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霸道大当家-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仔细看是不是这样?”

    杨文礼非常细致地解释着射箭原理,通过亲身示范,让少年们真正弄懂了射击仰角的原理。

    杨文礼不待少年们回答,他就自问自答道:“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假如我们把夹角规定成一个个刻度,比如平直的时候是0度,举上天是90度,那么中间的刻度就是0到90度之间。

    我们可以确定,角度越大,使用同样的弓,用同样的拉力,那么射程越短,反之,角度越小,射程越远。

    箭枝的发射路径就是这个样子。”

    杨文礼说到这里,又蹲在地上用石头画各种射程的抛物线,让少年们明白了科学原理。

    “假如我估计这里离箭靶有三百米远,那么我估计只能使用10度的仰角射击才能射那么远。”

    解说到这里,杨文礼用硬弓往箭靶红心射了一箭,只见箭枝如闪电一样,几乎看不到影子就稳稳地钉在远处的靶心上了。

    “哇!好棒啊!少爷好棒!”一众少年立刻高兴得跳起来赞道。

    “呵呵!你们将来只要勤加苦练,也可以做到像我这样的百步穿杨。

    可能你们没有注意,其实决定精准度的关键因素,除了判断距离还有风速风向。

    大家注意到没有?弓身尾柄上部有一片羽毛,我就是看羽毛计算风向风速的。风力越大,羽毛越倒,风力越小,羽毛越挺直。

    羽毛往左倒,我就将弓往右稍偏,羽毛往右倒,我就将弓往左稍偏。至于偏多少,这要靠你们不断去实践,去练习了。

    还有一个不是因素的因素,那就是手要稳,在瞄准击发的那一刻,手一定要稳。只有这样,箭枝才会按照我们预计的路径射中目标。

    弄懂了原因,怎么才能做到,那要靠你们日后不断的练习。做到了以上三点,你们就是下一个神箭手。”

    杨文礼用振奋人心的祝贺语结束了解说,以后就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实践了。

    他们是幸运的,有杨文礼比较形象系统地解释了射击原理,比古人通过不知所云的口授要强太多了。因此,杨文礼估计,他们基本上只要勤练一年左右,就会做到箭无虚发的地步。

    他刚才所说的三百米远,是他早几年前就向少年们灌输了米的长度概念。在古代是使用步来计算距离,这个长度单位也太抽象了吧!人与人的步子相差很大,你说的几步和他说的几步相差有多少?扬文礼想想都好笑,因此他把米的标准大体的制定了,虽然他一米的标准肯定不精准,总比抽象的步好一点吧!

    就在杨文礼一心一意教导十位少年家丁的时候,不知不觉时间步入了天启四年。

    其实早在去年,辽东大旱,蝗灾遍野,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努尔哈赤创立的后金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刚过中月,老奴就连下九道汗令,命令清除无谷之人。

    所谓无谷之人,就是交了重税之后,家里没有余粮之人,老努打算杀掉一批人保住剩下的人度过灾年。

    这道汗令很残暴,把那些以满清主子为荣的汉人包衣奴才杀清醒了,于是汉人们纷纷逃命,那个惨啊!逃命之人基本上十亭去了九亭,只有一成的人逃得了性命。

    这次辽东大旱不是偶然,是天体运行异常造成的,是全球性的灾难。先是关外的辽东,之后就是关内的北方各省,比如:陕西、河北、山东等省,这就是为什么天启七年天下大乱的根源。

    当然啦!北方旱不旱,惨不惨,和杨文礼都没有关系,他小胳膊小腿的,没那个能力干预。但是他也知道必须加紧自己的后续大计了,时间不等人啊!

    射箭扬文礼不须要全程参与了,他本来就是神箭手,况且他今后也不可能总是冲锋在前,因此可以不练射箭。

    告诉了他们射击精准的原理,他也没必要手把手的教他们了,他们差的只是实践和练习,他只要时不时抽时间检查一下他们的进度就可以了。

    既然不练箭,那么这一年当中,大把的时间就不能浪费了,杨文礼想搞点新鲜赚钱的路子了。

    这十个少年家丁只是第一批,他早就准备了多达五个字的班字了,也就是说他至少要训练五批家丁。当然以后肯定不是他再亲自教导了,也不是再从少年教起,这个巧他肯定会取的。

    之前之所以训练少年家丁,是因为他自己都没有长大,刚好和少年们一起训练一起成长。

    杨文礼非常谨慎,他绝对不会搞这个世界没有的高科技产品。无非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良。

    中国的优势是什么?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瓷器,中国的英文名称,实际上就是陶瓷的英语名称,可见古代陶瓷艺术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明朝的瓷器工艺以及绘画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特别是正德朝时期的瓷器,在后世的古董瓷器中价值最高,只有后世的康熙朝可以媲美。这是皇帝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高,所以才造成了这种现象。

    说到明朝瓷器,一般人都会想到景泰蓝,但是杨文礼不懂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也没有那种特殊的釉料。那是官窑技术,杨文礼想模仿都做不到。

    但是杨文礼知道现在还没有的一种优质瓷器,那就是骨瓷。骨瓷哪怕是在现代也是贵得离谱的瓷器,在明朝一定会成为最名贵的瓷器无疑了。

    ……未完待续

第11章 骨瓷() 
杨文礼也只是知道骨瓷的配方成份和烧制工艺原理,并未烧制过骨瓷,说白了他还只是个理论派。

    骨瓷的配方在后世是公开的,但是能烧制骨瓷的却只有几个发达国家,可见骨瓷极难烧制。

    不过杨文礼也想试一试,如果掌握了烧骨瓷的技艺,绝对是一款暴利赚钱产品,就是传承几百年都能赚到大钱。

    可以说一技在手,家族传承兴旺就有保证。欲惑是如此之大,杨文礼就是砸锅卖铁也想试一试。

    后世公认最好的配方是50%的牛骨粉、25%的瓷石、25%的粘土,但杨文礼做不到,起码牛骨粉他就做不到,少量实验还没有问题,工业化大量生产让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牛骨粉?

    还有粘土比例太低,极易烧裂,这就增加了烧制难度,所以必须增加粘土比例至40%左右,无非是胎质厚一点,不影响器形美观。

    其实牛骨粉的主要含量就是氧化钙,所以用其它富含碳酸钙的东西代替应该也可以,虽然未试过,但杨文礼必须得试,因为他没牛骨粉。

    自然界中富含碳酸钙成份的东西就是贝壳,贝壳几乎就是同碳酸钙划等号,是最理想的代替牛骨粉的材料。(注:碳酸钙经过锻烧就是氧化钙)

    其它的长石和石英砂虽然也稀少,但是还是可以买到,最主要的就是不是朝庭管制材料,只要有钱,买多少都没人管。

    光是准备材料,杨文礼就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长石和石英砂极难买到是一个原因,还有贝壳表面带颜色的那层东西,要想办法刮掉也很费工时。还有长石和石英砂他也是既清洗又挑选,只选最纯净的那部分材料。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杨文礼的座位铭,他就是一个较真的人,所以天生适合搞科研。

    杨文礼的较真劲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就说晾胎房吧!他为了避免灰尘沾到器胎上,特意建造了一间古代版本的无尘室。

    农村别看山青水秀,但其实空气中的尘土含量比较大,农村地表有大量的土地裸露,只要风一吹,空气中的尘土含量大就很正常了。这一点,农村还比不过城市,不信大家可以穿白衬衣到农村和城市分别试一试就知道了。杨文礼前世是农民,所以深知农村这个缺点。

    古代建无尘室没有换气除尘设备,所以干脆是完全密封。瓦屋顶不行,必须吊顶密封,因为瓦片并不能阻止灰尘飘入室内,墙面涮白,地面用木板铺就,没有窗户。

    硬件就只能做到这样了,建成之后再用干净的湿毛巾,不断擦拭,几次之后,直到白毛巾擦地板之后还能保持雪白,就基本合格了。

    较真的杨文礼还想到了除去空气中的微量浮尘的方法,说白了很简单,就是静电除尘技术。在衣服或布料的表面用力磨擦就会产生静电,而静电最易吸附灰尘。

    就这样,杨文礼想尽办法,终于建成了一间古代版本的无尘室。那时也没有吹风除尘设备,开门就是无尘室肯定不行,因此扬文礼其实是两间密室联套,外面的密室经常擦拭灰尘,当作换衣室和吹风除尘室。没办法,条件所限,他只能做到这样了。

    炉子还是当初炼铁的那个反射炉,还是使用木碳。杨文礼他不会建专门烧瓷的窑,但烧瓷归根结底还是温度的关系。

    能炼钢的炉烧制瓷器其实也没什么问题。炼钢温度超过了2000度,就是炼铁温度都超过了1650度,远远超过了骨瓷的烧制温度1250度。温度越高瓷秞烧结越好,杨文礼相信炉子没什么问题。

    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实验烧制的时候,问题频出。扬文礼得出了一个教训,温度高了也不行,瓷器易碎。

    特别是骨瓷的收缩率相当大,温度再高一点,干脆就是全部碎裂,没有一件成品。

    没有温度计,就只有通过多实验了。不断地降低炉温,直至素胎不再破裂,再看素胎是否烧结完好。

    辩别的方法很简单,拿两件烧结好的素胎相互敲击就好。骨瓷质地优良,胎薄,耐撞击,是普通瓷器的三倍以上。

    正因为胎薄,所以骨瓷烧制的时候收缩性很大。

    当然,也不是三言两句介绍这么简单,比如素胎烧制好之后,就不能马上出窑,必须缓慢降温,否则肯定碎裂。这些都是扬文礼在实验中得出来的经验。

    骨瓷烧制要经过两道工序,先烧素胎,后烧釉胎,特别是素胎之上上釉,在风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沾染灰尘,否则釉色不纯净,达不到晶莹剔透的效果,这就是杨文礼为什么要建无尘晾胎室的原因。

    还有制胎也必须想办法克服难关。刚才讲了,骨瓷胎体非常薄,又要保持器型优美匀称,再好的手工也难做到。

    杨文礼的办法是使用一个木质滚筒代替手,外表的形状根据瓷胎器形决定。里外两个木质滚筒都是固定的,比手稳多了,所以能打制更薄的瓷胎。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杨文礼经历了无数的难关,真要说清楚,一个月也说不完。比如揉制瓷泥的成熟度,干湿度等等,他以前从未制过瓷,全部要亲身实验,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科研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别想成功。总之,杨文礼一时半会别想将骨瓷烧制出来。

    ……

    “知道为什么你们总是射不中吗?主要是你们的手还不稳。手稳不稳,并不是要你们一直举着弓箭瞄准再发射,而是在发射前的那一刻,仰角度,偏移度必须正确。

    我给大家示范一下,你们看我是怎么做的?你们再想想该怎样才能做到我这样?”

    烧瓷归烧瓷,杨文礼还是会不时检查少年家丁们的射击水平,不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亲身示范,以期他们能最快地达到神箭手的水平。

    “呯”杨文礼的一箭又正中红心,他几乎没怎么瞄准,好像是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