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种因素加在一起,李渊最多就是想敲打一下李建成,等风波过后再把李建成立为皇储。

    “那。。。就只能逼迫圣人做出废立的决定了。”

    李世民听了,心中产生了一丝阴霾,他沉声的问道“如何逼迫?”

    这时,殷清风接着说道:“之前叔叔为了顾忌圣人和皇室的颜面,而封锁了太子谋反的事情。现在,可以公开了。”

    李世民心里松了口气。

    如果殷清风谏议他用武力逼迫他阿耶做出让步,那么,他就要考虑如何对待殷清风了。

    武力逼迫阿耶的想法,他早就有过,别人也有过这样的谏议。但,这种话,不能出自殷清风之口。

    从殷清风谏议解散天策府、伪造李建成谋反开始,他对殷清风的看法,从治国奇才变成心机深沉的谋士。

    他能有今天,都是殷清风的功劳。这一点,他承认。担,他也恐慌。

    殷清风每次向他提出谏议时,多会用古人古事来做比较。所以,他一直拿殷清风做第二个司马懿来看待。

    他深深的相信,若是殷清风早出生二十年,江山必不归李氏。当初司马懿能忍,殷清风为什么不能忍?司马家族可以隐忍三代,但以殷清风的智谋,只要隐忍一代或两代,就能取代李唐!

    在忌惮殷清风的同时,他又对殷清风充满了期待。他期待殷清风能提出更多别人提不出来的谏议,他需要这些谏议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他不希望殷清风漏出哪怕一丁点儿的阴狠的心机。

    同样是让阿耶做出让步,谏议武力逼迫和舆论逼迫,是两种方式,更是两种心机的体现。前者,是置他于不孝、权利熏心的地步,后者,是他顺应民意,为国请奏。

    李世民再次放下戒心,“若圣人应允了呢?”

    “圣人派人护送皇长子驻岭南。

    一,是彻底决绝他再回长安的机会。

    二,让去天竺的人,尽早适应极热的天气。

    三,允许皇长子在岭南招募和训练两至三万人的军队。”

    李世民心中暗赞,一个“派人护送”,就彻底的将阿兄看管起来。等三至五年后,阿兄乘船南去,再没人能威胁他的帝位了。

    三至五年。。。。农业革新将全面完成、三至五年。。。。银行开遍大唐、三至五年。。。。可以收取商税、三至五年。。。。这小子就要成为某的郎子。。。。

    之后呢?倡学。。。。?还有。。。突厥呢?

    这小子会有什么谏议?

    想到这里,李世民再次和蔼的问道:“关于倡学,你要怎么做?”

    他曾想找人商议,关于倡学的事情。

    可,当初殷清风说的很清楚,倡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世家的影响。所以,这个话题,不能问辅机、不能问杜如晦,也不能问房乔。更别说唐俭、于志宁、颜相时、薛收了。

    之前他是顾虑上面还有阿耶、阿兄,现在阿兄就要去岭南了,至于阿耶。。。。反正这江山早晚是某的!

    殷清风说道:“倡学,首要的是有人去教书。这些教书先生,又不能从读书人当中去招募,只能自行培养。若是培训出一批具有初级学识的先生,最少也需要四年的时间。

    小侄在城南的学堂,下个月或是八月初就能开课讲学。计划中,将有超过一万名孩童在里面学习。但他们当中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先生。而且,他们也只能担任启蒙先生。

    虽然前期只是在各州县开设启蒙学堂,但难免会有心思敏捷的世家,会联想到倡学针对的目的,就是他们。所以,在明面上叔叔不能参与此事。

    除了先生之外,书、笔、墨、纸,哪一项需要有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撑。一个孩童学完四年的启蒙学习,最少要投入五十贯。一千万个孩童,一年下来就需要五亿贯。”

    李世民有些发傻,“五亿贯!还是每年!去年大唐的税收还不到三千万铜钱啊!”

    “那那还说修路。。。修渠。。。”

    李世民声音越说越小,仿佛是他自己在面对这样的难题。

    “小侄是外戚不用出仕为官,以后会有相当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经商、去赚钱。”

    李世民脑袋中,不由得想象着殷清风天天忙碌着如何赚钱的样子。但,很快他就想不出了。

    修路、修渠、倡学,看似需要难以想象的钱财。但这对殷清风来说,或许并不难。但,若是让世人知道他做的这一切,他的声望,不说抵得上三皇五帝,可也无人能及啊!

    想想王莽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王莽本身不是嫡长子,而且父兄俱都早亡,可以说是孤儿、寡母、寒家。

    可后来呢?拜名师、苦读书、广交友。二十四岁就做了品秩二千石的射声校尉。

    再后来,多名名士联名上书,赞誉他的人品和才德,汉成帝便封他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获得权力后,他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了儒生的拥戴。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他加九锡。

    八年后,他在公卿、百姓的欢呼中取代了孺子婴,建立了新朝。

    现在,殷清风十六岁!二十年后呢?

    想到这里,李世民打了个寒颤。

    有修渠、修路、倡学之名声,最少百姓不会反对他。若是他再曲意结交朝中权贵。。。。二十年后、三十年后,或是等某身死后,他们也来个联名上书。。。。

    李世民连忙闭上眼睛,免得殷清风看到他眼中的杀机。

第106章 暗潮涌动(一)() 
殷清风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了纠结万分的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对面的椅子,刚才那里坐着一个可以名垂万古的少年郎虽然现在还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他的存在。

    若说殷清风不懂收敛锋芒、不谙保命之策,李世民是不信的。刚才那番出仕与否的利弊言论,殷清风可是说得明明白白。

    但他为什么又敢在某的面前,说出一个又一个,让任何人都敬佩的谏议?

    是因为效忠?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那某何曾慢怠过孔颖达、褚遂良、张亮、侯君集?

    还是想借势?

    借某之手,完成他的抱负。然后,再行司马懿和王莽之举?但就算如此,可他不懂藏拙?不怕某起了杀心?

    真是谜一般的少年啊

    李世民拿起桌上的铃铛摇了两下。

    不久,李晋安躬身走进书房。

    “你派人把杜淹叫来。”

    李晋安无声的退下了。

    “哎”

    李世民又发了会儿呆,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希望你能帮某解惑一二吧”

    随即,李世民振作了起来,脑中仔细回想这一个多时辰中,他和殷清风对话的内容。

    随着他的回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他的脑海里。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五年啊只要五年就能做到了!

    百姓富足了、国库充盈了,只剩下那些世家和突厥了。。。。。”

    兴奋过后,李世民又有些兴致索然。

    这一切,都是他梦寐难求的!

    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这一切,都出自那个少年之手!

    他,如何得来的那满腹的奇思妙策?

    他,又怎敢在某的面前肆意说出?

    太原王氏,是秦朝著名将领王翦的十一世孙王霸的后裔建立起来的。祖地为,晋阳郡太原县。

    太原王氏的嫡系,在永嘉之乱后渡江,是东晋的一等一的世家大户。但倒霉的是,东晋末年太原王氏的几个代表人物王恭、王愉、王国宝,全都站错了队,几近灭门。从此,在江南政坛彻底失去影响力。

    王愉的孙子王慧龙先逃到后秦,后逃到了北魏。

    王慧龙在北魏的仕族并不顺,生前只能做到荥阳太守这种级别的官职。但是他的策略非常好。

    王慧龙的发妻是清河崔浩的侄女、儿子王宝兴娶的是范阳卢遐的女儿、女儿嫁给了陇西李宝子的儿子李承、王宝兴的孙女被孝文帝纳为嫔妃。

    通过不断的联姻,太原王氏一下子重新与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北魏皇族建立起姻亲关系。

    孝文帝强令鲜卑贵族改汉姓,同时又给各门阀排序列,太原王氏再次回到世家的第一序列。

    重回一等世家的三十年后,刚刚腾飞的王氏又遭到重创。太原王氏的嫡支,王遵业与弟弟王延业在河阴之变中丢了性命。

    面对冷酷的屠杀,王氏的四十五世祖王彦,只好带领族人退居河东龙门。

    但王氏毕竟是千年世家,世人仍然以太原王氏称之。

    自从迁至龙门后,王氏子弟,尤其是嫡支的子弟,大多选择苦读学问,只派出最杰出的子弟出入仕途。

    好不容易熬到了杨隋一统江山,野心勃勃的王氏再次面临困境:前后十年间,两任族长先后辞世。

    此时,坐在族长书房的人叫做王度,是当代的族长,年方四十有五,但已接任族长十二年了。

    上任不久,王度便责令族人龟缩祖地。正是这道族令,让王氏坐看天下风起云涌,躲过了动乱的十年。

    虽然有王度的先知卓见,但王氏的困局依然没有打破:无论嫡庶,没有拿得出手的子弟可以出仕!

    没有子弟出仕,或者出仕后占据不了高位。王氏在新政权里的话语权就会极大的降低。

    迫不得已,王度只好效仿先祖振兴家族的手段:联姻!而且是密切的联姻。

    族中无论嫡庶、无论男女,从出生后,便与众多新、老、大、小的家族定下婚约。

    既有传统的联姻对象两门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也有郑氏、裴氏、杨氏、薛氏、柳氏。。。还有陈朝灭亡后,北归的陈氏、谢氏。。。。更有朝中新贵的萧氏等。

    王度盘算得很清楚,哪怕朝中无王氏子弟出任高官,王氏的影响力却会无处不在。有了这么多世家的照应,最少可以给王氏三十年的时间潜心培养子弟。

    但是,长安城里那个坐上皇位的鲜卑胡种,最近的举动,似乎是在针对关东的各个世家。

    鲜卑胡种崛起的时候,各世家只派出了极少的子弟投靠其帐下。但谁曾想,那胡种崛起是如此之快。立国只七年,已经基本上恢复了杨隋的江山。

    事已至此,关东世家再捶胸顿足也晚了。既然坐失良机,各世家商议的结果是,唯有暗中对抗,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

    关东各世家当中只有薛氏善于武力外,其余大小世家哪个不是以文儒见长?

    世家,不是说有几百上千的历史就能叫做世家的,也不是家里出了几个做官的就能称之为世家。除了这些基本缘由外,附庸的小家族必须是要有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奴隶是要有的。最主要的,闻名于世的大儒是必须有的、在历代的朝堂上代表世家利益的声音是要有的。

    不夸张的说,淮水以北、潼关以东,读书人尽出各个世家。这,才是对抗胡种李氏的资本!

    打江山需要武功,可治理天下却需要文治。没有读书人出仕,何谈文治?这,才是各世家的底气!

    三年前,李渊推行开元通宝,各世家没道理反对,因为他们每家都有巨量的铜钱与铜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