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的机会】
和刘备不一样,曹操是绝对有机会一统天下的。
早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已经基本控制北方,又因为刘琮投降占据了荆州,此时可以说曹操已经一统在望,其他诸侯对于他而言基本没有什么威胁了,刘璋暗弱守在益州,孙权虽然强,但已经被半包围了,韩遂、马超实力较弱,名义上也对朝廷服从,辽东公孙更谈不上威胁。
曹操却在这种大好局势下葬送好局,不听贾诩之言稳住荆州就发兵顺江而下,明知南方可能瘟疫却不做防范,遭遇周瑜等人后,也知道黄盖可能是诈降却随意不理,最终惨败赤壁,江陵也被夺走,曹操没有珍惜这次跨过长江天险的机会,之后在孙权那边吃了数次亏。
第二次明显的机会曹操是夺取汉中之后,当时刘备和孙权正因为荆州之事差点决裂,汉中是益州的门户,益州本来就是刘备抢夺的,刚刚占据,根基不深,而曹操又有大义,所以当时益州动荡不安,曹操如果趁机南下,很可能就将刘备驱逐出去了,然而曹操却得隆不望蜀,坐视机会丢失。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外交烂、得意忘形、战略失误、年老丧志、后期智囊缺乏以及出身因素等等,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亲族压制”。
(1)亲族压制。这个词简单可以理解为任人唯亲,不过亲族压制的现象在很多诸侯中都有,像袁绍任命自己子侄为各地刺史,孙家亲戚也在江东占据高位,所以在曹操麾下曹氏和夏侯氏也都很吃香。
但在袁绍麾下麴义作为外姓将领可以率领一只大军讨伐公孙瓒,孙权麾下周瑜、吕蒙、陆逊也都能独自率领主力部队出战,这点在曹操麾下是基本没有的,像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人最多率领一些部队去平定叛乱,像发动大规模作战的指挥和这些外姓将领基本没有关系,要么是曹操亲自上,要么曹操的亲族上统兵,像头次讨伐汉中、平定凉州就由夏侯渊领兵,征讨关羽曹操也是派曹仁带兵。
而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中对外统兵大将只有自己亲族的并且最终一统天下的有几个人呢?一个没有!一统天下的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麾下基本都以外姓将领为主。
而且曹操麾下外姓将领自己带出来的很少,张辽、徐晃、张郃都是后来投靠曹操的,于禁是王朗推荐给曹操的,只有乐进是曹操带出来的,但乐进的能力和地位又如何呢?这一点曹操就远不如江东孙氏了,人家亲族也多,但三世的老臣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等数位,后期之秀也有吕蒙、陆逊等人。
亲族压制的现象在曹操时期已经比较明显,曹氏、夏侯氏的将领不仅多,还地位高权力大,外姓将领机会少,很难出头,在曹丕时期这种现象更是达到了顶峰。说到底,亲族虽然忠心强,但能力得不到保证,想要一统天下,麾下将领们的能力必须强。不过将领能力强,你不用也没用。
君不见,后期灭亡蜀国的将领是邓艾、钟会,灭亡吴国的是贾充、王濬,其中有一个姓曹、姓夏侯、姓司马吗!
(2)外交差。曹操在正史上不屑于外交手段,使得很多事情都事倍功半,这点在前文已经详细谈过,不多说了。
(3)战略失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将重心放在占据长江天险的孙权身上却忽视了刘备,让其得以趁机发展起来,之后更是逼反了本来已经半附属的韩遂、马超等人,这绝对是战略上的失误。
(4)出身因素。曹操出身宦官家族,所以世人对其评价不会太好,不过曹操所作所为本来就没什么好名声,所以影响实际上有限,毕竟人家朱元璋还乞讨出身,照样一统天下。
(5)年老丧志。曹操在年龄大了之后,野心有所衰退,占据汉中后不得陇望蜀,满足于初步战果,孙权等人劝进之时也没有趁机改朝换代,反而表示自己该为周文王。
(6)得意忘形。这点是曹操老毛病了,太过于一帆风顺,曹操就容易得意忘言,然而功亏一篑,南阳之战和赤壁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7)后期智囊缺乏。这不是说曹操后期身边没有顶级谋士了,在荀彧、荀攸、郭嘉之后,曹操身边还有着贾诩等人,然而贾诩不受重用,刘晔、司马懿等人位低言轻,曹操往往独断专行,结果就是曹操身边明明谋士如云,却没有多少人的意见被采纳。
现在很多人认为刘备、诸葛亮没能一统天下非常的可惜,但实际上蜀汉离这个目标一直是很遥远的,真心谈不上可惜,然而曹魏集团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势力却没有能一统天下才是真的可惜,这不仅在曹操,在曹丕时期也是一样的,其他人是没有机会,他们是真心的把机会给浪费掉了。
ps:中秋回去了,现在已经回来了,更新不用担心的,明天恢复正常
第111章 压倒性的人才优势()
在三国时期,曹操在人才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点可以统计一下当时军事、政治、谋略评价顶级以上的人数。
【曹操方面】
曹操麾下当时包括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董昭、刘晔、司马懿、张辽、徐晃、曹真、满宠、钟繇、陈群等十三位单项评价顶级以上的人才。
荀彧(政治a,谋略a)(注1),荀彧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之一,同时还长期居中持重,帮助曹操管理政务,其政治水平也非常高。
荀攸(谋略a),荀攸后期是曹操的谋主,在官渡之战时有着极为出色的发挥,后来还力劝曹操先伐北方,最终平定袁氏。
程昱(谋略a),程昱是曹操早期谋士之一,在曹吕兖州之战中劝阻曹操投靠袁绍,还曾经极有先见之名劝曹操除去刘备,因为性格问题,后期有所沉默,长寿活到了八十岁。
贾诩(谋略a),贾诩在投靠曹操之前已经名震一方,不过曹操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重用贾诩,但就算如此贾诩在曹操麾下也偶尔有着出色的发挥,曾经利用离间计大破马韩联军。
董昭(谋略a),董昭在历史上被不少人所忽视,但实际上董昭在谋略方面不亚于曹魏五大谋士,曹操就是听从其计成功迁都许昌。
刘晔(谋略a),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刘晔无愧于顶级谋士之一,不过在曹操时期,刘晔地位还是比较低,表现有但不多。
司马懿(谋略a,政治a,军事a),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已经初步表现出了自己谋略才能,不过此时还不是他的舞台,在曹丕之后,司马懿才逐渐成为了曹魏的主角。
张辽(军事a),张辽原来是吕布麾下将领,之后归顺曹操,在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时,威震逍遥津,声势达到顶点,他本人的军事极为出色,战功很多。
徐晃(军事a),徐晃和张辽一样,也是从其他诸侯麾下转投曹操,其军事能力并不在张辽之下,在汉中之战和襄樊大战中表现都非常不错。
曹真(军事a),曹真在曹操时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不过此时还不是他的舞台。
满宠(军事a),满宠在曹操麾下时还未能尽情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曹真时期,他在南方开始出头,曹睿时期,他已经成为曹魏的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数有战功,将孙权挡于门外。
钟繇(政治a),钟繇被荀彧推荐,长期坐镇关中,安抚韩、马等诸侯,并且很有政绩,当时钟繇已经将马腾请去了朝廷,韩遂也快了,不过后来曹操准备出兵汉中,逼反关中诸侯,白费了钟繇的一番努力。
陈群(政治a),陈群虽然因为九品中正制而出名,不过他本人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后来是曹丕留给曹睿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其他方面】
在同时期,当时包括董卓麾下的徐荣,袁绍麾下的沮授、麴义,刘备麾下的诸葛亮、关羽和法正,袁术麾下的孙坚、孙策,孙权麾下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仅有十二个人。
徐荣(军事a),徐荣是董卓麾下已知的中郎将之一,曾经一度连虐曹操和孙坚,后期因为部下叛变战死。
沮授(谋略a),沮授原来可以说是袁绍麾下的二号人物,是三国时期第一位提出宏观战略“冀州对”的谋士,并且第一个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思想,后来七度为袁绍进谏,都在未来被证明正确,然而袁绍就是不听。
麴义(军事a),原始韩馥麾下,后来和袁绍勾结背叛韩馥,历史上麴义出身于凉州,军事能力极强,数度击败公孙瓒,后来因为自恃功高而骄纵不轨,被袁绍所杀。
诸葛亮(谋略a,政治a,军事a),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已经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谋略和政治能力,军事才能也有所展示。
关羽(军事a),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在襄樊大战中关羽以少敌多,以弱击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来为孙权所忌惮,被其派兵袭取后方而兵败丧命。
法正(谋略a),法正先是在刘璋麾下,经过张松的推荐得见明主,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占据汉中,虽然性格有些偏颇,不过能力出色。
孙坚(军事a),孙坚是三国时期的名帅之一,先是在朱隽麾下任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讨伐董卓时三战三捷,一度夺回旧都洛阳,后来南下征讨刘表,包围襄阳,却因为大意中伏而死。
孙策(军事a),孙策虽然最终和袁术决裂独立,不过他在早先已经展示了相当的军事才能,击败庐江太守陆康,大胜扬州牧刘繇。
周瑜(军事a,谋略a),周瑜是三国正史上唯一一个全胜将帅,自从出道以来,百战百胜,无一败绩,追随孙策、孙权作战全胜,自己领兵在赤壁击溃曹操,在江陵击退曹仁,然而英年早逝。
鲁肃(谋略a),鲁肃在历史上为孙权提出了“榻上对”,后来是孙权对抗曹操、联合刘备的关键性人物,主张“连刘抗曹”。
吕蒙(军事a,谋略a),孙权麾下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帮助孙权先是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来袭取南郡,击杀关羽。
陆逊(军事a、政治a、谋略a),陆逊在曹操时期已经开始冒头,很快就成为了孙权麾下新的领军人物,出帅入相。陆逊的儿子陆抗实际上后世评价也很高,不过他出生时曹操早已经去世。
【没能一统的遗憾】
曹操作为三国第一人,麾下拥有着众多的人才,甚至可以与其他诸侯联合相比,他麾下优秀将领不计其数,其智囊团更是其他诸侯加起来也不能比的,更不要说沮授、麴义、孙坚几人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际上对曹操造成过威胁,这十二个人中短命鬼还占据了大多数。
曹操后期不仅在人才方面,在军事、经济、领土、人口等各方面都是占据了绝对的上风,然而曹操就在这种情况下都还没完成一统,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人,这是很不应该的。
注1:这点有些人还没有写总结,所以不管a+…都写作a,这里主要谈诸侯麾下的人才,所以一般不涉及诸侯本人。
第112章 汉室宗亲()
在三国时期,汉室宗亲的数量并不少,其中比较出名的都有刘虞、刘岱、刘繇、刘表、刘焉、刘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