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三国志-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休在位早期安抚民心,拨乱反正,吴国重新归于稳定,然而在他掌权后期,将朝廷交给濮阳兴和张布,默视权臣当道,后来交趾兵变,蜀汉求援,于内忧外患中去世。

    蜀汉灭亡后,吴国局势也是动荡不安,大臣于是以年长的孙皓为帝,然而孙皓却是当时不折不扣的暴君、昏君,他杀掉了太后,杀掉了丞相,屠戮众多官员,逼反了不少亲族,在位十多年,将吴国弄得乌烟瘴气,最后为司马家所灭。

    【司马家的崛起】

    司马懿是司马家后来能崛起建立晋朝的奠基者,他在高平陵政变后成为魏国的实际主人,并且打压曹氏亲族,平定王凌之乱,为后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上台铺好了路。

    司马炎是司马家的二代领袖,司马懿的长子,他击退了入侵魏国的诸葛恪,平定了丘俭之乱,废掉了意图对付司马家的曹芳,在郭太后的建议下改立曹髦为帝。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炎因为眼伤病重而去世,因为无子,于是将大业托付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则平定了诸葛诞之乱,虽然因为甘露之变大受影响,被迫暂时放弃了晋公和丞相之位,后来司马昭派兵灭亡蜀汉,封为晋王,为其长子司马炎的改朝换代奠定了基础。

    司马炎上台后,效仿曹丕,逼迫曹奂禅让,建立了晋朝,并且后来灭亡了孙吴,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ps:晋朝的内容就不写了,一方面本书是汉末三国志,主要是关于东汉末年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就不准备对于晋朝有过多的涉及;另一方面关于记载晋朝的主要资料《晋书》有点太掉节操了,此书相当的不客观,参考价值不大,所以也不太想写晋朝相关内容了。

    明天开始先弄一下前言部分,正文稍等再进入最后的总结篇。

第001章 三国时期的历史材料() 
现在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历史材料是《三国志》,该书以曹魏为正统,但同时也承认孙吴和蜀汉的独立地位,作者陈寿本人就是蜀晋交接时代的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并且花了将近十年来撰写《三国志》。顶点 S.C更新最快所以《三国志》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最终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正史之一,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在二十四史中评价非常高。

    《三国志》也是从古至今最权威的三国历史材料,这个是没有之一的,而且是历朝历代都认可的。除此之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公认的治学非常严谨,甚至有些到了苛刻的地步,对于一些材料只要存疑他另可不用,但这也使得《三国志》字数太少,内容不够齐全,过简。

    陈寿虽然是蜀国人,但他在该书中并没有表现出立场倾向,使得该书显得非常公正,这是十分难得的。

    但着并不代表着《三国志》完美无缺了,实际上该书也是有不少漏洞的,有些内容和其他历史材料矛盾,于理不通,甚至于本身就自我矛盾,但综合来看,已经没有比《三国志》更好的了。

    《三国志》之后就是裴松之的补注和《后汉书》了。

    裴松之的补注和范晔的《后汉书》基本都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裴松之和范晔也都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两人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材料进行了再次整理,但不同的是,裴松之主要是对内容过少过简的《三国志》添加了其他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补充,其中有很多历史材料也是相互矛盾的,这些都需要辨别;而范晔主要是对东汉时期的历史进行再次编辑整理,涉及了三国前期的历史,但也是根据《三国志》和其他的历史材料进行再次整理归纳。

    其中裴松之补注的历史材料非常多,大多数也是三国同时期人物所流传下来的,这些材料现在已经基本都失传了,只能在裴松之在《三国志》的补注里一见风采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王沈的《魏书》、《魏略》、《英雄记》、《世语》、韦曜的《吴书》、《献帝春秋》等等。

    由于《三国志》在历史上过于权威,完全压过了三国时期其他的历史材料,甚至于三国的官方历史材料都已经失传了,更不要说那些私人编辑的野史了。

    但另一方面《魏书》、《魏略》、《英雄记》、《世语》、《吴书》、《献帝春秋》这些材料要么有很明显的立场倾向,要么是记录不全,甚至兼而有之,和《三国志》差距还是明显的。

    最晚的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了,该书成书时已经距离三国时期有了将近一千年。《资治通鉴》虽然离那个年代远了点,但那时所存留的历史材料毫无疑问要比现在多的多,该书也是在《三国志》、裴松之的补注以及《后汉书》等历史材料上进一步的归纳整理,虽然对于通鉴只有一部分内容是描述三国的,但非常详细,也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这些历史材料中因为《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材料基本都是经历过三国年代那些人物留下来的,所以是属于第一手、基础的历史材料,其中以《三国志》最为重要。在裴松之的补注中也有《汉晋春秋》这一类略晚的资料,不过综合考虑,我个人将裴松之之前的三国历史材料统统认为都是一手材料。

    而《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是后人对于这些基础材料进行再次整理和合理化编辑而成,属于加工过的历史材料,尽管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三国历史,但那时他们拥有的历史材料仍然比我们现代多,所以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相比那些第一手材料而言,也更为完整、具体和合理,矛盾更少,可以作为一手材料的补充和归纳。

    我个人认为要研究三国历史,《三国志》、裴松之的补注、《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都是必看的,而且也必须以这些历史材料为主,其他的选看即可,然后进行筛选归纳整理。

    ps:最近补一些作品相关的东西

第002章 没有节操的《晋书》() 
《晋书》主要记载了司马家相关的事情,对于三国中后期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个人在《汉末三国志》的后文里大量参考了该书的记载内容,然而后期却对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非常的失望,虽然这本书是由房玄龄等名臣编辑的,但在参考的很多篇章中,内容上却具有明显立场偏向,有些地方甚至不惜篡改一手材料,没有相应的下限和节操,远不如早先的《后汉书》以及后来的《资治通鉴》严谨。顶点 S.C更新最快

    这里大量对比一下相关一手材料和《晋书》中记载的直接区别。

    首先是《晋书宣帝纪》和其他一手材料之间的对比。第一处在诸葛亮北伐第一次对抗司马懿时。

    《晋书》中记载是:张劝帝分军往雍、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而《汉晋春秋》里面记载是:欲分兵驻雍、,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晋书》中有关于张第一次劝谏的事情,却没有第二次的相关记载,在军事方面也是记载以司马懿的完胜而告终,战果是“俘斩万计”,这个战果并不小了,如果是真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一次惨败了,而在《汉晋春秋》里面,诸葛亮的战果也只有甲首三千级罢了。

    第二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

    《晋书》里面记载的是: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但在《三国志郭淮传》相关记载是: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也就是说《晋书》将功劳都归于司马懿,至于郭淮就被无视了。

    第三处是诸葛亮去世后。

    《晋书》里面记载的是: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汉晋春秋》里面记载的则是: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晋书》里面为了衬托司马懿的形象,结果却是反而打了自己的脸,前面刚说帝以穷寇不之逼,后文司马懿就信誓旦旦的强调确定诸葛亮已死,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第四处是曹爽掌权司马懿称病后。

    《晋书》里面记载的是:“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这句话个人认为纯粹是编者脑补的,很简单的事实,曹爽幽禁郭太后,是在司马懿称病之前,还是在司马懿称病之后啊,还遂有无君之心,早有了好不好。

    第五处是高平陵政变时。

    《晋书》里面记载的是: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