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武都、阴平二郡从地理上来说也更为容易为蜀汉所占据,因为汉中的阻隔,两郡都和长安无法直接沟通,阴平可以说本来就是益州的,而武都实际上也更为偏向南方,当年刘备夺取汉中后,曹操就因为如此不得不放弃二郡。
两郡本身也被蜀汉控制多年,所以人心等方面蜀汉也更有着优势,曹魏刚刚占据不久,扎根不深,所以夺回的难度相对较低。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诸葛亮顺利的夺回了武都、阴平二郡。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诸葛亮虽然夺回了两郡,却也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的能力了,毕竟冬天刚刚过去,补给的问题还并没有解决。
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之间的时间间隔是非常短暂的,基本上诸葛亮刚刚从前线退下,可能就过了一个春节,速度就再次发动了一次作战,并且最终取得了一次胜利。
这次作战的胜利也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是诸葛亮北伐的一次转折点,标志着蜀汉集团对抗曹魏集团开始由下风转入上风,从战果也可以看出来,第一次北伐三战皆败,可能还丢失领土,第二次北伐虽然无功而返,但消灭了追击了王双,至少有一个人头功,第三次北伐收复旧土,算的上一个不错的胜利了,至于蜀汉和曹魏的第四次交锋,只能说战果更好了。
而且此次作战的胜利也大大的鼓舞了人心,增加了士气,更为重要的还是保证了北伐方针的继续施行,使得蜀汉集团从前两次北伐失利的阴影下走了出来。由于两次北伐时间相隔极为短暂,可以想像蜀汉内部反对派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怎么贬斥诸葛亮,就已经收到了新一次北伐胜利的消息,这也都大为减缓了蜀汉内部的争斗和消耗。
注1:武都和阴平二郡丢失的时间应该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但目前我个人还没有找到具体的资料证明。
;
第027章 曹魏的反击()
诸葛亮连番北伐,虽然重新夺回了武都、阴平二郡,但也因此激怒了曹魏集团,其中以曹真为首的雍州将领们就准备报复诸葛亮,讨伐汉中。
然而曹真的出击政策因为各种原因在洛阳朝廷内遭到了很大的阻碍,差点夭折,曹真最终是强行发动一次针对汉中,针对诸葛亮,针对蜀汉的讨伐战。
【曹真的心里优势】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曹睿以大将军曹真镇守雍凉对抗诸葛亮,所以在诸葛亮北伐前期,他实际上的对手就是曹真,和《三国演义》中的记载不同,两者并没有直接交锋,占据上风的毫无疑问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大将军曹真。
而且曹真在发动南伐之前,他对于诸葛亮是有着很大心里优势的。首先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不仅亲自领兵击退了赵云等人,还派遣张郃在街亭击败了马谡,从而迫使诸葛亮退兵;第二次北伐时,曹真不仅在早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诸葛亮会来夺取陈仓,还派遣郝昭等人防御在此做好了准备,诸葛亮确实出兵后,又派费曜等人率军来救,诸葛亮久攻不克,再次无功而返。
也就是说曹真和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兵锋相对,但两次间接交手都是以曹真大获全胜而告终的,所以在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军曹真是一点不惧蜀汉丞相诸葛亮的。
诸葛亮虽然第三次北伐成功了,但这点也不怪曹真,毕竟武都,阴平两郡本身就离蜀汉近,难以防守,没有汉中的屏障,当年曹操都不得不将这两郡丢给刘备,更何况是曹真。
然而曹真作为曹魏的大将军能就此罢休吗,他又不怕诸葛亮,他为什么要容忍诸葛亮?所以曹真要讨伐诸葛亮,夺取汉中,乃至攻取蜀地,消灭蜀汉。
汉中是蜀汉的门户,也是长安联络武都、阴平等郡的连接口,只要夺取了汉中,蜀汉就很难在防御武都,阴平两郡,曹魏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也会大大增强,更何况汉中还是益州的门户,此地如果在曹魏手中,那么魏军将会进可攻,退可守,从此彻底掌控对蜀战争的主动权。
所以说曹真讨伐诸葛亮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胜利了,前两次北伐诸葛亮损兵折将,间接都被曹真给虐了,所以曹真大爷大度就不找他茬子了,问题是诸葛亮第三次居然成功了,这不是打驻守在西部的曹真的脸吗?
这能忍吗?这不能忍啊!所以曹真的回答是:“干~他娘的!”
【艰难的出兵】
历史上曹真这一次讨伐汉中的军事行动是非常不顺利的,可以说从头到尾都不顺利,在曹真提出这个事情之后就一波三折,引来朝廷内部的广泛讨论,其中以司空陈群为首的数人,多次阻挠曹真的出兵计划,使得这次军事行动差点早夭。
太和四年(230),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同时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升为大将军。曹真上表认为蜀汉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给予还击,分兵几路前去攻打,一举消灭蜀国。
明帝曹睿一开始可能准备答应,但后来被司空陈群知道了。陈群认为当年曹操到阳平攻张鲁,已经多收豆麦以增添军粮,然而张鲁未下而军粮犹乏。如今既无别因,而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粮草必会受到钞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则劳损战士,这些都是不可不熟虑的事。曹叡便依从陈群所议,结果曹真的计划就这样被否决了。
然而曹真并不甘心,陈群不是说从斜谷出兵不行吗,那就换从子午谷出兵。然而子午谷也不好走,于是陈群又再次陈述了出兵的种种不利因素,并且谈了如果真的出兵,自己对军事调度等方面的看法。曹睿这一次并没有直接否决曹真的提议,而是把陈群的上疏直接交给了曹真参考,让他考虑一下,结果曹真却据此诏书随即出动,直接把生米煮成了熟饭。
历史上曹真出兵讨伐蜀汉之所以会受到朝廷内部的阻碍,一方面是因为汉中易守难攻,地势险峻,又有蜀汉大军驻守,诸葛亮亲自坐镇,难以攻克,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和党争关联不大,陈群之所以阻止曹真出兵,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更为主要的是陈群可能害怕曹真成为第二个曹休,毕竟曹休的前车之鉴并不远啊。
曹真选择出兵讨伐诸葛亮的时间点其实比较敏感的,就在石亭之败两年之后,洛阳的大臣们还没能完全从曹休死亡的阴影走出来,而曹休是大司马,曹真也是大司马,曹休是数路伐吴,曹真是数路伐蜀,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很多。
但对于曹真而言,他实际上并没有把诸葛亮太放在眼中,他有着这个自信,并且还有着支撑自己信念的能力,曹真的地位不仅仅来源于自己的姓氏,更来源于自身的能力。曹真在曹操麾下时已经崭露头角,在曹丕时期更是战功赫赫,曹睿前期曹魏南以曹休对抗孙吴,西以曹真对抗诸葛亮,面对诸葛亮的数次来袭,曹真的表现基本无懈可击。
所以面对诸葛亮的数次来袭,曹真要做出反应,他要报复的不仅仅是诸葛亮一人,更是整个蜀汉。
而面对朝廷内陈群的阻碍,明帝曹睿模棱两可,曹真可能并不在乎,陈群地位虽然高,但也不过是一个文臣,没有多少领兵作战的经验,而曹睿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尚且年少,经验不足。
曹真作为曹丕托付四位托孤大臣之一,曹休死后曹魏集团的第二人,军事上的最高统帅,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着绝对的自信,也有着足够的能力,他相信自己不是第二个曹休,相信自己能打败诸葛亮,甚至能消灭蜀汉,所以曹真要出兵伐蜀,甚至无视曹睿的态度也要出兵伐蜀。
因为他是曹魏大司马曹真,他无所畏惧!
;
第028章 第四次交锋!()
太和四年(230),曹魏以大司马曹真为首,包括大将军司马懿等人率领数路大军出击,攻取汉中,讨伐诸葛亮,然而这一战却无疾而终,曹真赶了一个月的路都没能看见诸葛亮就被迫退军了。
而在蜀汉方面,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等人再次北伐,并且击败魏军的了郭淮、费曜等人,这也是诸葛亮时代蜀汉第四次北伐,其中诸葛亮本人并没有亲自北上。
【曹真来袭】
历史上曹真出兵方向从曹魏方面记载来看,应该是从子午谷讨伐汉中,不过在《蜀志》里有其他的记载,和《魏志》并不一致。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三国志·后主传》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三国志·曹真传》
《蜀志》支持曹真从斜谷路线讨伐汉中,曹魏分三路大军讨伐,分别由曹真、司马懿、张郃率领。而《魏志》认为曹真是从子午谷出兵,曹真率领一路,司马懿率领一路,其他将领分别从斜谷道,或者从武威出兵讨伐诸葛亮,也就是说曹魏至少分兵四路讨伐。至于当时情况具体什么样,目前已经不好确认了。
不过有一点很明确,曹真这次出兵,规模是很大的,军事最高统帅曹真和司马懿均亲自出马,曹魏集团可以说是倾囊而出。
在蜀汉方面,诸葛亮早在建兴七年(229)冬,也就是第三次北伐后成功不久,曹真还没有回到洛阳之前,诸葛亮就开始迁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这也表示诸葛亮很可能早已经预料到了曹魏可能的反击,并且做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得知曹魏大规模出兵后,诸葛亮一方面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另一方面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请求支援。
【被迫退兵】
因为各种原因,曹魏虽然多路讨伐汉中,但实际上双方交锋的次数并不多,记载比较明确的只有曹魏先锋夏侯霸那一路。
据《魏略》记载,因为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蜀汉所击杀,所以夏侯霸常常咬牙切齿,立志要为父亲夏侯渊报仇雪恨。当时曹魏一路大军从子午谷出发,以夏侯霸为先锋。夏侯霸率军前进至兴势围(地名)。当夏侯霸安营扎寨在曲谷中,蜀汉在得知魏国先锋是夏侯霸很快派兵对其进攻。夏侯霸第一次独立作战就不利,幸好夏侯霸还有几分镇定,亲赴鹿角前指挥,积极防御从而等到援军到来,并最终解围。
曹真率领大军出兵后,因汉中艰险,会逢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陈群、华歆、杨阜以及王肃等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诏撤退,司马懿自西城凿山开道,水陆并进,沿沔水而上,到达朐月忍,打下新丰县。大军屯驻丹口,也遇雨回师。其他将领也陆续撤退,此次军事行动就这样无果而终。
当时曹魏集团内部反对曹真继续作战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不仅早先就劝阻曹真出兵的司空陈群再次上书以为应宜诏曹真还师,少府杨阜、太尉华歆(注1)等人也上疏反对继续北伐,明帝曹睿看到曹真停滞,认为大势已去,遂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诏令曹真等人回朝。
当时朝廷内部之所以会掀起如此之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