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寿对此也评价道: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曹睿后世最大的遗憾就是辅政大臣之事,他最后选择司马懿和曹爽的确是出了大问题,这不可否认,但要明白这两个人选并不是曹睿本来准备好的人选,而是因为刘放、孙资等人儿临时改变的人选,曹睿中途也一度反复过。如果不是曹睿病重,判断力和掌权力有所下降,给了刘放等人可乘之机,魏国就算国力会有所衰落,但国运至少还会延迟下去的。
黄初七年(226)曹叡即位后,尊郭皇后为皇太后,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为阳平王。
太和三年(229),曹叡追尊在东汉桓帝时当过大长秋的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太和六年(232),曹睿的爱女曹淑,未满月而夭折。曹睿追封其为平原公主,谥为懿,在首都洛阳建立祭庙,埋葬南陵;下令让母亲甄氏已亡故的侄孙甄黄,跟爱女合葬,追封甄黄侯爵,并给他设立继承人,继承他的爵位。
在三国时期,曹睿虽然掌控魏国攻击**不是很强,但至少无懈可击,没有给孙权和诸葛亮什么机会。
曹睿在掌权期间,挨打的多,反击的少,防御工作却都做的很出色,将帅的人选方面也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石亭之败说实话也是曹休自己独断专行造成的,像司马懿等人就听从曹睿命令退兵了没有事情,是曹休自己不愿退兵才一败涂地的。曹休、曹真、司马懿、张郃以及满宠,都是曹睿时期几位主要统帅,早先曹休、曹真等人凭借宗室声望并不是很听从调遣,所以曹魏还是有些漏洞,后来曹睿对于曹魏掌控越来越强,诸葛亮和孙权也更加占不了什么便宜了。
在当时曹睿是非常适合曹魏的一代领导人,他保持了曹魏的国力优势,并且不冒险,不冲动,不给对手机会,虽然本人没有亲自带兵的战绩,但调兵遣将方面一点不差,虽然当时曹魏对手多,但都很难造成威胁。
曹睿时期的曹魏不仅拥有着强大的国力,还有着优秀冷静的君主,虽然诸葛亮和孙权等多人联手,但也很难讨的了好,毕竟曹魏本身的实力就在哪里,诸葛亮等人说到底还是人,又不是神,最终无法突破曹魏的任何一道防线。
曹睿作为当时曹魏的总boss,基本是无法打赢的。毕竟人家不犯错,不给你机会,实力还强,没法打啊。
姓名:曹睿
属性:领导力(a)曹魏帝国的二代皇帝,有着出色的表现
统率(b)曹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的直接表现,但调兵遣将,统略能力很强
谋略(b)作为一代君主,曹睿个人有着很强的判断能力
政治(b)政治方面曹睿也很强
总评(s)曹睿不仅击破诸
葛亮和孙权等人灭亡曹魏的希望,还间接灭亡了曹魏
别名(称号):曹元仲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诗人
谥号:明皇帝
庙号:烈祖
陵墓:高平陵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家庭出身:曹氏家族
生卒:204……239
在位:226……239
出生地:可能在冀州邺城
主要社会关系:父亲(曹丕)养子(曹芳、曹询)
主要经历:
年早先得到祖父曹操喜爱,但父亲曹丕对于曹睿略有意见
年熬死诸葛亮,击退孙权,保证了曹魏的强盛
年收罗美人,大兴建筑,略微昏晕,派司马懿平定辽东
总结:曹睿的确是明主,但曹魏也可以说是毁在他手里。
ps:最后一卷明天开始了,计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魏国实质灭亡、蜀国灭亡、晋代魏、晋灭吴以及总结与其他
注:
六月壬申,诏曰:“有虞氏画象而民弗犯,周人刑错而不用。朕从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风,邈乎何相去之远?法令滋章,犯者弥多,刑罚愈众,而奸不可止。往者按大辟之条,多所蠲除,思济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而郡国毙狱,一岁之中尚过数百,岂朕训导不醇,俾民轻罪,将苛法犹存,为之陷阱乎?有司其议狱缓死,务从宽简,及乞恩者,或辞未出而狱以报断,非所以究理尽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其布告天下,使明朕意。”
第001章 年幼的曹芳和掌权的曹爽()
曹芳,字兰卿。明帝无子,抱养了齐王芳和秦王询。因为此为宫中的秘密,无人知其底细。历史上关于曹芳身世猜测的很多。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他在曹睿死后开始掌控朝政大权,打压司马懿,最终成为了曹魏一代权臣。
曹芳和曹询都是曹睿的养子,二者年龄相差不大,曹询比曹芳大一岁,出身都不是很清楚,曹睿死时,他们都不到十岁,曹询后来在十三岁死去。
关于曹芳的出身在《魏氏春秋》里记载:或云任城王楷子。认为曹芳可能是曹彰的后代,我个人认为曹芳也有可能是曹宇的后裔,毕竟曹宇和曹睿关系很好,曹宇还曾经一度差点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首。
现在有些人认为曹芳可能就是曹睿的后代,只不过因为司马家的故意打压才变成了养子,这个看法个人觉得可能性很低。首先如果曹芳真是曹睿亲儿子的话,曹睿不可能瞒着的,曹芳于太和六年(232)出身,当时曹睿正是春秋鼎盛,司马家对于这方面根本没有影响,而且曹睿后来还准备以燕王曹宇为辅政大臣,如果曹芳是亲生的,曹睿没有可能让藩王掌权的。曹睿还是快死前才确定了曹芳为皇太子,而不是年长的曹询,如果二人都是曹睿亲生的,那太子之位明显应该是曹询的,如果只有曹芳是亲生的,那他应该早就被确定为继承人了。
曹芳在景初三年(239)正月被任命为皇太子,并且曹睿去世,曹芳很快就继位了,这一年曹芳年仅八岁,所以根本无法执政,朝中大事都只能交给以曹真和司马懿为首的大臣们管理。当时朝廷传诏大赦天下,尊郭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
在曹芳继位之后,朝中大臣们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罢修宫殿,释放奴婢,这个事情在曹睿执政时期就已经非议很多,曹睿死后,大臣们借助年幼的曹芳下诏直接全部停止。
当时少帝曹芳下诏说:“我以幼龄继承先帝之基业,内心充满孤独无靠的忧愁,无从诉说。大将军和太尉遵照先帝的遗嘱,共同辅佐我执掌朝政,还有司徒、司空、冢宰、元辅统领百官,维系了我曹氏江山社稷,加上朝中各位公卿大臣们都齐心协力,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高兴。现在各项准备动工的宫殿台阁,遵先帝遗诏一概罢免,官府及公卿府中六十岁以上的奴婢,放他们出去做一般的平民。”
曹芳继位的第二年(240),改年号为正始。因为曹芳继位后年龄太小了,所以曹魏大权就此长期失落在外,曹芳也是曹魏第一位没有实权的君主。
曹爽在曹睿死前的关键时刻背叛了曹宇等人,被曹睿任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睿还将将太子曹芳交托给曹爽和司马懿,命令二人共同辅助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继位后,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在曹爽上台之前,他除了是曹真的长子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功绩和政绩,也没有展现过什么过人的能力,反而曹爽得到大将军之位的过程是很不光彩的,从中就可以看出曹爽本人的**很强,能力一般。
在魏明帝临死之时,虽然已经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但认为还应该有良将来辅佐,又让曹爽在病床边接受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结果曹爽认为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加授伏波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把孙礼给打发出去了。
曹爽在打发走孙礼之后,身边则聚集了毕轨、邓扬、李胜、何晏及丁谧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明帝厌恶他们虚浮不实,都加抑制而不录用。曹爽却一向与他们亲近友好,到掌权辅政,马上引荐提升,成为心腹。
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渐渐的曹爽就露出本性了。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欲使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就向天子提议,让司马懿徙为大司马。朝臣议论以为前后两任大司马都在职死亡,于是以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军权。
当时少帝下诏说:“太尉办事正义,为人正直,尽忠朝廷已历三代,曾南擒孟达,西灭蜀虏,东破公孙渊,战绩卓著,功盖天下。现提升太尉司马公为太傅,掌握节制全国兵马都督军事的官职依旧。”同时曹爽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一职,不过在《三国志·三少帝纪》里面记载,曹芳之后是命征东大将军满宠为太尉,《三国志·满宠传》里则记载在明帝景初二年(238)满宠就已经升为太尉,记录相互矛盾。
曹爽还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曹爽兄弟于是完全掌握京师禁军;他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
而曹叡在位时嫌其浮华而弃用的一部分毫无声望的闲人,如任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全被曹爽招为心腹,并担任朝中要职,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且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权柄;同时令尚书奏事时先向自己汇报,由自己权衡轻重后再询问司马懿,其后渐渐连询问司马懿对政令的看法都不做了,开始自专政事。
就这样曹魏大权逐渐集中在了曹爽手中,曹爽开始成为曹魏实际上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曹爽慢慢被权欲冲昏了头脑,最终迈向了没有回头之路的深渊。
第002章 孙吴来袭()
在曹丕死后,江东对于曹魏的攻势从未停止,嘉禾六年(237),全琮、朱桓等人袭击六安,未能攻克。赤乌二年(239),孙权派遣羊瞆、郑胄、孙怡等人前往跨海袭击辽东。赤乌四年(241),孙权更是发兵大举北伐,最终被司马懿、王凌等人击退。
嘉禾六年(237),孙权先是派卫将军全琮袭击六安,未不能克。后魏国庐江主簿吕习请求吴国派大军前往,准备打开城门为内应。前将军朱桓与卫将军全琮一起率军前往迎接吕习。军队到达后,事情败露,部队应当返还。庐江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左右,宽三十多丈,深**尺,浅地方四五尺,各部全部渡水离去,朱桓亲自断后。当时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