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听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还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是不是也和辽国一样,给繁荣的宋朝腐蚀掉了?”肖甜甜眨了眨眼睛,问道。
“倒也不全是吧,元朝统治者当时很注意这一点,虽然忽必烈推崇汉文化,但蒙古人没有象辽国那样的完全汉化,所以后来明朝建立,他们在中原无法立足后,就又退回草原去了。”孙珲答道,“退入草原后,他们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然后才在明军的打击和内部自相残杀下灭亡了。”
“那就让宋朝把蒙古人也腐蚀掉不行吗?”肖甜甜天真的问道。
“那样的话,属于一种‘逆向淘汰’,”孙珲摇了摇头,“未来咱们会变成什么样子都不好说了。”
“所以改变宋朝真的非常重要。”叶楚楚道,“这一次咱们得吸取教训,再不能象你以前那样的心慈手软了,否则又要前功尽弃,历史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和原来差不多的发展轨道上。”
“这回肯定不会了。”孙珲此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让宋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铁船回到了宋军船队当中,此时无论是战船上的高虎,还是浮桥上的范天顺,看到元军的大战船队退走,全都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回到了浮桥上后,孙珲和叶楚楚、肖甜甜又查看了一下王琳琳的伤势,看到她恢复得很快,孙珲和肖甜甜都松了一口气,不住的逗她开心,但叶楚楚却看着那六支来自于敌人的钢箭,面色凝重,久久不语。
元军大败之后,再未前来,原本从陆地方向朝樊城猛攻的元军也停止了进攻,退回了营地,孙珲等人回到了襄阳,吕文焕此时已经得到了战报,得知大胜元军,保住了浮桥,生擒了张弘范,欣喜不已,孙珲告诉了他贾似道督率范文虎水军前来救援的消息,要他赶紧派人和贾似道取得联系,吕文焕立刻安排人出发,并邀孙珲一道前去樊城巡视。
孙珲此前已经安排杜丽丽随同援助樊城的军民一道进入樊城,利用她“土”属一的能力帮助樊城守军修补城墙,他只知道在樊城被切断了外界联系的这段时间里城防形势肯定严峻,但没想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糟糕得多。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樊城的城墙已经千疮百孔,只是因为元军的石炮(抛石机)威力不够,加上夜间城内军民全力抢修,城墙才没有倒塌。
此时的孙珲,不由得暗自庆幸那些攻击宋军船队的“回回炮”都给毁掉了,如果这些“回回炮”给用来进攻樊城,樊城的城墙只怕就会塌掉了。
好在杜丽丽给力,她来到樊城后,运用她的能力,移土运石修补城墙,很快便将受损最为严重的西南段城墙修复,然后她又先后修复了面向汉江一面的城墙,经过她的努力和樊城军民的协助,只用了一个晚上,樊城的城墙已然全部修复。为了感激她的帮助,城内民众竟然给她塑了像立了生祠,令她一度哭笑不得。
孙珲和吕文焕在范天顺、牛富二将的陪同下巡视城防,孙珲发现元军陆上部队并没有远撤,随时都可能向樊城发动新的进攻,为了巩固城防,孙珲在仔细查看了地势之后,让恢复后的王琳琳协助杜丽丽在外城墙下建立一道环城的堑壕工事,配以木栅,形成外围防线,以便于配合城墙上的守军防御。杜丽丽和王琳琳立刻行动起来,这时孙珲见识到了杜丽丽和王琳琳的能力的另一面。
杜丽丽用移动土石的办法挖出堑壕,而不是孙珲原来想象的地面沉降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在苏德战场的经历,她对那会儿的苏军堑壕工事印象太过深刻,搞出来的堑壕几乎一模一样。而王琳琳建立木栅的方式更绝,她不是移动木头过来竖立起来,而是让灌木荆棘从地里飞快的长出来,在堑壕外围形成了一道纯天然的木栅。
第465章 范大草包()
宋军进入外围阵地后,樊城的城防形势立刻大为改观。孙珲本来以为元军发现后会立刻发动进攻,但出乎他预料的是,在元军发现宋军在樊城城外突然出现的阵地之后,竟然不战而退,放弃了前沿的阵地,向北退到了邓城一线。
尽管元军后退了,但对于樊城来说,元军的包围并没有打破。范天顺随后给孙珲看了樊城外围的元军布置,根据宋军斥候的侦察,元军自清泥河方向的牛首山开始修筑“一字城”和“雁翅城”等形式的堡垒,由牛首山——邓城——古城堡——滚河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包围线,元军退守邓城,等于暂时放弃了对樊城的进攻,但仍然保持着对樊城的围困。而元军的这条防线异常坚固严密,以樊城守军的力量,是无法打破元军的围困的。
在樊城停留数日,安排好防务之后,孙珲和吕文焕一起回到了襄阳,此时吕文焕派出去和贾似道联系的人已经回来了,他们报告吕文焕已经成功的和“贾相爷”取得了联系,还带来了“贾相爷”的一封亲笔信,并说贾似道已经得知了群仙渡和樊城两战大破元军的消息,“欣喜异常”,曾当即要范文虎进兵,打通和襄阳的水面联系,但范文虎却以元军水军主力“似未大损”为名,不愿进兵,另一名大将夏贵也认为现在宋军无力突破元军的水上封锁,建议和襄樊守军“约期共同进兵”,内外夹击打破元军的封锁,贾似道最后同意了,给吕文焕写了一封信,交由来人带回。
听到范文虎又一次贪生怕死畏缩不前,孙珲心中愤恨不已。
宋元在襄樊争夺进入决战阶段,宋以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统一指挥各军,史载:“(范文虎)闻庭芝至,文虎遗书贾似道曰:‘吾将兵数万入襄阳,一战可平(真特么敢说大话!),但愿无使听命于京阃(李庭芝),事成则功归于恩相矣。’似道即命文虎为福州观察使,其兵从中制之。庭芝屡约进兵,文虎但与妓妾、嬖幸击鞠饮宴,以取旨未至为辞。”
说完大话之后不久,当年4月,范文虎与蒙古大将阿术等战于湍滩,大败,统制朱胜等一百多个将领当了蒙古人的俘虏。6月,范文虎率10万大军进至鹿门。阿术“夹汉东、西为阵,别令一军趣会丹滩,击其前锋。诸将顺流鼓噪”,范大将军再现饭桶本色,交战不利,便弃旗鼓,连夜逃跑。失去指挥的宋军大部被蒙古军俘获,战船、甲仗都成了蒙古军的战利品。
李庭芝既然指望不了他,出重赏募死士,派义兵将领张顺、张贵率所募水师000人突破封锁往援。在恶战120里后,宋军终于突破元军封锁,进至襄阳。张顺已在激战中阵亡,入城后的张贵再次突围接应援军,先与范文虎相约,让范军在龙尾洲接应。结果范文虎竟然因为听到龙尾洲附近风吹鸟叫,以为元军来攻(其实并无元军),吓得后退三十里!此后元军得到逃兵密报,便派一支军队伪装成宋军驻在龙尾洲以逸待劳,张贵奋力杀到龙尾洲时,已精疲力竭,又中了元军伏击,终于战败,身受数十创被俘,因不屈被杀。宋军对襄樊的救援至此彻底失败。
襄樊失守后,作为责任最大的败将,范文虎仅降了一级,出知安庆府。得知元军伯颜部进逼江州,范文虎远远的派人请降,以城坚粮足,兵马众多的安庆,不放一箭,拱手投敌。从此摇身一变,由大宋朝的安庆知府变成大元朝的两浙大都督,加入了耻辱的降兵的行列!
对于范文虎这个超级大草包所坏的事,孙珲一直恨不得砍掉他的脑袋,这个投降元朝的家伙直到东征日本时都还有丑恶的表演。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范大将军擢行省左丞。次年,奏请以个人名义写信致日本政府,请求通好。1280年(至元十七年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受命筹备征日之事。8月,拜征东行省右丞,佩金虎符,奉命去江南收集原南宋军队和愿从军者组成江南军。次年6月率江南军10万、战船500艘从庆元(宁波)入海征日。7月下旬与忻都的东路军会师,27日开往鹰岛(五龙山)。范文虎本应立即进攻日本太宰府,但迟疑不发。他又无海上常识,见台风前兆不知躲避。8月1日,遭台风袭击,战船破损甚巨,士卒溺死过半。本人抱船板漂流海中,被部将张禧救起。张禧建议因粮于敌,利用船坏将士无反顾之心,重整旗鼓,拼死一战(张禧也是眼瞎,范文虎倘若有如此的胆识与血性,还会龙尾洲望风而逃,在安庆不战而降吗?),范文虎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于8月5日择坚船遁逃,弃数万士卒于鹰岛,取道高丽回国。8月7日,日军攻鹰岛,元军因将领遁逃无人指挥而惨败,大部分被杀,余者二三万人被俘。
范文虎虽然在战场上每战必败,但在官场上却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不过才十几万条人命的些许小事么,岂能妨碍范大将军的锦绣前程?一代英主忽必烈可能出于调动广大汉人当汉奸、作走狗积极性的考虑,对这个一无是处的人渣极为器重。1281年征日的惨败,因他瞒报有术,直到第二年才真相大白(十几万人啊!如此功力,真是叫后世那些黑心矿主们情何以堪),被革职查办,可没有被杀。而且仅仅过了一年,便东山再起,“帝令立功自赎,练兵治械于扬州”。此后,范文虎的名字在史书上仍频频出现。直到公元101年,大元朝的尚书右丞,著名的常败将军范文虎在享尽了一生的荣华富贵之后,终于结束了他长达26年的投降生涯,寿终正寝了,距离征日惨败的“弘安之役”,已是20年了。
这一次孙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死“范大草包”这个混蛋,当然手段肯定要隐秘些,毕竟范文虎的侄子范天顺,还是个很不错的人。
第466章 应援之法()
得知范文虎怯战不前,夏贵的“约期进兵”建议被贾似道所采纳,吕文焕不禁皱起了眉头,众将也都面有愤怒之色。
襄樊守军的水军部队已经在吕文焕为了打破元军的水上封锁攻击万山堡元军水军大营的战斗中覆灭,现在能够作战的水军也只有高虎所部,上一次张贵的水军便是给“约期进兵”害了的,这一次又要“约期进兵”,结果很可能和上次一样,范文虎逃跑或是“约期不至”,又中了元军的埋伏而全军覆没。
孙珲和吕文焕及宋军诸将经过仔细商议后决定,由他率领十艘战船加上叶楚楚的铁甲舰前去接应贾似道及夏贵范文虎所部援军。
之所以只带这么少的战船,是因为此时的形势和二张入援时又大不相同,元军在汉水江面上密布暗桩,又在江面上修建了大量的石台,大队的宋军战船根本难以通过,而要让援军通过江面,必须要毁掉那些暗桩,并且将石台上的元军清除掉才行。而孙珲的打算,是用叶楚楚的铁船将暗桩全部撞碎,自己再上到石台上,杀死上面的守军,而做这些,并不需要太多的人。
而孙珲亲自去见贾似道,还有他自己另外的打算。
在计议已定之后,诸将退去,孙珲问起吕文焕为何不见宋军装备火炮,吕文焕的回答则让他大吃一惊。
据爱好军事的吕文焕的了解,自从他这个护国仙人故去和宋徽宗赵佶过世后,文官们开始了对武人的反攻倒算,当然这种反攻倒算不是很明显,御史们不断的上奏皇帝,称火炮威力过大,杀戮过重,而且制造不易,又耗费大量的铜铁材料,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