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凉军势力没落之后,关中地域则被韩遂、马腾等人所吞并。
【交联曹操】
建安四年(199),曹操为了在对抗袁绍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听从荀彧的建议上表任命钟繇为侍中、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权力。钟繇到达长安后,致信马腾、韩遂等人,为他们陈述利弊祸福,马腾、韩遂都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朝廷为人质。
这也标准着以韩遂、马腾为首的原凉州叛军势力对于曹操所控制下许昌朝廷的屈服和认可。
建安七年(202),袁尚派高干、郭援率军数万,与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进攻河东郡,并派使者与韩遂、马腾等关中诸将联合出兵,曹操派钟繇对抗,而钟繇派张既劝说马腾支持曹操。马腾派马超率精兵一万多人,连同韩遂等的军队,与钟繇合击大破郭援等。献帝拜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允许他们开府辟召掾属。
三年后,曹操派张既征集马腾、韩遂等人击败了再次击败了高干、张晟军,斩杀了反叛的卫固等人,平定了河东郡的叛乱。
【入朝】
虽然韩遂、马腾为首的凉州势力对于曹操表示屈服了,但因为他们本身的强大,所以曹操一直想进一步加强对于他们的控制,并不满意于这些质子的诸侯们逍遥于外,而是想让他们慢慢的交出部队和权势,甚至本人亲自入朝来许昌,而曹操也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机会。
建安十三年(208),因部曲间的矛盾,马腾、韩遂二人成为仇敌,韩遂甚至杀掉了马腾的妻子,二人连年交战。到此时曹操派钟繇、韦端前去劝和,并以马腾为前将军,改屯于槐里,假节,封槐里侯。趁这个机会,曹操派出了张既征命马腾,要求他脱离部曲入朝为官,马腾虽已经许诺,但始终忧郁不决。张既恐其生变,乃令诸县储备粮食物资,以备不虞。复令二千石俸禄以上官吏出郊迎接,马腾不得已,乃入朝。曹操表他为卫尉,家属迁至邺城,并表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统率马腾的部曲。
次年,韩遂派自己的女婿阎行前往拜谒曹操,曹操厚待阎行,上表朝廷授阎行为犍为太守。阎行趁机请让他的父亲入朝任职,阎行西还见韩遂,把曹操劝韩遂入朝的话告诉他。并趁机劝韩遂归附曹操,劝他先派一个儿子入朝作为人质。韩遂说:“暂且再观望几年!”后来就派自己的儿子与阎行的父母一起入朝。
此时,虽然曹操没能将西凉完全控制在手中,但对于关中和凉州诸侯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韩遂、马超等诸侯在当时没有大的变故情况下已经基本不会率先进攻曹操~了。
第010章 关中之乱()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为了消灭盘踞在汉中一带的诸侯张鲁,派出钟繇讨伐,同时令夏侯渊出兵支援(注1),但当时曹操麾下的领地和汉中并不接壤,要经过关中才可以,然而这直接威胁到了关中马超等诸侯的利益。
当时马超、韩遂等凉州、关中诸侯大佬认为曹操是准备假道伐虢,遂反。
【关中之变】
据《魏略》记载,当时马超为了拉拢凉州元老韩遂一起反曹,对韩遂说过“之前司隶校尉钟繇,让我进攻吞并韩将军,关东人的话不能再相信了,现在为了抵抗曹操吞并我们,我决定放弃父亲,以韩将军为父亲,韩将军也应当放弃儿子,以超为儿子。”
韩遂的部将阎行劝韩遂不要听马超之言和朝廷对抗,但韩遂却说:“关中诸位将领不谋而合,似乎是上天安排的。”
在韩遂和马超两位大佬带头下,关中和凉州军阀纷纷起兵反叛,当时除了马超、韩遂,还有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人也纷纷响应,至少有超过十名诸侯叛变。他们集结了十万羌、胡、汉人混杂的军队,屯于潼关,准备进攻,弘农、冯翊多个县邑起兵响应,百姓都从子午谷逃入汉中。
在此期间马超还曾拉拢刘雄鸣势力,不过遭到拒绝,他遂被马超率兵击破,后投靠了曹操。
为了平定关中、凉州之乱,曹操先是以曹仁为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曹操告诫众将说:“关西兵勇敢强悍,你们坚守营寨,不得与他们交战。”同年秋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邺城,亲统大军西征。
据《魏书》记载,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关西兵强,擅用长矛,如不是精选的前锋,则不可以抵挡了。”曹操却认为:“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不是在敌人。敌人虽然擅用长矛,我便令他们不能刺,各位看着吧。”
就此,本来是讨伐张鲁的作战变为曹操和关中诸侯的决战。
【易守难攻】
关中在汉末实际上也就是“三辅”,指的是司隶西部的“京兆尹”、“左冯翊”以及“右扶风”,其中故都长安就在京兆尹,这里也一直是秦汉的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
而这里在自古就有“百二秦关”的说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关中的险要地形,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关中历来为四塞之地,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曹操能进攻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
1、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
2、中路:沿大路,经潼关进入;
3、南路:先南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自秦帝国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西汉高祖也依关中的地理优势统一全国。
特别是从东面的中原地区进攻关中,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势,尤其是走潼关。因此,曹操要想击破占据关中险要、兵力强大、战力强悍的马韩集团,硬打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军力对比】
当时曹操军是进攻方,而马韩联军主要以防守为主,不过前期曹仁在曹操到之前在潼关是以防御为主的。
在马韩关中联军内部,马超作为地主是联军的核心发起者,韩遂则是当时的元老,不过他虽然也参战,但是作为支援而来,需要从凉州本土调动兵力,所以总体而言韩遂的兵力可能不及马超,两人各自都应该有超过一万,甚至接近两万的大军(马超多次率本部主力一万多兵出击渡河的曹军),而其他八人都是中、小军阀,其中有记载有梁兴五千人(梁兴曾率本部五千人反击偷渡蒲坂津的徐晃,而他是其中势力较小的一个)。估计侯选、程银、杨秋等中等军阀的兵力在五千—一万之间,后面五个小军阀兵力约各五千人。所以估计关中联军的实际兵力在八万多,甚至可能没有八万,号称十万(这点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载)。
而且他们并不是都在潼关前线,后方估计会有部分兵力。这样实际参加与曹军作战的部队约有六万五千—七万左右。
曹操参战兵力没有记载,根据主要的参战将领和曹用兵的习惯加以分析:参战将领:曹操,自然会带领其精锐的虎豹骑部队参战,兵力五千左右(许禇、曹真、曹休在其中);安西将军:曹仁,曾经在潼关单独对抗马韩联军三个多月,兵力不会少(根据此战后派其统七军讨伐反叛的苏伯、田银),估计有三万人左右;征西护军:夏侯渊,徐晃、朱灵等大将均曾受其节制,兵力一万左右;平狄将军:张郃,兵力五千左右(从破马、韩于渭南);横野将军:徐晃,兵力四千以上(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另外都护将军(或许是厉锋将军)曹洪也很有可能参战,兵力在五千左右。其他:将军朱灵、校尉丁斐等,司隶校尉钟繇在长安,没有部队,未参战。这样一来,曹操的部队总兵力大致在六万—六万五千人左右。因此,这次战役基本也是一场双方兵力相当的交战(注2)。
不过曹操麾下部队有着统一的指挥,而关中诸侯鱼龙混杂、指挥不便,所以总体还是曹操军力更强一些。
注1:同年刘璋因为曹操讨伐张鲁之事请刘备入川北上讨伐张鲁,帮了刘备一个大忙。
注2:后面两篇都是在百科上看到的,不是我分析的,我认为很准确,就借鉴了。
第011章 渭南之战()
历史上关中易守难攻,所以曹操亲自前来之后并没有和马韩联军死拼硬打,而是积极采取谋略,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在潼关拖住敌人,暗中派徐晃、朱灵等将乘天黑渡过蒲阪津,成功占领黄河以西,之后曹操率领大军过河,越过潼关和马韩联军对峙,从而消除了对方的地理优势。
后曹操用贾诩的离间之计,一举击溃关中联军。
【成功渡江】
为了平定关中之乱,曹操亲自领兵西征,与马超的军队隔着潼关对峙。当时曹操拖住马超的部队,暗中派徐晃、朱灵等将乘天黑渡过蒲阪津,占领黄河以西,安营扎寨。
同年闰八月(一说九月),曹军从此渡河,占据北岸和马韩联军对峙。据说曹操将要渡河,他率领部队到了河边,让大军先行,自己和许褚及虎士百余人断后。这时马超率步骑万余,来劫杀曹操,箭矢如雨。许褚对曹操说:“贼兵多,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过河,您也该走了。”于是扶曹操上船,贼兵势不可挡,余下的部队都争着上船,船超重将没。许褚斩杀攀船者,左手举着马鞍来为曹操挡箭,右手推着船渡河。校尉丁斐见情况危急,放出大批牛马引诱贼兵,贼兵争抢牛马,队形大乱,曹操才得以渡过黄河,沿河边向南修筑通道。当日,如果没有许褚和丁斐,曹操就危险了。
马韩联军败退后,占据渭口抵抗,曹操便多设疑兵,暗中用船将部队送入渭水,架设浮桥,乘夜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关中军队于夜间偷袭曹营,曹操派伏兵将他们击败。马超等人驻守渭南,派人送信,以割让黄河以西为条件求和,曹操没有答应。
据《山阳公载记》,当初曹操军驻扎在蒲阪,想要西行渡河,马超听说后对韩遂说:“可以在渭河北岸据守,不到二十天,河东粮食用尽,敌军便自行撤军了。”但是被韩遂的“半渡击之”的计谋代替。曹操后来听闻了马超的计策后,感叹:“马超小儿不死的话,我恐怕连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
另据《曹瞒传》记载,曹操在准备渡河之际,马超率军杀来,当时曹操的前军刚刚渡过,而曹操自己仍然在胡床上不动。张郃等人看情况危机,立刻扶曹操上船。河水很急,驶了四、五里,马超军仍不断追赶、射箭,箭矢像下雨一样,大军都不知曹操安危,十分担心。后来各人见曹操平安无事,悲喜交集,但曹操却大笑:“今日差点被小贼困住呀!”
但是一到南岸,马超的骑兵就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曹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扎营。岸边又都是松软的沙子,更没有办法扎营。娄圭就建议到:“现在天气寒冷,可以用土沙筑城,然后灌进水,水结成冰,坚硬的像铁石一样。城池一夜便可建城。”曹操听取了他的建议,夜里派兵过河用土沙建城。曹军在这座沙城的掩护下,全部渡过了渭水。
曹军渡河之后,从此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控制住了战事的主动权。
【大获全胜】
在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