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纮一生中对于孙吴集团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为孙策提出了“江都对”;第二,是在孙策死后,劝阻曹操南下;第三,就是向孙权提议迁都秣陵。
“江都对”是江东集团第一个系统的战略方针,张纮在孙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坐南望北”的战略目标,本来孙策最初的目标只是占据吴郡、会稽等地,作为朝廷的外番,为父复仇,而张纮则认为天下大乱,英雄则应该乘势而起,孙策在占据扬州二郡之后,应该进一步控制扬州和荆州,然后凭倚长江,目标至少是齐桓、晋文这个等级。张纮也是东吴集团中最早提出占据长江以南扬、荆二州的人物,毕竟他在和孙策谈这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东吴集团还不存在。
而在孙策死后,江东集团陷入短暂的混乱时期,这个时候继位的孙权急需要稳定内部,而张纮成功的劝阻曹操在此时南下就很关键了,首先曹操当时实力强大,又刚刚在官渡打败了袁绍,是可以抽出手来的,另外曹操还拥有大义,如果曹操借助朝廷的名义再出动足够的军队,会对于孙权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说张纮这次劝谏暂时打消了曹操对于孙权动手的意图,为孙权稳定内部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最后一大功劳就是劝谏孙权迁治所到秣陵,这并没有什么好说的,日后秣陵改名为建业,成为了南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张纮在这一点上极有先见之名。
【历史上的张纮】
姓名:张纮
属性:政治(a…)张纮是江东集团重要的谋臣之一,善于处理政务
谋略(a…)张纮在历史上为孙策补充了“江都对”,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总评(a…)张纮是江东孙氏集团的元老级人物之一,其地位不可以忽视
别名(称号):子纲(字)、东部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官吏、谋士、文学家
官职:长史
家庭出身:徐州广陵士族
生卒:153——》
出生地:徐州广陵郡
主要经历:
153年-193年年轻时游学京都,后拒绝朝廷征召,避难徐州
193年-199年追随孙策,为其补充了“江都对”,后为了联合曹操入朝为官
199年-212年劝阻曹操南下,回到江东为孙权效命,劝谏孙权迁都不久后死去
总结:江东二张之一,和张昭一样同时辅佐了孙策、孙权两兄弟,是江东集团内核心人物之一。
第020章 伏氏之灭()
在“衣带诏”事件之后,曹操和献帝之间关系明朗化,当时站在献帝一边的官员被曹操或诛或逐,整个朝廷都成为了曹操的私有物,献帝刘协因此对于曹操非常痛恨,但自己却无可奈何,他不但没有保住已经怀孕的董承之女董贵人,甚至自己的皇后伏皇后也被曹操派兵诛杀。
刘协当时虽然在明面上还是大汉皇帝,但其实已经完全成为了曹操的傀儡人偶,废掉伏氏后不久,他就让自己的女儿曹节成为了新的皇后。
【伏氏之灭】
伏皇后名为伏寿,她是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伏完,母亲是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伏完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官拜侍中。
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伏寿已入掖庭为贵人,当时她和天子刘协都无错还年幼。
五年后,兴平二年(195),伏寿被立为皇后,其父亲伏完任执金吾,当时汉献帝年仅14岁,伏寿也不过15岁,两人相差1岁。不久,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击打败汉献帝于曹阳,汉献帝于夜晚偷渡黄河到山西境,六宫妃嫔都步行出营跟随。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杀左右侍者,血液飞溅到伏皇后衣上。等到达安邑,汉献帝穿的衣服都烂了,以枣栗为粮,后来多亏张杨等人救济,献帝才能安稳的渡过了一个冬天。
次年,建安元年(196),曹操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其手中的傀儡,徒然守着虚位,当时值宿在大内的警卫侍兵,没有一个不是曹操的旧党羽和姻亲密戚。议郎赵彦曾经向献帝出谋划策,曹操深恶而把他杀了。其余内外不和曹操一条心的,多数遭到诛戮。曹操后来因事入殿中见到献帝,献帝极端愤怒,因说:“您假使能够辅助我,那么就希望你优厚相待;否则的话,就希望你恩爱相加把我抛弃。”曹操大惊失色,磕头求出。旧有的规矩,三公大官领兵朝见皇帝,要让虎贲兵员执锐利武器左右相挟。曹操退出之后,顾盼左右,汗流浃背。自此以后,曹操不敢再这么朝见献帝了。
董承的女儿为贵人,曹操杀了董承,又要求杀董贵人。献帝认为董贵人怀孕在身,连连请予免诛,终不能得。伏皇后看了这个情况,从此心怀恐惧。
伏皇后或者是害怕成为了第二个董贵人,亦或者实在是受不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于是她给她父亲伏完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地图划铲除曹操。
然而在历史上伏完同学和董承完全是两路人,董承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说干就干,怕啥,而伏完则是标准的现实派。
早在朝廷被曹操控制之初,那时任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制同于三公。伏完就认为政权全在曹操手中,自己嫌自己枉为皇上的外戚,于是把印绶缴上,任中散大夫,不久改任屯骑校尉,手中几乎不掌控权力,以避曹操,所以他在接到女儿的求援信后,就压根没有动手的意图,建安十五年(210),伏完去世,其子伏典继嗣,因为伏完本人将这个秘密深深的藏了起来,并且没有一丝一毫动手的意图,所以曹操知道的比较晚,最终没有对伏完动手。
然而在四年后,这个事情还是被曹操知道了,而当时曹操已经被封为魏公,而曹操也早在一年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所以此时的伏皇后就极为碍眼了。
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联络族人对抗曹操的秘密泄露,曹操追查后大怒,便逼着献帝废去伏皇后,并假为策书说:“皇后伏寿,由卑贱而得入宫,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处显位,到现在二十四年。既没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谨慎修身养怡之福,却阴险地怀抱妒害,包藏祸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诏令,把皇后玺绶缴上来,退去中宫,迁往其他馆舍,唉!可悲伤啊!伏寿咎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后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手,统兵入宫逮捕伏后。当时伏皇后紧闭门户匿藏墙壁中,华歆伸手将伏后牵出。
当时献帝在外殿,郗虑坐在他身旁。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回头望着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于是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称当场被杀),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仅仅一年后曹操的女儿曹节就成为了新的大汉皇后。
【衰落的大汉皇权】
建安五年(200)的时候,刘协没能保住自己怀孕的妃子,而到了建安十九年(213)的时候,堂堂的大汉天子连自己的皇后也保不住了。
大汉皇权的衰落起源于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废立君王,此后袁绍企图另立皇帝,而袁术干脆自立为帝,他们两兄弟虽然都最终失败,但对于天子的威严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王允和吕布等人消灭董卓,拨乱反正后,朝廷一度有了复兴的机会,但因为王允的愚昧导致西凉军再一次作乱,而新一代的西凉军领袖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有过之而不及,在他们掌控权力时,天子的权威受到了进一步的伤害。
之后,各路诸侯真心把刘协当天子看的就不多了,除了张杨等聊聊数人外,袁绍、曹操等都将献帝看做了工具,曹操迁都之后,天子实质上成为了其傀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时朝廷已经只知有曹公,不知有献帝,大汉皇权已经衰落到了低点。
那个时候,之所以献帝还能在皇位上坐着,仅仅只是因为曹操不想而已。
第021章 封公进王()
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欲劝曹操加封国公,但遭到了荀彧的阻拦,因此曹操对于荀彧大为不满,遂将其调离中央劳~军,荀彧死后,曹操于次年如愿被封为魏公。
三年后,建安二十一年(216),汉献帝进一步封曹操为魏王,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董昭劝进】
曹操势大之后,作为追随其的老臣董昭就对曹操说到:“应该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
曹操说:“建设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
明公您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家啊。奠定基础的根本在于地和人,应该在这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护卫。明公您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颜上,当年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的‘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话,朱英对春申君说的‘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可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的话,却无法听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
董昭这样说实质上就已经是在劝进曹操~了,曹操后来封公称王都和这段对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212)正月,曹操回到邺城。汉献帝命令曹操在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同年,曹操划割出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等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等县,巨鹿郡的睰陶、曲周、南和等县,广平郡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县以扩充魏郡。
当时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曹操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
据《献帝春秋》记载,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