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王靖难起兵依赖,谢筱柔管着司马俊秀所留下的魔教掌剑使一系的实力,倒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地替王戈做事,可以说功劳苦劳都是不少,他自然也没有亏待她的道理。
谢筱柔叹口气道:“还不是那些教里的弟子,早年被掌剑使安排进了一些朝臣家中,这次她们中有一些估计也会受到牵连。”
王戈奇怪道:“以魔教的手段,让她们提前跑掉,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谢筱柔摇头道:“她们中有些当了妾室,有些成了续弦,甚至连孩子都有了……让她们自己离开,怕是做不到。”
王戈有些无语,看来这些司马俊秀安插的“棋子”,估计有些根本已经失去了控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这些个潜伏在各处的密探,可能都已经完全沉浸到了她们所“扮演”和“伪装”的人生中了。
就好像之前他就知道,司马俊秀安插在某正道门派中的密探,十多年来一直行侠仗义、惩奸除恶,以正道侠者自居,做为门派嫡传弟子,也都全心为门派出力。结果青城派掌门韦陵文是魔教密探的事情曝出来后,江湖各正道门派都开始自查,这位魔教密探竟是直接找到掌门,自承了身份,然后想要脱离魔教,当那个门派真正的弟子。
结果嘛……这位弟子自然是被他的掌门拍死了,然后将他的身份公诸于众,以显示他们门派在自查魔教探子这事中的成果。
第421章 首功未赏()
第四百二十一章首功未赏
建文三年六月十八,燕王朱棣在京城登基。
他废除了建文的年号,将建文元年至建文三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到洪武三十四年,定年号为永乐,明年为永乐元年。
除了处置和诛杀大批建文前臣外,自然还有大量的封赏。
凡是建文年间被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官职,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亦是一律废除。
相比起原本的历史,这次靖难之役的过程整整少了近一年。
王戈的出现,也让燕王的起兵过程顺利了许多,并且从原来的“燕王靖难”,变成了“四王靖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不少的兵力和资源支持,少了原本历史上惊心动魄、生死之间的时刻,麾下的大将也没有太多阵亡。几乎可以说一路顺风顺水,连战连捷,没有遭遇什么挫折和败绩。
以当时燕王和建文朝廷的实力对比,这种过程可以说几乎是种奇迹。
也可以看得出来,王戈在其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按理说,王戈在靖难之役中说是首功也完全当之无愧,但最后对他的封赏却并不是最厚。
登基称帝后,朱棣对靖难功臣大加封赏,共封国公三人,封侯十九人,封伯二十七人。
其中两位国公分别是朱能和张玉,这两人跟随朱棣的时间都很长,在靖难之前就已随他多次出征北伐,靖难之后更是几乎每场大战都是身先士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张玉,数次负伤,差点死在战场。这两人是军中首功,毫无问题。
剩下的一位国公,则第一位投靠朱棣的宗师高手张诀,得封兴国公,他不仅在建文帝派出大内宗师郭扬至北平和谢贵张昺对朱棣下手之时出手,击伤郭扬,擒下张昺谢贵,彻底扭转局势,攻占九门,控制住北平。而且在后来的各个战场上,也都有斩将夺旗的关键表现,是许多场大战的决定性功臣,这个国公也是当之无愧。
不过本来应该是靖难首功的王戈,却并没有在三位国公之列,只得封了武安侯。
因为王戈而替朱棣效力的前锦衣卫千户尹少亭,亦得封云阳伯。在燕军中负责后勤、后面甚至是把全副身家都投入燕军的山西富商沈宏,亦被封伯。还有王戈的好友,从小一起在那无名山谷中一起长大的“大熊”沈平,也因功得封伯爵。
除此之外,少林寺、昙元寺等在靖难之中出了大力的寺庙都得到了极其隆厚的封赏,三位出战的佛门宗师智海、悟真、妙轼,都得赐“金龙紫衣袈裟”,其他封赏更是不计其数,参战的武僧亦都有封赏。
至于建文帝针对佛道两家之前的那些限制政策,自然也是随之被废除。因为道衍和三名佛门宗师的缘故,已经可以预见,佛门必然将在永乐一朝得到极大发展。
朱棣登基的时候,王戈还押送着齐泰等人在往京城的路上,待他回到京城,将齐泰交到有司后,便被道衍给召了过去。
道衍现在是僧录司左善世,在京城中也得赐了一所大宅,不过他此时却是住在城中一所规模并不大、也并不是太有名的寺庙之中。
当然,现在道衍的身份非同小可,这寺庙周围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来,暗中却有极多的眼线和护卫。
王戈过来的时候,这些暗桩都是第一时间注意到了他,但看他的眼神并没有丝毫的警惕和审视,而全是崇拜和羡慕。这些人有很多也都是那无名山谷出身的,只不过都比王戈、沈平、钱衡他们要晚几年,而且同样在燕王的谍探系统中做事,对王戈的了解也比普通的武将和文官要多得多。知道这位新晋的武安侯做了不少大事,在谍探情报系统中,可以说是仅次于道衍的大人物,未来说不定就是他们的上司。同样的出身,他们几乎都把王戈当成了未来的目标。
道衍在一间静室见了王戈,没有留任何伺候的人,甚至门外也没有留人守卫,离得最近的都在二十步之外。
道衍先是询问了一下这次王戈去追捕齐泰的过程。
“果然有你出马,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有些难得的,道衍一上来就当面夸赞了王戈。在以前,王戈不论把事情办得再好,道衍再满意,也通常不会出言夸赞。
“都是陛下和大师运筹帷幄,加上属下运气好……”王戈自然要谦虚两句。
道衍抬手摆了摆:“现在不必过谦了,你的能力,陛下和我都知道,你的功绩,也都不会忘掉。其他人或许不清楚,但陛下和我都明白,你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按理说,封个国公,应该是理所应当、毫不过分的,现在却只是个武安侯,是不是心里有些不服气?”
王戈赶紧起身,跪伏于地,恭谨道:“王戈万万不敢有此想法!王戈本是无根无萍的孤儿,若非陛下和大师收留,哪能有今日!陛下和大师知道王戈的忠心便已足够!若说功劳,大师才是真正的首功,大师都不愿意接受封赏,王戈又怎敢居功!”
虽然他才刚刚回京,但已经得到消息,本来朱棣是打算让道衍还俗,恢复俗名姚广孝,并封他为国公,入朝为官的,但被道衍给拒绝了。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王戈能猜到大半。道衍拒绝封爵厚赏的原因,应该和王戈没能得到对应封赏的原因一样。
毕竟他们所做的事情,有很多都是不宜摆上台面的。朱棣靖难起兵,是以清君侧、除奸臣的名义,而王戈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提前准备、各种筹备的。晋王、代王、宁王乃至齐王,都是说他们自己起兵拥戴朱棣,和他一起靖难。但实际上,都是有王戈在里面各种运作,威逼利诱,这些功劳也没法说。还有一些“阴谋诡计”,更是不能与外人道。所以即便王戈封了武安侯,名义上也只是“数次护驾有功”、“侦查敌情”、“招降策反”这些。
而道衍,最大的功劳之一,其实就是劝说朱棣以帝位为目标,进行各种筹备和打算。
除此之外,之前道衍对建文帝的处置,可能也是他如此选择的重要原因。
第422章 有事交代()
第四百二十二章有事交代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什么去向,是生是死,是被擒下了还是依然流落在外,就是王戈也没有非常确切的消息。
不久前在京城那场震动天下的宗师大战后,就再没有了建文帝的消息。
按照官方的说法,建文帝在得知燕军入城后,就阖宫自焚,连带皇宫和几位皇子,一起烧死了。为此,进宫后的朱棣还在被火焚毁的宫殿废墟前大哭了一场。
反正在燕军刚入城的时候,皇宫里确实有起火,这个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也不会有人这时候胆肥去质疑,当然,质疑了也没有任何用处。
当然,王戈是很清楚,建文帝是被郭扬、欧阳两位宗师护送出了皇宫的,那个通往宫外的地道现在也已经被找到。不过在那场宗师大战中,郭扬、欧阳两位大内宗师在身处劣势又重伤未愈的情况下,被直接格杀。便是参与大战的张诀,当时也没有注意到,建文帝的去向,只知道道衍亲自带人去追了。
以王戈的判断,道衍有很大可能是已经追到建文帝,现在建文帝或许在某个地方被囚禁着,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已经死了,算是帮朱棣解决了后患。否则的话,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打入京城,若在朱允炆还活着的时候登基,那不是煽自己的脸么。
但做下这件事后,道衍现在自然是朱棣的大功臣、大心腹,然而伴君如伴虎,当你掌握的皇帝秘密越多,而又无法被完全控制的时候,自然便危险了。
所以道衍很聪明地选择了继续做“方外之人”,不去沾染那有可能会引起皇帝猜忌的权势与地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道衍一心帮助燕王逆袭登基、成为帝王,只是单纯地觉得燕王更适合当大明的皇帝,只是单纯地想要这种辅佐一位君王建功立业的过程,只是单纯地想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但不管道衍是怎么想的,王戈在靖难之役里费了这么大心力,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只是封了侯而没封国公,甚至封赏和地位、名声都没有被他带入燕王阵营的张诀来得大,但王戈并不怎么担心,因为他知道,除非朱棣和道衍想着鸟尽弓藏,否则的话就算明面上没有足够的封赏,事后也一定会有其他方式补偿回来。作为一个上位者,别的不说,赏罚分明上面,朱棣一向是做得不错的。
“起来吧,我和陛下自然都是知道你的忠心的。”
道衍伸手轻拖了一下,王戈便顺势而起,继续跪坐在坐榻上,听道衍说话。
“你可能不知道,最开始的时候,陛下是打算将你定为靖难首功的,亦准备封你国公……”
王戈微怔了一下,不过没有说话,他知道道衍肯定还有下文。
“但是被我劝下了,我的意见是,不要给你任何名文的封赏,甚至不要让太多人知道你。我相信以你的聪明,肯定能明白我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陛下自然也是知道我的意思,但陛下说,有功不酬,何以为人主。所以最后还是给你封了侯,之所以没有封你国公,也是为了保护你,不要让你太过显眼。”
“属下明白的,大师和陛下都是爱护王戈的。”王戈赶紧说道。
他倒是知道,这倒并非是推托之言。不论是对朱棣还是道衍,都没有必要吝啬对他的封赏。反倒如果真的把他公然当成靖难首功之臣,直接封他国公,那之前摊在桌面上的那些功绩肯定还是不太够的,如此一来,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会去起他的底,去查他的背景和经历,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而他做的那些事情,也是朱棣并不愿意让人知道的。
就目前而言,把他的功劳降下一等,给他封个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