着西域军功,丁忧结束以后升任为兵部尚书,前些日子,提拔为宰相。
看着杜暹,裴旻就想起了李林甫最开始的判断。
李林甫从一开始就笃定的表示,宇文融是不可能晋升宰相的,继任宰相的必然是军方的一员,以平衡文相、武相势力的均衡性。
果然,就算宇文融赢面再大,上位的依然是杜暹。
“昔年与杜相姑臧一别,今日又在这政事堂相见,离不开一个缘字。”
杜暹也道:“昔年在下有要事在身,不变多谈,更不便饮酒,无法与裴相谈文论道,遗憾至今。”
“这有何难?”裴旻道:“裴府随时恭候杜相大驾,杜相若要做东,只需让人差遣一声,某随时待命。”
源乾曜又跟裴旻介绍其他人。
众人一边说着,一边进入了政事堂。
政事堂古朴庄严,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摆设,位子也不大,充斥着陈旧的味道。
正前方有三个案几,左右分别排列着三个案几。
别无特别的陈设。
毫无疑问,最前方的三个案几是给三省大佬特别定制的。
下方左右案几分别是其他宰相以及还不够资格为相,却给李隆基授权参知政事的官员。
裴旻与一众人等坐定。
侍从送上茶水,裴旻也迎来了人生首次的宰相生涯。
裴旻初来乍道,对于诸多事情,都不了解,极少发言,大多都在一旁细声静听。
都说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裴旻今日方知这话还应该再加一句,宁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相。
君王如同心脏,确实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存在,但是宰相团却是大脑。
一个王朝的所有政策、政令都是从政事堂里的这些官员商议拟定的,他们负责着整个庙堂的运转。
大到政策方略,小到官员调遣安排,皆是这小小的政事堂出来的。
突然户部尚书宇文融突然站了起来道:“某这里有一份东北传来书函,请源相、李相、裴相先请过目。”
他上前几步,将信函递给了源乾曜。
源乾曜看了信,微微瞟了裴旻一眼,将信给了李元纮。
李元纮见信内容也是一怔,不动声色的递给了裴旻。
裴旻大方的接过信函,见信中大意,心底恍然。
这是一封来至于东北大帅张守珪申请调拨军费的信函。
宇文融见裴旻看完信,带着几分激昂的说道:“这是东北张守珪节度使送来的信函,内容是向我朝申请调拨军费。如果我没有猜错,杜相那里也有一封类似的信函吧?”
杜暹的官职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而也是宰相之一。
宇文融是户部尚书,但他是参知政事,有权力参加政事堂会议,却没有资格称为相。
杜暹点了点头道:“如宇文尚书所言,张守珪节度使确实来了信函,说东北战事频繁,需要我朝调拨一些衣甲兵器。”
宇文融继续道:“据我所知,不只是户部、兵部,闲厩使、群牧使都收到了类似的信,希望调拨一些军马。东北的兵事,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每年我朝都需要调运大量的钱粮、器械、马匹往东北,以作军需之用。这些钱财,累积起来,不可计数,边疆百姓,人心惶惶。”
“诸公,古语云:好战必亡,我开元朝至今不过十数载,大小战事却年年不断。对于天下,对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是时候停一停了。将重心心神用于百姓身上,以天下百姓安泰为己任。某再次提议,消减军费,平息战事,避免牺牲,让我大唐勇士能够与家人团聚,让天下百姓,都能够享受太平。”
宇文融激昂的说着,他的行政观点一如既往如此。
李元纮不住点头,这也是他们一致的目标。
“此言差矣!”
很显然杜暹坐不住了。
第六十一章 能够灭国的大将,我大唐多得是()
杜暹是个文人,还有着极重的书生意气。
但是唐朝的文人与别的朝代不一样。
唐朝的部分文人有着很强的从军思想,故而唐王朝的边塞诗以及弃文从武的文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
杜暹出身于濮阳杜氏,明经及第,历任婺州参军、郑县县尉、大理评事,开元四年,他改任监察御史,并到碛西审核屯田事务。
这一去西域,杜暹就给西域的豪情感染,弃文从武,最终充任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
而今以军功入相,固然回到了文职,但他身上的血液还是热的,心底期盼着在自己的理政下,开创一个军功远胜太宗、高宗时期的唐王朝。
故而杜暹一听宇文融话中大有“放马南山”的意思,整个人就毛了,毫不迟疑的当面指摘。
“宇文尚书,我朝自太宗皇帝起,向来是文武并重。我大唐神威,盖于天下,岂有享受太平的道理?尚书既然懂得好战必亡,自然也明白什么是忘战必危。消减军费,平息战事,万一导致边疆疲敝,贼寇入侵,这个过错谁来背?”
杜暹再说宇文尚书的时候,还刻意加重了语气。
在长安无人不以为新晋宰相是宇文融的时候,杜暹莫名其妙的来了一个截胡。
两人本就是政敌,又有这层仇怨,争辩起来,毫不留情面。
宇文融果真脸色微变,但他依旧保持着理智,说道:“可现在却是重武轻文,难道杜相不闻汉武帝罪己诏?汉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文景二帝轻徭薄赋,推崇黄老治术与民休息,令得天下百姓无内外之徭,天下大治。可汉武帝继位之后,连年征战,以至于出现海内虚空,人口减半的惨状。难道杜相想我大唐步此后尘?”
他说着,激昂的说道:“何为大德?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此方为大德!”
宇文融借鉴的是《尚书·武成》里的话,全句是“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说的是周武王伐纣的典故。
周武王讨伐纣王之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以至于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杜暹面不改色的说道:“宇文尚书且不闻三监之乱?”
比引经论典,杜暹明经及第,是状元郎,才学较之宇文融更胜,随口就道:“周武王放马南山,结果如何?管叔、蔡叔、霍叔一并造反,纣王之子武庚,见机叛乱。幸周公贤德,组建兵马东征。周公取胜之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将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以朝歌为都,统有八师兵力,才有天下太平。足可见没有足够的力量,何来的天下太平!”
“说得好!”
裴旻抚掌而赞。
宇文融的话,让他听得很不舒服,故而也准备与他辩一辩。
但随即他发现杜暹引经论典的能力可比宇文融高明的多,根本用不着自己出手。
周公旦是何许人物?
孔子这辈子最佩服的偶像,孔子一生政治所求,就是恢复周礼。
周礼既是周公制定的。
宇文融一时间脸色阴晴不定。
“好了,这就事论事,出了事情,大家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