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宣战,英国人不是给我们发了一个限令吗?告诉新闻媒体,我今天要召开发布会,宣布离开德国,取消向欧洲军购,并且,限令英军在两日内全数撤出亚洲!我说的是整个亚洲,否则华军将不排除用武力保护亚洲各国!”萌总裁对卡特丽娜卡芙公主道。
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迷迷瞪瞪的看着华皇陛下,简直像是不认识陛下了一般,陛下那小小的身躯,周身散发出的一代伟人的气质,却足够让她为之倾倒!太迷人了!
保护整个亚洲,让英军撤出整个亚洲?华皇这是已经在以亚洲的主人的身份向全世界宣言!
“好,陛下,我马上去安排。”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说完,对陛下行了一个军礼,在一般的时候,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自然不用这么郑重,夫妻之间还行什么军礼?但是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觉得这一刻不同,这是华皇统一华国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个时刻,代表了华国真正的今时不同往日,这一次同英军的正面碰撞,也不同于上一次在华国的广东地区发生的那场战役。
这一次,是上百万敌军,是真正的对付英军在海外的最强阵容。
几乎在德国的所有各国媒体都来了,发布会上,华皇的言论震惊了各国记者!
华国限令英军在两天内全数撤出亚洲?这同宣战有什么分别?
华皇很巧妙的用了英国人当初对华国使用的那一套,只是这次,华皇做的更绝!
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这个消息,两个人自然比记者们更加震惊,没有想到华皇居然说走就要走,显然已经放弃了向德国购买军备的事情了,这让他们心中像是猛的被扎了一刀,不过以欧洲列强的脾性,也不会再在这个时候向华国示好。
俾斯麦虽然惋惜德国失去了一次发大财的机会,不过,如果华国真的和英国人打起来,这是他最愿意看见的事情了,整个欧洲最大的大哥,就是英国,英国的大陆政策一直是制约德国和法国这种有心在欧洲大陆称霸的强国的最大因素。
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光荣孤立,是近代英国对待欧洲大陆的主要态度,维持欧洲大陆各势力力量均衡,阻止大陆性霸主出现;英国虽然起挑拨和平衡作用,但本身游离于大陆之外,专注于海外殖民地的发展。
这样的政策有其渊源所在:早在中世纪的时候,英国曾经在法兰西土地上拥有大片势力,诺曼底,阿基坦,安茹,这些或旧有,或通过联姻和继承而来的领土,在欧洲大陆占了一大片地盘。而在失地王约翰在位期间,由于法王腓力二世的干预和治国不善,约翰丢失了在欧洲的大片领土,最惨的是,他就是那个签了大宪章的国王。
然后事情到14世纪初有了转机,英王爱德华三世由于要求法兰西继承权而与法王发生冲突,引发了百年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就是由于英国企图争取欧洲大陆的利益而引发的。结果是英国失败并且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上的所有土地,而且这场战争也被认为是促进了英法两国的民族精神的萌发,从此欧洲人都有了一个概念:英国人的英国和法国人的法国。
英国从欧洲大陆体系彻底退出的起因是亨利八世的时候,由于他采取的外交政策,使他与教廷决裂,导致英国成为众矢之的。
保守主义是英国最出名的意识形态,自“光荣革命”后,保守主义逐渐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主流。保守主义作为英国政治文化的主流,无疑也对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有着深的影响。
英国人已经陷入泥潭太久,再也不愿意建立永久性的同盟了。
细数英国参与的大陆战争,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英国的优势并不算大,从英荷战争中难分胜负的战斗,到一共七次反法同盟中失败的战役,英国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英国并不算一个小国,但是以英国的体量和所处地带,着重发展海军,次要发展陆军确实是一个好选择。在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政策主要还是开拓市场而不是抢占领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以海军为主力的战略方针。
这一套方案一开始就不是冲着抢占大陆去的,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英帝国又怎么能改变策略攻进大陆。
法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这些都是大国强国,英国在巅峰时期是世界第一,但是并不能形成压倒性力量,这块骨头实在太硬。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
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真正在乎的是殖民地的利益,对于英国来说,没有殖民地,帝国也就基本垮了,这也是为什么拿破仑打算远征埃及的原因。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享有工业垄断地位。再加上英国通过殖民争霸,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在列强中拥有的殖民地范围最为广阔,势力遍及东、西半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这一时期已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等地区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从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英国的岛国经济具有较大的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
因此,拓展海外殖民地,维护其在殖民地的利益,对英国来说至关重要。
既然英国的国策无心称霸欧洲,那么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德法这种级别的列强来说,只能寄望于英国衰落,被人打败,自然是最快速的衰落方式。
当天华皇一行离开德国的时候,德皇威廉一世和宰相俾斯麦先生,并没有像华皇陛下来的时候那么盛大的举行告别仪式,居然冷清的不闻不问。
这是一次无声的交锋,华皇对俾斯麦的印象一般般,没发现俾斯麦哪里出彩,尤其是在欧洲以外的事务处理上。
【1382 大结局04】()
“陛下?”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轻声问了句,因为华皇一直不说话,沉默的看着火车外的德国风景。这让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猜想,是不是华皇在后悔就这么离开德国了?
萌总裁回过脸,笑道:“我没事,说完全没有感触,那是在骗人,现在,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了!从这一刻起,华国将不再有外界的助力,完全需要依靠自身发展。”
“嗯,不怕的,我们的大国底蕴不是这些欧洲国家能媲美的,他们已经工业革命一二百年的时间了,繁荣也只是暂时的繁荣,都是假象。”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答道。
“你没有觉得,这些国家对华国异乎寻常的仇视吗?德国的陆军加英国海军,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工业支撑的。世界上没有凭空蹦出来的工业能力,华国的工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现在的工业能力,至少落后英国半个世纪!英国和德国,法国,都是老牌工业强国,以现在的国际环境,各国是不可能放任一个新兴工业强国诞生的,尤其是对我们华国,因为华国当了几千年的世界第一强国!就算暂时落后,西方也不会傻到再把华国培养起来,是我一开始想的单纯了,这一趟欧洲之行的意义不大,唯一的收获,就是西班牙和荷兰跟我们在外贸上的合作而已。”华皇淡然道。
“也许是这样,不过,就当是旅行也挺不错的,至少,陛下亲自来这么一趟,有所缓和英法对于华国的敌对情绪。”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笑着开解华皇。
萌总裁握着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的手道:“只有战争才能快速改变这一切,一切的成功和失败,就要看王大山和我们即将开赴阿富汗南部的三个师了!”
“他们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希望。”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坚定的道。
“通知叶卡婕琳娜克里莫娃,让华军第四野战师做好准备,一旦阿富汗的战事顺利,立即抢占开罗和苏伊士运河,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夺取伊朗,阿拉伯和整个中东的控制权!并且从国内急调五个师过来,让凯瑟琳也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抢夺了苏伊士运河和整个埃及之后,再宣布控制整个非洲大陆,限期让欧洲殖民者离开!这一次,我要一次性解决亚非人民上百年来的苦难!”华皇对卡特丽娜卡芙公主道。
卡特丽娜卡芙公主一怔,虽然这个计划她早已经知晓,一旦同英国人开战,肯定要铺开来打,夺取不了苏伊士运河的话,和英国之间,很有可能会打成持久战!
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
不过由于法国人的错误勘定结果计算出红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着建立无船闸的运河是不可能的,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在和英国势力的对抗中离开埃及。
法国在拿破仑失败之后,重建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因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于英国,所以法国重点向东方发展,打通苏伊士运河对法国意义更为重大。
1854年和1856年,法国驻埃及领事斐迪南·德·雷赛布子爵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特许。帕夏授权雷赛布成立公司,并按照澳大利亚工程师Alois Negrelli制定的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通过对有关土地的租赁,公司可从运河通航起主持营运99年。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强迫穷苦埃及人穿过沙漠挖掘运河的工作花费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最终花费高达1860万镑,比最初预算的两倍还多。
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这一天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1875年,外债迫使帕夏将运河的股份卖给了英国。
这点很好玩,埃及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保护国,但是英国却拥有苏伊士运河,并且,没有派兵驻防!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间接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北非西亚重要的水路要道,经济往来十分频繁;遏欧亚非三大洲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华国夺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人将无法从对亚洲构成威胁。
简言之,没有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器,欧洲想到亚洲来,只能走复杂的旱路,这对于英国来说,几乎不可能,从英国本土想从陆路出兵到中亚来,即便几大强国恳让你走,中东,中亚的一大堆山区土著也不会让你来去自如的,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华皇原先的计划并不是直接拿下苏伊士运河,这太冒险,是逐步夺取,甚至没有将印度纳入主战场,而是想先对付被英国人控制和依靠于英国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挑软柿子捏,即便是最后要碰英国,也是留有余地的做法,而不是全面驱逐英军。
直接拿下苏伊士运河,有可能激起所有列强的一致声讨,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上,苏伊士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