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洛巴切夫若有所思地说道:“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我过几天回莫斯科去一趟,当面找她问个清楚。”
“不行不行。”洛巴切夫的话将罗科索夫斯基吓了一跳,他连忙摆手制止了对方,“我的军事委员同志,你可千万不能去啊。你要是去了的话,这事可就闹大了,到时可就更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目前部队还在打仗,罗科索夫斯基不想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这些儿女情长的事情上,所以他站起身对洛巴切夫说:“军事委员同志,我请求你,千万不要去找鲍里索娃,这样很容易让她下不来台的。假如她的心里真的有我,就算我不联系她,她也会主动来联系我的。走吧,我们先回指挥部去,没准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呢。”
罗科索夫斯基和洛巴切夫两人刚刚走进指挥部,就听到马克西缅科冲他喊:“司令员同志,您的电话。”当他准备接过话筒时,老上校又补充一句,“是朱可夫大将打来的。”
朱可夫听到是罗科索夫斯基的声音,也没有任何的寒暄,便直截了当地问:“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在做什么?”
“我的部队已经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马克拉基镇,”罗科索夫斯基心里明白朱可夫要问的是什么,所以不等他再问,便抢先说:“在进攻马克拉基镇前,我让部队先将四周的德军据点全部肃清。”
朱可夫在听完罗科索夫斯基的汇报后,立即就发现了一个漏洞,立即质问道:“为什么西面没有布置部队呢?难道你不怕敌人从这个方向突围吗?”
“大将同志,”罗科索夫斯基信心十足地说:“镇子的西面是一览无余的大平原,如今积雪过腰,德军要想从这里逃走的话,就会遭到我们自动雪橇连的拦截,他们就算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也不要想逃掉。”
“你打算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呢?”朱可夫接着问道。
“需要再等几天。”
“为什么还要再等几天呢?”朱可夫不解地问。
“大将同志,请您听我解释。”罗科索夫斯基连忙回答说:“马克拉基镇的四面都是过腰深的积雪,敌人无法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从镇子里逃出去。同样的,我们部队要在这种情况下,对镇子发起进攻,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再过几天,就是化雪的季节,当时我们对镇子的进攻,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有没有想过。”朱可夫听完后,立即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旦春季化雪的季节到来后,道路会变得泥泞不堪,不利于我军坦克部队的使用,对镇子的进攻,还是只能单纯地依靠步兵来完成。而且,一旦积雪融化,我们的自动雪橇连就没有用了用武之地,到时敌人就有可能从西面逃出我们的包围圈。”
“您所担心的问题,我早有考虑。”罗科索夫斯基继续说道:“等继续一融化,我就会将坦克旅部署在西面几公里外,专门用于拦截从镇里逃出的敌人,相信到时能成功逃离的敌人数目不会太多。”
“好吧,既然你已经把事情考虑得如此周到,那么就按照你的计划来执行作战任务吧。”朱可夫最后还叮嘱一句:“尽快把你们的作战计划报上来。”
“等一等,朱可夫同志。”听到朱可夫要挂电话,罗科索夫斯基慌忙问道:“不知道第20集团军如今的情况怎么样?”
“很糟糕,”朱可夫异常恼火地说:“部队几乎被德军全歼,不过好在弗拉索夫和司令部及直属部队成功地突出了重围,和我们去接应的部队汇合。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我提醒你一句,斯大林同志这两天因为这事心情很不好,假如你们在最近没有什么上好的表现,就等着挨他的臭骂吧。”
罗科索夫斯基放下电话,将扎哈罗夫、马利宁等几名主要成员召集起来,对他们说道:“指挥员同志们,友军的情况很糟糕,弗拉索夫将军的第20集团军在战斗中,几乎被德军全歼……”
“什么,被全歼?”扎哈罗夫听到这里,不禁吃惊地瞪大了眼睛。部队被德军全歼这件事,在苏军部队向莫斯科节节后退的时候,倒是很常见。但自从莫斯科城下的大反攻开始后,大家耳朵里听到的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此刻骤然听说有一支友军被歼灭,不吃惊才怪。因此扎哈罗夫半信半疑地问:“司令员同志,这是真的吗?”
“是的,这个消息是朱可夫同志告诉我的,我相信不会是假的。”罗科索夫斯基在说完这句话以后,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我本来还想再等几天,等马克拉基镇四周的积雪消融以后,再让部队发起进攻。但既然除了弗拉索夫部队被消灭的事情,我们的进攻就必须提前了。”
说道这里,他问马利宁:“让部队肃清附近德军据点的命令,下达了吗?”
“是的,司令员同志,”马利宁点着头,肯定地回答说:“命令已经下达,我想动作麻利的部队,已经开始向附近的据点方向调动了。”
罗科索夫斯基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心里自然明白朝令夕改的坏处,既然自己下达的肃清据点的命令已开始执行,此刻中断任务,不光会影响到自己的威望,同时也会在部队中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见罗科索夫斯基沉默不语,马利宁试探地问:“司令员同志,需要命令下面的部队,将前一道命令取消吗?”
“不用,暂时不用。”罗科索夫斯基摆了摆手说:“给部队两天时间来肃清周围的据点。等两天时间一到,不管是否完成任务,都要立即撤出战斗,重新完成集结后,对马克拉基镇发起进攻。”
两天后,第16集团军对马克拉基镇的进攻开始了。在短暂的炮火准备以后,苏军同时从三个方向对镇子发起了冲进。
遭到进攻的敌人在短暂的慌乱之后,展开了反击,并通知远处炮火,对进攻中的苏军部队进行火力拦截。
英勇的指战员们顶着密集的炮火和弹雨继续前进,他们利用包括弹坑在内的残垣断壁等所能利用的一切东西作为掩体,慢慢地朝村子接近。他们在连片的爆炸中分辨着炮弹划过的声音,判断着炸点的远近,瞅准炮弹爆炸后的间隙,瞄准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快速地出枪射击,或者连滚带爬地从一个弹坑翻进另一个弹坑。
第四百一十九章 马克拉基镇()
罗科索夫斯基的心里明白,在眼前的这种情况下,强攻就意味着部队将付出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就算伤亡再大,也必须采取这种进攻方式,目前西方面军需要一场这样的胜利,来掩盖第20集团军被德军歼灭的阴影。
当马利宁向他报告部队的伤亡情况时,他只是摆了摆手,硬着心肠说:“参谋长,现在我不想听什么伤亡数字,我只想早点拿下马克拉基镇。”
“目前进展最顺利的,是从镇南发起攻势的近卫第11师,他们已经接近了镇中心。”马利宁瞧了一眼手里的战报后,继续报告说:“另外两个方向,由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我军进展迟缓,到目前为止,都只占领了镇子边缘的几栋建筑物。”
“见鬼,怎么会这样?”罗科索夫斯基听到这里,不禁皱起了眉头,反问道:“为什么切尔内绍夫将军的部队,能推进到了镇中心,而其余的部队,才勉强到达镇子的边缘呢?”
“司令员同志,情况是这样的。”马利宁有些为难地解释说:“虽说马克拉基是一个镇,但它的实际面积和一座中等城市差不多,而且德国人在占领这里后,在东面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从东面进攻的部队,就是被这些该死的工事挡住了。”
“嗯,就算你说得对,德军在东面的工事坚固。”罗科索夫斯基等马利宁一说完,立即反驳道:“那北面的进攻迟缓,又是什么原因呢?”
“北面的镇子外,有比较繁密的树林,德国人在这里部署了不少的零星火力点。”马利宁表情严肃地报告说:“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中,这些火力点几乎都幸存了下来,如今它们所编制成的火力网,牢牢地封锁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罗科索夫斯基接过马利宁手里电文,仔细地看了两遍后,给卡扎科夫打去了电话,开门见山地问:“炮兵司令员,你那里的情况怎么样,能对马克拉基镇里的敌人实施炮火打击吗?”
“德军在不断地炮击我们的炮兵阵地,使我们不得不一再地转移阵地。”卡扎科夫在汇报完情况后,反问道:“司令员同志,是不是需要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
“是的,如今对马克拉基北面和东面的进攻,都非常不顺利,所以我想让你集中炮火,对敌人的防御阵地实施炮火打击。”罗科索夫斯基特别强调说:“只有摧毁了敌人的防御,我们的部队才能冲进镇里。”
“明白了,司令员同志。”卡扎科夫果断地回答说:“我们炮兵就算付出再大的伤亡,也要将德军在北面和东面的防御体系摧毁。”
见马克拉基镇久攻不下,朱可夫也专门打来了电话,询问道:“喂,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们对马克拉基镇的进攻,已经持续了一个上午,情况怎么样,镇子拿下来了吗?”
“还没有,大将同志。”罗科索夫斯基语气平淡地说:“我们的部队正在进行着顽强的战斗,目前伤亡……”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我提醒你注意,‘少流血’而取得胜利的口号,早在芬兰战役结束之后,就被中央委员会批评为一种不正确的、企图引导军队指挥员妄想轻易取胜的口号。”朱可夫在电话里训斥罗科索夫斯基说道:“所以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你们都必须尽快地拿下马克拉基镇。斯大林同志还在等待你们胜利的消息呢,明白了吗?”
罗科索夫斯基的本意是等解放了马克拉基镇以后,再将这样的战果上报到最高统帅部,让斯大林高兴一下。如今既然斯大林已经知道了此事,自己就变得骑虎难下了,假如真的无法在短期内夺取马克拉基镇,对自己的前途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他连忙回答说:“明白了,大将同志。我们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马克拉基镇的。”
卡扎科夫在接受罗科索夫斯基的命令后,思前想后一番,觉得不能再像往常一样,建立好固定的炮兵阵地,再用密集的炮火打击敌人。今天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之所以时间短暂,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炮兵,遭到了德军远程炮火的压制,由于射程不够,自己的炮兵只能通过不断地转移阵地,来躲避德军炮火的打击,此刻假如将炮兵重新集结,很有可能会成为德军的靶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地决定采取以前罗科索夫斯基曾经提过的“大炮上刺刀”的战术,将火炮推到离敌人阵地仅有一两公里的地方,实施抵近射击。由于很多地段积雪过深,车辆无法通行,他便命令那些由马车牵引的轻型火炮,去执行此次的作战任务。
他把炮兵团团长叫过来,吩咐道:“上校同志,你们团的炮兵要化整为零,分散部署在马克拉基镇的北面和东面,只要发现敌人的火力点,就直接用炮火摧毁它们。明白吗?”
炮兵团长听完卡扎科夫的命令后,有些迟疑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