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龙惊唐-第5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价的下跌,会让雇工薪资渐渐趋于理性。

第899章 烟花三月下杭州() 
其实归根结底,按后世的话说,那就是大唐已经处于通货膨胀前期阶段。

    就如米价三文一斤,一天三十五文工钱,买十二斤。

    但米价如果回到二文,那就算一天二十五文,照样能买十二斤。

    如果回到当初李沐刚来长安时,一文半一斤的米价,那么工钱只要十八文,就一样可以买到十二斤。

    而只要工钱降到二十文,雇主就失去了远去千里之外,招募廉价雇工的动力。

    用工荒和失业潮这两个最大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当李沐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所在,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粮食增产。

    虽然李沐是真的想,去美洲引进蕃薯和土豆。

    但问题是,大唐现在的造船技术和远航技术,还不足以达到这种程度。

    那么,李沐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引进占城稻。

    其实占城稻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存在过那么十来年。

    百姓称它为早稻或者早米。

    那口感就一个字,“燥”!如嚼稻草一般。

    农村里,很少有人愿意吃它。

    大都将它与蕃薯藤一起煮了,用来喂猪。

    但终究是米,如果饥饿时,一样可以让人有饱腹感。

    至于为什么这般难吃,原因很简单,它长得快。

    这就象后世的猪肉,一百天就养大的猪,怎么能与一年养大的猪相比呢?

    占城稻的生长周期只有不足五十天。

    也就是说,从种下到收割,不足两个月,就能吃了。

    所以,百姓将它与晚稻配合,一年种两茬来增产。

    李沐现在动起了这个脑筋。

    早稻再难吃,也不需要唐人吃,辽东靺鞨、室韦、高句丽、百济乃至倭国至少二千万的人口等待着吃它。

    如今大唐的南疆边界在安南,置有安南都护府,治所交州。

    与占城不过数百里地的距离。

    李沐已经下旨,令安南都护府遴选大批早稻良种,运往杭州府。

    准备在杭州府进行试种。

    不过这事,李沐谁都没有告知,尚属于大唐最高机密。

    。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三项新政在大唐各州县顺利地推行下去。

    新军的组建也已经完成。

    一正二副,三个主帅上各领了两卫新军,正在积极组织训练。

    刘德威也如李恪所料,得到了大理寺卿的位置。

    吐蕃、靺鞨、室韦的局势也得到了控制。

    而倭国在减少了一半人口之后,也正式进入了休养生息阶段。

    与吐蕃不同的是,倭人更容易管理。

    从倭国皇族全灭之后,倭国没有发生过一起上千人的叛乱,局势一直很平稳。

    被大唐册封的二十四个倭国新贵族,已经彻底被倭国人认可。

    唯有天山山脉一线,唐军与突厥的军事演练月月不断。

    虽然大唐断然拒绝了金匮可汗朱邪克勒的求婚。

    但谁都明白,这仗一时打不起来。

    而大唐在册的人口,一年之间竟多了一千八百万,达到了五千六百万人。

    这可不是凭空生出来,也不完全是大唐新增四个道,入籍的新增人口。

    至少有六百万人,是被国内各地世家豪族隐匿的黑户。

    也就是为奴者。

    如果说之前,李沐发动的土地价格之战,砍掉了世家豪族的双臂,那么,大唐商团构想的实施,打垮了世家豪族最后一丝幻想。

    唐人太贵了。

    一个唐人的价值,相当于国内二十亩以上的良田。

    相当于十个,甚至二十个新设四道的百姓。

    对于商团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唐人,只是人,能种田、做工的人。

    所以,不用朝廷发话,他们便放出隐匿的黑户来。

    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还能在李沐面前,做个顺水人情。

    武统三年春天,李沐决定南巡。

    说是巡视,准确地说,应该是微服私访。

    朝堂无人反对。

    相对于李沐的强势,内阁、军机大臣们,更需要的是自由。

    在李沐眼鼻子底下,他们过得太憋屈了。

    李沐能一言废一个内阁大臣,谁会不心惊肉跳?

    唇亡齿寒的道理,做为臣子都懂。

    而郑观音更没有理由反对,因为李沐此次巡视的方向,是江南。

    对于抱孙心切的郑观音来说,江南是她抱孙梦想的首要之地。

    长孙明月,待产了。

    这事,整个长安除了李沐、常绿云、郑观音之外,无人知晓。

    说它是皇室最隐讳的秘密,丝毫都不为过。

    特别是一后四妃都无所出的情况下,这事就成了绝密。

    所以,不管是朝堂,还是禁宫,所有人对李沐的出巡都持赞同态度。

    唯一都不满的,是李沐微服私访,皇帝出巡,没有个上千依仗,上万甲兵随行,焉能显出天子的威仪?焉能彰显大唐的强盛?

    但谁能阻拦李沐?谁敢劝谏?

    想来这大唐还找不出这样的人来。

    常绿云被勒令留在长安,因为她是长林卫大将军。

    如果说李沐可以放心离开长安,那么常绿云及她掌控的长林卫,就是皇权的最后一道屏障。

    宫中后妃,李沐身边只带了闻香和秦玉。

    在李沐看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带上兵甲,岂不坏了此行的韵味?

    江南东道,李沐做为吴王时的龙兴之地,去江南李沐何惧之有?

    烟花三月下杭州,带上闻香、秦玉,那才叫个应景不是?

    。

    李沐离开长安的当天晚上。

    润王府书房内,李恪与段志玄相对而坐。

    段志玄语气急促地说道:“殿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陛下微服南下,身边只有数十禁卫,只要在运河随便哪个隘口进行阻击,便能一战毕其功啊。”

    李恪意动,他端着杯子的手簌簌而抖,直到杯和杯盖“嗒嗒”作响,茶水从里面溢出,李恪才将杯子放下。

    深吸了一口气,李恪道:“段军机麾下两卫新军刚刚组建完毕,还未经训练,人心恐怕不齐啊。”

    段志道急道:“要在运河阻击陛下,何须动用大军?只须派臣麾下数百亲卫,足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殿下还须当机立断才行啊!”

第900章 这是陛下设下的局?() 
这几天在忙新书签约的事,码字也不在状态。今天总算将合同寄出了,呼呼,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码字了。

    ps:感谢书友“这世道真戳”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恪沉默了许久。

    段志玄已经急得坐不住了,起身在书房内转起了圈。

    “段军机以为,陛下如今是真信任你我吗?”李恪突然幽幽问道。

    段志玄急走的脚步,因李恪这句话,骤然停顿了下来。

    他看向李恪,问道:“殿下此话何意?”

    李恪喟叹道:“陛下能从一个凉州军户之子,登上大宝,岂会轻易信人?况且你我之前的身份,更难取信于陛下。而如今,他却不带随行禁军,微服南下。段军机难道真猜不出,陛下之意吗?”

    段志玄惊愕地张大了嘴巴,他颤声问道:“殿下的意思,难道难道这是陛下设下的局?用来引我等入毂?”

    李恪仰头长吁一口气,“父皇就是这么折在他手里的,本王岂能不引以为诫?”

    段志玄大为失望,“可这么好的机会殿下就打算这么放弃了?”

    李恪点点头道:“这或许是个好机会,但风险太大,你我没有退路,一击不中,便永无翻身之日。所以,就算要发动,也须有十足的把握方可行事。”

    段志玄终究心中不服,问道:“以殿下看来,如何才算十足的把握?”

    李恪答道:“等段军机收拢两卫军心,训练出一支精兵,那时就算是有把握了。听本王的,只有握在手中的实力,才是真正能令自己放心的。”

    段志玄郁闷地摇摇头道:“可到时,恐怕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

    李恪嘿嘿笑道:“不会。一个人在宫中待久了,有了出巡这个借口,那就再无阻拦了。陛下可以出巡一次,就会有两次、三次。他在明,你我在暗,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说到这,李恪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只要段军机能真正控制住手中军队,就算陛下不出巡,本王也可逼他出巡。”

    段志玄先是一愣,而后恍然,“殿下是说,由突厥出兵,逼迫皇帝前往西北?”

    “本王为金匮可汗提供了那么的情报和物资,他自然应该回报本王些什么。”

    段志玄点点道:“殿下说得是,那臣就听从殿下的安排。”

    李恪道:“段军机尽管安心训练新军,凡事不可与苏烈、李勣争一时长短,韬光养晦,静待本王号令。”

    “是。”

    。

    其实,李恪确实错过了他复仇最佳的一次机会。

    李沐心里虽然不信任李恪,但此次南巡,确实不是为了给李恪挖坑。

    说句不中听的,李沐心中,还远没有将李恪抬举到做为对手的高度。

    李沐此次南巡,最大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即将诞生的皇长子,二是为了华亭港的造舰大业,三是要布局即将开始的春耕,安南都护府万石稻种已经运至江南,需要安排大规模的试种,然后在次年进行推广。

    再有一个就是,李沐也想巡视江南这个曾经的龙兴之地,切实看看,自己曾经播下的种子,是否已经茁壮成长,成长为攀天大树。

    所以,李沐根本就没有去考虑,将会遇到居心叵测者的阻击。

    他南巡的第一站,是华亭港。

    如今的华亭港,经过五年时间的发展,早已工坊林立,人潮涌动。

    国内各道而来的,和从南海方向而来文单、缥国、天竺,及至大食等国的商人,皆云集于此,进行货物的交流。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说它的繁荣已经几近与长安并肩,一点也不过份。

    而华亭港的造船坊更是港口的灵魂。

    方圆五、六十里的造船坊,说坊确实已经不甚合适。

    江南造船厂集中了三千多大唐最顶尖的造船工匠,辅助的雇工达到了五万余人。

    每天因日常所需来往的商贩、家眷,更是数不尽数。

    说它是一个独特的小王国,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姜行本、杨务廉的引领下,李沐登上了刚刚下水的一艘大舰。

    与三年前那两条每舷四门火炮,可装载五、六百人的船相比。

    如今这条大舰,已经每舷六门火炮,舰首主炮和舰尾尾炮遥相响应,一舰已经有十四门火炮配置。

    而可乘载舰员也上升到了八百人之众。

    三层阁楼状的上层建筑,让整个舰船有一种强大的威压感。

    高耸入云的旗杆,更让人想要放声大吼。

    指着舷门火炮,李沐问道:“舷炮射程多少?”

    姜行本答道:“最远可至五、六里。”

    “速度能有多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