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于外军依靠比较先进的夜视仪器进行夜间行动,我军的夜间主要分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开大灯,进行夜间驾驶。
第二种,是利用夜光红外夜视仪进行夜间驾驶。
根据训练计划的安排,今晚进行夜间驾驶训练,主要采用利用红外夜视仪的方式。
杨文斌登上坦克,戴上红外夜视仪,开始观察。
与白天相比,通过红外夜视仪看去,外面熟悉的场景都变了颜色。
物体和地貌,变成了浅绿色,物体阴影和潮湿的地方,却变得接近黑色。
而且,地形判断起来,也很是费劲。
由此看来,夜间驾驶,判断处置情况还是比较困难的,不太容易根据地形而及时正确的操纵坦克。
通过夜视仪,杨文斌观察了熟悉的驾驶训练场地,在夜视仪里,土岭的形状看得较为清楚,坡面上端比下端明亮,上下端亮度度差,坡越陡,越明显。
从夜视仪中看,垂直壁的明亮度比土岭还高,棱线上的空间是一片黑影,界限较为分明。而上坡时,缓上坡,亮度与平地相似,不太容易分辨。
平时看起来一目了然的壕沟,在夜色下,显得两边明亮,中间夹有一条黑影。
而白天经过的水沟,里面的积水变成了墨绿色,没有反光。
杨文斌,又观察起了道路。
在夜视信仪下,两边高起或者两边低下的道路看的很清楚。
到了开阔的空地,很多履带印的野地,无明显的地貌,很容易迷失方向。
由于是训练,助教仍是坐在坦克舱盖的上面,在万一方向偏了时候,对驾驶员进行提醒。
杨文斌关了大灯,戴上了夜视仪,驾驶着坦克,他沿着白天熟悉的道路,在夜视仪的指引下,先在平地上,跑了几百米的百米增减档,然后,越过土岭,对正车辙桥,在起伏地颠簸,体验了一圈红外夜视驾驶,停了下来。
第七十七章 悲恸,出师未捷身先死()
训练仍在紧张地按计划进行着。
在训练和作战中,坦克会经常遇到天然的和人工设置的各种障碍物或狭窄通路,造成行动困难,还有可能使坦克造成损伤。
因此,熟知限制路和障碍物驾驶规则,掌握驾驶要领,正确而迅速的通过各种限制路和障碍物,充分发挥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顺利完成训练、作战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凡是地貌、地物等构成的限制坦克运动的狭窄通路叫限制路,比如,地雷场通道、林间通路、居民地内的胡同、隧道、桥下通路等。
在坦克驾驶训练中,通过限制路驾驶训练,一般是通过设置各种杆式限制路,其目的是训练驾驶员准确的对正方向,正确的判断坦克转向时机和转向角度,善于观察判断情况,提高驾驶技能。
杨文斌觉得,在限制路驾驶中,最难的是直线桩间限制路。
他现在清晰的记得,自己第一次过限制路的情景。
当坦克在限制路前约三十米的时候,他用“框套法”概略对正方向,距限制路约十五米时,用“三点一线法”精确对正方向,高速接近限制路。
之后,根据运动速度和地面阻力情况,进行联合制动,在距离限制路四至五米时换入一档。
然后低速平稳驶入限制路,同时,用“三点一线法”继续观察,采用第一位置转向,短促修正方向。
当前甲板距中间杆儿约二至二点五米的时候,开始第一次制动转向,至一侧稍偏离中间杆时停止。
待坦克中部驶到中间杆儿时,开始第二次制动转向,至纵轴线对正出口里侧边杆儿时停止。
待前甲板距此杆儿一点五到二米时,开始第三次制动转向,至对正限制路出口中央时停止。
当坦克尾部离开限制路后,在三至四米内,根据地形换入高一级排档,迅速离开。
练了一遍之后,杨文斌的体会是,通过直线桩间限制路,必须准确地判断在限制路内的位置,正确地掌握各次转向时机和角度。
转向时机的早晚直接影响转向角度的大小。
如果第一次转向时机早了,转身角度应该小些,转向后前进的距离就相应的长些,再进行第二次转向,否则容易压中间杆。
若第一次转向晚了,转向角度的应该大一些,前进的距离应该相应的缩短,否则会造成第二次转向过晚,使第三次转向难以对正出口而压杆。
这天上午,装甲集训队来到了南山训练场,正要按计划进行限制路实车驾驶训练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团作战值班室的通知:
南山驾驶场的实车训练,今天上午暂停半天,人员保持不动,447团有重大行动,待行动结束之后,再正常进行驾驶训练。
由于参加集训,杨文斌的消息比较闭塞。身在447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重大行动,让训练都停止了呢?
集训队,将车辆停在南山的车场,上午训练内容临时改成了维护保养车辆。
大家打开坦克发动舱盖儿,将训练用的坦克发动机、变速箱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上面的灰尘和油污擦试掉去,露出了它原来的颜色。
大约,上午十点钟的时候,一辆军用吉普车,从下面的柏油路上拐过来,向南山训练场缓缓开了过来。
吉普车的前部,挂了一条长长的黑绸子,中间绾成了一个黑色的大花,从车的两面,分左右缠绕到车的后侧。
车的后部的厢货上,放着一个大的花圈,上面扎满了白花。
“这不是灵车吗?谁去世了?搞得这么大的动静。”学员们纷纷猜测。
杨文斌,认得这辆车的车号,是447团的。
他的心里“咯噔”一下,不会是团长没了吧?
因为,自从三月份请假去东方市治病之后,团长何强一直再没有露面。
私下,听到传来的信息,都是一个比一个坏的消息。
说是癌症晚期,做了手术,但是,癌细胞已迅速扩散。
难道真的不行了?
想到,春节那个晚上,团长还和自己亲切的握手,唠着家常。
这才三四个月,一个大活人就没了,杨文斌不禁悲从中来。
这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命运这么对人不公平吗?
38岁,正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最好时候。
但是,何强团长,却永远的离他们而去啦。
看来,现在这个灵车,是带着团长的骨灰,回到他曾经工作和战斗的地方,让他最后看一眼,他曾经工作,为之奉献的土地。
看到这个情景,学员们一个个都不禁唏嘘叹息,不管是和何强团长接触过的,还是没有接触的。
听说,何团长的家属,在滨城疗养院工作,也是部队的女干部。而他们的孩子还在上小学。
就这样,扔下她们孤儿寡母的,团长就去了。
他的家人一定更是悲伤。滨城陆军学院的院长。那位老将军,更会为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悲痛吧!
想想也真是可怜!
这只部队,自从在黄土高原诞生以来,已经六十多年,陆续有二十多人当过团长。
到了何强这任,已经是第27任了。
第一任团长,还健在,活得有滋有味的。
团里红军纪念碑上面的题词,就是他在五年前亲手书写的。
中间的历任团长,有的当了将军;有的,牺牲在了战场上;有的,已经退休了,在安度晚年。
而第27任团长,却已生命凋零,不在人世了。
在最不应该过去的年龄过去啦,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啊!。
后来,杨文斌听说,全团官兵当天上午在礼堂集合,举行了向何团长告别仪式。
在悼念仪式上,很多干部战士,都泣不成声。
想到,和团长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人都情不自禁的落下了眼泪。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使成为的一个正团职干部又怎样?在癌症的面前,病魔的面前,人是那么渺小,是那么软弱无力。
“珍惜生命吧,让生命活的更精彩!”杨文斌心想。
当灵车向山坡上开来的时候,每名学员都自动的站了起来,脱下了帽子,默默的向团长,向一名逝去的老兵默哀,和他告别。
如果团长在天上有知的话,看到大家,这样敬重他,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同志们,应该感到满足,感到欣慰了吧?
第七十八章 揭秘,从黄土地走出的红军团队()
447团,是从黄土地走出来的英雄团队。零↑九△小↓說△網
在团队的大门两侧写着“瞄准强敌科技练兵筑精锐部队,发扬传统永葆本色建文明之师”。
走进大门二百米,在一座黑色大理石石碑上,第一任团长汪世太,手书“发扬红军传统,创建一流团队”,石碑的后面“中国工农红军第136军”军旗迎风招展。
世太路的两侧每隔二十米,树立一块儿这个团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连队和主要创建人事迹简介牌。
装甲集训队尽管在447团住了一个月,但是,对团队的历史并不十分熟悉。就是像杨文斌这样,算是从447团出来的干部,却也不是系统地了解团队的历史。
随着驾驶训练接近尾声,师统一安排装甲集训队员参观447团的团史馆。
清晨,当一缕缕霞光从东方升起,你就会看到,在平坦宽阔的操练场上,穿着绿色迷彩服的官兵们,列成整齐的方队,各级军官站在队伍前喊的响亮的口号,开始了一天的操练。
它们迎着冉冉升起的旭日,沿着自己命名的志丹路,子长路,世太路,先楚路,红彦路,高唱着《红军团队所向无敌》的团歌,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在队列中。
团歌响起:“一,二,三,四,永宁山不会忘记,转角镇不会忘记,我们在这里举起战旗,举起战旗”。
歌声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遥远的黄土地,官兵们的思绪犹如音符一样开始起伏,歌声在军营中回荡。
团歌继续:“直罗镇不会忘记,定边城不会忘记,我们在这里留下了血迹,留下了血迹,威震太行增援华中横扫伪顽,横扫伪顽,谢子长、刘志丹的光辉形象,鼓舞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队伍,沿着志丹路向前走着,歌声越来越嘹亮,情绪越来越振奋。
团歌第二段:“彰武县不会忘记,锦州城不会忘记,我们在这里创建了功绩,创建了功绩,临津江不会忘记,马良山不会忘记,我们在这里痛歼了美帝,痛歼了美帝,红军团屡建奇功团屡建奇功,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现代化正规化的宏伟目标,鼓励我们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唱着《红军团所向无敌》的团歌,就会记起七十年前的另一只队伍,这是刚刚接替刘志丹,担任红军团团长汪世太所带的队伍,正在艰苦的行进转在西北苏区。
西北苏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包括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它背靠长城东临黄河,六盘山东麓,南到渭河流域,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干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为支离破碎,起伏不平的,梁林秋岭,七湾八叉,平均海拔一千米,年平均降雨量四百五十毫米左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