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的确编写出很多启蒙读物,但很多孩子学的第一本书是论语。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首,想学习四书五经,就要从论语开始。
论语不但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他那些学生的思想。可以说,是集孔儒学术的大成者的一本书。
就这样的一本书,要什么的一个老师讲解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欣然接受?全神贯注的听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一个孩子的三观完全没有形成起来之前,老师们就将孔儒的思想完全填鸭式的塞进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的脑袋里,他们不食古不化才怪呢!
相比较这一点来说,现代教育再被人诟病,也比古代教育有优点。可笑的是,弯弯的某个姓王的、叫财贵的家伙搞出什么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各地招收加盟商开设孔子学堂,真真是把骗钱的把戏演得足足的。
孔儒思想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殷清风只想要四个字来回答:与时俱进!既不要捧臭脚,也不要全盘否定。有用的留下,过时的舍弃。
殷清风正是对教育有了这么多的认识,他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财轻易的理清了头绪。
首先,数学是必须要学的。
哪怕将来不用计算赈灾的粮食要如何发放、哪怕不在工部任职、哪怕不是一个后勤处长,就是一个饭店伙计也要计算该收多少饭钱、一个农民要计算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吧?
有人说,文盲很可怕。殷清风想说: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数学盲。
大字不识却又是商业奇才的人很多。
计划里,小学阶段分四年完成。所以,他要在这四年里把孩子们的数学基础打牢。
缀术、海岛算经、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墨子、缀术等书籍是他来大唐后能收集到的所有数学典籍,他在阅读后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中国古代关于数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世人骄傲的成果,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自然科学。
原因之一,就是古人秉持着实用主义至上。无论是墨经、周髀算经等,都记载的是具体实用的例子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理论体系。
九章算术记载的主要成果………十进位制。可是十六进位制不但唐朝时使用,就是到了民国也还在用。
这说明什么?说明十六位进制没有给当时的人们的生活造成麻烦,如果造成了麻烦自然就会有人想办法去解决了。
毕达哥拉斯定理与九章算术里的勾股定理出现的年代几乎相同,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定理能流传并被承认?是因为勾股定理只是个例而没有进一步的推论出相关相近的数学理论,也就是说,不成系统化。
我们古人只有众多的知识点,却没有完善成一个系统理论,当然就形成不了完善的科学。
原因二:古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是一直保持着重观测而轻推理的观点。这一点,是因为古代儒家思想占主体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另一部分的课程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几门学科组成的。
一年级学习弟子规、殷氏家训、三字经。
一个孩子在没有读书之前,他的家人也会告诉他们“食不语寝不言”、对长辈要孝顺、对弟弟妹妹要爱护。所以,弟子规很容易被接受。
殷氏家训是殷清风集合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等内容编写的一部以后用来教育自己孩子的家训。
三字经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弟历史故事,增加孩子的趣味性。
本来受三百千的影响,他也曾把百家姓当做教材列入课本之一,但后来想想,这么做纯属浪费时间。
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就了解和接触到各种姓氏,除非他们要立志成为姓氏谱牒学的研究者。再说了,百家姓怎么讲课?告诉学生殷姓的起源?武姓的起源?
二年级,学习幼学琼林和成语典故、寓言故事。
幼学琼林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程登吉,后由清朝的邹圣脉做了一些补充。
书里收辑了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各种知识和典故,囊括了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伦理道德、饮食器用、鸟兽花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而且,幼学琼林全文皆用对偶句写成,不但诵读上口,也方便儿童记忆。
寓言故事,则是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去引导孩子们形成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也就是正确的三观的形成。
成语典故,则是为了接下来的历史课做准备。
三年级,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依然是课本之一,又增加了自然常识。
自然常识里面介绍大自然、介绍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有助于孩子们增加视野。
四年级,历史和地理。
地理这门功课的教材是郦道元的水经注、禹贡、汉书地理志和晋书。地理志等。
最麻烦的是历史。不但需要翻阅大量史书不说,还要勘明真伪。
为了美化当权者和贬低前朝的帝王和人物,古人习惯性的扭曲史实。好像不贬低前人,他们取代前朝就是不合法的一样。
古人想不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单纯的认为君王失德才是前朝覆灭的原因。
在民国之前,中国人没有专门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因为这两科功课是混在一起的。读书就是读史,读史就是读书。现在把语文课单列出来,历史课当然也要有。
想要编写历史课本,就离不开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到了唐初已经完成编写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
史记在这个时代被称为太史公书,是一本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记载,中华文明的确是有五千年的历史,可是现代西方的学者连夏朝都不承认,没有自信心的中国历史学者也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不敢承认。
殷清风搞不明白,没有考古的实证,难道就断定商朝的文明是凭空而来的?
比如说,西方学者断定古埃及文明的源头是塔萨文化,理由是找到了石斧、燧石小刀、刮剥器以及玉质化妆匙等,那中国几千处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算什么?
说白了,现代的地球上是由白种人的文明在统治着大部分地区,而中华文明只是被白种人文明包围在东亚一个角落苟延残喘而已。
可悲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孩子们大多不认为保持一个纯粹的文明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责任不在他们身上,而是他们的父祖辈也是糊涂蛋!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在现代时空里根本没可能实现。但现在不同了,因为,他目前的时空是唐朝!
他制定的课本,采用的是编年体。但是以哪一年开始纪元呢?
史记中明确的纪年是关于国人暴动的记载,那一年对应的是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那一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对于之前的传疑时代或是传说时代,现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明确的断定了年代为公元前二零七零年。
可是殷清风不能使用“公元”来纪年啊,那实在是太耻辱了!庆幸的是,祖先们给了后代一个雪耻的机会:道历!
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纪,又被称为六十花甲历、华胥历、华历、伏羲女娲历、甲子历、黄帝历、黄历、夏历、农历、阴历、中华历。道历以黄帝即位的那一天算起,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殷清风并不确定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个纪元法,但不妨碍殷清风拿它来编写课本。
以“公元”来推算,黄帝即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两千六百九十七年,那么武德七年就是黄帝历三三二一年。
虽然确定了纪年,可是真的要完成一部涵盖三千年的历史典籍,绝不是殷清风一个人能做到的。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十三年、班固、班昭、马续三人完成汉书用了二十多年、柯劭忞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新元史。。。
不过历史课本也只是课本,给学生们用来启蒙和掌握常识,只需要他们记住大事年表就好了。
穷两年多的时间,花费殷清风无数心血的小学课本算是基本定稿了。剩下的,就是遴选教课的老师了。
在殷清风的时间表里,最晚在两年内要整理出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的课本、农业课本、医学课本、法律课本。。。。
在他的设想里,中学的四年,学堂是以职业技校的形式教课。毕竟他这里做的是流水线式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每年毕业的一两千人在科举考试面前,是丁点儿希望也没有,不如早早的学一些养家糊口的知识和技能。
况且,以现有的教师的能力,完成小学的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但等到了中学阶段,除了语文课之外,估计很少有教师能达到要求。
梧桐学堂是殷清风的希望之光。
他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在若干年后将他的思想传播出去。
站在操场中间的平台上,殷清风的面前是一万多个学生和数万的佃奴,他举起喇叭喊道:“从今天开始,你们有机会学习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承!未来,我希望你们能成为这些传承的散播者!”
第207章 黑脸李渊()
长安城里的人们,足足忍耐了九天。
就在第十天的早上,他们准备再一次找人议论的时候,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朱雀大街两边的围栏不见了!而且。。。。
得到消息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出了家门。
休沐日是唐朝官员的福利………每十天的最后一天为假期,称“休沐日”,因为这一天大部分人回去是为了。。。。洗头。
古人的头发蓄得很长,洗一次太麻烦,而且平时连续上班九天,必须得利用休息时间让侍女帮他们好好洗洗!洗完之后,花大半天自然风干,再梳个好看的发髻,嗯,一天过去了。
在古代,取水、烧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了尽可能的利用好烧热的水,古人对洗漱有着严格的区分。
沐是指洗头、洗是指洗脸、浴是净洁全身、漱是指餐后漱口。。。等等。如果有人说,他刚才在洗浴,就表示他没洗头。。。
今日不是休沐日,但是长安城的百官在昨天却得到通知:初九这天放假。这等天降好事,不饮饮酒笙笙歌,怎么对得住圣人的好心好意?
于是乎,自家有歌姬的官员呼朋唤友,财力不足的,也几个人几个人的凑在一起去平康坊乐呵乐呵。
总之,等到第二天早上他们被自家的家奴找到的时候,一夜宿醉的脑袋立刻就清醒了。
辰时初,长安城里已是万宅千巷空无一人。他们,都挤到朱雀大街两边。。。发呆。
古人修路主要有两种工具:夯和碾。
夯分石夯和木夯。
想要路面平整,并且坚固耐用,除了用石夯和木夯将路面砸实之后,还要用石碾子来来回回的碾平整了。
朱雀大街便是这样铺设而成的。
但是,不管是那些在长安城里生活了四十年的老居民,还是第一次踏足这里的游人商贾,都想象不到,有一天朱雀大街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任何人在第一次见到被誉为“天街”的朱雀大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