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镜水书院的运转已经慢慢走上了正规,按照何咸的设想,分科是必然要进行的。培养专业化的人才,而不是通篇一律的书呆子,才是王道。于是,在镜水书院内部,除了司马先生主讲的儒家经典之外,又开设了两门新课,一门叫做算学,先生就是何咸自己,何咸想通过传授初级的算学,培养专门的人员,作为将来军队和经商之用。另一门就是兵法学,主讲人是文祥。
原来,这文祥竟是兵家传人,祖上是越国大夫文种。文种被越王迫害之后,后人逃离江浙,来到荆州一带居住。几经沉浮,家道在文祥一辈彻底中落。文祥一度自愿参军戊戌幽北边疆,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但无奈现在的汉军贪腐丛生,没有人脉没有钱财的文祥,空有一身的好武艺和满怀的兵法韬略却无处可用。在幽北之地蹉跎了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友,却一直在一个都伯的职位上,不能晋升。心灰意冷之下,文祥带着几个同乡的老兵回到宛城,想要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就此终老。
回到宛城的第三天,就碰到了何苗在宛城东门口,大肆地招募退役的边兵!何苗当时按照何咸的要求,组织一只百人左右的队伍,一则是为了解决颍川书院入学的问题,二则为了初步蓄积属于何氏自己的力量。因为待遇丰厚,文祥就带着十二名认识的老兵试着报了名。何苗文武不行,但胜在拥有草莽之气。最佩服的就是文祥这样有能力的人,于是,在简短的武艺展示之后,文祥就立马被何苗提拔为仪仗队的队长。
在随后的训练当中,何咸对这名叫做文祥的老兵,也是敬佩不已!就这样,文祥以及其带来的12名边兵,全部成为了何氏歃血为盟的家将!全家老小,都依附在何家庄!居有房屋,食有田地,每月还有何氏管家发放的俸禄!子孙后代,都可以参照何氏旁支族人,进学堂上学,去作坊学手艺,去商队经商!家将,是何咸最为依靠的力量!
而现在面甲军已经从何武器卫队里面脱离出来,单独建制。根据何咸现有财力、物力,只能装备500人,由文祥统领,12名边兵为副手。训练之余,全权负责何家庄的守卫工作。同时,何咸要求凡面甲军成员必须在闲暇时间学文习字,并有一技之长,或制陶、或种田、或铸铁等等。总之,不能成为一名只知道杀人的人。面甲军,在何咸的计划之中将是未来军队中层领导干部。
面甲军脱离出来,但何武器卫队并没有解散,相反,还把初成规模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吸收了过来。在何咸的设想之中,面甲军的模式是对外战斗的军队模式,需要武将去统领,而何武器卫队将是一直属于何咸自己直接控制的力量,人数不会太多,但必须是心腹之中的心腹。
被吸收过来的特种作战小分队代号“天”,统领一人文聘,副统领八人,分别为何乾、何坤、何震、何巽、何坎、何离、何艮和何兑。这八人都是何咸从孤儿中间挑选出来的最强的战士,更重要的是对何咸绝对的忠诚。八人分别统领十人,分为八个小队,共计88人,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何咸的安全以及执行特殊绝密任务,只对何咸一人负责。其雏形还是后世的特种作战部门。
原先何武器卫队的成员经过考核裁汰之后,留下120人,代号“地”。统领空缺,副统领两人,分别为小强和小鱼儿。小强负责外线人员,即原来护卫商队的人员,经过整编之后,任务在护卫的基础上更强调收集信息,山川、水文、道路、风土、人情,跟随商队的脚步收集一切可以收集的信息,收集来的信息全部转交给小鱼儿负责的内线人员。何咸专门收集了流民中间识字的年轻女子,教她们如何进行这些信息的归类、总结,作为今后的储备。其雏形就是后世的谍报部门。只不过,现在何咸的势力范围也就南阳地区,很多信息只是为了今后做一个储备,并逐渐构架起来这样一个部门。这些信息即便不用于战争,直接用于经商赚钱也是非常有利的。在现今的大汉朝,相信没有人比何咸更能意识到信息情况的重要性。
主要的武装力量整编完成,至于后勤保障方面,旺财是何家庄当仁不让的大管家。庄里的土地、商队、紫砂长、造纸长各有相应的掌柜负责打理,而旺财就是这些的掌柜的大掌柜,统领全部。
除了铸铁一项,欧阳大家拥有超然的地位,属于何氏的重要客卿长老,何咸见面也得恭敬地尊称“欧阳大家”,一应物资生活需求都是优先供给,这是何咸的命令,也是何老太爷的命令,无人不敢遵从。
第58章 唐周告密()
汉朝的铸铁业是朝廷专营,民间除了像欧阳家这种冶铁世家,因为和当地官府关系不错,所以当地官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他的存在,其他的黑作坊,都是要查处的。
但是何咸要求欧阳大家大规模囤积羽箭、刀枪等战略物资,这在民间可是谋逆,要杀头的大罪。幸好,何咸现在是将作大匠,理论上讲,天下的制作业,他都可以管得好!于是,何咸求得一纸委任,委任何家庄的铁匠铺“为国打铁”!负责研发、改进新武器,负责制造囤积羽箭,刀枪等武器,将作监隔期抽查,但凡武器甲械负责质量标准,优选采购进入汉军!
这些,当然都是为了掩盖何家庄囤积武器,所要进行的必要的掩盖。何咸可不希望太平道还没有谋反,何氏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打上了叛逆的大罪!
旺财的父亲,也就是小强的爷爷,阿福,现在基本上就是处于退休养老的状态,每天的任务就是陪着何老太爷遛弯逗鸟晒太阳,满满的都是地主家狗腿子的幸福。
……
182年的何家庄在忙忙碌碌中即将过去,天子的罪己诏已经传檄四方,河洛地区的瘟疫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河洛周边的郡县却出现了扩散的态势,究其原因,不过是郡守不够重视,隔离措施不给力。
比如,荆州,宛城。
如今的荆州就像被下了诅咒一样,前一波瘟疫刚走,这一波瘟疫又来。
褚郡守不听何咸之言,没有及时封锁武关,导致了瘟疫从河洛之地传染而来,现在尝到了苦果。别说乌纱帽不保,自家的性命都是危在旦夕。疫病是天底下最为公平之事,绝对的一视同仁,没有帝王将相、贫富贵贱之分,更不会因为你是一郡之守而网开一面。
张机公布的提高免疫力,抵御瘟疫的药方,何咸早已在南阳地区公开,并随着何武器商队迅速带到了大汉其他的州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瘟疫的爆发和扩散。但无奈大汉的官方并没有统一有效的组织。以南阳为例,急病乱投医的褚郡守放着大汉朝唯一的瘟疫良方不用,却偏偏也去相信太平道的符水。
太平道南阳地区的大方、渠帅张曼成,凭借着此次大疫大肆招揽信徒。手法不外乎将张机的瘟疫病方融入到符水之中,将药水包装成为太平道的神力。
连太平道的人都知道张机药方的宝贵之处,偏偏褚太守却弃之不顾,迷信太平道。太平道众在南阳地区逐渐由暗转明,并大有天下第一道门之势。
无奈此时大疫横行,为保存自己有限的力量,何咸把何氏所有的人马都撤回了何家庄之内。宛城乃至南阳地区的变故,只能望贼兴叹。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何咸一心想要救百姓于瘟疫,救百姓于太平道的燎毒,却没想到,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汉末乱世的大格局已然形成,凭借一己之力完全是杯水车薪。
对何咸而言,尽人事,安良心,便可。
这次的大疫,幸运女神不再眷顾大汉的子民,严寒没有来临,病毒持续在肆虐。从182年的下半年,一直持续到了183年的冬天。整整一年的时间,到处是流民。宛城的人逃到了新野,新野的人逃到了江夏,江夏的人逃到了襄阳,而襄阳的人又逃到了宛城。逃无可逃,瘟疫无处不在,能死的人都死了。以河洛之地为中心,瘟疫就像爆炸的原子弹,将周边的郡县席卷一空。反而是炸弹的中心,河洛之地,因为何进采取的最为及时且强硬的封锁、隔离及治疗预防措施,加上张机在瘟疫一线的救治,成为最后受灾最轻的地区。只能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整个大汉朝都沉浸在失去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孩子和亲友的悲恸之中时,有一群人却看到了太平盛世的曙光。
唐周信息传来,太平道起事在即!
刚刚从河洛大疫的焦头烂额中恢复一丝冷清的河南尹何进,再次被这个史无前例的大消息震撼到了!
如果不是唐周说出了何咸的名讳,如果不是有何苗当场进行确认,何进真的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落魄书生企图哗众取宠、博取上位机会的诬告。太平道的势力竟然已经遍布大汉十四个州县,连天子内城的宦官中竟然也有太平道的核心弟子。何进如何能不被震惊的外焦里嫩。
史书上记载,唐周的告密发生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的3月。距离现在还有四个月的时间。
何咸不知道这个时间差是不是因为自己和唐周的那次谈话所造成的。也或者在历史上唐周的实际告密时间其实就是发生在公元183年底,只不过由于这个消息太过于震撼,时任河南尹的何进根本没有相信。直到四个月后,太平道内部因为唐周的告密加紧了造反的脚步,露出了诸多马脚,才被何进看出了端倪。
历史的原貌终究如何,已经不是何咸现在关心的重点,何咸现在要面对的是已经被太平道张曼成所控制的宛城。如何保存何家庄,如何挽救宛城百姓,如何在这个乱世之中自处,是何咸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看着历史重新走上那条熟悉的道理,何咸的内心不知道是惶恐还是期待!
假如历史不可改变,那么他现在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假如历史可以改变,为什么改发生的事件都一件件在如愿地发生?是因为他这只蝴蝶的翅膀还不够强壮吗?
不知是因为看不起唐周的人品,还是误认为唐周就是何咸打入太平道内部的一枚棋子,何进在得知太平道造反的密告之后,就将唐周连同其妻、母一同送到了何家庄,交给何咸安排。
神医张仲景因为河洛大疫有功,皇帝陛下欲在大疫完全平息之后进行封赏,故此次没有回来。
第59章 哪位高手来援?()
再见唐周,何咸简直不敢相认,眼前这个身形枯槁如同四五十岁老者的家伙就是自己几年前在颍川见到的那个带着浓郁书生气的年轻人。
也是难怪,曾经奉之为神明般教主,竟然隐藏着改朝换代当皇帝的野心。“黄天当立”的口号,骗骗那些淳朴善良的种地百姓或许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唐周这样的读书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而已。除非唐周心甘情愿加入造反的大军之中,不然的话,读书人若连这样的借口都看不透,就妄称读书人了。信仰的崩塌,告密还是不告密的选择,已经折磨着唐周的神经几经崩溃。
在洛阳的时候,如果没有张机对其进行调理,唐周的身体根本坚持不到宛城。怪不得历史上,唐周也在告密之后就再也不复见于史书之中。原本以为是隐姓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